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柏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中國人口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王選
1981年7月,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版係統原理性樣機(即華光Ⅰ型機)在教育部和國家電子計算機工業總局的主持下,通過了部級鑒定。
鑒定會肯定華光Ⅰ型機在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方麵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激光照排機的輸出精度和排版軟件的某些功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確,華光工型係統在不少方麵都優於當代最先進的英國蒙納公司的係統。凡看過底片和樣書或參觀過華光機的美、英、日等國的技術專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但是,在王選看來,一項科研成果,不管它獲得多少的榮譽,再高的評價,隻要它沒有走出實驗室,沒有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部不過是迷人的海市蜃樓罷了。“華光係統在成為實用商品之前,我們的成果隻能算作零!”這是王選對自己提出的挑戰。他沒有退縮,而是作出了從零起步的戰略決策。
1980年夏天,北大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軟件的核心部分全部調通,其性能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出版條件。很快,激光漢字編輯排版係統成功地排出了樣書——《伍豪之劍》。
全書隻有26頁,字形優美清晰,封麵古樸典雅。從封麵到正文,都是由點陣組成。這本書從文稿輸入、編輯排版、校對修改、加添頁碼等一係列工序都是在計算機控製下自動運行的。它沒有動用一個鉛字,也沒有經曆鉛排所必不可少的撿字、拚版、打紙型、澆鉛版等一係列繁瑣的工序,更沒有熔鉛、鑄鉛這類有毒作業。它是中國印刷史上完全甩開鉛作業,用激光照排係統印成的第一本漢字圖書。
當這本書送到分管科技工作的方毅副總理手中時,他抑製不住喜悅的心情,揮筆批示:“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術從火與鉛的時代過渡到了計算機與激光的時代。”他愛不釋手地翻看了樣書之後,又把《伍豪之劍》帶到中央政治局,分贈給每位政治局委員。
這些貌似平凡的綠色小冊子,向中國最高領導層傳遞了一則重要的信息:北京大學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專家,已經在首都引發了一場劃時代的漢字印刷術革命!
日理萬機的鄧小平也沒有忽略這一信息。他當即寫下了“應加支持”的批示。
1980年10月,方毅帶著批示來到北大,向王選及全體研製人員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王選是幸運的,幾年的頑強拚搏換來了華光Ⅰ型的具體成果,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王選的獲勝,使他一時成了新聞人物。然而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不錯,華光I型係統已經通過了部級鑒定;核心技術已經登記了歐洲專利,但華光係統離目標還遠著呢!它現在隻不過是一台原理性樣機。它采用的是小規模集成電路,是落後的磁芯存貯器。這些國產部件僅能達到70年代初的水平,可靠性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僅僅是樣品而不是商品!
正當王選和研究室內外的科技人員齊心協力,埋頭苦幹,為華光係統的商品化而奮鬥的時候,社會上掀起了出國熱、理論進修熱、輔導孩子熱等衝擊波,攪擾了研究室的正常秩序。出國、職稱、調資、住房、子女升學等問題,王選一概沒有能力解決,他隻能懷著惋惜和內疚的心情,為調出人員送行。研究室搞硬件的原來有9人,後來剩下兩人,王選還算其中一人。在80年代初,普遍存在的心態是,把學術研究與商品生產截然對立開來,把科學與技術分為上下兩等。“北大是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怎麼也搞起商品來了?”“大學是搞科學研究的,不應該做具體的技術工作。”還有朋友好心相勸:“王選,你已經在學術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功成名就。剩下的工作讓別人幹去吧!何必還這麼辛苦?”這些打上了計劃經濟時代烙印的思想觀念和知識分子根深蒂固的清高態度,曾困擾著王選,形成了不小的精神壓力。
“幹!不搞出商品型華光係統,死不瞑目!”王選作出了研製漢字計算機激光照排係統以來的第二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他領導的北大研究集體的骨幹力量,一個個都鐵了心要幹到底。
就在王選費盡心機安定研究所人心的時候,外地協作單位也頻頻告急。濰坊計算機廠的部分領導人對華光係統的前途產生懷疑,下令凍結了幾十萬元的研製經費,強迫研製華光係統的技術人員立即下馬。後來,計算機工業管理局長親自出麵做廠領導工作,才度過了這場危機。
又恰是在王選於逆境中奮力拚搏的時候,他工作上最得力的助手,生活上最親密的伴侶愛人患了癌症!王選險些被這一晴天霹靂所擊垮!他深感內疚,但又無可奈何。他沒有忘記病弱的妻子,但他必須為華光事業全力拚搏,否則就會跟曆史的機遇失之交臂。
