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1 / 3)

第二章

重視物質因素和後勤保障工作

孫子認為,舉兵十萬,日費千金,不具備足夠的戰爭費用、糧食、器械、車馬、用具等基本條件,是無法進行戰爭的。C·賽奧·沃格爾森也說:“後勤就它與戰略的關係而言,具有動力性質,沒有這種動力,戰略構想不過是紙上談兵”。同樣,左宗棠也十分重視後勤對戰爭的影響,無論是他出山充當幕客時,還是直接統兵打仗時,都把“用兵必先籌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他在西北“剿”撚平回、收複新疆等多次戰役中,親自負責後方補給,在解決後勤供給上做出了特殊的建樹。

左宗棠早期的軍事活動,主要在長江以南地域,這裏兵源充足,財賦收入廣。但自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左宗棠基本上是在西北指揮作戰,與江南財賦之鄉相比,不僅軍餉難籌,而且一切軍需“饋運奇艱”,出現了“籌餉難於籌兵,籌糧難於籌餉,籌轉運尤難於籌糧”的窘困局麵,部隊有時連鹽菜、馬幹、官兵一年關一月滿餉的餉銀都發不出來。很明顯,“糧運兩事,為西北用兵要著,事之利鈍遲速,機括全係乎此”。在這種情況下,左宗棠一方麵多次奏報朝廷,陳請撥餉,另一方麵,以大量的精力就地解決燃眉之急,保證西北戰事順利進行。左宗棠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兩條:

(1)屯田生產,且戰且耕。1867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辦陝甘軍務,他根據對西北情況的考察認為,“自古邊塞戰事,屯田最要”,“駐軍其間,自非力行屯田不可”,提出開設屯田總局,解決一部分軍糧。起初,屯田隻為兵屯,以營為單位,就近指地屯收,種糧種菜,生產任務主要由老弱疲乏者擔任,主力部隊仍隨時執行作戰任務。後來,又組織了民屯,生產糧食,以便就近購糧。這樣,既籌集了一部分軍糧,又不至於增大當地百姓的負擔,這與那些就地掠食,絲毫不顧及百姓的舊軍隊傳統作風相比,真可謂開明進步。隨著軍事的進展,左宗棠率領的楚軍,可以說在哪駐防,就在哪裏屯田,並把屯田從陝、甘推廣到新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軍儲之急。1874年,左宗棠命令西征軍的前鋒部隊張曜統率所部嵩武軍馬步十餘營進駐哈密,開荒籌糧,且耕且戰,經過不到一年的努力,開荒二萬餘畝,收獲淨糧約九十萬斤,足供張曜所部食用二個月。

(2)精心安排運輸力量。左宗棠率軍出關入疆作戰,所需軍糧主要還是由關內供給。遙遙千裏路,又多戈壁,如何才能將糧食運抵前線?選用恰當的運輸工具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左宗棠曾就用馬車還是用駱駝運糧算過一筆細賬。他認為,從肅州運糧到哈密有二十四站、二千二百餘裏的路程,如以一車一夫兩騾運糧,需行走三十餘日,在這三十餘天中,每一頭騾一天需料八斤,一名車夫需糧二斤,而一輛車運糧最多不過六百斤,這些糧食隻僅供一車一夫二騾吃到哈密,那還有餘糧再運到巴裏坤?但如果改用駱駝運糧,1人可牽管五頭駱駝,駱駝耗糧甚少,“駝行三十日而所負之糧尚可稍餘以濟待餉之軍”,所以運糧宜多用駱駝。這種見地,表現一個軍事家諳熟地理天文,精於計算的素質。在左宗棠的親自主持下,清軍用駝運糧一年,節省運費、腳費甚多。除了屯田、轉運之事外,左宗棠還親自過問采運槍炮彈藥,籌措款項,在陝、甘、新等地築路築城,製造軍火,還利用西北豐富的羊毛資源,籌建了甘肅織呢總局,利用新式機器挖金采礦,還疏通河流,開渠鑿井,提倡種棉植樹,育蠶繅絲,整理鹽務,茶務和幣製。這些措施,不僅較好地解決了西北軍事活動需要和軍餉不足的矛盾,保證了前線部隊口糧的供應,未因後勤補給而影響作戰任務的完成,而且也為鞏固西北國防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一名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要成員,一方麵他始終站在地主階級反革命立場,與農民起義軍為敵,他對人民是犯有曆史罪過的;另一方麵,他利用權力和地位,勇於改革,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對中國軍事由傳統型向近代型的轉變中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晚年率軍收複和保衛新疆領土,在中國近代反侵略的事業上更有成就,是中國近代軍事史上不可多得的愛國將領。玻利瓦爾

