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擁有好習慣,才有好人生(10)(1 / 3)

“有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隻有他才找得到加西亞。”有人對總統說。

他們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羅文拿了信,把它裝進一個油質袋子裏,封好,吊在胸口,劃著一艘小船,四天以後的一個夜裏,在古巴上岸,消失於叢林中,接著在三個星期之後,從古巴島的那一邊出來,徒步走過一個危險重重的國家,把那封信交給加西亞——這些細節都不是我想說明的,我要強調的重點是:

麥金利總統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而羅文接過信之後,並沒有提出任何疑問:他在什麼地方?他是誰?還活著嗎?怎樣去?為什麼要找他?給我什麼報酬?

——沒有問題,沒有條件,更沒有抱怨,隻有行動,積極、堅決的行動!

羅文為利希特這句名言,作了最好的注腳:“隻有行動賦予生命以力量。”人是自己行為的總和。行動最終體現了人的價值。

據說,在美國一個小城的廣場上,塑著一個老人的銅像。他一生從沒有說過一句表白的話,也沒有聽過一句讚美之辭,他隻是憑“行動”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他既不是什麼名人,也沒有任何輝煌的業績和驚人的舉動。他隻是該城一個餐館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務員。但他對客人無微不至的服務,令人們永生難忘!

“勞動創造了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斷,即人的潛能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在勞動中逐漸被開發。這個論斷廣泛應用在成功學上,即“行動創造了人”。

行動發揮潛能。科學已經證明,人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的。行動,潛能就會增加;不行動,潛能就會減退。行動促使潛能發展,潛能的發展必然又帶來更大的行動。

在《新約·馬太福音》中,耶穌坐在橄欖山上,給門徒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貴族,他要到遠方去。臨行前,他把仆人們召集起來,按著各人的才幹,分給他們銀子。

後來,這個貴族回國了,就把仆人叫到身邊,問他們:“你們是怎樣使用那些銀子的?”

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五千兩銀子,我馬上去投入做生意,很快又賺回了五千兩。”

貴族聽了很高興,讚賞地說:“好,善良的仆人,你既然在賺錢的事上對我很忠誠,又這樣有才能,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

第二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兩千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兩千兩。”

主人也很高興,讚賞這個仆人說:“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給你管理。”

第三個仆人來到主人麵前,打開包得整整齊齊的手絹說:“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一千兩銀子還在這裏。我把它埋在地裏,聽說您回來,我就把它掘了出來。”

主人的臉色一下子沉了下來,說:“你這個懶惰的仆人,你浪費了我的錢!”

於是要回他這一千兩,給了那個有五千兩的仆人。

埋沒錢財,就是浪費。第三個仆人不善於行動,也就是潛能最大的浪費。所以說行動創造財富,行動會使你走向成功。那麼馬上行動吧,現在就開始行動。

任何偉大的目標和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成功始於行動,一個人製定的目標再偉大,如果不去落實,也永遠隻能是空想。製定目標是為達到目標,目標製定好之後,就要付諸行動去實現它。如果隻有目標而不去行動,那麼所製定的目標也就成了毫無意義的東西。這好比是一次賽車,明確的目標隻相當於給你的賽車加滿了油,有了前進的方向和路線,要抵達目的地,還得把車開動起來,並保持足夠的馬力。

對於每個人來說,一直在想而不去做,就根本完成不了任何事情。世界上每一件東西,大到航空母艦、高樓大廈,小到一針一線,都是由一個個想法付諸實施所得的結果。隻想不做的人隻能徒勞無功。成功好比一把梯子,那些把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是永遠也爬不上去的。因此,凡事隻要想去做就要立即行動。

對於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來說,他會力圖不讓任何一個想法溜掉。當他產生了新的靈感時,會立即把它記下來。即使是在深夜,他也會這樣做。他的這個習慣十分自然,毫不費力。對他來說,這就像是你想到一個令人愉快的念頭時,你就會不覺地笑起來一樣。

對於一個優秀的員工來說,當早晨六點鬧鍾鬧響時,即使是睡意正濃,他也會立即按時起床,而不是像一些人起身關掉鬧鍾,再回到床上去睡。對於優秀員工來說,“立即行動”就是他的座右銘。

許多人都為自己製定過不止一個目標,但是有些人往往一個也實現不了。因為相對來說製定目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難的是付諸行動。製定目標可以坐下來用腦子去想,實現目標則需要紮紮實實的行動。

土耳其有一句諺語是:每個人心中都隱藏著一頭雄獅。此話的意思為:每個人都可以像雄獅一樣快速行動。行動起來的準則,不止適用於人類,在動物界也廣泛存在著。

人們常說一個人做自己要做的事,應該有這樣的態度: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其實“做”比“做得最好”重要。因為“盡力做好”這種誤區會使一個人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正在從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