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都隻讚賞美德而不能照其實行。〔英〕彌爾頓:《複樂園》美德尤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英〕培根:《論困厄》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英〕培根:《論美》如果在我們履行責任時不存在任何艱難和阻力,那麼美德將會同任何肉體享樂毫無二致。〔英〕托馬斯·威爾遜美德和缺點是近親,就像奧地利人的家族,互相通婚繁衍。〔英〕塞繆爾·巴特勒:《平凡的觀察》如果我們的美德既沒有人承認也沒有人欣賞,那麼,從人性的角度說,它又有什麼必要存在?——既然它帶給我們的隻有傷害。亨利·德·蒙特朗:《筆記》邪惡穿行於充滿欲望的路徑,引誘許多人跟著它走。美德追求一條險峻陡峭的途徑,對人類較少誘惑力,如果別的地方有很多人招呼人們走一條微微傾斜的道路時,美德對他們就更沒有吸引力了。〔德〕貝多芬:《貝多芬語錄》美德與罪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會稱為最有道德的人。〔法〕伏爾泰:《十八世紀法國哲學》美有如夏日的水果,易於腐爛,難於持久並且就其大部分說來,美使人有放蕩的青年時代,愧悔的老年時代。可是,無疑地,假如美落在人身上落的得當的話,它是使美德更為光輝,而惡德更加赧顏的。〔英〕培根:《論美》沒有一個善良的靈魂就沒有美德可言,從每一樣事物都可以發現到這樣的靈魂——人們無需逃避它。〔德〕貝多芬:《貝多芬語錄》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榮譽不知大多少倍。古今多少帝王公侯,可是卻沒有在我們記憶中留下一絲痕跡,就因為他們隻想用莊園和財富留名後世。豈不見多少人在錢財上一貧如洗,但在美德上卻是豪富呢?〔意〕達·芬奇:《論繪畫》我們的美德和缺點是一對親密夫妻,生下來的孩子既像父親也像母親。〔英〕哈利法克斯:《道德思想及見解》美德如此值得嘉許,以至邪惡之徒出於私利也想做好事。〔法〕沃維納格:《格言集》有些缺點比美德更能清楚地證明一個人的優秀品格。〔法〕雷斯紅衣主教:《回憶錄》他以美德贖解了自己的罪惡。他應該得到更多的讚美而不隻是原諒。〔英〕瓊森:《發現》人們若看見美德穿著襤樓的衣衫,就會鄙視它。〔英〕富勒:《至理名言》在一切美德中,正義是最有助於人類的共同福利的。〔法〕盧梭:《愛彌兒》嚴守他人隱秘給人帶來樂趣,它使這種行為成為不難實現的美德。〔法〕莫洛亞:《藝術和生活》美德在於行為的動機而不是結果。一個人如果出於害怕落入地獄,遭受永恒的折磨才為人類的幸福而勞作,那麼,就這一動機而言,他同樣無權享有美德這一稱號。〔英〕雪萊:《道德沉思錄》在許多美德中,我認為“感激”是最值得稱道的反過來說,忘恩負義便是頂卑鄙的行為。〔意〕卜伽丘:《十日談》美德本身也需要限製。〔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美德帶來名譽,名譽則帶來虛榮。〔英〕托馬斯·富勒:《格言集》美德雖身著襤褸,卻能使我溫暖。〔英〕德萊登:《仿賀拉斯》血統是從上代傳襲的,美德是自己培養的,美德有本身的價值,血統隻是借光。〔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西班牙〕加爾多斯:《瑪利亞·奈拉》美德的反麵——惡,更清楚地告訴我們美德是什麼。〔古羅馬〕昆體良:《演說術原理》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製,而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後者比前者更為難能可貴。〔英〕培根:《論逆境》悔恨和愛心是兩種美德,它們該能引起其它所有的美德。〔法〕巴爾紮克:《鄉村醫生》當你以愛鄰為樂的時候,它就不是美德了。〔黎〕紀伯倫:《沙與沫》美德隻賜給那些對它有信心的人們快樂和幸福,而不賜給對它抱持嚴謹之懷疑態度的高尚之士。〔德〕尼采:《快樂的科學》良好的友伴和有益的交談是美德的源泉。〔英〕沃爾頓:《高明的垂釣者》美德是一種中間狀態,它介於過度與不足這兩種壞事之間。〔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尼可馬克倫理學》美德是一種違背意誌的行為,這也許可以作為美德的定義。佚名:《角色與觀察》要讓每個人具有相同的美德是不可能的,但讓每個人同樣善良正直卻是可能的。佚名:《角色與觀察》每一種缺點都或多或少地假扮成美德,每一種缺點都從這種偽裝的相似中得到好處。〔法〕拉布呂耶爾:《品格論》美德被弄得如此空泛虛無,它已成了空洞之論的代名詞。〔英〕塞繆爾·巴特勒:《平凡的觀察》美德似乎是一種心靈的健康,美和堅強有力,而邪惡則似乎是心靈的一種疾病,醜和軟弱無力。〔希臘〕柏拉圖:《理想國》我如果以美德為貴,我就不必羨慕人家有福,歎恨自己不幸。〔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美德和缺點都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性質:擁有得越多,你會以為自己具備得越少。佚名:《角色與觀察》美德乃是一種和諧。〔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古希臘羅馬哲學》美德的反麵——惡,更清楚地告訴我們美德是什麼。〔古羅馬〕昆體良:《演說術原理》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什麼是美德?恩惠施於同胞。〔法〕伏爾泰:《哲學辭典》美德不是裝飾品,而是美好心靈的表現形式。〔法〕紀德:《窄門》美德即是靈魂的健康。〔德〕尼采:《快樂的科學》美德是智力最高的證明。〔美〕約翰森:《談談傳奇》愉快的生活是不能與各種美德分開的。〔古希臘〕伊壁鳩魯:《致美諾寇的信》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榮譽不知大多少倍。〔意〕達·芬奇:《論繪畫》美德的道路窄而險,罪惡道路寬而平,可是兩條路止境不同:走後一條路是送死,走前一條路是得生,而且得到的是永生。〔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正派是男人對女人最珍視的美德。〔西班牙〕萊格雷西亞:《瑪芘》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西班牙〕加爾多斯:《瑪利亞·奈拉》生命短促,隻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遼遠的後世。