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巴頓隨約翰·潘興將軍深入墨西哥鎮壓農民起義軍,1917年初以中尉的身份凱旋歸來。當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被派往法國,在聖米歇爾會戰中表現非凡,被提升為上校,同時因為作戰英勇和訓練坦克部隊有功獲得嘉獎。
經過4年鏖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參戰國人民同慶和平的降臨,而將自己與戰爭融為一體的巴頓卻感到生活失去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年過半百的巴頓好像又回到了年輕時代,他那好戰的心被歐洲的炮火激蕩起來,密切注視著戰局。1940年他實現了多年的夢想,奉命到本寧堡組建一個坦克旅,不久晉升為準將,並很快成為美軍的戰車專家,後又升為少將。
1942年11月,在突尼斯境內的美軍被德軍打得節節敗退,士氣低落。為鼓舞士氣,艾森豪威爾把巴頓調去接管軍隊。巴頓在短短十幾天時間裏,就使美軍的精神麵貌振奮起來。在他的指揮下,美軍開始收複失地,而且每戰必捷。使巴頓名聲大震的是攻占西西裏的戰役,他指揮部隊沿西西裏北岸向麥西納前進,以驚人的速度先於蒙哥馬利進人麥西納並贏得了這一戰役。這一戰役使同盟國和德軍對美軍刮目相看。
正當巴頓在事業上如日中天之際,卻因兩次毆打士兵引起美國軍內和國內的輿論反對,在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等人的保護下才幸免撤職。1944年1月,巴頓前往英國參加諾曼底登陸。盟軍登陸後,為了結束緩慢遲滯的推進情況,決定開始發動“眼鏡蛇”行動。巴頓又以其驚人的進軍速度和勇氣把局部性的突破變成了全麵的運動戰,使盟軍終於衝出諾曼底,迫使德軍全麵撤退。接著,巴頓又率領部隊轉戰歐洲大陸,於1945年3月22日到達萊茵河畔,他當夜就強行渡河,直搗希特勒老巢。巴頓外表豪邁直爽,看似作決定不假思索,實際上他決斷前都經過深思熟慮,甚至精確的計算,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他無往而不勝。
巴頓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美國傳奇將軍。巴頓與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的蘇聯名將瓦杜丁不同,他是在戰爭勝利結束後的一次車禍中受重傷不治而逝世的。他未曾聽到凱旋時的歡呼,未能接受少女的鮮花,命運卻讓他與之擦肩而過。
在二戰的將軍中,巴頓是少有的戰爭狂熱分子,他簡直就是為戰爭而活的。他曾說過一段著名的話:“與戰爭相比,人類的一切奮鬥都相形見絀!上帝啊!我是多麼熱愛戰爭!”另一句著名的話是:“一個職業軍人的適當歸宿是在最後一戰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而幹淨利索地死去。”按他自己的說法,他的死是不幹淨利索的,是一種非軍人的死法。但是,對一個隻為戰爭而活的人來說,仗打完後死去,卻也是一種不錯的解脫。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於中國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一個佃農家庭。原名朱代珍,後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階。幼年入私塾。1906年入順慶府(今四川南充市)中學堂讀書。1907年在成都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1908年在儀隴縣高等小學堂任體育教習兼庶務。1909年在昆明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同年冬參加中國同盟會。1911年在講武堂畢業後,被派到雲南新編陸軍當副目(副班長)、司務長。在此期間,秘密向士兵宣傳同盟會的綱領和同盟會在各地組織起義反對清王朝的情況。同年10月,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時任隊官(連長),參加攻打總督衙門的戰鬥。辛亥革命後,參加援川軍,支援四川起義軍。1912年返回昆明,任講武堂軍事教官。1913年——1915年任滇軍營長、副團長、團長。在作戰中積累了運用遊擊戰術的一些經驗。1915年起參加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的護國戰爭。1916年在川南納溪戰役中,以少勝多,顯示了他在軍事上的才能。1917年升任旅長,在四川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
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為了尋求革命真理,毅然拋棄高官厚祿,於1922年到上海、北京尋找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曾先後會見孫中山和陳獨秀。同年9月前往德國留學,11月由中共旅歐組織負責人張申府、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在格丁根市格奧爾格·奧古斯特大學哲學係學習,利用業餘時間研究軍事,1925年春,曾要求到蘇聯莫斯科學習軍事,表示:“歸國後即終身為黨服務,作軍事運動。”同年,因在柏林從事革命活動,兩次被德國當局逮捕,7月被驅逐出境,後轉赴蘇聯學習軍事。在學習期間,曾提出回國後將實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的作戰方法。
1926年夏回國,被派往川軍,爭取楊森部協助國民革命軍北伐。在此期間,參與領導反抗英國軍艦炮轟萬縣的鬥爭。11月,和楊閽公、劉伯承組成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領導四川瀘(州)、順(慶)起義,策應北伐,並試圖建立由中共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1927年初,遵照中共黨的指示到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培訓軍事幹部。5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曾以部分槍支武裝農民自衛軍。
1927年8月,他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軍長。起義軍主力在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失敗後,同陳毅率領餘部轉戰閩贛粵邊界,到農村找立足點,堅持革命鬥爭,保存革命力量,並對部隊進行多次整頓,把一部分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分配到連隊中去,加強基層工作。他領導部隊由單純打仗轉變為同時做群眾工作,發動農民進行打土豪的鬥爭;在軍事上開始實行從正規戰到遊擊戰的轉變;由硬打硬拚轉變為有把握的仗就打,沒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遊”。他指出:今後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農民的遊擊戰爭。1928年1月,同陳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發動了遍及十餘縣的湘南起義,把工農革命軍和湘南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武裝奪取政權。