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授予他的“柏克萊”獎以及“終身榮譽教授”的光榮稱號。後來該校還特地為他建立了“林同炎教授紀念堂”作為永久性紀念。
美國科學研究院和工程研究院合辦的房屋科學委員會頒發的“四分之一世紀貢獻成就獎”。
80年代美國土木工程學會設立“林同炎獎”,這是美國科技領域唯一的一項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科技獎。
1987年他又獲得美國顧問工程學會授予的“1987年度傑出成就獎”,林同炎是獲此獎的第一位華人。
林同炎是炎黃子孫中的出類拔萃者。他對世界建築特別是橋梁設計的貢獻,使他贏得了“世界橋梁之父”的美譽。阿蘭·特雲
在解決數學邏輯學這個神秘領域內的一個問題時,他想像出了一台能夠模仿人類思考的機器。聽起來很耳熟是嗎?
如果阿蘭·特雲所做的一切否定了數學邏輯學這個神秘王國裏的一個難題,那麼則沒有任何非專家人物有理由記住他。但是他用以證明“一個封閉邏輯係統中的一條定理在那個係統中不能得到證明”的方法,卻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了證明他的這一看法,這位劍橋大學的古怪的講師構想出了一台會想象的計算機——它是一台狀似打印機的奇異裝置,能夠進行瀏覽或閱讀,通過在一條無限長的磁帶上進行編碼接受控製。當掃描器從磁帶上的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對程序命令作出回答並且糾正機器的反應,那麼輸出的這樣一個程序就可以模仿人進行邏輯思考了。
這一思想實驗的裝置很快獲得了一個名字:特雲機。通過在磁帶上的指令控製機器的行為(改變指令),一個人便能夠利用一台機器去實現所有同樣機器的功能了。也就是說,通過掃描磁帶,一台同樣的機器能夠計算數學或者下棋,甚至會做到與此屬性相類似的其他任何事情。因此,他的裝置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甚至更高貴的名字:通用特雲機。
這個概念——硬盤是一個基本裝置,機器將通過遵照硬盤上、的指令執行大量複雜任務——聽,起來很耳熟是嗎?但是在1937年時它卻是陌生的。那一年,特雲在《倫敦數學團體記事錄》中發表了自己的啟發性論文《關於可估算數字》。特雲的思想被少部分讀者看成是一種推理遊戲,甚至是尋求刺激。但是沒有人認識到特雲的機器為電子計算機勾畫了藍圖。
一時間有那麼多觀點和技術聚集到創造現代計算機的問題上來,以至於人們認為同意某人去發明計算機是種有勇無謀的做法。但是事實卻是,現在所有敲打鍵盤、打開空白表格程序或字符程序的人都在操作著一個特雲機的延伸。
特雲1937年的論文改變了他的生命方向。他成了一個不願被人看見且易受攻擊的人物。最終他以悲慘的結局結束了生命。
1912年阿蘭·馬斯遜·特雲生於倫敦,他是父母的二兒子。他的父親是英國駐印度政府的文職官員,由於他母親認為那裏不適合兒子成長,所以約翰和阿蘭·特雲兩兄弟在英格蘭的老家度過了他們的童年,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與父母分離的。阿蘭在這一時期的孤獨激起了他對人類思維方式進行研究的興趣,當已有的世界表現出索然無味或令人不滿時,它如何創造一個新世界呢?
