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2 / 3)

不久,盧甘斯克也麵臨著被德奧軍包圍的形勢。他率領部隊掩護80列火車由頓河草原向察裏津撤退。此時,他已被任命為第5集團軍司令,指揮兩個軍和由莫羅佐夫軍區與頓涅茨克軍區居民組編的部隊。在這裏,他指揮的部隊不僅對入侵烏克蘭的德奧軍隊進行了有組織的抵抗,而且與頓河哥薩克白匪軍苦戰了三個月,到達察裏津與蘇軍主力會合。

1918年的察裏津保衛戰,成為保衛新生蘇維埃政權的最重要戰役之一。伏羅希洛夫率部從頓巴斯突破封鎖來到察裏津之後,大大加強了察裏津市的防禦力量。7月19日,伏羅希洛夫到剛建立的北高加索軍區軍事委員會任副主席,同時擔任了察裏津前線司令、南方方麵軍副司令。為了有充足的兵員,他派人到農村動員可靠分子參軍,並加強了對部隊的訓練。為了適應大兵團作戰,他把零散的遊擊部隊編成正規兵團;為了對付機動性強的哥薩克騎兵,他組建了幾個用大量機槍和火炮裝備的加強師;為了支持步兵和騎兵作戰,他組建了裝甲縱隊。所有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察裏津的防衛。蘇軍在伏羅希洛夫的指揮下,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顯示了他卓越的指揮才能。

1918年11月,他當選為烏克蘭工農政府委員、烏克蘭共和國內務人民委員、哈爾科夫軍區司令。1919年5月,他領導了格裏戈裏耶夫的剿匪作戰。6月,出任第14集團軍司令。不久,指揮了卡捷林諾斯拉保衛戰。後任烏克蘭內線司令,指揮了基輔保衛戰。

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一樣認為,大批騎兵部隊機動靈活而且威力巨大,蘇聯紅軍必須組建一支相當規模的騎兵集團軍。於是,當布瓊尼向中央提出這一建議時,他表示完全讚同。1919年11月,伏羅希洛夫便被任命為第一騎兵軍的軍事委員。布瓊尼在回憶中說道,伏羅希洛夫“是領導全軍作戰的核心人物之一”。“騎兵部隊的特殊組成要求任命不僅具有一般政治聲望,而且要多少以自己的軍事生涯聞名於眾,享有一定威信的人。”伏羅希洛夫率領這支部隊粉碎了鄧尼金軍隊的進攻。從波蘭白軍手中解放了烏克蘭,消滅了弗蘭格爾的部隊。

此後,伏羅希洛夫在蘇聯紅軍中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黨政工作。從1924年起任莫斯科軍區司令。與伏龍芝等人一起參與領導了軍事改革。1925年至1934年,他升任陸海軍人民委員和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此後又擔任了6年蘇聯國防人民委員,為加強蘇軍建設花費了大量心血。

衛國戰爭一開始,他就直接參加了粉碎德軍進攻的組織工作,先後擔任國防委員會委員、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西北方麵軍總司令和列寧格勒前線司令、遊擊隊總司令等職。但由於他對戰爭的認識在一些方麵仍停留在騎兵時代,對當代戰爭中的新情況認識不足,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績一般,未能像在國內戰爭中那樣得到人們的高度讚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於1945—1947年出任盟國對匈牙利管製委員會主席。1952—1960年為蘇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團委員,1953—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1年10月在蘇共二十二大上,因被指責為支持反黨集團而未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1966年4月蘇共二十三大後,重新當選為中央委員。1969年12月2日病逝。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帕夏

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帕夏於1881年5月29日出生在奧斯曼帝國境內薩洛尼卡城(今屬希臘)。他的父親阿裏·李查當過海關職員,又做過木材商和鹽商。凱末爾7歲那年喪父,一直跟隨他的祖母一起生活。12歲的凱末爾進入薩洛尼卡幼年軍事學校,14歲升入瑪納斯提爾軍事預備學校,因為他和這裏的一個老師穆斯塔法同名,老師為了便於區別,在他名字的後麵加上“凱末爾”(Kemal意思為“完美”,“完善”)。畢業之後,凱末爾到首都進入伊斯坦布爾軍官學校,1902年畢業後又繼續在參謀學院學習,1905年畢業時,被授予上尉軍銜,從此帶兵作戰,並晉升到校官直至將軍、元帥。

凱末爾為了土耳其的新生奮鬥了一生。在他生活的時期,土耳其正處於內憂外患時期,已經淪為半殖民地的國家。法國和英國掌握了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命脈,德國則控製了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德國裏曼將軍率領的70名德國軍官組成的軍事代表團,操縱著土耳其的政府和軍隊,並於1914年8月迫使土耳其簽訂《德土軍事同盟條約》,把土耳其拖入對協約國的戰爭,最後土耳其戰敗。

