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下旬,德軍入侵波蘭的前夕,倫德施泰特被重新征召服役,希特勒任命他為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得力助手——德國陸軍中的幹才曼施泰因出任南方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在入侵波蘭的行動中,他們沒有完全按照最高統帥部的計劃執行,而是根據實際戰況,毅然把第10集團軍調到華沙北麵阻止波軍主力向東撤退,使波軍大部遭到圍殲。為表彰其卓越的指揮,希特勒授予他武士十字勳章,並任命他為東線總司令。10月18日,他又調任新職,任西線“A”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西線對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以及英國遠征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這次代號為“黃色方案”的作戰行動的實施,是按曼施泰因提出的“鐮割”計劃進行的。倫德施泰特指揮的“A”集團軍群作為攻擊主力,越過阿登山脈,直趨英吉利海峽沿岸,從馬奇諾防線後進至瑞士邊界,完成大包圍態勢。而“B”集團軍群以古德裏安的裝甲部隊開路,在航空兵協同下向阿登地區急進。“鐮割”計劃獲得驚人的成功。英、法、比、荷、盧都潰不成軍。盧森堡、荷蘭、比利時先後投降,英國遠征軍僥幸從敦刻爾克撤回本土,法國也被迫於6月22日投降。7月19日,倫德施泰特被希特勒提升為元帥。
1941年3月,希特勒在布雷斯勞召集會議,部署對蘇聯的入侵、倫德施泰特又被調到東線,出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他指揮的部隊除德軍外,還有羅馬尼亞、匈牙利、意大利等國的部隊。6月22日,德軍發起全線進攻,蘇軍節節敗退,倫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圍殲了東麵蘇聯元帥布瓊尼部隊的主力,於8月24日進至第聶伯河河口,突入蘇聯國土縱深達500多公裏。8月到9月下旬,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又在其中央集團軍群的支援下,攻占了基輔,俘虜蘇聯紅軍60餘萬人。
11月,倫德施泰特又指揮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17裝甲集團軍沿亞速海北岸繼續東犯,一度曾攻占了羅斯托夫。倫德施泰特由於積勞過度,在其指揮部因心髒病突發而昏倒,後經搶救才脫離了危險。此時嚴冬來臨,他意識到後勤補給線過長,缺乏冬季裝備的德軍難以在當地長期堅守,於是建議將部隊後撤100公裏,希特勒沒有批準,於是他以心髒病為理由要求辭職。倫德施泰特以為希特勒會表示挽留並接受其意見。不料希特勒卻立即答複道:“我批準你的請求,請你馬上交出指揮權,倫德施泰特把指揮權交給了德國陸軍元帥賴歇瑙,但防線並沒有守住,不久就被蘇軍趕到了米亞斯河一線。
1942年3月15日,希特勒再次起用倫德施泰特,任命他為西線總司令。1942至1943年,西線無大戰事,倫德施泰特主要是在其總部所在地巴黎,與德國的傀儡貝當保持接觸。由於希特勒認為他對構築沿海要塞工事態度消極,遂將此事交給了“B”集團軍群總司令隆美爾。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倫德施泰特此時已看到德國在軍事上是必敗無疑了。1944年6月6日,盟軍在強大的海空軍支援下,出動大量地麵部隊在諾曼底登陸。盟國的空軍奪取了從沿海到內陸縱深地區的製空權,切斷了德軍所有交通線,使德軍在白天無法采取作戰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倫德施泰特主張的“機動防禦。已毫無意義。
7月2日,希特勒授予倫德施泰特一枚櫟樹葉騎士十字勳章,同時任命克盧格接替了他的職務。倫德施泰特回到德國休養,希特勒送他一張25萬馬克的支票,他把這筆錢如數存入銀行,一直不曾動用。7月20日,暗殺希特勒的事件敗露後,倫德施泰特認為這是一種叛逆行為,他說:“作為一個軍人,要受宣誓效忠的約束。”正因為如此,他才奉希特勒之命擔任了“德國榮譽軍人法庭”的主席,負責審理反抗希特勒的案件。
希特勒為了利用倫德施泰特的影響鼓舞士氣,於1944年9月1日請他三度出山,再次擔任西線總司令之職。10月18日,倫德施泰特代表希特勒主持了隆美爾的國葬儀式,當然他並不知道隆美爾是被迫服毒自殺的。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所謂“倫德施泰特攻勢”,但實際上倫德施泰特並不同意這次反攻,甚至根本不管,隻是讓他的部下們盡力而為之。他把自己的司令部僅僅作為傳達希特勒指示的通訊站。雖然德軍在反攻初期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由於後續力量不足等原因,在損失了大量兵力、兵器之後,至1945年1月底又被盟軍趕回原出發陣地。1945年3月9日,在美軍渡過萊茵河之後,他又一次被解除了西線總司令職務,奉命永久退休。