13歲時,他在多塞特郡的色勃恩學校讀書期間顯示了數學天才。特雲在色勃恩讀書時意識到他具有同性戀傾向,他愛上了學校中的另一個男孩,但那個男孩因患結核病而突然死去了。朋友的喪失使他放棄了宗教信仰,他成了一個無神論者,他相信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可以用唯物論來解釋。機器沒有靈魂,並且沒有思想。但是那麼人是怎樣思考,感受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在兩次都沒能得到劍橋大學三位一體研究院的特別研究員職位後,他當上了劍橋大學金(Kine)學院的研究員。在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E·M·弗斯特的光輝照耀下的金學院,為特雲提供了一個非常自由寬鬆的環境,盡管人們不承認他是金學院內部圈子中的成員,他仍然在那裏獲得了成功。
特雲完成了學位答辯之後,他被聘請繼續在金學院當教員。他也很樂意在那呆下去,用數學邏輯學虛度他的光陰,但沒等他發明出特雲機,二戰爆發了。
二戰期間,特雲被征募到政府密碼和譯解密碼研究所去服役,並居住在白金漢郡勃萊切利公園的維多利亞官邸。為了破解納粹德國司令部與軍隊間使用的“神密碼”,英國政府集結了數學家、下棋冠軍、埃及學家以及任何對破解密碼可能有幫助的人。
出於保密方麵的考慮,直至特雲逝世很長一段時間後,他在這一事業中的角色才被人們知曉。並且,如同他的計算機發明一樣,由勃萊切利公園的全體成員所做的這項工作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現在人們已經知道,特雲當時設計了一個原始計算機的雛形,並用它來破解德國納粹向北大西洋的德國艦艇發送的密碼,在這一工作中,他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二戰結束後,特雲又回到了劍橋大學,他希望能夠重新拾起過去曾經擁有的平靜的學術生活。但是英國國家物理學實驗室卻給他提供了創造一台真實的特雲機(自動計算機)的機會,他接受了。不幸的是,他發現,政府戰時在勃萊切利公園的那種簡化處理多個問題的緊迫感一掃而光。官僚主義作風、繁文縟節的政府公文一再推遲了他造計算機的計劃。在發現他的許多見解遭到撤消、忽視或否決之後,他終於離開了國家物理學實驗室。在劍橋大學呆了一段時間後,他接受了曼徹斯特大學的邀請,在那裏,他沿著他們1937年提出的見解組裝了另一台計算機。自從他發表了具有創見的論文後,他又拓寬了自己對“有思想機械”的認識。現在他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一台機器是可以學習並且以此完善自身結構的。1950年,特雲在英國哲學期刊《思想》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提出了他叫做“模擬試驗”的東西,以後被改稱為“特雲試驗”。設想,在一間封閉的房間中,有一個詢問者和另外一個人及一台計算機,他們通過某種方式對外進行聯合廣播。如果詢問者通過問這兩個實體問題並根據他們做出的反應來判斷哪一個是人,哪一個是計算機,那麼我們可以說計算機能夠和人一樣地思考。
由於特雲提出了人工智能的設想,為我們撐起了一個玫瑰般美麗的未來,他成了一名英雄:“有一天女士們將會帶著她們的計算機在公園裏散步,並且她們會在談天時說:今天早上我的小計算機講了一個多麼有趣的事啊!”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美籍德國火箭專家。在他的領導下,人類首次登上了月球,他由此被譽為“現代航天之父”。
1912年3月23日,布勞恩出生於東普魯士的維斯茲。其父馬格努斯·布勞恩是一位男爵,曾任省議會議員,後來又成為魏瑪共和國的內閣成員和農業部長。其母埃米·馮·瑰斯托普出身瑞典貴族,是一位極有學識和教養的女士。她能熟練地使用六種語言。布勞恩從小受到了父母的良好教育,這為他後來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時候,布勞恩很愛玩遊戲。他經常和哥哥在家附近的鞭炮攤上買小衝炮玩。玩衝炮的遊戲引起了布勞恩兄弟倆對做遊戲火箭的興趣。有一次,布勞恩兄弟倆在玩耍的過程中不慎將其中一支遊戲火箭發射到了水果攤上,把水果攤炸得一片狼藉,他倆因此受到了懲罰。哥哥從此放棄了這種火箭遊戲,但布勞恩卻沒有罷休。第二天,他發射了一支小火箭焰炮,這次落在了麵包鋪裏。不久,他製造了一場更大的混亂。他將6支特大號的火箭焰炮綁在一輛滑行車上,然後點燃,那車子完全失去了控製,背後噴著如彗星般的火焰往前猛衝,直到最後火箭焰炮完全燃燒幹淨後,滑行車才停了下來。這下可闖了大禍,他被人送進了警察局。幸好父親地位顯赫,出麵交涉,才使他免於懲罰。回到家,他被父親狠狠地訓了一頓,要求他把心思全部用在功課上,不要再去搞火箭了。布勞恩當麵點頭答應了,但後來又依然如故,父母拿他沒辦法。
