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怒會使人遠離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為憤怒就使問題和矛盾獲得解決的;相反,常常因為憤怒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憤怒時,極而言之,極而行之,沒了後退之路,沒了回旋餘地。本來有理,反而變成了沒理;本來小事,結果鬧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過後,悔之晚矣。《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怒責部下,結果被範疆、張達切了腦袋;劉備怒氣難抑,率兵親征,又被東吳火燒連營。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190裝甲旅旅長阿薩夫亞古裏與埃軍第二步兵師先頭部隊遭遇時,因三次進攻均未成功,便惱羞成怒,把剩餘的85輛坦克孤注一擲,結果中計慘敗。諸如此例,舉不勝舉。
怒氣,就像炸彈一樣,是具有爆炸力的。和諧的生活就像一麵鏡子,讓人有一種寧靜感與溫馨感,可是如果你向鏡子投一塊石頭,那種嘩啦聲是極其刺耳的,有時候簡直讓人難以容忍。
有這麼一家人,坐得好好的正在吃飯,拉著家常。不經意中談起人有良心沒良心來。那女主人突然對著她丈夫說出了一句:“我看你爹就沒有良心。”
她丈夫一時覺著失了麵子,又無言答對,便“嘩啦”一聲地把飯桌掀翻了。夫妻二人動起手來,孩子們叫哭聲跟著四起,妻子見打不過丈夫,就開始砸鍋摔碗,嘴裏還不幹淨的罵著說:“誰也甭想吃飯啦!我叫你們過!”一邊喊,一邊摔,大人孩子渾身盡粥湯。可是過不了半晌,她一看到自己置買的那鍋碗瓢勺都被砸個稀爛,就又掩麵號啕大哭起來。好熱鬧的一場鬧劇。
固然,憤怒的時候摔碎可以摔碎的東西,打破可以打破的物品是一種宣泄方式,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摔碎的不僅是你的財物,更是你的生活?一塊石頭砸在鏡子上,我們頂多“刺耳”一下,但一塊石頭砸在生活上,他就會留下“刺耳”的永久的回音。你的生活會被搞得一團糟。
然而,發泄了之後你就會痛快了嗎?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麼你在很大程度上在欺騙自己。憤怒的人在他們平靜之後往往會為自己的行為而羞愧。
慣於發怒的人,大多是理智漸漸迷失,靈魂為情感所操縱,打亂了自己的分析、判斷的能力,使精神陷於混亂狀態。那些發大脾氣、氣急敗壞的人,他的眉毛豎起來,臉色青紫,渾身打戰,就好似著了魔一般,說話語無倫次,是非顛倒,惹得人發笑,可是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機拍攝下來,事後讓他自己看看,他會大吃一驚,羞愧的無地自容。
《孫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雖然強調的是臨敵製怒,但對生活中的人們同樣富有啟發。清朝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盛怒之下把一隻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製怒”二字時,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謝絕了仆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與人相處,不分是非曲直、動輒發火,是一種遠離文明的表現。易怒之人,應像林則徐那樣,潛心修養,注意“製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縱心頭無明之火,像火柴頭似的一擦就著,觸物即燒。
製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個人以理智戰勝感情衝動的過程。善於製怒不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寬廣胸懷和以大局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還需要有強烈的自我控製意識。要“製怒”,首先要努力陶冶自己的性情,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理智地將“憤怒”這個“情緒炸彈”扔掉。
聰明人的聰明之處,是善於運用理智,將情緒引入正確的表現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則控製情緒,用理智駕馭情感。以平和的心態來擺事實、講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讓對方心服口服;而寬恕和諒解有時比傷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隻要我們肯下工夫學會製怒的正確方法,他人肯定會對我們的道德、修養以及理智、大度出自內心地佩服。那時,我們自會達到“風平而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遊魚可數”的全新境界。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自己產生憤怒,從而把壞脾氣變成好脾氣呢?下麵是心理學家提供的幾個方法。
第一,意識控製法。這種方法是以自己的道德修養與意誌修養使消極的憤怒不發生或減輕憤怒程度。人在憤怒時往往會失去理智,做出一些過激或過當的事,所以人的道德修養對於製怒是有很大作用的。具體說來,應該具有以下幾點意識:首先要明理,隻有尊重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凡事多想想他人,多想到後果;其次要寬容,隻有寬以待人才能真正教育幫助他人,才能贏得友誼,在麵對不公平情形時,也才能不生氣、不發火;再者要自製,要對自己真正負責,學會克製自己的情緒,不要感情衝動,意氣用事,成為情緒的俘虜。此外,還可以用語言或文字協助做媒介。例如,有的人在自己的床頭上方或辦公桌旁貼上寫著“息怒”字樣的條幅,當遇到發怒的事情時,一看到“息怒”二字,便會慢慢冷靜下來。有的寫些格言、警句或貼張幽默畫,也能起到一定的製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