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3 / 3)

1986年去世,享年94歲。

在土地革命戰爭中,他協助周恩來、朱德指揮,取得了第4次反“圍剿”的勝利。紅軍長征中,他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親臨前線指揮了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巧奪金沙江、強渡大渡河諸戰鬥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在正太路東段,對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之日軍實施伏擊戰,三戰三勝,殲敵數千。4月,又粉碎日軍對武鄉長樂村的9路圍攻,連克長治等18座縣城,並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在敵後大反攻中,他指揮部隊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收複縣城59座,鞏固並發展了晉冀魯豫解放區。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他指揮上黨戰役,一舉殲滅國民黨軍13個師,接著揮師東進,組織發起平漢戰役,殲滅國民黨2個軍並爭取國民黨1個軍在戰場起義,1946年冬,他指揮了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等戰役,有力地配合全國各戰場,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麵進攻。1947年6月,他與鄧小平共率12萬部隊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在魯西南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9個多旅,協同華東野戰軍打破了蔣介石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此後,率師千裏躍進大別山,與陳粟、陳謝兩部密切配合,逐鹿中原,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冬,他與鄧小平、陳毅等指揮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5萬餘人。在渡江戰役後,他進軍西南屢建功勳,直至整個西南獲得解放。

劉伯承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他對中國遊擊戰、運動戰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精辟獨到的論述。他的“指揮藝術和作戰謀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寶庫中的瑰寶。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全力抓住太行山軍民戰略思想的轉變,提高部隊對遊擊戰戰略地位的認識,他首創“遊擊集團”的人民戰爭形式,提出“敵退我進”的作戰方針,科學地闡述了遊與擊之間的辯證關係,確立了“遊擊戰和運動戰相融合,適時調整遊擊戰與運動戰的份量”的重要思想。在解放戰爭時期,他解決了集中大軍編組野戰兵團、戰場準備、後勤保障、攻城戰鬥、以及戰役指揮、戰術指導等一係列重要問題,使部隊較快地從分散的抗日遊擊戰爭轉向集中的大規模運動戰的國內戰爭,趨利避害、機動殲敵,是劉伯承作戰謀略的精華。他認為機動的本質是消滅敵人,隻有辯證地處理敵我之間的強弱關係,趨利避害,才能達到機動殲敵的目的。他指出:“遊擊戰爭的‘遊’就是機動,‘擊’就是殲滅敵人,‘遊’以掩護自己的弱點,尋找敵人的弱點,‘擊’以發揚自己的特長,撇開敵人的特長。”運動戰也是“大機動大殲滅,中機動中殲滅;小機動小殲滅。”他還提出,大踏步進退是機動的主要形式,必須同敵人展開爭奪機動自由的鬥爭,提倡在上級總的意圖下機斷行事,利用敵人機動兵力與守備兵力分散上的矛盾擊破敵人。以及各種具體條件下的機動作戰等問題。他對機動作戰的係統研究和科學論證,使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得到了多方麵的運用、豐富和發展。

他在用兵謀略上,還主張用兵不複和戰法創新。同是伏擊戰,或伏其救者,或伏其退者,或誘伏,或逼伏。同是口袋戰術,有時采用“圍三闕一,網開一麵,虛留生路”,有時采用“圍師不闕”,“緊縮敵人於狹小範圍之內而困餓之”,同是圍點打援,有假攻勢,真打援;有真圍真打,既奪城又打援等。他靈活運用並發展人民軍隊遊擊戰、運動戰的傳統戰法,總結出“麻雀戰術”,“黃蜂戰術”,“狼的戰術”,“大迂回大包圍”等新戰法。諸如“吸打援敵”,“回馬槍”,“拖刀計”,“猛虎掏心”,“釜底抽薪”,“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圍三闕一,網開一麵,虛留生路,暗設口袋”,“攻敵所必救,殲其救者;攻敵所必退,殲其退者”,以及“夾其額,揪其尾,斷其腰,置之於死地而後已”的“打蛇術”等。他的兵法謀略,既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的運用和發展,又是對中國古代兵法的批判和繼承。

劉伯承是中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鄧小平曾評價說:“劉伯承的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葉挺

葉挺,字希夷,中國廣東省惠陽縣人。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中國人民軍隊的創始人之一,北伐和抗日名將。

葉挺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聰穎好學,富有正義感。上中學時,他最喜歡看張炳麟、鄒容的書,這些進步書籍使年輕的葉挺產生了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後.他考入保定軍官學校,決心學好軍事,報效祖國。在這期間,國內各派軍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連年混戰,人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就在這一年,葉挺的母親病故卻無錢埋葬,他的妹妹隻能送給人家當童養媳,這一切使葉挺對帝國主義和國內的反動統治充滿了怨恨。

