正文 第30章 打造平和的心態,告別煩惱與憂慮(13)(1 / 3)

李嘉誠的意思就是,他吃虧可以爭取更多人願意與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現在多了100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100個人會變成5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是願意自己少分一點錢。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麼也不要了,願意吃虧。這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氣量。其實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風度與氣量,才有人樂於與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因此對於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恰到好處的處世交友之經驗。

吃虧是福,這是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是生意場上的夥伴也罷,手下的人跟著你有好日子過、有奔頭,他才會一心一意與你合作,跟著你幹,因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也會好。生意場上的夥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賺錢,才會朝三暮四。好分好合,你要讓他人覺得你是個值得共事的人,這才是真正成功的處世。

有的人一旦與朋友分手之後,就會翻臉不認人,一點虧也不肯吃,這種人是否聰明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點虧都不想吃的人,隻會讓他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讓步、吃虧是一種必要的投資,也是朋友交往中的必要前提。為什麼呢?在生活中,人們對處處搶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都沒有什麼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虧,因為他處處搶先,從來就不會為別人考慮,眼睛總是盯著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想跳出來占有它。他周圍的人對他很反感,合作幾個來回就不想再與他合作下去了。合作夥伴一個個離他而去,他難以再找到願意與他重新合作的人,最後他自己還不是吃了個大虧?

分手,情分不能踐踏。主動吃虧,山不轉路轉,也許以後還會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如果你與人分手時,狠狠地撈一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東西,拿上手就是自己的東西,那麼就是忘恩負義,不仁不義。

從心態發展上來看,如果你老不願吃虧,老占別人的便宜,那麼會把自己弄得很猥瑣。因為當便宜被你占盡的時候,你也就會覺得自己總在吃虧,心中就會積存不滿和憤怒,這對自己也是很大的傷害。再者,撈朋友東西的人絕不會有什麼出息,因為,他的眼光都集中到收集和占有眼前的每一點微小的利益上,勢必影響自己的境界,缺乏向遠處、高處看的意識和能力。“戴盆何以望天”說的就是這種人。這種人除非是摸彩票中了獎,否則是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功和利益的。

世界上通常來說有三種人一點虧也不肯吃。一種人度量太差,吃了虧就要想不開,茶不思飯不想,好像被剜了肉一樣;一種人火氣太大,吃了虧就要雙腳跳,輕則破口大罵,重則大打出手,從而把事情弄得一發不可收拾;還有一種人心眼太小,吃了虧就要睚眥必報,常常讓別人怨聲載道,讓自己因小失大。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還能經常地、平心靜氣地吃那麼一點虧,那麼至少能夠說明這個人的度量不算太差、火氣也不算太大、心眼也不算太小,如果能夠做到如此的話,那麼他的人際關係一定處得不錯,朋友不少、心情也不壞,這其實就是福氣。

我們並不去講所謂的因果報應之佛家思想,也不去談禍福相倚的道家思想,僅僅用辯證法把“吃虧”這件事情掰開了揉碎了講,就會發現“吃虧”總是局限於某一階段、某一方麵講的。比如“千金買骨”的故事,涓人用千金買千裏馬而不可得,竟然花五百金買了千裏馬的骨頭,可是不滿一年,天下罕見的“千裏之馬至者三”。這是先吃小虧,再得大便宜的例子。曆史上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也時有所聞。可見隻要平心靜氣、全麵地考慮問題,我們就不難發現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白吃的虧,所有的付出總會有一天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

但是,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大聲張揚的時代,所以吃了虧也不必“打落牙齒和血吞”,吃悶虧、吃暗虧隻有自己甘認倒黴。吃虧應吃在明處,大家都心知肚明,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通常我們所講的“吃虧是福”是指“吃明虧是福”。

古人曾經說過: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應有的滿足;然而如果用讓步的辦法,你非常容易就能夠得到比期盼的更多的東西。換句話說:吃虧是福!

雖然從表麵來看吃虧意味著舍棄與犧牲,然而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何況,一個人如果不擇手段地斂錢財,追名逐利,他在失去了做人的從容的同時也把自己的人格與尊嚴給失去了。

貪心的人,總是費盡心機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之下,其更多的是肆無忌憚地對別人進行攻擊與傷害。

那些不害怕吃虧的人,往往是把別人往好的地方去想,在其天真甚至是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闊大、平和的不設防的世界。

也正因為這樣,許多時候好人鬥不過壞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壞人的算計與偷襲。盡管這樣,貪圖蠅頭小利者最終將“聰明反被聰明誤”,必然吃大虧。不怕吃虧的人,不但不會真的吃虧,反而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結果,並且還會生活在輕鬆、自在、愉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