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中說:“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意思是說,大聰明的人,對小事必模糊不清;大糊塗人,對小事必定會仔細觀察。對小事觀察入微乃是糊塗的根源,而對小事模糊不清則正是產生大聰明的根本所在。
據世界智謀故事中介紹,在距今很久很久之前,有兩個弟兄,各置辦了一些貨物,計劃好後想出遠門去做生意。他們不辭辛苦遠道而來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都不穿衣服,世人稱作“裸人國”。
弟弟盤算著如何才能把生意做成,賺大錢,而對這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卻感到與自己國度不一樣,應該怎麼辦呢?他本著小事模糊,大事清楚的原則同哥哥商量說:“這兒與我國的風俗完全不同,要想在這兒做好買賣,實在不易啊!不過俗話說:入鄉隨俗。隻要我們小心謹慎,講話謙虛,照著他們的風俗習慣辦事,想必問題不大。”
哥哥聽了之後自作聰明地說:“無論到什麼地方,禮儀不可不講,德行不可不求。難道我們也光著身子與他們往來嗎?這可太傷風敗俗了。”弟弟接著據理力爭說:“古代不少賢人,雖然形體上有了變化,但行為卻十分正直。所謂‘殞身不隕行’,這也是戒律所允許的。”
哥哥就是不聽弟弟的勸說,固執己見。裸人國的風俗,每月正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頭,用白土在身上畫上各種圖案,戴上各種裝飾品,敲擊著石頭,男男女女手拉著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學著他們的樣子,與他們一起歡歌曼舞。裸人國的人,不論是國王,還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歡弟弟,關係非常融洽。國王把他帶去的貨物全部買下來了,並付給他十倍的價錢。
而他的哥哥來到裸人國之後,看到弟弟按當地風俗習慣行事,生氣地說:“不做人,要照著畜生的樣子行事,這難道是君子應該做的嗎?我絕不能像弟弟那樣做。”不僅如此,而且滿口仁義道德,指責裸人國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是。引起國王及人民的憤怒,大家抓住了他,狠揍了一頓,全部財物都被搶走了。全虧了弟弟說情才把他放了。
我國曆史上也有許多小事模糊,大事清楚的人物。
春秋時,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員,寵姬妃嬪,統統出席,務要盡歡。席間奏樂歌舞,美酒佳肴,飲至黃昏,興猶未盡。楚王命點燭繼續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人敬酒。
忽然一陣怪風,吹熄了所有蠟燭,漆黑一團,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座附耳對楚王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趕快叫人點起燭來看著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忙命不要點燭,卻大聲向各人說:“寡人今晚,務要與諸位同醉,來,大家都把帽子除下來痛飲。”於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點燭,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王不給她出氣,楚王笑說:“此次宴會,目的在狂歡,酒後狂態,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豈不是大煞風景,豈是宴會原意?”
許姬聽說,方服了楚王裝糊塗的用意。這就是有名的“絕纓會”。後來楚王伐鄭,有一健將獨率數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逼鄭的首都,使楚王聲威大震,這位將軍後來承認他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個人。
能夠像楚王那樣做到“小事模糊”,絕非易事,如果沒有高度涵養,斤斤計較,是斷乎不行的。古人有“罵如不聞”,“看如不見”的涵養,才能避免於是非。
停止堅持,不要太過執著
人在生活中有時不要過於執著,能過就過,也許你會覺得失去了本應有的原則,但是生活如果太過於執著,隻能用一個字給其定論,那就是“累”。
一位教授在上心理谘詢課時聽到一位婦女這樣報告:“每當我丈夫從中間擠牙膏時,我就會瘋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從尾巴向前麵開口處擠嘛!”
這個現象引起教授的注意,為此,教授在全班做了一次調查,看看牙膏該怎麼擠。基本上,似乎大家都明白,牙膏應由尾端擠向開口處。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隻有約一半的同學知道應由尾端先擠;而其他一半的同學竟認為,牙膏應從中間開始擠壓!
當然,重點並不是你從牙膏的什麼地方開始擠,而是你應該將牙膏擠到牙刷上麵,至於牙膏是如何附著到牙刷上的,事實上並不太重要。假使真的有問題,那應是從我們內心製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