〔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戲劇集》美德帶來名譽,名譽則帶來虛榮。〔英〕托馬斯·富勒:《格言集》由惡德而來的快樂,在快樂之中仍能傷害我們;由美德而來的痛苦,在痛苦之中仍能安慰我們。〔英〕哥爾頓:《拉康》不管一個人容貌多醜,當他因美德和才智而聞名時,他決不會顯得醜陋,即使醜陋也不會給人留下任何壞印象。〔法〕拉布呂耶爾:《品格論·論見解》美德與罪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法〕伏爾泰:《形而上學論》沒有美德就毫無真正的幸福可言。〔法〕盧梭:《懺悔錄》美德如此值得嘉許,以至邪惡之徒出於私利也想做好事。〔法〕沃夫納格:《思考和格言》血統是從上代傳襲的,美德是自己培養的。美德有本身的價值,血統隻是借光。〔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英〕弗·培根:《人生論·論美》一個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愈多,別人對他的嫉妒將愈少。因為他們的幸福來自他們的苦功。它是應得的。〔英〕弗·培根:《人生論·論嫉妒》美德不是遠離罪惡或回避道德危險,美德是一種活生生的、獨立的事物,就像是痛苦或是一種特殊的氣味。〔英〕切斯特頓:《巨大的瑣事》任何惡德的外表也都附有若幹美德的標誌。〔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戲劇集》美德和缺點是近親,就像奧地利人的家族,互相通婚繁衍。〔英〕塞繆爾·巴特勒:《平凡的觀察》我們的美德和缺點是一對親密夫妻,生下的孩子既像父親也像母親。〔英〕哈利法克斯:《道德思想及見解》沒有人對別人秘而不宣的美德說長道短。〔英〕羅素:《論教育》有些美德就像是感覺,沒有這種感覺的人既無法看見也無法理解。〔法〕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法〕狄德羅:《論美》揭示出人類的天性的是弱點,而顯示出個人特色的則是優點。人人都有共同的缺點和不幸。而美德則各個不同。〔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美德隻賜給那些對它有信心的人們快樂和幸福,而不賜給對它抱持嚴謹之懷疑態度的高尚之士。〔德〕尼采:《快樂的科學》勝利是暫時的,而美德即將千古流芳。〔俄〕普希金:《給A·別斯杜熱夫的信》“睿智”洞悉下一步該做的事,“美德”立刻做下一步該做的事。〔美〕焦爾孰:《絕望的哲學》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製,而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後者比前者更為難能。〔英〕弗·培根:《人生論·論逆境》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香料,在烈火焚燒中會散發出最濃鬱的芳香。〔英〕弗·培根:《人生論·論逆境》悔恨和愛情是兩種美德,它們該能引起其他所有的美德。〔法〕巴爾紮克:《鄉村醫生》最高的聖德便是為旁人著想。〔法〕雨果:《悲慘世界》始終不渝地忠實於自己和別人,就能具備最偉大才華的最高貴品質。〔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認低於我們的事物高於我們,也是一種美德。〔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一切的美德都包含在自我信賴裏。〔美〕愛默生:《美國的哲人》人們總以為隻有公開的行動才能傳送出各自的美德和缺點,卻不了解美德和缺點每時每刻都在透出自己的氣息。〔美〕愛默生:《論文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中〕《論語·學而》對於美德,我們僅止於認識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努力培養它,運用它,或是采取種種方法,以使我們成為善良之人。〔古希臘〕亞裏士多德:《經營66妙方》從惡德的逃避便是美德之始。〔古羅馬〕賀拉斯:《抒情詩》美德帶來榮譽,榮譽帶來虛榮。〔英〕富勒《至理名言》沒有虛榮心作伴,美德就不能有這般長久。〔法〕拉羅什福科《箴言錄》最高的美德總是與法律相抵觸的。〔美〕愛默生《處世之道》我們的美德往往隻是披著偽裝的罪惡。〔法〕拉羅什福科《箴言錄》美德受人稱頌,但遭人厭棄。人們逃避開它,因為它是冰冷的,而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讓自己的腳保持溫暖。〔法〕狄德羅《拉摩的侄兒》美德唯有對能讚賞它的人來說才是美德。〔印〕《五卷書》道德道德是一種在行為中造成正確選擇的習慣,並且,這種選擇乃是一種合理的欲望。〔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倫理學》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於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英〕雪萊:《詩辨》道德之追求並不出於追求者的利害計較或自愛,不出於他自己利益的任何動機。〔英〕赫胥黎:《論道德上的善與惡觀念的起源》道德是真理之花。〔法〕雨果:《悲慘世界》道德的根本,是自製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德〕費希特:《費希特講演全集》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鬥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德〕托馬斯·曼:《沉重的時刻》忠實於崇高的理想,這是個人道德發展的頂點。〔蘇〕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真正的道德心是為完善我們的生命而被授予的。因而懷有道德心的人,自然有一股洗滌人們心靈的力量。〔日〕武者小路實篤:《人生論》道德就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之社會的本能。