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修煉輕鬆的心態,別讓自己太壓抑(4)(1 / 3)

寺廟裏有個小和尚,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每天早上清掃寺廟院子裏的落葉,隻是這些,就需要花費許多時間。

尤其在秋冬之際,更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竭力思考,每天都在想辦法,而且還討教廟裏的師兄弟,怎麼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這件事讓住持知道了,住持就找他談話。小和尚很老實,就實話對住持說了,後來住持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連臉都顧不得洗,直接奔到後院,使勁兒地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直搖到他認為差不多了為止。隨後,又用掃帚掃了一遍,才放心地回去吃飯,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不禁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費,院子裏如往日一樣落葉滿地。

這時,住持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你知道我為什麼給你出那個主意嗎?就是要讓你明白: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與其憂心忡忡,不如認真地活在當下,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對我們來說,憂慮是一個可怖的魔鬼,是一種沉重的折磨,它像一隻巨大的惡鷹,常常盤踞在處在逆境中的人們的頭頂,誰能果斷地趕走它,誰就能從逆境中突圍,用自己的手臂舉起一片強者的天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名叫泰勒的美國馬裏蘭州的年輕人正在歐洲服役,在後來出版的一本書裏,他這樣寫道:

“在1945年春天時,我整天處在憂鬱之中,以致得了醫生們稱之為橫結腸痙攣症的疾病,它給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劇痛,那時我整個人幾乎都是處在虛脫狀態。如果不是戰爭及時結束的話,我的生命大概也要結束了。

“當時我在步兵94師的死亡登記處做事,我的工作是記錄作戰死亡、失蹤還有受傷的士兵的姓名,有時也負責掩埋那些被丟棄在場戰上的士兵的屍體。我還得收集這些士兵的遺物,送還給他們的親屬。在做這些工作時,我老是擔憂出差錯,我更擔心自己會撐不過去而再也沒有機會擁抱我唯一的兒子,他那時已經16個月大了,而我還不知道他長得什麼樣。那時我心力交瘁,體重連續下降了34磅,精神總是恍恍惚惚的,我端詳自己的手,它們已經隻剩下皮包骨了。我一想到可能沒有辦法活著回家,我就像個孩子一樣,驚恐地哭出來。最後,我隻得住進了陸軍的診療所。但在那裏,一位軍醫對我說的一句話竟改變了我的一生。

“那天在給我做過全身檢查以後,醫生告訴我,我的身體沒有病,病是出在心裏。他說,你要把人生想成一個沙漏,上麵雖然有成千上萬的沙粒,可是它們隻能一粒一粒緩慢地通過細細的瓶頸,你我都沒有辦法讓一粒以上的沙子通過瓶頸。我們每個人都是沙漏,每天早上我們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如果我們不是一件一件地處理,像一粒一粒的沙子通過沙漏瓶頸的話,我們就可能對自己的心理或生理造成傷害。

“自從聽了那位軍醫的一席話以後,我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理念中,這就是:‘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我作戰的時候,這句話真的拯救了我的身心。一直到今天我身為公關廣告部的主任,它對我還非常有幫助。我發現工作和作戰有許多地方很相似,比如,工作繁重時,時間不夠用,存貨不多了,還有新的表格要填,要安排新的訂貨等等。為避免緊張,我常常牢記那位軍醫的話——‘你是一個沙漏,一次一粒沙’。每當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念這句話,我就能提高效率,把工作做完,而不至於像作戰時那樣淒慘。”

其實醫院裏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為精神心理問題引起的疾病,他們被昨日的負擔和對明日的恐懼壓得透不過氣來。其實大部分的人本可以度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根本不必住院。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很多的煩惱和痛苦都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很多的憂慮和擔心實屬多餘。我們的生命極為有限,可我們為什麼偏偏還要自己摧殘自己呢?活在每一天,要學會瀟灑而平靜地麵對一切,隻有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的愉悅,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是的,人活著,為什麼要瞻前顧後,憂慮重重呢?把握今天,珍惜今天,戰勝自己,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成功就是你的!

(第三節)輕看得失,放下才能輕鬆

古人曾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生活中,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有所放棄。隻有放下心中的執念,輕看得失,才能一身輕鬆。

量力而行,適時放棄是一種智慧

有篇很幼稚的文章叫《小猴子下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兩手空空的小猴子路過玉米地時,掰了一根玉米;當走過一棵桃樹時,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當他走過西瓜地時,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當它看見兔子時,便又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結果兔子沒追上,最後小猴子隻能仍舊空著兩手回家去。“小兒科”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不小的道理:要學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