1918年底,葉挺從學校畢業後去漳州參加了粵軍。這時,他認識了孫中山先生。在粵軍回師廣州攻打軍閥莫榮新的戰鬥中,葉挺英勇殺敵,深得孫中山的器重。北伐戰爭時期,葉挺率領“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屢立戰功,從此名聲大振。他率領的“獨立團”也因此被稱為“鐵軍”。大革命失敗後,葉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他被迫流亡德國和法國。抗戰爆發後葉挺毅然回國投入到抗日戰爭中。

隨著抗日戰爭的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力量不斷壯大,這使蔣介石非常恐慌,他於1941年1月指使手下製造了皖南事變,葉挺率領的新四軍被困在一座山上。當時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決定下山與國民黨談判,結果被背信棄義的國民黨逮捕了。

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設下種種圈套,軟硬兼施,企圖讓葉挺將軍叛變投降。顧祝同首先派副師長威逼葉挺下令讓山上所有新四軍下山投降,遭到葉挺嚴厲的斥責。顧祝同見硬的不奏效,馬上又來軟的。他盛宴款待葉挺,並誘騙葉挺說,隻要他發表一篇脫離共產黨的聲明,就可以當國民黨的副司令。葉挺將軍又嚴詞拒絕了。顧祝同一計不成,又施一計,他派一個曾經在新四軍中擔任參謀處長的叛徒來向葉挺勸降。葉挺見到叛徒那副無恥的嘴臉,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猛地站起身,走到叛徒麵前給了他幾個響亮的耳光,怒罵道:“你滿身汙臭!滾,馬上滾開!”叛徒隻好捂著臉羞愧地離開了。顧祝同見無計可施,隻好向蔣介石報告了自己的無能。

蔣介石一直都很欣賞葉挺這員大將,他早就想把他拉攏過來,所以決定親自出馬誘降葉挺。蔣介石以為自己一出麵,事情就會成功。沒想到,葉挺不但沒買他的賬,而且還當麵揭露了蔣介石謀劃皖南事變的真相,並要求釋放全體新四軍戰士。蔣介石說服不了葉挺,隻好氣急敗壞地吩咐手下將葉挺押回監獄,嚴加看管,重刑懲罰。

葉挺在獄中受盡了折磨,但是他始終堅貞不屈。葉挺在獄中作了一首《囚歌》,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軀體怎能從狗洞子裏爬出!……”

葉挺在昏黑的監獄裏,借著窗口透進來的僅的一束光亮,懷著滿腔憤恨,用墨筆在監獄的牆壁上寫下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幾個大字。這不僅是在告誡敵人,也是在警醒自己。

後來,經過共產黨的多方努力,葉挺才得以出獄。他不慕榮華富貴和英勇不屈的精神曆來被人們傳為佳話。賀龍

1896年3月22日生於中國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賀文常,字雲卿。1901年,入本族私塾讀書。時常習拳練武。少年時曾與人結伴運鹽。1914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6年3月與鄉鄰韋進齋各持一把菜刀率二十一名青年奪占芭茅溪鹽局,組織農民武裝,打出桑植縣討袁(世凱)護國軍旗號,任總指揮。同月,發動湘西五縣農民暴動,任湘西護國軍第一團第二營營長。8月,遭敵襲擊,部隊散失,隻身去長沙,易名賀龍。1917年,在長沙因參與推翻湖南督軍的活動被捕,後經營救出獄,返回湘西,重新組織武裝,曾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援鄂戰爭,任湘西援鄂民軍第一路所屬部隊遊擊司令。1918年後任湖南靖國軍營長、團長等職。1922年率部入四川,任川東邊防軍警衛旅旅長、四川“討賊軍”混成旅旅長,與吳佩孚糾合的四川軍閥部隊作戰。1924年返湘,先後任澧州、湘西鎮守使。1926年起,任第九軍第一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五師師長,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在湖北、河南屢戰屢勝,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8月1日,他與周恩來、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所率第二十軍為起義軍主力之一。同年9月,由周逸群、譚平山介紹,在江西瑞金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利後,與周逸群等經上海返回湘西發動並領導武裝鬥爭。1928年7月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湘西(後改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率部與湘、鄂、黔軍閥和地主武裝作戰,在鬥爭中屢經挫折和發展,至1929年夏,初步形成了以鶴峰、桑植為中心的湘鄂邊革命根據地。1930年7月率部到洪湖,與周逸群等領導的第六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任總指揮兼第二軍軍長。1931年6月,率第三軍(第二軍團改編)開辟鄂西北革命根據地。9月率部重回洪湖。1932年秋,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洪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失敗,他率部經豫西南、陝南、川鄂邊,到湘鄂邊開展遊擊戰。次年12月,政客熊貢卿奉蔣介石之命前來誘降,賀龍向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報告後,斷然將熊公開處決。1935年5月,率部進入川黔邊的沿河、印江、德江、鬆桃、酉陽等地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自1931年底到1934年秋,他曾對“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作了堅決的鬥爭,在“肅反”中保護了一批幹部,並對所部恢複一度被取消的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起了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第三軍與第六軍團在川黔邊界的木黃、石梁、南腰界一帶會師,第三軍恢複第二軍團番號,他和任弼時統一指揮第二、第六軍團。為策應第一方麵軍長征,賀龍率部向國民黨軍開展湘西攻勢,殲滅和鉗製了大量敵軍。同時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主席、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軍區司令員。1935年根據遵義會議決議精神,指揮所部進行反“圍剿”作戰,先在桑植、永順等地連戰連捷,使部隊由被動轉為主動,後在轉向湖北時於宣恩、忠堡、板栗園等地機動殲敵,打破了十一萬國民黨軍的“圍剿”,並占領石門、津市、澧州、臨澧等城鎮。