土耳其戰敗,標誌著50年龐大帝國的崩潰。根據簽訂的戰敗和約:土耳其軍隊立即複員;交出全部軍艦;由協約國軍隊占領黑海海峽各處要塞等等。隨後,協約國軍隊先後進占了土耳其幾乎全部的國土。1919年底,占領軍達10萬多人,其中英、法軍隊均在4萬以上。1920年8月,英、法、日、意、希臘等國同土耳其蘇丹政府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和約,共433條,基本精神就是肢解和滅亡土耳其,不僅把土耳其原有屬地削減了3/4,而且對本土進行瓜分,僅剩下的安那托利亞高原地區(即小亞細亞半島)也喪失了政治和經濟主權。條約把土耳其推向了亡國的邊緣。這時凱末爾承擔了拯救土耳其的重擔。

在凱末爾的學生時代,由於歐洲列強的入侵,蘇丹政府的腐敗,民族受壓迫,同胞被奴役,這一切凱末爾都看在眼裏,他無法忍受,所以他便積極串連校友,出版進步刊物,宣傳民主思想。在畢業之後,他被捕入獄,後因沒有任何證據,經過長時間的審訊之後把他釋放了。出來以後,因在監獄中看到了蘇丹反動統治的腐朽,他就在大馬士革和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青年軍官、醫生、知識分子組成了“祖國與自由社”。後來這一組織與青年土耳其黨人合並,凱末爾本人也積極地參加了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08年組織的革命,並且在反對封建勢力進攻的軍事鬥爭中表現出色。但因凱末爾不同意青年土耳其黨人保留帝製主張,所以他受到了排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執政的青年土耳其黨人拒不聽從凱末爾的正確建議,跟隨德國參加了反對協約國的作戰。凱末爾在國家的危險之際,毅然擔負起了保衛祖國的重擔。在這場戰爭中他成了名將。凱末爾在1915年擔任了人數少、裝備差的新編19師的師長,他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擊潰了英國軍隊從海上和陸上的進攻,打碎了英國通往俄國的企圖,保住了伊斯坦布爾的安全。這場戰爭使凱末爾名聲大振,為此他獲得了“伊斯坦布爾救星”和帕夏的稱號,並且被晉升為軍長。

一戰之後,按照停戰協議,土耳其要交出他的軍隊。而在敘利亞前線的凱末爾,拒絕交出軍隊。但是從伊斯坦布爾傳來了不許抵抗的命令。凱末爾憤然辭職,回到伊斯坦布爾之後向蘇丹表示,隻要成立由凱末爾自己擔任軍事大臣的強硬政府,就能夠把侵略軍趕出土耳其,並拯救土耳其。但是,蘇丹拒絕了他的要求,他對買辦階級封建勢力組成的政府完全失望了,他決定前往愛國力量集中和民族運動高漲的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土耳其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地方,這裏新興了許多的中小型企業,資產階級逐漸成為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戰敗後簽訂的和約使他們失去既得利益,所以安那托利亞成為土耳其民主主義的發源地,民主主義蓬勃發展。

凱末爾在薩姆拉就任第九軍團檢閱使。安那托利亞的人民給了凱末爾戰勝敵人的信心和決心。1919年,在錫瓦斯召開安那托利亞和羅姆裏護權協會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性的代表大會,凱末爾當選為領導機構代表委員會的主席。大會堅決要求外國占領軍撤退和恢複土耳其民族主權。有土耳其獨立宣言之稱的《國民公約》也在這次大會的基礎上形成。他還成立了土耳其國民革命軍,為進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內反動勢力準備了力量。凱末爾在大會上大聲疾呼,要土耳其人民為了民族的獨立而奮鬥,並提出了“不獨立,毋寧死”的口號。從此,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的領導之下為民族的獨立展開了艱苦的奮鬥。

1920年開始,希臘在英國的支持下向土耳其進軍,進入到安那托利亞的腹地。凱末爾利用這一時機,開始組建土耳其國民軍。他號召複員的軍人起來為祖國的生存而戰,以複員軍人建立國民軍的骨幹,凱末爾還注意和農民武裝建立聯係。在凱末爾為民族獨立的強大號召力之下,許多官兵脫離舊政權參加國民軍,各地的農民遊擊隊和自衛軍也先後加入了國民軍。

1921年初,15000人的國民軍,在伊諾努戰役中,麵對四倍於自己的敵軍頑強鬥爭,打敗了希臘入侵軍。到8月份,凱末爾親自指揮5萬國民軍,同10萬希臘軍在距安卡拉40公裏的薩卡裏亞河岸進行了一場大會戰。凱末爾提出了一切為了前線的號召,動員全體軍人不惜一切犧牲,英勇抗敵。所有男子都上了前線,運輸彈藥的任務就幾乎全交給了婦女。她們冒著槍林彈雨,將一發發炮彈送入戰壕。成千上萬土耳其兒女的血汗灑遍了薩裏卡亞河畔。凱末爾後來回憶這次戰爭時說:“陣地的防線是沒有的,有的是肉體的防線。這肉體的防線是由全體人民組成的。人民的每一寸領土,都是用人民的鮮血換來的。”在凱末爾親自指揮下,經過22晝夜的血戰,擊潰了進犯的希臘軍,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凱末爾因這次勝利被大國民議會授予“加齊”(勝利者)的稱號,並晉升為土耳其國家元帥。