玻利瓦爾,19世紀初,南美洲北部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而進行獨立戰爭的領袖,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委內瑞拉的民族英雄。

1783年玻利瓦爾出生於委內瑞拉加拉加斯一個土生白人貴族世家,父親及祖輩都在當地極有權勢。但玻利瓦爾並不願在家人的嗬護下生活。1797年1月,玻利瓦爾以士官生的身份參加了委內瑞拉民衛部隊,第二年7月他被晉升為少尉。1799年玻利瓦爾結束了部隊生活,前往歐洲學習和旅遊,在此期間,他接受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此後他的一生都在為委內瑞拉和南美洲的獨立事業而奮鬥。

1807年玻利瓦爾從歐洲回到委內瑞拉,積極投身於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事業。1810年他參加了委內瑞拉人民發動的武裝起義,並作為新政權的代表出使英國,以尋求英國對他們的支持與援助。1811年委內瑞拉議會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告獨立,並成立了第一共和國,玻利瓦爾被任命為卡貝略港要塞司令,帶領共和部隊與外來侵略勢力及國內反動分子進行鬥爭。但是一年之後,第一共和國就遭到顛覆,共和政府被推翻。

為了重建共和,玻利瓦爾組建了一支一千餘人的部隊從新各拉納達打回委內瑞拉,收複了加拉加斯,建立了第二共和國。因此他被人民譽為“解放者”,並出任委內瑞拉共和軍總司令。1814年,在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聯手進攻下,第二共和國也被顛覆,玻利瓦爾出走牙買加和海地。在海地,玻利瓦爾總結出了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的巨大失誤。

1816年,玻利瓦爾在海地革命者的支持下,又組成一支軍隊回到委內瑞拉。這次他沒有首先攻打大城市,而是建立農村武裝,宣布解放黑人奴隸,並從奴隸中招募士兵,組建部隊,並答應給革命的戰士分配土地。1817年和1818年,玻利瓦爾的部隊渡過了接連失利的困難時期,終於抵住西班牙軍隊的進攻,平定了內部叛亂,並聯合平原地區的遊擊力量,在委內瑞拉東部建立了以安格拉圖斯城為中心的基地。1818年,玻利瓦爾主持召開了國民議會,並宣布委內瑞拉第三共和國成立。1819年,玻利瓦爾率軍出征新格拉納達,在一年之中解放12個省,1820年8月7日波哥大也得到了解放。同年12月17日,安格拉圖斯國會決定將原委內瑞拉都督區和新格拉納達總督區合並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爾當選為總統,並統率三軍。1821年初,玻利瓦爾揮師東進,在6月24日取得了卡拉沃沃會戰的全麵勝利。

他認為,“此次輝煌勝利確認了哥倫比亞共和國在政治上的誕生”。1822年5月,統一的六哥倫比亞共和國成立,這標誌著南美洲北部獨立戰爭取得完全的勝利,玻利瓦爾不僅是一個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個極為高尚的國際主義者。在把委內瑞拉從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以後,他又開始投身於全美洲的民族解放事業中。1822年,玻利瓦爾率領哥倫比亞軍隊開始南征,同年4月在邦博納之戰中他率領部隊重創西班牙軍。1822年中期,玻利瓦爾同北上解放基多的蘇克雷部隊勝利會師。1824年8月,玻利瓦爾指揮的胡寧之戰獲勝,為解放利馬奠定了基礎。由於哥倫比亞國會牽製,玻利瓦爾不得不於1824年10月交出全部軍權。但蘇克雷遵照玻利瓦爾的指示,於同年12月以不足6000人的兵力和約一萬人的西班牙殖民軍主力在阿亞庫喬高原進行決戰,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大獲全勝。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爭,它標誌著西班牙在南美洲統治的終結,秘魯總督殖民軍的四個元帥、十大將軍全部投降。1825年,秘魯解放。為了紀念玻利瓦爾,該地獨立後,定國名為玻利維亞。1826年1月,卡亞俄港的西班牙駐軍投降,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宣告結束。

玻利瓦爾以畢生精力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他領導的獨立戰爭解放了南美洲相當於今天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拿馬、厄瓜多爾、秘魯和玻利維亞的50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對拉丁美洲建立共和製度和促進美洲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溫菲爾德·斯科特

在革命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軍事領導人無疑是溫菲爾德·斯科特。斯科特是個活躍的將軍,他是美國軍事曆史上在職時間最長的將軍,領導軍隊超過二十年。他對軍事領導最偉大的貢獻就是他對勝利和訓練之間相互關係的洞察。