王選帶領研究室的全體成員,夜以繼日地投入到華光係統的換代工作中。他負責新一代產品——華光Ⅱ型的邏輯設計和微程序的編製。原係統小規模集成電路被中、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微處理機取而代之,研製工作進展順利。
1983年夏天,華光Ⅱ型係統研製成功。隨即,大樣機在普通紙上打出了清樣!要知道,當時國外最先進的照排係統也隻能在價格昂貴的照相紙上打出清樣。直到1984年初才在普通紙上打出了清樣。
1984年初,華光Ⅱ型係統在展覽會上剛一亮相,就被新華社大膽采用了。這是華光係統第一次進入試用狀態,既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華光Ⅱ型係統每天要處理14萬多字的新聞稿。新聞稿不同於普通文稿,時間性極強。郵車每天清晨都準時來取稿,不能有絲毫延誤。華光Ⅱ型係統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嗎?王選心裏又興奮又緊張。
國內的電腦市場上,從微機到大、中型計算機,幾乎全是進口貨。數十種國產計算機產品靜靜地躺在倉庫裏無人間津。外國計算機設備仍然像潮水般地湧向中國海關,大有一舉衝垮中國電腦工業的勢頭。不少人認為,到了那時,華光係統將無立錐之地,隻能徹底瓦解。
更令人感到擔心的是,王選在《人民日報》專家論證會上的失敗。《人民日報》自1983年就考慮引進激光照排設備,以實現編輯排版現代化。1984年召集專家論證會。專家們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引進國外激光照排設備。主張引進的意見,在論證會一開始就占了優勢。他們認為,《人民日報》是黨中央的喉舌,是中國影響最大、發行量最高的綜合性報紙。照排係統的任何差錯都會引起嚴重後果。而國產照排係統至今不過是樣機和展品,能否達到真正實用的水平,現在還很難預料。即便研製出來也必然是落後的,無法與先進的英美電腦公司所生產的照排係統相匹敵。
王選在發言中力排眾議,極力主張選用華光係統。他引用一係列數據表明華光係統的優越性,但仍未能扭轉論證會的傾向。有人認為王選不過是在進行“王婆賣瓜”式的自我吹噓。
“華光”照排係統在《人民日報》的論證會上遭到失敗之後,華光係統的處境更趨惡化。因此,王選深知新華社能否用華光Ⅱ型照排係統順利排出日刊,已成為決定華光係統成敗的關鍵一仗。王選決心背水一戰。在電子工業部主持召開的製定“七·五”規劃會議上,他鄭重宣布:明年2月1日,如果華光Ⅱ型係統還不能在新華社排出日刊,我們自動放棄“七·五”攻關的經費,“統統不要,分文不取!”
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及協作廣的科技人員,都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全力以赴地參加了大決戰。
1985年2月1日,新華社用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係統連續運行排印出《新華社新聞稿》日刊和《前進報》旬報。Ⅱ型係統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5月,中國計算機界,新聞界和出版界一百多名專家,出席了國家經委主持的鑒定會。專家們對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係統進行了嚴格的測試和審查之後,鄭重宣布:華光Ⅱ型編排係統是我國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項目。它開創了我國印刷技術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我國各大報刊都報道了這一重大新聞,並宣布華光Ⅱ型係統即將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那些聳人聽聞、喧囂一時的凶險預言一一破產了。華光係統不但沒有垮台,而且在中華大地上站穩了腳跟。
接著又傳來一個喜訊:華光Ⅱ型係統被評為198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在一片讚美聲中,王選卻以十分苛刻的目光對華光Ⅱ型係統橫加挑剔:體積大,外觀不秀麗;主機硬盤對機房的要求過高;軟件要進一步改進提高,它還應付不了對開大報及版麵複雜的科技版;滾筒式激光照排機也不過硬,有時還出毛病;用戶也太少了,全國隻有五家。
王選冷靜地宣布:如果把華光I型係統的樣機視為零的話,那麼華光Ⅱ型係統隻不過是開了一朵小花,結了一個小果子!
於是,他和夥伴們又馬不停蹄地發起新的攻堅戰——發展小型化的華光Ⅲ型係統,進一步提高係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排版軟件的功能。
他以身作則,分秒必爭。平時沒有節假日自不必說,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幹擾最少,這段時間成了王選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日。華光係統中很多技術難關都是在這時突破的,一些難度最大的設計方案,也都是在這時完成的。
1986年春節,王選因在山東濰坊計算機廠勞累過度,患肺炎,高燒39℃,在病床上打點滴度過了春節。
1987年春節,王選在完成Ⅲ型機微程序設計的同時,又巧妙地構思了空心、旋轉、勾邊等一係列美觀新穎的字體設計方案。
在華光Ⅲ型係統的攻堅戰中,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的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在實踐中嶄露頭角。他們在研製數學版、化學版的軟件過程中,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對此,王選特別高興。他說:“我們研究室裏年輕一代的崛起,比華光係統本身的成果更令人欣慰!”
