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1 / 3)

1898年10月24日出生於中國湖南省湘潭縣彭家圍子。原名彭得華,號石穿。幼年讀過兩年書,因家貧輟學務農,下煤窯做工。十五歲參加饑民鬧糶,被官府通緝,逃到洞庭湖當堤工。1916年入湘軍當兵,痛恨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黑暗統治,萌發富國強兵思想。1919年在連隊秘密組織“救貧會”,後因派會員殺死一惡霸被捕,在押解途中逃脫。1922年改名彭德懷,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回湘軍任排長、連長、營長。1926年隨部隊編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結識共產黨人段德昌,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

1927年1月彭德懷於所在營成立士兵委員會,訂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維護士兵權益的會章。1928年1月升任團長,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22日,與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任軍長兼第十三師師長。率部在湘鄂贛邊轉戰數月,建立三省邊界革命根據地,後率紅五軍主力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第四軍會師。1929年1月為了配合第五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擔負留守井岡山、鉗製湘贛敵軍的艱巨任務。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後率部在平江擊敗國民黨軍的進攻,乘勝攻入長沙,占領十天。同年8月,成立紅一方麵軍,任副總司令兼紅三軍團軍團長。1931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4年1月補選為中共第六屆候補中央委員。在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中,他是前線主要指揮員之一,所率紅三軍團屢建戰功。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逐漸認識到“左”傾冒險主義的危害,曾對錯誤的軍事指揮提出嚴肅的批評。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後率紅三軍團積極執行新的作戰方針。二渡赤水後,回師攻占婁山關,再克遵義城,協同第一軍團殲滅大量反撲之敵,取得紅一方麵軍長征後第一個大勝利。1935年6月紅一方麵軍同紅四方麵軍會合後,他堅決擁護北上方針,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9月,紅一、紅三軍(由軍團改軍)合編為陝甘支隊,任司令員。10月,與政治委員毛澤東率部到達陝北。在他率領紅軍勇猛打退敵軍騎兵的追擊後,毛澤東曾寫詩讚揚他:“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同年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一方麵軍司令員。參與指揮直羅鎮戰役。1936年1月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與毛澤東等指揮部隊東渡黃河,挺進山西,宣傳抗日,擴大紅軍。5月任西方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西征寧夏、隴東,迎接紅二、紅四方麵軍北上會師。10月底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副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與朱德總司令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取得平型關等戰鬥的勝利。而後在華北敵後領導發動群眾,擴大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指揮部隊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在與日軍進行頻繁戰鬥的同時,與製造摩擦的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40年,在華北發動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後稱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使全國軍民受到鼓舞。1942年8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統一領導對敵鬥爭、整風學習、大生產和減租減息運動,實行精兵簡政,領導華北軍民度過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1943年9月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後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對日軍的大反攻。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1947年3月初,國民黨軍胡宗南等部二十多萬人重點進攻陝甘寧解放區時,指揮僅二萬餘人的部隊,同十倍於己的敵軍作戰。在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後,向毛澤東提出采取拖疲敵人的“蘑菇戰術”的建議,伺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一個半月內連續於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後又在沙家店殲敵兩個旅,挫敗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扭轉了西北戰局,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在其他戰場的作戰。1948年2、3月間率部在宜川、瓦子街一舉殲敵五個旅,於4月22日收複延安。1949年在解放軍向全國大進軍的過程中,指揮第一野戰軍和第十八、第十九兵團,運用軍事進攻與和平談判方式,解放西北五省。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10月,當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嚴重威脅中國邊境安全時,他堅決擁護毛澤東關於抗美援朝的決策,出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在七個月內連續進行五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迫使其轉入戰略防禦,接受停戰談判。經過兩年邊打邊談,於1953年7月簽訂停戰協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朝鮮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1952年4月回國,主持中共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9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在此期間,他以極大的魄力,領導實行軍隊組織機構和重大製度的改革,改善武器裝備,組建技術兵種,舉辦各類軍事學校和研究機構,實施正規的軍政訓練,建立第一線國防築城體係,促進人民解放軍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從單一兵種到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曆史性轉變。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期間,勇於直言,寫信給毛澤東主席,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提出批評,遭到錯誤的批判,並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被錯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的首領,免去國防部長職務。9月底,搬出中南海,到北京西北郊掛甲屯居住,邊學習,邊勞動。1962年6月,他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寫信,反駁廬山會議強加給他的不實之詞,堅持真理,再次受到錯誤的批判和審查。1963年上半年,他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總結畢生軍事經驗,撰寫“軍事理論筆記”。1965年9月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仍顧全大局,兢兢業業地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嚴重迫害,他據理鬥爭,堅貞不屈,由於長期的摧殘和折磨,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六歲。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彭德懷的軍事論著很多,集中反映在《彭德懷自述》(1981年出版),彭德懷傳記組編輯的《彭德懷軍事文選》(1988年出版)中。《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的《彭德懷傳》於1993年出版,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於1998年出版。葉劍英

1897年4月28日生於中國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村一個小商人家庭。原名葉宜偉,字滄白。1902年入鍾傲泉私塾讀書,後進古玉泉私塾讀書。1908年就學於丙村鎮三堡學堂。1912年就學於梅縣東山中學。1916年在梅縣橫山新群小學教書。後隨父赴南洋謀生,到達馬來西亞的怡堡。1917年夏回國,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前往福建漳州,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加入“援閩”粵軍。1920年8月參加粵軍回粵驅逐桂係軍閥之役。不久,任廣東東路討賊軍司令部參謀。1921年10月,隨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出巡廣西,後任江防艦隊海軍陸戰隊營長。1922年夏,當投機革命的廣東軍閥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時,葉劍英率部參加護衛孫中山、反擊叛軍的作戰。10月,前往福建,任東路討賊軍第八旅參謀長。1924年春,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應廖仲愷之邀,參與籌辦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5年2月,陳炯明叛軍再次來犯,奉調回第二師參與組織指揮作戰,保衛廣州,參加第一次東征。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同月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先後兼任第二師獨立營營長和新編團團長,設營於香州,配合黃埔軍校培訓軍士。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參加北伐。攻克南昌後任新編第二師師長。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毅然通電反蔣,從吉安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第四軍參謀長。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昌起義前,在九江得知汪精衛陰謀加害葉挺、賀龍的消息,立即告知葉、賀,並商定對策,挫敗了汪精衛的陰謀。南昌起義後,勸說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張發奎放棄尾追撤出南昌的起義軍。後兼任第四軍教導團團長,率部南下,進入廣州,任中共廣東省軍委委員。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積極擴充教導團、警衛團等革命武裝,為起義創造條件。12月11日,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副總指揮。1928年冬,赴蘇聯莫斯科,入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到達上海。1931年初,進入中央蘇區,曆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司令員、閩贛軍區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與反“圍剿”作戰的指揮。1934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紅軍長征前,任軍委第四局局長。10月,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參加長征。11月,在西延、龍勝山區敵機的一次空襲中負傷。12月,任中央縱隊副司令員兼軍委第一局局長。第一、第四方麵軍會合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與張國燾企圖分裂和危害黨中央的陰謀作了堅決鬥爭,保證了第一方麵軍主力勝利北上。到達陝北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兼第一方麵軍參謀長。1936年2月,協助毛澤東、彭德懷指揮東征戰役。同年7月起,到安塞、西安等地,聯絡東北軍、西北軍中的愛國力量,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西安事變發生後,協助中共全權代表周恩來做了大量工作,推動事變的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