1786年6月13日生於弗吉尼亞州彼得斯堡附近自己家族的月桂枝莊園,斯科特在獨立學習法律之前在威廉,瑪麗法學院學習。短暫的在學院逗留後,他於1807年加入了當地的一支騎兵隊伍,使他後來得到一份在正規軍中擔任炮兵的工作。斯科特早年穿軍服的日子不是很成功。至少有兩次他考慮過辭職重返法律業。從1809年到1810斯科特在新奧爾良服役,在那裏,他指控他的長官詹姆士·威爾金森將軍是個“叛國者、說謊家、流氓無賴”。雖然斯科特的評價最後被證明是正確的,但是他的指控把他送上了軍事法庭,並從現役停職一年。

斯科特的第一次戰鬥經驗並不比他平時服役更有教益。在1812年戰爭開始時,已經是陸軍中校的斯科特,加入了試圖從紐約北部入侵加拿大的美國軍隊。1812年10月13日在皇後鎮高地公園戰役(QueenstonHeights)中,英軍俘虜了斯科特,並在交換戰俘前把他囚禁了三個月。

1813年,斯科特指揮了一場對福特,喬治(FortGeorge)的成功襲擊。在從襲擊的傷亡中恢複過來以後,斯科特參與了對蒙特利爾並不成功的進攻,在那裏他找到了美國軍隊的問題所在:民兵訓練素質差,挑選的軍事領導人更看重鄉誼而非能力。

1814年3月,已經是準將的斯科特建立了一套保持了二十五年的領導風格。他開創了一場嚴厲的訓練方式,包括反複進行一係列的軍事操練。他強迫進行循環訓練,對著裝和行為方麵有諸多規定,因此得到了“老古板’的綽號。

作為1812年戰爭的幸存者,斯科特所帶的旅贏得了他們該得的榮耀。1814年7月5日,他的軍隊在齊佩瓦(Chippewa)打敗了人數遠遠超過自己的英國軍隊。不到三周的時間,這支旅又抵抗了英軍主力在蘭迪道之戰的進攻,斯科特再次嚴重受傷。戰爭結束時,斯科特被提升為少將,不僅贏得了軍界的尊重還受到普通美國民眾英雄式的歡呼。

在這場戰爭以後,斯科特參與到改造戰後軍隊,融合在戰場上的經驗編寫軍隊的第一本標準訓練手冊。他還兩次訪問歐洲,從別國學習軍事組織和各種訓練方式。

在1812年戰後期間,斯科特證明了自己進行談判與訓練士兵同樣拿手。1832年他通過磋商簽訂的協議避免了與索克和福克斯印第安人的戰爭,在1838年和1839年兩次解決了新英格蘭—加拿大的邊界糾紛,這場糾紛有導致大不列顛與美國之間第三次大戰的危險。1838年,斯科特還監督切羅基族從喬治亞州遷移到後來成為俄克拉荷馬州的保留地。

在這期間,斯科特一直保持直率的性格,常常與國會議員和總統的政治議程發生衝突。盡管如此,他的正直和領導才能還是繼續得到公認和嘉獎。1841年7月5日,斯科特接管了整個軍隊,這個職務他擔任了二十年,並且利用職務之便繼續發展紀律與軍事訓練和戰術的標準化。

1846年墨西哥戰爭爆發,斯科特最初留在華盛頓讓聖紮迦利·泰勒將軍領軍入侵墨西哥。雖然泰勒在墨西哥北部贏得了幾場戰術性的戰役,斯科特還是意識到美國要贏得完全的勝利,就必須把戰場推進到墨西哥腹地,包括他們的首都墨西哥城。詹姆士·K·波爾克總統雖然不願意增加斯科特受民眾的歡迎度,因為害怕他會成為自己政治上的對手,但最終還是授權將軍接管戰場上的全部軍隊。

1847年4月8日,斯科特和他的侵略軍在韋拉克魯斯實施了美國第一次重大的兩棲登陸作戰,並且以最少的人員損失攻占了該港口城市。迅速向內陸推進,4月18日,斯科特在塞羅戈多(CerroGordo)遭遇並打敗了一支由山塔·安娜率領的人數更多的墨西哥軍隊。雖然補給線拉得很長,又是山區地形,他的軍隊還是在占領了普韋布洛(Puebla),並隨後在八月和九月分別贏得了孔特拉斯(Contreras)、梅林諾·德拉·雷(MolinodelRey)和查布爾特佩克的幾場決定性戰役。援助斯科特並學到有用的策略運用於以後的戰場的都是一些年輕的軍官,包括羅伯特·愛德華·李,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特,還有超過一百位別的後來在內戰中成為北方部隊或南方聯盟軍隊將軍的年輕軍官。9月14日,在曆經五個月的連戰連捷,斯科特占領了墨西哥城。勝利使美國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從德克薩斯州到加利福尼亞,構成了美國三分之一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