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一個銀行家的家庭。他的童年是在香港度過的,1927年,貝老先生舉家遷往上海,於是,10歲的貝聿銘進了上海的聖約翰小學,開始接受西式教育。周末和假期,他常隨父母回蘇州老家,在貝氏家族那片麵積廣大、景色優美的園林中盡情玩耍。在上海讀書時,貝聿銘對那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和琳琅滿目的商品都不感興趣,而隻對一幢幢高樓大廈百看不厭,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是國際飯店,這座屹立在上海灘的龐然大物,從樓上到樓下,從外表的布局到裏麵的擺設,貝聿銘不知琢磨過多少遍。漸漸地一個誌向在他心中紮下了根,就是,將來當一名建築師,讓更多又高又漂亮的大廈屹立在祖國的大地上。
銀行家父親對自己聰穎勤奮的長子關懷備至,希望他日後成為一名醫生,而貝聿銘卻“見血就害怕”,於是,父親隻好順從兒子的意願,送他到美國去求學。
1935年夏,貝聿銘終於登上了駛往美國的遠洋客輪。在美國,他進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由於他厭倦這所學校的建築係隻重繪畫技巧、忽視建築知識的教學方法,所以,他又轉到麻省理工學院讀建築工程係。以後,貝聿銘又進入哈佛大學,受教於一代建築名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貝聿銘被迫改變初衷,遙望著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呻吟的祖國,他躊躇再三,決定在美國定居。1942年,他與在美國韋爾斯利學院留學的陸書華小姐結為秦晉之好。陸女士賢淑聰慧,深知貝先生的才華,結婚伊始,便放棄自己的專業,全心輔佐丈夫的事業。
1946年,當貝聿銘獲得哈佛大學建築係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時,他成了係裏最年輕的助理教授。
1948年的一天,經人介紹,貝聿銘出現在美國地產大王柴肯道夫的麵前。柴肯道夫把自己私人辦公室的設計任務交給了貝聿銘。貝聿銘初出茅廬便身手不凡,建成辦公室後,地產大王盛讚貝聿銘說:這位奇才不僅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有著超人的智慧。隨即,柴肯道夫放心地把丹佛、紐約幾座20多層的大廈和加拿大一組建築群的設計任務交給了他——這位才30歲出頭的建築師。
1955年貝聿銘在紐約開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1958年他又成立了“貝聿銘設計公司”,這樣,一顆新星就在美國建築界的夜空升起來了。建築設計公司開業後,先後承建了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的瑪麗大商場、夏威夷大學的東西方中心、麻省理工學院的地球科學大樓、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的科林斯廣場、新加坡的萊佛士國際中心、伊朗德黑蘭的工業貸款銀行大樓等等。貝聿銘設計的建築,名聞遐邇,往往成為遊客必至、拍照留念的地方。
名氣與日俱增,貝聿銘的顧客名單越來越長,社會層次也越來越高了。在他的社交圈中,既有音樂家、作家、藝術家,也有商業巨子。在國家美術館東廳的設計中,他找到了最理想的主顧——保爾·麥倫。這位“大亨”為了擴建父親投資興建的國家美術館,決心不惜血本。他交給貝聿銘的支票是可以隨意填寫數字的。他惟一的要求是:從圖紙設計、安裝技術,直到建築材料、內部設施,一切都必須是最好的。
1978年,東廳工程終於竣工,貝聿銘不負眾望,再一次顯示出自己的才華。主廳的不同高度,不同幾何圖形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接。燦爛的陽光透過密如蛛網的天窗灑在牆壁上,幻化出美麗的圖案。天窗上那些輕如鴻毛的掛飾,隨氣流緩緩飄動,恰似飛鳥輕舒雙翼,使大廳增添了無限生氣。
東廳開館後,觀者如雲,好評如潮。僅50天中,那裏就吸引了100萬觀眾。諸如“東廳代表我們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一種品質”、“堪稱當代最傑出的博物館”的讚譽屢屢出現在有影響的報刊雜誌上。這一項建築的設計使貝聿銘進入了世界級建築大師的行列。第二年,他獲得了美國全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這一年被美國建築界稱為“貝聿銘年”。
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挑選一名優秀建築師,修整矗立於拿破侖廣場的盧浮宮。這一消息轟動世界建築界,各國名師巨匠聞風而動,群起角逐,人人渴望獲得這一殊榮。而當法國文化部向15家大博物館征求意見,請他們幫助物色建築師時,結果竟有14家都力薦貝聿銘。終於,貝聿銘這個東方人被密特朗總統選定,擔當了為西方文化瑰寶增輝的重任。1989年7月,盧浮宮接待大廳正式竣工,當清波瀲灩的水波簇擁著一座璀璨明耀的玻璃金字塔出現在廣場時,人們始信密特朗總統獨具慧眼,而聲名顯赫的建築大師貝聿銘亦是當之無愧。
1983年,貝聿銘還欣然承諾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設計一幢新的辦公大樓。6年過去了,在貝聿銘父親曾經工作過的中國銀行舊建築的旁邊,一幢70層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這座新建築形態如竹,取節節升高之意,通體的玻璃鋼結構,又使它像一枚光芒四射的大寶石,異常引人注目。據說,它是世界上除芝加哥和紐約之外最高的摩天大樓。
貝聿銘的成功,在於他“學貫中西”,深諳東西方文化的精髓,能夠很自然地將各具特長的中外建築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西方人難以超越的傑作。
1982年,北京西郊的香山突然不同尋常地熱鬧起來,貝聿銘主持的香山飯店就要交付使用了。出席交接儀式的有許多中外貴賓,一時間,笑語喧天,喜氣洋洋。
一位中國記者舉著錄音話筒,擠到人群中的貝聿銘身邊,大聲問道:“貝先生,世界各地有許多重要項目等著您去設計,您為何偏偏選中香山飯店這個投資額並非特別大的項目呢?”
