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書
麵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
步入社會的人,時間和精力大部分要花費在工作與生活中,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的有價值的利用。
所以閱讀應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為出發點: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工作成績的提高,有利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利於彌補自己的弱點,有利於閱讀能力的加強。
書選好了,再把讀書的時間分配好,不僅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也不至於影響工作與生活。長期堅持下去,工作中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個人的特長就可以得到發展。
不少人讀書缺乏目的和計劃,一味地從興趣出發,常常看一些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達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為看這些書而開夜車,影響工作和生活,這是一種不好的讀書傾向。
2.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係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一般了解,以發現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采眾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隻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麵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為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一遍,了解大致的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一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咽”,要多動腦筋,要反反複複地讀,還要認真做讀書筆記。
數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一本數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一共20多麵,我反反複複地念了半年多,因為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複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和吃書一樣。’”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要勤於思考
愛因斯坦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求的一切。”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書中的精髓,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英國詩人柯勒律曾把讀者分為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麼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髒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隻是豆渣;第四類像開掘寶石的苦工,把礦渣甩一邊,隻要純淨的寶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隻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麵寫點什麼。”為了寫《資本論》,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麵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為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其實,閱讀方法是可以學習與掌握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將閱讀作為自己終生習慣的信心。學習是一生的事情,那麼閱讀作為學習的一種方法,一種途徑,它將陪伴你渡過學習的一生,也將帶給你快樂的一生。
堅持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
每天進步一點點,不允許虛度每一天,不放過每一天的庸碌,不原諒每一天的懶散。沒有不切實際的狂想,隻是在有可能眺望到的地方奔跑和追趕,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隻要努力就可以達到目標。一個人,如果每天進步一點點,哪怕是1%的進步,試想,還有什麼能阻擋得了他最終的成功。
每天能多學一點點、多了解一點點就是自己的點點成長!多想、多做、多學,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意味著不斷改變自己、改變思想、改變命運、改變人生。每天的多一點就是新的一步,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