1924年8月26日,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後,土耳其國民軍開始反攻。兩周之內把英國支持的希臘軍全部趕出了安那托利亞,收複了伊茲密爾,俘虜了希臘軍的總司令庫皮奇將軍,迫使蘇丹逃亡國外。1923年,英、法、意、希等協約國成員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簽定了《洛桑條約》,廢除了治外法權,確認了土耳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

1923年10月,土耳其國民軍進軍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全國統一,並且召開大國民議會,宣告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通過憲法,定都安卡拉,凱末爾當選為第一任總統。1924年3月3日,神職哈裏發被廢除。1928年4月10日,憲法刪除了“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條文。土耳其至此完全成為世俗的共和國。

在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後,凱末爾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進行改革,他努力使土耳其成為資產階級共和國,並且使土耳其世俗化,反對伊斯蘭教神權勢力對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控製和束縛等等,這一切後來被人民稱為凱末爾主義。凱末爾主義說來就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反對封建專製的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的思想體係。凱末爾的改革使土耳其獲得了新生,並且致力於建設富強的新土耳其。喬治·馬歇爾

1880年12月31日,喬治·馬歇爾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萬尼敦鎮的一個商人家庭。1897年9月,17歲的馬歇爾進入美國著名的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在校學習期間,由於他為人篤誠,才幹突出,一年級就當了學員分隊長,兩年後被任命為全院學員隊長、全院學員大型集會指揮。除了弗吉尼亞軍校,馬歇爾還上過利文沃思堡步騎兵學校、陸軍參謀學校,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01年9月,馬歇爾參加軍官委任考試,次年2月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少尉。2個月後,他被派往菲律賓,在麥克阿瑟將軍的司令部供職。馬歇爾第二次帶兵執行任務時,就遇到了士兵們粗野無禮的捉弄。當他們趟過鱷魚出沒的一條小河時,忽然有人大喊一聲:“鱷魚!”士兵們爭先恐後把馬歇爾擠倒在泥水裏。馬歇爾借此機會嚴肅軍紀;他把士兵們集合起來,在這條河上來回趟了兩次。他的嚴格、鎮靜,使士兵們肅然起敬。

1917年6月,馬歇爾隨陸軍第1師到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不久,他被晉升為臨時中校,並擔任師代理參謀長。有一天,美國歐洲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將軍來1師觀摩軍事演習,馬歇爾設計的一套運用新方法猛攻敵人戰壕的演習,引起潘興的注意。不久他又被提升為臨時上校,並被調到駐肖蒙的美國遠征軍總參謀部工作。在那裏,他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戰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歇爾調任第8軍參謀長。1919年9月馬歇爾回國,他的臨時上校軍銜被取消。直到1936年8月,56歲的馬歇爾才晉升為準將。

1938年夏,馬歇爾被任命為陸軍部作戰計劃處處長,接著又改任陸軍副參謀長。這一年,慕尼黑協定簽訂,戰爭的陰影在美國上空徘徊。但作為經濟強國的美國,其軍事力量竟排在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在內的16個國家之後。對此,馬歇爾認為必須立刻采取措施,重整軍備。1939年9月1日,馬歇爾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同時晉升為四星上將。他站在全球的戰略高度,分析了美國卷入世界戰爭的必然性。他的精辟見解,駁斥了美國國內孤立主義者和不幹涉主義者反對美國介入戰爭的論調。他還直率地向總統進言,給總統分析國際局勢、美國軍事現狀以及它所麵臨的威脅。總統心悅誠服,兩天後便把這項計劃提交國會批準,為美國的軍事發展開了綠燈。至此,美國的軍隊建設和軍備發展迅速展開。一支不到20萬人馬的陸軍部隊發展到537萬,美國一躍成為世界軍事強國。

作為參謀長,馬歇爾十分重視優秀軍官的挖掘和提拔工作,他查閱了手下高級軍官的檔案,向總統提交了一份需立即退役的將官名單,並建議提拔一批年輕的、具有現代戰爭思維的人才。艾森豪威爾當時是個年輕的上校,是馬歇爾建議予以提升的人選之一。巴頓能領導部隊赴湯蹈火,馬歇爾建議一有裝甲部隊就交給巴頓指揮。更難能可貴的是,馬歇爾在用人上敢於承擔責任。魏特邁是個有才幹、有學識的人才、他曾在德國軍事學院讀過二年半書,他參加擬定的一項有關與德國作戰的計劃被泄露了,於是他成了頭號嫌疑犯。但馬歇爾對他信任不疑,指示陸軍部長不能撤換他。正是在馬歇爾的努力之下,美國陸軍得到了飛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