先後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第三、第七、第四師。同年4月,同陳毅率起義部隊和農軍轉移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軍長。同黨代表毛澤東一起指揮第四軍進行五鬥江、草市坳、龍源口等戰鬥,挫敗了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多次“進剿”和“會剿”。1929年初,他同毛澤東率部向贛南出擊,後轉入閩西,建立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以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12月,他在中共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上作軍事報告,並參與製訂會議決議。1930年6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8月,任第一方麵軍總司令,同月任紅軍總司令。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同毛澤東一起,指揮第一方麵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敵,先後挫敗國民黨軍第一、第二、第三次“圍剿”,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和發展。1931年7月發表《怎樣創造鐵的紅軍》一文,論述紅軍的階級性質、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政治訓練等問題,提出:“紅軍的戰鬥力不僅是靠軍事技術的條件來決定,最主要的是靠紅軍的階級政治覺悟、政治影響,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瓦解敵人的軍隊。”這一論述對進一步提高紅軍戰鬥力起了積極作用。同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軍事人民委員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3年春,同第一方麵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一起,指揮所部以大兵團伏擊戰法,於黃陂、草台崗等地殲滅國民黨軍主力近三個師,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在中國工農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和周恩來、王稼祥都強調“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後,朱德繼續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他和毛澤東、周恩來等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在1935年6月紅一方麵軍同紅四方麵軍會合、1936年6月紅二方麵軍同紅四方麵軍會合以後,他先後同劉伯承、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及紅四方麵軍廣大指戰員一道,維護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和紅軍的團結,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在甘肅會寧等地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1937年6月,兼任軍委成立的軍事研究委員會主任,領導總結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研究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開展軍事教育。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同周恩來、葉劍英代表中國共產黨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就共同抗日問題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後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後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還兼任軍委前方分會(後改稱華北軍分會)書記。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積極配合國民黨軍對日作戰,取得平型關等戰鬥的勝利。而後指揮八路軍各部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1937年10月,經他和彭德懷、任弼時向中共中央提議,恢複了在改編為八路軍時取消的政治委員製度,加強了部隊的政治工作。同月,率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挺進晉東南。1938年4月,同彭德懷等指揮部隊,挫敗日軍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動的“九路圍攻”,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隨後,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在平原地區開展遊擊戰的指示,命令第一二九師主力及第一一五師一部從太行山區挺進冀南、豫北,開展平原遊擊戰爭。根據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製定的戰略方針,領導八路軍鞏固和發展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發表《論抗日遊擊戰爭》一文,全麵論述了抗日遊擊戰爭的重大意義和各種戰法,對指導和推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38至1939年間,他先後兼任過中國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曾指揮部分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一起對日作戰,朱德堅持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維護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麵,對國民黨軍進行細致的團結工作,爭取他們共同抗日。當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製造摩擦時,則堅決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1940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朱懷冰部進犯太行抗日根據地,他同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主力一部,在平漢鐵路東西兩側進行衛(河)東磁武、涉林等戰役,打擊石友三、朱懷冰部,對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1940年5月返回延安後,直接參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工作,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各根據地的抗日戰爭,同年冬,首倡“南泥灣政策”,指示部隊在不妨礙作戰的條件下開荒種地,開展大生產運動。