上學期間,布勞恩對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毫無興趣,相反對藝術、音樂等功課倒學得很認真。後來有兩件事改變了他對功課的愛好,也影響到了他的一生。有一天,母親送了他一個小望遠鏡,這個小禮物使他愛不釋手。布勞恩天生想像力就極為豐富,晚間他拿著望遠鏡對準夜空,心想,如果哪一天人類能夠飛上太空,那該多好啊。有了望遠鏡後,每天晚上他都拿出觀察星象1~2小時,對宇宙充滿了好奇。
後來有一天晚上,天文雜誌上的一則廣告引起了他的關注,那是關於推薦一本新書《飛向太空的火箭》的廣告。布勞恩立刻函購了這本書。這本書很薄,隻有92頁,是赫曼·奧伯特寫的。第一部分盡是些奇怪的數理公式,對此布勞恩毫無興趣。第二部分有幅火箭的構造圖,還有不少五花八門的數學物理公式。真正引起布勞恩興趣的是第三部分,書中詳細地闡述了火箭如何擺脫地心引力,自由地航行於太空,到達太陽係行星的理論,還描述了太空船、太空中的補給站以及太空人所要配備的衣服,並預言太空探險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實現。這一部分給布勞恩展示了一個前所未聞的新天地,他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突然萌發了一個大膽的念頭:一定要製造一個可以載人飛向太空的火箭。他知道,要實現這個理想,必須先學好數學和物理。從此以後,布勞恩迎難而上,努力學習,不久,他的數學物理成績很快就躍居班級前列。
1932年春,布勞恩從夏洛滕堡工學院畢業,獲得了航空工程學士學位。當年夏天,他又轉入柏林大學,學習物理和天文學。兩年之後,22歲的布勞恩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了。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這篇論文被評為特優。但出於對軍事安全方麵的考慮,這篇論文用了一個隱晦的題目《關於燃燒實驗》。直到“二戰”之後,它才得以公開發表。
畢業後,布勞恩很快被德國軍事部門委以重任。希特勒取得政權以後,為了征服全球,更加重視布勞恩的研究工作。但直到二戰結束,火箭的研究工作進展依然不大。盟國占領德國以後,布勞恩等許多火箭方麵的高級專家被美國收編了。1945年9月中旬,布勞恩及其研究小組的114位科學家抵達美國。從此,美國的航天事業又多了一群幹將。但布勞恩在很長時間內未受到重視。
冷戰開始以後,美蘇在各個領域開始了較量。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一枚直徑為60厘米、重90千克的金屬球進入地球軌道。這粒發亮的小球,是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它的發射,揭開了太空紀元的序幕。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枚人造衛星,還帶著一隻叫“萊伊卡”的母狗,狗的心髒跳動和呼吸聲音從衛星傳到了地球。蘇聯的成功令美國感到十分難堪,公眾的責難聲由抱怨發展成咆哮、怒號。在這危難時刻,美國政府仍然不肯重用布勞恩,直到美國海空製造的“遊騎兵”火箭發射失敗以後,艾森豪威爾總統才將機會給了布勞恩領導的火箭小組。
布勞恩受命於危難之時,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很快摒棄前嫌,全心投入了工作。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他領導的火箭小組就精心完成了用丘比特—C火箭發射“探險者1號”小型衛星的準備工作。1958年1月31日,丘比特火箭把“探險者1號”安全準確地送抵太空。美國終於進入了太空時代。
為了趕上和超過蘇聯的航天技術,布勞恩又受命將人送入太空,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阿波羅計劃”。要完成這樣前無古人的計劃難度可想而知,布勞恩勇於麵對挑戰,承擔下了這項任務。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布勞恩終於收獲了輝煌。1969年7月16日,這是世界航天事業上一個不朽的日子。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在布勞恩的指揮下,“土星5號”火箭將阿姆斯特朗、艾德林和柯林斯三名宇航員送入了太空。四天之後的7月20日下午1時42分,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與留在指揮艙裏的柯林斯告別,爬進“老鷹號”登月小艇,飛向了月球。7小時之後,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對此,阿姆斯特朗後來有一句名言:“這一步,對我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卻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布勞恩成功了!但他卻遭到一些人的排擠,隻得主動引退。1977年初,美國總統福特授予他國家科學獎章,以示對他卓越貢獻的肯定。同年6月16日,布勞恩因病在弗吉尼亞州逝世,享年65歲。
