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2 / 3)

第一次大戰結束後,蒙哥馬利體會到軍事完全是一種需要畢生精力去探討的學問,但真正理解這種道理的軍官不多。他決心獻身於這種行業。1920年,他正式跨進了參謀大學之門,畢業後參加了愛爾蘭戰爭。幾年的實踐,為蒙哥馬利日後任高級指揮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蒙哥馬利任第三師師長,率部隊赴法國和比利時抗擊德軍,1942年上半年,英軍在遠東戰場上節節敗退,在中東戰場上丟城失地。在這危急關頭,蒙哥馬利被派往北非,出任英國駐北非第8集團軍司令。

蒙哥馬利是一位謹慎從事,善於把戰略、戰術聯係起來考慮的軍事家,他親自製訂了全殲“非洲軍團”的計劃,並認真檢查每項準備工作。這次作戰計劃是要騙過德國將領隆美爾,不讓他發現英軍主動進攻的企圖,具體行動就是在阿拉曼南麵佯攻,在北麵準備真正的進攻。激戰前夕,隆美爾加強了對英軍陣地的空中偵察,蒙哥馬利指揮第8集團軍的坦克部隊,在一夜之間將所有的戰車轉移出集結地,換上了逼真的假目標,英軍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騙過了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阿拉曼決戰始於1942年10月23日深夜,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銳不可擋,勢如破竹,用十幾天時間,迫使隆美爾的部隊連續後退600多公裏,傷亡慘重。德意軍死傷和被俘5.9萬人,隆美爾的助手馮·托馬將軍和4名意大利將軍也當了俘虜。一度縱橫馳騁於北非的“沙漠之狐”隆美爾遭到了他軍事生涯中第一次慘敗。消息傳到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敲響報捷的鍾聲,阿拉曼大捷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危急局勢,給英國人民一劑強心劑,蒙哥馬利也隨之升遷,翌年榮升英國元帥,並受封阿拉曼子爵。正是因為這場戰役,這位“沙漠之狐”的征服者蒙哥馬利成為舉世聞名的將領。

蒙哥馬利是陣地戰的高手,有點像“拿破侖的終結者”英國惠靈頓公爵。他對作戰的目的、步調有極清晰的概念,但也容易固守這個概念不知變通。巴頓在西西裏戰役中改變計劃,衝向巴勒莫,再回身取墨西拿的即興行動,蒙哥馬利和巴頓易地而處是決做不出來的。因為在他看來,墨西拿才是整個戰役的關鍵。

蒙哥馬利在諾曼底登陸後沒有及時占領卡昂城,而是改為“在卡昂附近回旋”,吸引德軍主力,以便美軍在南翼達成突破。包括巴頓、布萊德雷在內的盟軍將領都說,這是蒙哥馬利為他無力攻占卡昂所找的借口。在當時,即使蒙哥馬利真想占領卡昂,他可能也沒有這個能力。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那是他的借口也好,應變計劃也好,確實不失為上乘的變招:德軍主力和全部的裝甲部隊都集中在英軍周圍,從而使美軍在7月份發動“眼鏡蛇”作戰,突破德軍防線,達成了突進。蒙哥馬利是戰略上和陣地戰的高手,連隆美爾也承認這一點。

蒙哥馬利的問題在於他缺乏把突破變為突進的魄力,在這個問題上總是過於謹慎。有時即使有了巨大的優勢,他能突破敵人防線,但不能決定性地消滅敵人,而是把敵人向後推。像阿拉曼戰役以後,和“市場一花園”作戰就是如此。在這一點上,他與朱可夫無法相比。蒙哥馬利長期與巴頓一起作戰,巴頓很看不起蒙哥馬利,還經常罵娘。不過蒙哥馬利對巴頓本人倒沒什麼惡意,隻是把他們之間的競爭看作是事業上的競爭。

戰後,蒙哥馬利先出任英軍總參謀長,後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最高副統帥。他退休之後繼續參加國際國內政治活動達10年之久,出訪了許多國家,廣結政界要人。他於1960年和1961年兩次訪華,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接見。華西列夫斯基

1942年11月19日晨,濃霧籠罩著斯大林格勒,突然萬炮齊鳴,集結在斯大林格勒南北兩麵的蘇軍出敵不意地發起了鉗形攻勢,迅速將33萬德軍合圍,而後至1943年2月2日又將其全殲。斯大林格勒戰役被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為這一戰役計劃的製定和執行,蘇軍總參謀長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付出了大量心血。

華西列夫斯基與朱可夫是同時代的蘇軍高級指揮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一起指揮了許多重大戰役。但是兩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朱可夫豪爽開朗,大膽果敢,魄力強,華西列夫斯基老練穩重,平易近人。有一次,華西列夫斯基從前線回到大本營,斯大林開玩笑地說,“瞧您指揮這麼一大批部隊,而且您幹得不壞,但您自己也許連蒼蠅都沒有欺侮過”。華西列夫斯基一向認為,善於在下屬麵前保持自重是軍事首長不可少的品質。