1985年11月,華光Ⅱ型係統通過鑒定不過才半年的時。間,濰坊計算機公司在北大的支持下,向用戶提供下第一套華光Ⅲ型係統。
跟華光Ⅱ型係統相比,Ⅲ型係統不僅體積小,外觀小巧漂亮,而且在技術指標和功能方麵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它不但能排大小報刊和辭典,還能排那些帶有複雜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以及各種表格的科技書刊。價格也大幅度下降,朝小型化、實用化和商品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王選認為華光係統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可以實現輸出對開的日報。但這需要有一個實踐的機會;以便進一步開發和完善華光係統編排大報的功能。
大報紙跟一般書刊可不一樣。它的日發行量高達幾十萬甚至數百萬份,萬一卡了殼——哪怕隻延誤一天,也會引起讀者的騷動。況且,用激光照排係統輸出整頁中文報紙,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日本及歐美各國當時都在加緊研製,但沒有一家獲得成功。誰敢擔當如此巨大的風險,輕易上華光係統?
“我們第一個上‘華光’!”首都報業中,第一個站出來裝備華光係統的是《經濟日報》印刷廠。1987年初,《經濟日報》印刷廠購進的兩套華光Ⅲ照排係統先後安裝調試完畢。為以防萬一,工廠仍然保留了全套鉛排工藝。
1987年5月22日,在共和國的首都,在《經濟日報》印刷廠的激光照排車間裏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整頁輸出的中文報紙!
—時間,《經濟日報》的版麵成了全國最漂亮,最富於變化的版麵。它的標題字字體之多,居全國之冠,豐富多彩,賞心悅目。
《經濟日報》的時效更是驚人。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全文達34,000多字。各大報社在收到新華社電訊稿之後,即使立即召集一批最熟練的印刷工人,也得苦戰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排版任務。隻有《經濟日報》,借助華光係統的威力,在收到電訊稿之後,僅僅用20分鍾就在照排車間完成了全部排版任務!
廠房占地麵積也大大縮小。過去擁擠不堪的廠房,現在綽綽有餘。勞動生產率更是今非昔比。原來鉛排作業的夜班需要35人,現在照排車間隻需1人排字,1人拚版。兩套班子才4個人,再加1名領班,總共5個人就夠了。
印刷廠的經濟效益也顯著提高。1988年,每天輸出成品50萬字,清樣200萬字。與此同時還承擔著33種報紙、11種期刊的編排任務。與同等任務的鉛作業相比,可減少廠房麵積68%,用人減少60%,耗電量減少68.7%,成本下降27%,年利潤達200萬元。1989年的日排字量達80萬字。年產值達700萬元,年利潤250萬元,人均利潤突破了萬元大關。
1988年7月,《經濟日報》印刷廠又爆出一條轟動全國的新聞:經濟日報印刷廠賣掉了鉛字,全部廢除了鉛排作業,成為中國第一個甩掉鉛字的印刷廠。人們歡呼著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歡笑著躍入電與光的時代。.
從1981年王選發明激光漢字編排版係統原理性樣機(即華光Ⅰ型機),通過國家鑒定後,到1991年又相繼推出了華光Ⅱ、Ⅲ、Ⅳ型和新一代方正91電子出版係統。
王選成功的關鍵在於,在強烈的科技創新意識,發展機遇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的驅動下所作出的一係列決策。當華光Ⅰ型機問世時,他已謀劃著要實現研究成果向商品的轉化;而當華光Ⅱ型機被一片讚譽聲環繞,有入主張停下來喘口氣時,王選卻洞悉到:停頓就意味著失去市場,意味著失去發展的機遇。他沒有鬆勁,從而也就在不斷開拓進取中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1988年投放市場的華光Ⅳ型采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字形複原速度高達710字/秒,(對於100×100點陣),是國產照排係統走向成熟的標誌。方正91係統則采用集成度更高的專用芯片,體積更小、速度更快。1993年推出的方正93係統是北大方正十多年最重要的技術突破,采用了國際標準頁麵插述語言PostSeripi2,並研製了0.7微米線寬的手用協處理器芯片,其複雜度為方正91芯片10倍以上。這一係統能在8—10分鍾內出四開一版分色片,在中文彩色出版物的輸出速度方麵世界領先,引起了海外中文報業和印刷業的強烈興趣,並很快進入了海外市場。1990年,6月,采用華光Ⅳ的香港新晚報成為港澳地區第一家全部版麵都用電腦編排的報紙;1992年1月,采用方正91彩色照排係統的澳門日報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彩色照片與文字合一處理的中文日報。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問題上,王選也是深謀遠慮的。他選擇一條科工貿一體化的道路,把科技人員、生產廠家和用戶緊密聯係在一起,這樣在開發——生產——商貿不斷良性循環過程中,他始終站在了科技的前沿,掌握著商戰的主動權,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