1945年5月1日,倫德施泰特在他的休養地巴特特爾茨被美軍俘獲,後來被引渡給英國人。他在英國度過了數年監獄生活,1949年因健康狀況不佳而獲釋。從那以後,他在一所養老院裏度過餘生,1953年3月24日死於心髒病。約翰·富勒
通過發展裝甲作戰以及前瞻性理論,約翰·富勒為自己建立了20世紀首席軍事理論家的地位。他的著作中包括有關戰爭的戰術、政治、社會等方麵的問題,還包括軍事曆史,這些著作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戰後時期的軍事領導家們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1878年9月1日,富勒出生在英格蘭南部的奇切斯特(Itchenor),父親是一個牧師,母親則是在德國受過教育的法國女人,1898年,富勒獲準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短期駐紮愛爾蘭之後,1899年率軍乘船開往南非,領導英國步兵團和土著黑人士兵參加抵抗布爾人的戰爭。
戰爭結束後,富勒回到了英國。在接下來的十五年裏和他的軍隊一直駐紮在印度,並往返於各個軍事院校之間。富勒在這段時期中漸漸對戰爭原理產生了興趣,他發展了有關戰術突破勝於軍事包圍的理論,並闡述這一理論將成為未來戰爭勝利的關鍵。為了讓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想法,富勒開始寫作,在雜誌和小冊子上發表文章,並將他的想法應用在了軍隊集合、訓練和軍事部署等方麵。富勒的這些著作以及他對充滿神秘魔力事物的著迷,引起了批評家與反對者們的注意,使富勒的軍事生涯變得荊棘密布。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富勒在法國軍隊裏擔任了許多不同的職務,得以證實了他突破就是取得勝利的關鍵的理論。然而,在充滿機槍掃射、帶刺鐵絲網以及重炮轟擊的塹壕戰中,還沒有一種現有的武器能夠成功地突破敵軍前線。1916年,富勒首次在戰爭中使用坦克,並認識到最終隻有坦克才是可以成功突破的武器。
1916年12月,英國建立了坦克軍團,富勒穩坐軍團參謀部總參謀長之位,並升任為陸軍中校。隨後開展了他第一次大規模的坦克襲擊戰。
1917年11月20日,富勒率領坦克軍團突破德國戰線,取得了康布雷(Cambrai)戰役大捷。這次戰役標誌著裝甲戰爭時代的到來,並使坦克在戰場上成為武器中的重中之重。
之後富勒繼續擔任坦克作戰的總設計師,並製訂了“1919年計劃”作為結束戰爭的最後總攻。他在“1919年計劃”中提議使用超過四千輛具備遠程作戰能力的新型坦克發起進攻,突破敵軍戰線之後,另外的一千輛坦克穿過打開的缺口,向德國領土縱深進攻,癱瘓其指揮體係,空中則利用飛機進行轟炸掃射後勤基地和德國增援部隊來配合地麵進攻。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使得富勒沒有來得及實施“1919年計劃”,可卻為下一次世界大戰中支配早期戰局的“閃電戰”(深入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內容。
大戰結束後,富勒回到英國,並成功地建立起皇家坦克軍團。此時,除了戰前的反對者之外,富勒的敵人中又加入了英國騎兵團,他們反對把戰馬換成金屬機械。富勒是一個從來不會忍受愚蠢的人,也從不會放棄爭辯,他回應那些反對者道:“沒有什麼再比科學更神奇的了。我們這些為戰爭服務的人必須抓住這個魔棒,以迫使未來聽我們指揮。”
在參謀部供職的同時,富勒寫出了許多的軍事理論著作。《大戰中的坦克》(TanksintheGreatWar,1920)與《戰爭改革》(TheReformationofWar,1923)兩本書中包含了他許多提倡進行裝甲戰的提議,這與當時的軍事思想與作戰實踐有些矛盾,世界範圍內的軍事領導人們都認為富勒作品中的理論有些極端和不切實際。1926年,富勒擔任參謀學院院長,並出版了他名為《戰爭的科學基礎》(TheFoundationsoftheScienceofWar)的演講集。在這段時期裏,富勒還成為同是軍事理論家的巴西爾·李德爾·哈特(BasilLiddellHart)的良師益友,他們除了有一些政治觀點上的小分歧外,餘下在生活裏一直都是一對夥伴。
1926年,富勒在皇家總參謀部任職,繼續他軍事理論的創作。他堅持提倡突破戰理論,並對上級和同盟軍強調並依靠毫無攻擊力的保守戰而感到憤怒。他還中肯地表明了“馬其諾防線’將會成為“法國軍隊的墓碑”,1927年和1930年,富勒兩次謝絕了指揮作戰的委任,並於1933年以少將軍銜退役。他現役出版的結論性書籍《野戰條令Ⅲ》(FieldRegulaUonsⅢ,1932)進一步闡述了他一直未曾改變的觀點,那就是坦克戰將會構成未來的戰爭世界,這個結論在大不列顛島以外極容易地就被人們接受了,就連德國與蘇聯軍隊的總參謀部也在采用並研究著這個結論。
退役之後,富勒曾進入政界一小段時間,還被選為法西斯派議會候選人,他這個時期的著作中包含了些許模糊的反猶太主義思想。同時他還作為《每日郵報》(DailyMail倫敦)的隨軍記者報道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的戰爭與西班牙內戰。在英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富勒提出轉服現役,然而即使戰爭中的盟軍與敵軍都在研究並執行著他的理論,可他再沒被召回英國軍隊。