人們將永遠懷念這位太空探索的先驅者。卡特總統是這樣對布勞恩進行評價的:“馮·布勞恩代表著太空探索和技術的開創性應用……不隻是美國人民,全人類都因他的努力而受益。”諾爾曼·博勞格
20世紀50年代初,在整個拉美國家掀起了農業改革運動熱潮,他是這場“綠色革命”的帶頭人。
諾爾曼·博勞格於1914年3月5日出生在美國依阿華州克雷斯科。他的祖父經營了一個小農場,他十分感興趣。在祖父的熏陶下,博勞格從小就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在高中時便主修《農業》,畢業後考入明尼蘇達大學,攻讀森林學。1935至1938年,在美國森林研究所工作。1938年,他離開了漂亮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女兒,又一次人明尼蘇達大學,攻讀植物病理學,並於,1942年獲博士學位。
20世紀40年代,發達國家在第三世界發起了“綠色革命”,這是一項以培育和引進高產稻麥新品種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技術改革活動。博勞格應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聘請,從1944年起到墨西哥,在那裏工作了25年,1951年,博勞格研究出了小麥良種“墨西哥號”,它能使產量由原來的4500公斤提高到8000公斤,為此,整個拉美掀起了農業改革運動的熱潮,博勞格成了“綠色革命”的帶頭人。
為了使小麥良種能夠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從1959年開始,博勞格到亞洲的許多貧窮的國家,耐心的說服農民,並且認真的示範和指導,終於使這些國家的小麥增產達到60%,在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許多地方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人們讚譽他是“同饑餓頑強搏鬥的農學家”,他是無愧於此殊榮的,為了解決貧窮國家的饑餓問題,他犧牲了許多,在他剛離開家時,他的一個兒子出生,卻又很快地夭折了,而博勞格卻不得不強忍悲痛,繼續實驗,他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貧窮落後的國家中度過,放棄了在美國舒適溫暖的家庭生活。鑒於“世界上沒有一個像他這樣年齡的人,在為一個饑餓的世界提供糧食方麵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博勞格榮獲了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在授獎儀式上,博勞格表示將繼續開展“綠色革命”,為發展中國家人民提供更多的糧食,並不無憂慮地談到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指出:“既然人類是有理性的動物,我深信在今後幾十年裏,人類終將認識到,人口不負責任自由增長的道路,是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綠色革命”雖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也遇到了相應而來的一些問題:單憑單一的技術措施是不可能使所有問題得到解決的。所以近年來,“綠色革命”已由單一的推廣高產品種,逐步轉向進行綜合的農業改革。
人們逐漸認識到綠色革命的重要性,意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人們深深懷念在這場革命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創始人,“綠色革命之父”——博勞格。貝聿銘
美國建築師隊伍人才濟濟,強手如林。然而,建築風格獨特,技藝高超,最負盛名的卻是美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華人貝聿銘。他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他所設計的建築物不僅遍布美國各大城市,而且巍然矗立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伊朗、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貝先生真是建築設計界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