1941年10月,在延安參與發起成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並被選為聯盟執行委員,從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工作。11月,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軍事教育委員會和軍事學院,他負責領導軍事教育委員會並兼任軍事學院院長。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武裝鬥爭特別是八路軍、新四軍對日軍作戰的經驗,論述中國人民抗戰的軍事路線、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以及養兵、練兵、用兵的方法。同年6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蘇聯宣布對日作戰後,他同毛澤東一起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向日偽軍開展全麵反攻,解放了華北、華中等廣大地區。
日本投降後,參與製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調整戰略部署,編組野戰兵團,實行戰略轉變等重大決策。針對國民黨反動派堅持反共內戰的陰謀,極力主張積極向東北發展,派遣大批部隊和幹部及早占領東北戰略要地。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繼續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對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後,同劉少奇、董必武等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到華北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秋,親臨華北前線指導作戰。10月,指導晉察冀野戰軍取得清風店戰役的勝利,對扭轉晉察冀戰局起了關鍵作用。11月,指導晉察冀野戰軍取得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此役開創了野戰軍攻占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成功先例。他總結的石家莊攻堅戰經驗,在各個戰場上迅速推廣。1948年5月,他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在河南濮陽地區召開的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並視察華東野戰部隊,作了重要講話,對加強部隊團結和紀律性起了重要作用。同年9月以後,參與組織和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取得戰略決戰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5月,同毛澤東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部署渡江戰役和解放西南、西北地區的重大戰役,徹底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繼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49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起,還連續被選為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朱德重視加強國防建設,參與製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親自對中國人民誌願軍幹部作赴朝參戰的動員。他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曆史性轉變,並參與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種、兵種的組建工作。他關心後勤工作和軍事工業的發展,要求盡快地生產出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他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強調實施現代化、正規化的統一訓練計劃,辦好各類、各級軍事院校,並曾親自到軍事學院對畢業學員進行監考和考核。他還經常深入陸海邊防和軍營哨所視察,了解部隊的訓練、執勤和生活情況。1974年,雖已八十八歲高齡,仍親自視察海軍艦艇,並乘艦出海檢閱。1959年廬山會議後,他受到錯誤的批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他進行了抵製。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強調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善於從實際出發,建設人民軍隊,決定戰略戰術。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歲。
朱德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中的建樹,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軍事論著收入在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的《朱德選集》(1983年出版),中央文獻研究室、軍事科學院編輯的《朱德軍事文選》(1997年出版)。《朱德傳》有多種版本出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朱德年譜》於1986年出版。蒙哥馬利
1976年3月24日,英國著名的軍事家、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間英國武裝部隊傑出的領導人之一,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在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馬利出生在倫敦肯寧登區聖馬克教區的一個牧師家庭。少年時他十分頑皮,14歲才正式上學,20歲時考入桑赫斯特英國皇家軍官學校,1908年畢業,被分配到駐印度的部隊中服役,任少尉排長。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即將結束時任司令部上尉參謀。這段經曆對他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回憶說:“到第一次大戰結束時,我已經認清軍事職業是一種終身的研究。”他潛心研究戰爭的科學和實踐,終於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大展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