在戰爭結束後的和平時期裏,富勒轉向軍史,他的《武器與曆史》(ArmamentandHistory,1946)一書是一部研究武器發展與曆史事件之間關係的輝煌著述,而他出版的《西洋世界軍事史(三卷本)》(MilitaryHistoryoftheWesternWorld,1954~1956)則闡述了從遠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發展史。1966年2月10日,富勒在英國的法耳默斯(Falmouth)逝世,享年八十七歲。富勒截止到臨終前已經出版了共四十多部作品,在報紙和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文章。
富勒有一個“多骨”的綽號,不隻因為他身材瘦弱,還有他盛氣淩人的個性。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戰術戰略思想家,他的理論,尤其是機動的裝甲作戰理論影響了當時歐洲大部分的軍事領導者。他是一位不尋常的軍人,極其聰明並坦率直言;他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創造性思想家,留下的作品中包括李德爾·哈特為他保存的作品,至今都非常具有影響力。雖然富勒強調突破戰的重要性和開發裝甲部隊潛在能力的思想至今都極具價值,可相比於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安東萬·亨利·約米尼、孫子這些軍事理論家的理論來說,富勒的戰爭藝術不如他們的更具普遍意義。伏羅希洛夫
克列緬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在他的回憶錄《生活的故事》的前言中寫道:“我不信上帝,但我感激自己的命運。因為降臨我頭上的那條道路,正是我有幸走過來的道路。再也沒有比工人和革命士兵的事業更崇高的了。”因此,蘇聯人稱他是“軍隊的統帥”和“人民的兒子”。
伏羅希洛夫在其一生的軍事活動中,曾榮獲8枚列寧勳章,6枚紅旗勳章,以及蘇沃洛夫一級勳章和許多蘇聯獎章。1935年11月20日,蘇聯首次授予五名蘇軍將領元帥軍銜。伏羅希洛夫是這五名元帥之一。1920年,他獲得革命榮譽武器——帶鍍金刀柄的、刻有紅旗勳章的軍刀,1968年,又獲得鍍有金色蘇聯國徽的革命榮譽武器。
1881年2月4日(公曆1月23日),伏羅希洛夫出生在一個鐵路工人家庭裏。父親葉費列姆·安德列耶維奇,當過兵、打過仗,後來做鐵路巡道工,母親瑪麗姬·瓦西裏耶夫娜是個農家女子,比丈夫小13歲,常以打短工的繁重勞動來補貼貧寒的家庭生活。
伏羅希洛夫童年時期生活貧困。直到13歲,他才進入一所鄉村學校讀了兩年冬季補習班。1895年從這所學校畢業後,他還渴望繼續讀書,但在當時這隻是一個夢想。
1896年,他進入尤裏耶夫卡冶金公司的一家工廠,當上了鉗工學徒。1903年到盧甘斯克的加爾特曼機車製造廠做工。在加爾特曼機車製造廠,他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這個共產主義組織是與列寧分不開的,從此,伏羅希洛夫就把自己的命運同列寧領導的黨永遠聯係在一起了。
1905年1月9日,彼得堡14萬受盡剝削和壓迫的工人及其家屬舉行示威,遭到沙皇軍隊鎮壓,死傷工人3000多名。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俄國革命的開端。盧甘斯克地區的工人和農民都積極參加了這次革命。2月16日,伏羅希洛夫參與領導了盧甘斯克機車製造廠工人罷工,並發表了演講。罷工以工人的勝利而結束。
此後,伏羅希洛夫秘密地在工人中開展革命活動。曾多次被捕,遭到監禁和流放。在霍爾莫戈雷被監禁的時候,他結識了女政治流放犯葉卡捷琳娜·達維多芙娜·戈爾勃曼。兩人彼此相愛。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伏羅希洛夫正在察裏津(後改為斯大林格勒,現為伏爾加格勒)的一座大炮工廠做工。他在工人中進行反戰宣傳。在1917年二月革命的日子裏,他來到彼得格勒。發動了伊茲麥洛夫禁衛團起義。起義進行得極為順利,最後士兵們選舉伏羅希洛夫為彼得堡工人代表和布爾什維克黨團委員會委員。十月革命前夜,他按照列寧的指示,加強了礦區工人的工作,在工人中建立了赤衛隊。積極參加十月革命。11月被任命為彼得格勒市人民委員。
1918年3月6日,基輔陷落於德奧軍隊之手,哈爾科夫和彼得格勒都處於危險之中。伏羅希洛夫組織和領導了第一支盧幹斯克社會主義遊擊隊,開始對德奧軍隊作戰。伏羅希洛夫自己把這件事看作是做軍事工作的開端。3月下旬,他率領遊擊隊從盧幹斯克出發,向科諾托普前進。在科諾托普,遊擊隊與德奧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他率領的遊擊隊在哈爾科夫工人遊擊隊的配合下,擊退了德國第27預備兵團的多次進攻。但終因力量懸殊,哈爾科夫於4月8日被德軍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