1935年9月起,蔣介石調集一百三十餘團兵力“圍剿”第二、第六軍團,賀龍與任弼時等率部轉到外線尋求新的機動。11月從桑植出發,開始長征。在黔滇邊烏蒙山區與敵進行了曆時一個多月、行程五百餘公裏的大回旋戰,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1936年4月率部從滇西石鼓、巨甸渡過金沙江,進入西康。7月,在四川甘孜與第四方麵軍會師。在此,奉中共中央電令,將第二、第六軍團及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第二方麵軍,賀龍任總指揮。會師後,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鬥爭。隨後,率部與第四方麵軍一起北上,10月在今寧夏的將台堡與第一方麵軍會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師師長,與關向應等率部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為配合國民黨軍隊忻口作戰,在雁門關等地區主動出擊,切斷日軍的交通線。1938年3月,采取機動靈活、內外線相結合的戰術,指揮所部擊退日偽軍一萬餘人向晉西北的進犯,連續收複寧武、神池、五寨、岢嵐等七縣城,擴大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同年12月,奉命率第一二○師主力東進冀中,兼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和八路軍冀中區指揮部總指揮,統一指揮第一二○師和冀中第三縱隊,打破日軍對冀中的多次圍攻,指揮齊會和陳莊等戰鬥,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1939年底,率第一二○師主力返回晉西北,領導軍民與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鬥爭。1940年11月,任晉西北軍區(後改為晉綏軍區)司令員,領導軍民挫敗日偽軍多次“掃蕩”和“蠶食”,使晉綏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成為陝甘寧邊區的屏障。1942年8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兼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統一領導陝甘寧和晉綏兩地區的軍事工作和財政經濟建設,領導軍民自力更生,開展生產運動,打破敵人的封鎖,度過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同年8月,指揮所部參加對日大反攻。

解放戰爭時期,曆任晉綏軍區、晉綏野戰軍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西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等職。1945年10月,率領晉綏野戰軍,協同晉察冀野戰軍發起綏遠戰役,解放綏東、綏南廣大地區。1946年7月,指揮晉北戰役,攻克朔縣、寧武、繁峙等八城。1947年3月,國民黨軍向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他指揮聯防軍地方兵團積極配合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作戰,同時,領導發展後備兵團,加強根據地建設,鞏固戰略後方,在困難條件下,集中陝甘寧晉綏人力物力,支持解放西北的作戰。

1949年5月,任西安市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1949年底,率第十八兵團及第七軍一部入四川,協同第二野戰軍發起成都戰役,解放西南廣大地區。1950年,任西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統一部署下,領導對國民黨軍起義、投誠部隊和被俘人員的整編及改造工作,指揮部隊肅清國民黨軍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穩定了西南地區的局勢。同年10月,指揮進藏部隊解放昌都,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60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1964年起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參與領導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強調在軍隊中加強黨的建設和政治思想工作,重視戰備訓練和民兵工作,提倡群眾性練兵活動,同時指導軍工生產和軍事院校工作。從1952年起還兼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堅貞不屈,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終年七十三歲。1975年6月9日,舉行骨灰安放儀式,葉劍英主持,周恩來講話。1982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第四十三號文件,徹底為賀龍平反昭雪。彭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