1895年,華西列夫斯基出生在新戈列奇哈村的一個神甫家庭。母親共生下八個孩子,華西列夫斯基排行第四。父親收入微薄,母親常到臨近工場作坊裏做些零活補貼家用。華西列夫斯基也常常到菜園和田地裏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他先是在諾沃波克羅夫斯科耶村教會辦的一所小學讀書,後來進入基涅什馬神學校,1909年秋天又進入科斯特羅馬神學校讀書。這個學校出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

華西列夫斯基童年時並沒有夢想作一個軍人,更沒有想借此機會飛黃騰達,是戰爭使他進入軍隊,成長為著名的軍事家、統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打破了他學生時代曾有過的當一個農學家的夢想。1915年,他進入阿列克謝耶夫軍事學校速成班,畢業後獲準尉軍銜,被分配到一個縣城的預備營,不久,即率一個連開赴前線,被編入第9集團軍步兵第103師諾沃赫皮奧爾斯克團。

1916年春,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第9集團軍,駐紮在從德涅斯特河畔的拉塔奇到普魯特河上的鮑揚一線。他作為第一連連長,參加了勃魯西洛夫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對奧宣戰,卻連吃敗仗,11月布加勒斯特淪陷。華西列夫斯基隨第9集團軍開到羅馬尼亞,阻止德國人通過羅馬尼亞進攻俄國。

1917年3月,國內傳出彼得格勒爆發革命的消息,華西列夫斯基所在團的軍官開始分化,一部分人更趨於保守,一部分向士兵群眾靠攏。他一向很接近士兵群眾,自然走了第二條路。十月革命爆發後,俄軍軍官層的分裂加深了,保守分子暫時占了上風。華西列夫斯基因承認蘇維埃政權,接觸布爾什維克,出席士兵代表會議而遭到一部分軍官的冷遇。為此,他決定結束軍事生涯,去做一名農學家。

1917年12月,他退伍回到了家鄉。

三個星期之後,華西列夫斯基接受了縣軍事部的建議,擔任了基涅什馬思烏格列茨克鄉的軍訓處教官。1919年5月,他參加了工農紅軍,當上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指揮官。此後,他擔任過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教導隊長等職。1931年5月,華西列夫斯基被調至工農紅軍軍訓部工作。在此期間,他參加了許多軍事演習的準備和實施,同時參加了司令部勤務條令和大縱深戰鬥實施細則的編寫,使他學會了參謀業務,積累了工作經驗。1934年,他升任伏爾加河沿岸軍區軍訓部長。1935年9月蘇軍實行軍銜製時,他獲得上校軍銜。1936年秋,改任司令部作戰部長。11月,進入總參軍事學院深造,一年後以優異成績結業,到總參謀部任訓練處長。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6月,德軍向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僅三個月就推進到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羅斯托夫一線。形勢十分危險。這時,已升任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長的華西列夫斯基,為穩定戰局進行了許多具體的組織計劃工作。1942年5月,他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當時,他正在西南方麵軍協助工作。最高統帥要求他至遲於7月4日返回大本營。剛剛就任總參謀長的華西列夫斯基,根據統帥部的意圖,主持總參謀部擬製了一係列重大戰役的計劃和方案,領導解決了各方麵軍作戰中的許多具體問題。7月23日,他作為大本營的代表來到對戰局起決定性作用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為解除德軍對蘇第62集團軍合圍的威脅,他建議使用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對敵實施反突擊。這不僅打破了敵人的圍殲計劃,而且阻止了敵人一舉拿下斯大林格勒的企圖。隨後,他協調其他戰場,解決了一係列重大問題,保證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顯示了他統率大軍的才能。

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派出的代表,先後協助各方麵軍領導進行了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進攻戰役、庫爾斯克會戰、解放頓巴斯戰役、克裏木的作戰行動和白俄羅斯進攻戰役等。白俄羅斯戰役是蘇聯衛國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之一。在戰役準備階段,華西列夫斯基根據斯大林的設想;一方麵詳盡審閱了被命名為“巴格拉季昂”的作戰計劃,另一方麵幫助大本營完成了各方麵軍的調動和集中,提出了他認為適合擔任新編組各方麵軍司令的人選,供最高統帥選擇。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他又深入各部隊檢查戰役準備情況,實施最直接的戰役指揮。這次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為以後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

1945年4月,華西列夫斯基受最高統帥之命,與總參謀部的人員一起擬製了遠東作戰計劃,並采取極嚴格的保密和偽裝措施,將三個方麵軍調到中蘇邊境的三個主要突擊方向上。7月,他被任命為遠東蘇軍總司令,指揮對日本關東軍作戰。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華西列夫斯基指揮150多萬蘇軍發起進攻,進入中國東北等地。僅僅10天,蘇軍就在三個作戰方向上分別挺進了200——800公裏,將日軍分割成許多孤立的集團。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下旬,關東軍陸續被解除武裝。華西列夫斯基對這次戰役的指揮,再次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戰後,他先後擔任總參謀長、武裝力量部部長、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國防部總監等職,為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1977年逝世。朱可夫