〔中〕李大釗:《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道德為人類之最高精神作用,維係群益之最大利器,順進化之潮流,革故更新之則可,根本取消之則不可也。〔中〕陳獨秀:《答淮山逸民》凡是那不論公私都以道德為上、一心要做出高貴的事來的人,方可算得最可尊崇的人。〔英〕喬叟:《喬叟文集》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於培養好的社會公民的。〔英〕弗·培根:《人生論·論習慣》道德與智慧是實現真正的幸福與自由,所以是不可少的。〔英〕雪萊:《告愛爾蘭人民書》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法〕狄德羅:《論戲劇藝術》人類的生活對於德,正像對於才一樣,無疑是一個最終的考驗,一個更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們。〔法〕巴爾紮克:《鄉村醫生》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法〕雨果:《九三年》犯罪的人能夠被一個有道德的人指揮就覺得減輕了自己的罪戾。〔法〕雨果:《九三年》隻有道德,和能具道德的人格才是有尊嚴的。〔德〕康德:《倫理學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原理》沒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道德的營養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對人的心靈的危害,正如身體的營養不良對於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樣。〔瑞士〕蒙台梭利:《兒童教育》人類最重要的努力莫過於在我們的行動中力求維護道德準則。〔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談人生》有德則樂,樂則能久。〔中〕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中〕《禮記·大學》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中〕《文子·符言》恩深必報,德盛必崇。〔中〕柳宗元:《為耆老等請複尊號表》有德之士,如夏日之蔭、冬日之爐,不求親人而人自親之。〔中〕莊元臣:《叔直子·夕編》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中〕馮遠征:《甜蜜的事業,自豪的感情》不要隻迷信力量,而更要承認道德,因為道德才是左右人類幸福,決定人類苦樂的關鍵。〔法〕羅曼·羅蘭:《羅蘭小語》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我相信世界上有比軍隊和核彈更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善良、道德和人道的力量。〔美〕波林格:《決不讓戰爭發生》應該不是由於懼怕,而是由於義務,不做有罪的事。〔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如果你的道德觀令你消沉,那它們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觀。〔英〕斯蒂文生:《越過平原》適用於道德經驗的東西,必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適用於美的現象。〔德〕席勒:《美育書簡》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潔淨的。〔俄〕契訶夫:《回憶契訶夫》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中〕孟軻:《孟子·公孫醜上》君子腳跟沒亂行,不是規矩是準繩。〔中〕呂坤:《續小兒語》古今之社會不同,古今之道德自異。〔中〕李大釗:《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用鼓勵和潔明的言語來造就一個人的道德,顯然是比用法律和約束更能成功。〔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智力的和道德的能力也和肌肉的能力一樣,是隻有經過使用才會得到進展的。〔英〕密爾:《論自由》道德習慣的教育不需要某些專門的手段或方法。這種教育就存在於集體的相互關係的實質之中。〔蘇〕蘇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誕生》革命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鬥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越南〕胡誌明:《為了獨立,為了社會主義》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中〕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砍樹之長,必先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先始學時去夫外好。〔中〕王守仁:《傳習錄》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批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中〕洪應明《菜根譚》不正當的獲利給道德帶來損害。〔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一切不道德事情中最不道德的,就是去做不能勝任的事情。〔法〕拿破侖:《拿破侖傳》不要把痰吐在井裏,哪天你口渴的時候,也要上井邊來喝水的。〔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獅子和老鼠》人們的缺德常常是出於無聊。〔蘇〕高爾基《二十六個和一個》敗壞道德的東西是愚蠢、貧窮和醜惡的生活!〔挪威〕易卜生《人民公敵》沒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還覺得是道德應有的代價。〔中〕錢鍾書《談教訓》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