貝聿銘略微沉思了一下,緩緩地答道:“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中國,我在這裏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因此有一種‘中國氣質’深深地留在我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
是的,貝先生雖然長期生活在異域他鄉,但對自己的祖國卻一直拳拳情深,時至今日,他的家鄉話還說得很純熟。在貝先生的培養下,幾個子女在中文方麵也都有較好的修養。報效祖國,這是他從少年時代起就深藏心底的願望!1978年,當他接受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任務後,不禁激動地說:“離開祖國40多年了,祖國沒有忘記我……”
幾年中,貝聿銘風塵仆仆地來往於北京、紐約之間,多次到蘇州、揚州考察園林,直接為飯店的設計、選料、建築奔忙,還派出身邊最精明強幹的助手常駐北京,負責具體施工事務。助手們經常出入建築工地,並不斷把進度拍成照片寄回紐約,以便讓貝聿銘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貝聿銘曾感歎道:“我設計過很多建築,沒有感到香山飯店這樣具有挑戰性的,我下的工夫比國外一些建築高出10倍。”
設計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建築生涯中首次不以鋼筋水泥玻璃為出發點,所采用的材料,是傳統的磚瓦。飯店的整個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把自然環境美和建築藝術美高度和諧統一的原則。貝聿銘憑著這個設計,奪得了年度美國建築師學會的獎項。
香山飯店占地3萬平方米,最高四層,建成後乍看起來貌不驚人。5座白牆青磚,錯錯落落的樓群嵌入山坳,或許還使人覺得有點怪。但如果你循山而上,穿過一個照壁洞門進入飯店的時候,就會立即進入一個迷人的天地。
飯店內有一個主庭院。園中有一個14印平方米的人工湖,兩株800年的雌雄白果樹佇立在湖的兩岸。除主庭園外,還有“古木清風”、“晴雲映日”、“冠雲落影”等11個小庭院。在這依山傍水,千姿百態,各有特色的庭院中漫步,確有身在畫中行之感。
5座樓房依憑山勢,錯落相連,猶如5顆鑲嵌在紅葉叢中的明珠。客房的設備是現代化的,世界一流的,然而客房的格調又是中式的,它不僅擺設典雅、舒適,而且還采用了傳統的中式窗戶。每當客人卷起竹簾,遠山近樹,微風拂麵,從哪一個窗戶眺望,外麵都是一幅山水畫、一首田園詩。這座擁有322間房,500個床位的現代化飯店,可以說是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之大成,絕妙地表現出了園中有園,景中有景的美學效果。香山飯店的設計,是貝聿銘這位海外赤子獻給祖國的最珍貴的禮物。
最近一些年來,貝聿銘多次回到巨變中的祖國參觀訪問,他關心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並應聘為北京市城市建設規劃委員會委員。貝聿銘還利用他1983年獲得的10萬美元普裏茨克建築學獎金成立一個獎學金基金會,幫助中國建築師、學者和學生到美國進修、講學和參觀訪問,吸收美國有益的建築技術和經驗。
貝聿銘能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建築界脫穎而出,除了才華超群外,還有賴於他溫文爾雅、忠厚謙和、吃苦耐勞、熱情坦誠的品質。1948年,威廉姆·蔡肯多夫邀請貝聿銘進入他的開發公司工作。在當時,建築大師們大多不屑與開發者合作,而貝聿銘卻欣然接受。他們成功地合作了12年之久,從未發生齟齬。
熟悉貝聿銘的美國人都稱他為“真正的中國君子”,他的風度和氣質贏得了眾多客戶,使他能夠迅速發跡。1964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夫人傑奎琳計劃在波士頓建立一座肯尼迪紀念圖書館,美國享有盛譽的建築師紛紛應征,貝聿銘是角逐者中最年輕的一個。傑奎琳對候選人極為挑剔,要求建築師必須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個人修養,並親自登門造訪每一位應征者。當傑奎琳走進貝聿銘事務所的通道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桌上一大瓶怒放的鮮花,在燈光的輝映下,它顯得格外流光溢彩,燦爛明麗。而辦公室簡潔的陳設,主人優雅的風度,又給這位富甲一方的女委托人以安詳可信之感,於是她當場拍板定案。15年後,在波士頓城郊的海岸上,一座素雅別致的圖書館如清日出嶺,令世人矚目。
貝聿銘的外表不像他的建築那樣出類拔萃,顯得十分平常。然而,這位平常的東方老人卻又具有一種特別的風度和魅力:方正的臉盤上戴一幅圓圓的黑邊眼鏡,給人以老成穩重之感;透過鏡片可以看到平和的目光,他的神態在細心得體中透出一點悠然與自信來,他給人的印象就是位不卑不亢的成功者。就是這個形象,使美國的所有華人都感到光彩,而每一個炎黃同胞見到他,都會對他產生由衷的敬意。查爾斯·湯斯
一種曾被認為是看不見的死光的光束,後來卻發現它有著多得無法計數的和平用途。用它測量地球到月亮的距離,誤差不超過1.8米;在金屬板上鑽一個孔,隻需幾秒鍾。人們還可以用它來傳送立體的電視圖像、裁剪布料、切割扁桃體。在大多數精密的眼科手術中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如焊接斷裂的視網膜、破壞眼睛血管中的腫瘤等。