朱可夫(1896~1974年),前蘇聯元帥,蘇軍著名統帥。1915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參加紅軍。1919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結束後,曆任騎兵團長、旅長、騎兵監助理,騎兵師長,駐西班牙軍事顧問,騎兵軍長,駐華軍事顧問,軍區副司令。1939年在哈拉哈河地區指揮蘇蒙軍反擊日軍取得勝利。後任軍區副司令、司令。1941年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兼總參謀長。蘇德戰爭期間,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和代表,戰時最高副統帥、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方麵軍司令,多次參與製定戰略計劃,指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柏林等一係列重要戰役,曾代表蘇軍接受德軍投降。戰後,任駐德集團軍總司令兼蘇占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部長。他作風果斷,具有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善於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長使用坦克兵團,穿插迂回,分割合圍。四次榮獲蘇聯民族英雄稱號,獲列寧勳章6枚。著有回憶錄《回憶與思考》。

朱可夫實事求是,多謀善斷,指揮若定,堪稱軍事“奇才”。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德軍以閃擊戰法侵占了蘇聯大片領土,朱可夫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主張收縮兵力,於7月29日正式提出放棄基輔的建議,結果不僅被斯大林指責為“胡說八道”,而且半小時後被免去總參謀長職務,調任新組建的預備隊方麵軍司令員。次日,朱可夫即到任,了解情況,著手準備在斯摩棱斯克東南的耶利尼亞地區發動一次進攻戰役。這是朱可夫在蘇德戰爭中第一次獨立指揮的戰略性戰役。1941年8月30日至9月8日,他成功地實施了這次進攻戰役,徹底鏟除了德軍在耶利尼亞的突出部,迫使敵人暫時停止了進攻,為蘇軍統帥部在莫斯科方向上改善防禦態勢,贏得了時間。

194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德軍從西部迂回,直奔莫斯科。10月10日,朱可夫奉命任西方麵軍司令員,擔負保衛莫斯科的重任。朱可夫知己知彼,料定墨守陳規的德軍還將采用強攻兩翼、分進合擊的戰法,因此,他格外重視兩翼的防守,同時掌握部分兵力在緊急時從正麵支援側翼。11月15日,德軍以51個師180萬人向莫斯科發起總攻。朱可夫指揮若定,沉著應戰,隻以一線部隊抗擊敵軍而不動用預備隊。守舊的德軍果然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兩翼部隊苦戰之時,正麵的部隊卻按兵不動,從而使朱可夫得以把正麵兵力機動到兩翼抗擊德軍。12月13日,紅軍擊潰德軍兩翼,使希特勒損兵折將50萬人,打破了法西斯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為戰爭進程的根本轉折奠定了基礎,朱可夫也從此名揚天下,連和朱可夫打過仗的德國人都承認他是蘇俄將領中最大的天才。

1943年3月中旬,朱可夫來到庫爾斯克,迅速查明了德軍意欲奪占庫爾斯克的企圖。朱可夫向蘇軍最高統帥部建議:蘇軍先不要轉入進攻,而以優勢兵力進行防禦,在陣地上疲憊和消耗敵人,然後投入精銳預備隊,轉入反攻,最後殲滅德軍主力。

1943年7月5日淩晨,朱可夫當機立斷,命令蘇軍炮兵提前對敵實施炮火反攻,迫使德軍將發起衝擊的時間推遲3小時。德軍進攻進展緩慢,不久便轉入防禦。7月12日,蘇軍轉入反攻,並於8月23日解放哈爾科夫,勝利結束了這次會戰,這次會戰堪稱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1945年春,蘇軍對德的最後一戰開始了。而奉命直搗柏林的正是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

1945年4月16日4時,朱可夫下令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向德軍發起全麵進攻。4月18日晨攻克澤勞弗高地,打開了這把“柏林之鎖”。4月20日,突破柏林近郊的德軍防線。次日,朱可夫的3個集團軍突入了市區。4月30日15時50分,朱可夫下屬的兩名軍士將紅旗插到了國會大廈。

朱可夫還以治軍嚴格聞名,特別是對幹部的要求更為嚴格,這在他戎馬生涯的早期就開始表現出來。在他擔任團長時,他禁止任何坦克兵穿工作服離開車間、車庫和坦克停車場,外出必須穿規定的製服,穿著製服時,必須把銅扣、皮鞋擦得鋥亮。野外訓練歸來,必須立即洗刷戰鬥車輛。

多謀善斷、指揮若定的朱可夫堪稱軍事奇才,他領導指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柏林一係列戰役,直接打敗了希特勒納粹集團,是一位戰功顯赫的二戰將領。劉伯承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中國四川省開縣人。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翌年參加四川討袁軍。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曆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3年在討伐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前敵指揮官。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任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委委員,任瀘州、順慶起義軍四川各路總指揮(後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15軍軍長)、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1928年留學蘇聯,參加中共“六大”,並作軍事問題補充報告。1930年夏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回國後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江局軍委書記。12月在上海協助周恩來處理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32年1月進入中央蘇區,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曆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紅5軍團參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先遣隊司令員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曆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2野戰軍司令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後兼政治委員)、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5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