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2 / 3)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與周恩來、朱德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代表,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任八路軍參謀長。同年底到達武漢,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在武漢、長沙、桂林等地,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務委員。2月,協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創辦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任副教育長,講授遊擊戰戰略戰術,宣傳持久戰思想。1940年3月,出席蔣介石召開的全國參謀長會議,發表《對日作戰與摩擦問題》的講話,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言論。同月,出版《葉劍英抗戰言論集》。1941年2月,從重慶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等指揮作戰。11月,兼任軍事教育委員會委員和軍事學院副院長。1945年,在延安多次接見中外記者參觀團和美軍觀察組,介紹八路軍、新四軍抗戰情況和戰績,擴大中國敵後抗戰在世界上的影響。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積極準備內戰,挑起軍事衝突。葉劍英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赴重慶出席政治協商會議,與國民黨政府繼續進行停戰談判。1946年1月,赴北平任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調處國共軍事衝突和監督雙方執行停戰協議。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後,他於1947年2月返回延安,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同年3月,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後,赴晉西北臨縣地區,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統籌後方工作。1948年,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任北平市委副書記、市軍管會主任、市長。8月中旬,離北平南下,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0月上旬,參與指揮廣東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司令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與組織指揮海南島登陸戰役,領導華南軍民剿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實行土地改革。建立城鄉人民政權,恢複和發展工農業生產。1952年後,任中南軍區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理書記。1954年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訓練總監部代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起,任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一度兼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參與領導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作出了多方麵的貢獻。他主持全軍院校和部隊的軍事訓練,倡導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群眾性的練兵活動,組織實戰演習,參與領導製訂人民解放軍條令條例。指導全軍開展軍事科學研究,總結人民解放軍建軍和作戰的經驗,探討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參與製訂國防戰略方針。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5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1967年以後,實際上被解除了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工作。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托,在陳毅主持下,與徐向前、聶榮臻一起,全麵深入研究了國際形勢,為打開對外工作的新局麵提出了戰略性的意見和建議。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發生後,重新以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軍委日常工作。1975年,任國防部部長。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78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同時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職務。他是中共第八屆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十一中全會增選)、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和中央副主席。1982年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

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歲。聶榮臻

1899年12月29日生於中國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1907年入私塾讀書,6年後入小學讀書。1917年7月畢業於江津縣九如鎮立高等小學,入江津縣立中學(今江津中學)讀書。1919年,因參加五四運動,支持當地學生愛國鬥爭,被迫離校。12月,懷著“工業救國”的願望赴法國勤工儉學。1920年1月,到達法國,曾先後進蒙塔爾紀中學、德洛中學、胡乃爾中學就讀,進蒙塔爾紀橡膠廠、克魯鄒鋼鐵廠等工廠做工。1921年,參加了“二八運動”、“拒款運動”、“爭回裏昂中國大學運動”等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1922年夏就讀於比利時沙洛瓦大學化學工程係。開始學習馬列主義,改變了“工業救國”的想法。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與劉伯堅一起負責過旅比利時支部工作。1923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委員、團的訓練部副主任。1924年10月到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5年2月,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軍事。1925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黨內職務為黃埔軍校黨團領導小組成員,並為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成員。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到廣東區委做周恩來的助手。7月,北伐戰爭開始後任軍委特派員,負責黨的聯絡工作和向各軍分配黨員幹部。10月10日,隨北伐軍進攻武昌。組建湖北省軍委,任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後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與向北伐軍中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整頓遭受破壞的工人糾察隊,處理善後工作。

1927年7月中旬,武漢國共分裂,被指定為中共前敵軍委書記,赴九江準備組織武裝起義,8月1日在南昌起義中組織張發奎部第二十五師兩個多團起義,後任起義軍第11軍黨代表,與軍長葉挺率部南下。潮汕失敗後,轉赴香港。同年12月11日,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在起義軍受挫的緊急情況下,與葉挺果斷決定撤退,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裝力量。1928年1月,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負責訓練軍事幹部和指導兩廣各地的武裝鬥爭。1930年1月,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5月調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軍委工作,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4月,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叛變,協助周恩來緊急搬遷了中央機關和負責人住址。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2年3月,在“左”傾冒險主義的執行者要中央紅軍奪取贛江兩岸城市時,他支持毛澤東關於紅軍主力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地區發展的意見。同年4月,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1932年冬以後,與軍團長林彪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在戰鬥關鍵時刻到前沿指揮。長征開始後,在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時,堅決執行軍委關於控製九峰山的命令,保障中央縱隊左翼的安全。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過金沙江後,任中央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與司令員劉伯承一起,率部通過彝族聚居區,強渡大渡河。隨後和林彪率第一軍團翻雪山,過草地,攻占臘子口,打開前進道路。在第一方麵軍與第四方麵軍會合後,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到陝北後,率部參加直羅和東征、西征戰役。1936年11月,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與林彪一同指揮平型關戰鬥,殲滅日軍阪垣師團一部一千餘人,取得全國抗戰開始後的第一個大勝利。1937年11月,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3000人的武裝,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創建了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在根據地的建立、鞏固與發展中,正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和各項政策,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發展抗日武裝,加強黨和政權的建設,到1938年底,晉察冀邊區發展到七十二個縣,曾被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譽為模範抗日根據地。1939年冬指揮雁宿崖、黃土嶺戰鬥。在黃土嶺戰鬥中殲滅日軍第二混成旅團一千五百餘人,擊斃被日軍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旅團長。1940年春,率晉察冀南下支隊到晉東南參加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朱懷冰部的作戰。1940年8月,在百團大戰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1941年秋,日軍七萬餘人對北嶽、平西地區大舉“掃蕩”時,指揮主力相繼轉至外線作戰,同時率領黨政軍機關一萬餘人,在隻有一個團的兵力掩護下,突出重圍,粉碎了日軍圍殲晉察冀領導機關及主力部隊的企圖。1942年,在鬥爭極其殘酷、根據地日益縮小的情況下,適時提出“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鬥爭方針,組建多支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占區襲擊和奪取日偽軍力量薄弱的據點,擴大遊擊區。至1943年後,逐步挫敗了日偽軍頻繁的“掃蕩”、“蠶食”和“清剿”,扭轉了困難局麵。1943年秋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月11日起,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開展對日反攻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陸續抽調大量晉察冀部隊和幹部支援東北戰場。1946年8月,組織大同、集寧戰役,殲敵一萬二千多人。10月,指揮保衛張家口戰役,殲敵一萬多人。1947年4月指揮正太戰役,以大踏步進退的行動,集中優勢兵力,擊敵薄弱環節,殲國民黨軍三萬五千餘人,攻克正太鐵路沿線七城及井陘等重要礦區,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同年11月,在取得清風店戰役勝利後,又組織晉察冀野戰軍乘勝發起石家莊戰役,創攻克堅固設防大城市的範例。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司令員。12月,以華北部隊為主,先後解放新保安、張家口,殲敵七萬三千多人。1949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與林彪、羅榮桓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指揮平津戰役。2月,兼任平津衛戍司令員,9月任北平市市長兼軍管會主任。10月,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