這種光束叫激光,是由激光器發射的。1969年,對激光的研究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科學家認為它能作為戰爭的武器。從理論上說,激光能殺死人或擊落飛機。所幸發射強大的激光束所需的能量極大,這就排除了它成為破壞性手段的可能性。當然,火炮的測距儀、炸彈的導向都用上了激光,但激光本身並不是有效的致命武器。
激光裝置能激發某些物質原子中的粒子,使低能級的原子變成高能級的原子,輻射出相位、頻率、方向等完全相同的可見或不可見光。這種光束能穿透物體,並長距離地保持集束狀態。
興奮的分子
切割分子的主意是查爾斯·湯斯這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首先想出來的。1954年,當他用223870兆周的微波轟擊氣態氨時,發現氨分子受激後活躍起來,形成比外加能量更勻速的流束。
湯斯和他的課題組建造了一台他們稱之為“微波激射器”的裝置。這是一台高靈敏度的自由幹擾無線電放大器,它用於無線電望遠鏡和太空無線電通訊。但微波激射器隻能在部分能譜上運行,於是湯斯把注意力轉向接近光頻的部分。
光的潛在力
光,包括由各種顏色複合而成的可見光和肉眼看不見的紅外線、紫外線。湯斯想,如果他激勵兩麵鏡子之間的某種原於,它們發出的光就會在鏡子之間來回反射,導致大量餘存的光被原子釋放,形成強烈的光束。
1958年,湯斯發表了上述理論。1960年,加利福尼亞州休斯研究實驗室的年輕物理學家西奧多·梅曼造出了第一台激光器。這台激光器采用紅寶石作為工作物質,效率並不高。如今已改用其他物質,最常用的是氣體,如氦和氖。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是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1960年,罕見的人禍天災降臨中國,大饑荒奪去數千萬人的生命。袁隆平親眼目睹了這場遍布神州大地、來勢凶猛的災難。嚴酷而沉痛的現實使他感到深深不安,於是他開始了他的水稻高產育種研究。
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強,這給了他很大啟發。於是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用9年時間於1973年實現了三係配套,並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麵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為此,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袁隆平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袁隆乎設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係、保持係、恢複係“三係”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去雄雜交,生產雜交種子,並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訊》1966年第4期雜誌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
到1972年,第一個雄性不育係和保持係培育成功了,繼而育成了恢複係。1973年實現了“三係”配套,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獲得成功,並立刻顯示了它的增產效應,畝產達到623公斤,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分為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係法品種單間雜種優勢利用;二係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一係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雖然一些種子經營部門包括有的科研人員都反對一係法,但袁隆平認為,一係法一定要搞!科學應該是不斷進步的!
1995年,袁隆平與其助手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用分子標記的方法,結合田間試驗,在野生稻中發現了兩個重要的QTL基因位點,分別位於1號和2號染色體上,每二位基因位點具有比雜交稻增產18%的效應,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利用水稻的遠緣雜種優勢,預計在下世紀初將會取得又一次重大突破。
袁隆平的論文和著作也多次獲獎。其中《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的發表被學術界公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對傳統經典理論的重大突破。他的著作《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1993年獲國家圖書一等獎,該書還被列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十大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