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陳賡一行到達越共中央駐地,會見了胡誌明主席。當天晚上,胡誌明就和陳賡一起研究邊界戰役的作戰方針。經過商談,胡誌明和越共中央接受了陳賡提出的建議,主要著眼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改變越北戰場敵強我弱的形勢,爭取完全主動,先打敵人的一些較小的據點,以取得勝利,積累經驗,鍛煉部隊,提高士氣,再逐漸進入大規模作戰,采取圍點打援的辦法,在野戰中大量消滅敵人的機動部隊,最後才能拿下高平、諒山等較大的據點。
7月31日,陳賡離開太原市,前往高平附近的廣淵,問越軍總部和韋國清率領的中國軍事顧問團會合,一起製定戰役作戰計劃。
當時,越南東北邊界地區敵軍共有13個營約11000人的兵力,布置在第四號公路北自高平南至諒山的一條線上。越軍集中兵力兩萬多,其中包括中央根據地的大部分戰略機動部隊,準備作戰。
陳賡提出以下的戰役指導原則:一、打殲滅戰,不打擊潰戰;二、集中優勢兵力、火力;三、先打弱的,後打強的;四、圍點打援,爭取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五、不打無把握無準備之仗;六、爭取首戰必勝。
具體作戰部署是:用兩個主力團首先進攻第四號公路上的東溪據點,從中間突破,三個主力團準備打援;派兩個營到七溪以南阻擊諒山方麵的援兵,留少量地方部隊圍困和監視高平的敵人。如果七溪之敵出援,就在地形有利的地域殲滅之,然後進占七溪;如果七溪守敵不出援,就在東溪戰鬥解決後,乘勝全力聚殲之。最後以全部主力進攻高平,也力求誘敵出援,在野戰中殲滅之。整個戰役預計30—40天完成。
在考慮作戰計劃和整個戰鬥過程中,陳賡都及時向中央軍委彙報請示。毛澤東十分重視越北邊界戰役,親自審閱陳賡的來電,並幾次代軍委起草複電。後來的事實證明,戰局的演變,完全按照毛澤東預料的情況發展。陳賡胸有成竹,始終掌握著主動權。
越軍總部把戰役作戰計劃下達後,各級幹部議論紛紛,有許多思想顧慮。陳賡通過個別談話和應邀對團以上千部作報告的形式,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有人提出,我們的力量有限,一開始就應當集中兵力消滅高平之敵。這樣打,雖然可能犧牲較大,但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如果先打東溪、七溪,再打高平,那時我們的力量已經消耗了不少,恐怕不一定能夠完成解放高平、突破法軍邊界封鎖線的任務。
陳賡指出,想解放高平,首先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否則即使能夠勉強攻下高平,也鞏固不了。進攻東溪比進攻高平容易得多,勝利比較有把握,而首戰勝利,對整個戰役影響很大。我們在東溪把敵人打痛,七溪、諒山之敵可能前來增援,就給我軍提供在野戰中殲敵的好機會。當然在作戰過程中我軍也會消耗一部分力量,隻要有計劃地準備補充,我軍將是越打越強,而不是越打越弱。
還有人提出,一開始就突然進攻高平,敵人沒有準備,來不及增援,如果先打東溪、七溪,敵人就會加強高平據點的工事和兵力,增加我們進攻的困難。
陳賡說,高乎三麵環江,背靠大山,工事比較堅固,守敵多。進攻高平要渡江作戰,而且隻能從一麵進攻。這樣,既要打縱深,還要準備打增援的傘兵,我軍缺乏攻堅戰鬥的經驗,困難很多。乘敵不備,突然進攻,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決我們在戰術上和技術上的全部困難。如果先在東溪和七溪消滅東北邊界地區的一部分有生力量,高平之敵陷於孤立,軍心動搖。而我軍則屢戰屢勝,戰鬥經驗多了,勝利信心更足了,那時再打高平,就不會是更加困難,而是更加容易。
有人說,我們沒有連續作戰的經驗,體力又不好,連打幾仗,恐怕堅持不下來。
陳賡說,既然如此,就更不應該先啃硬骨頭,而要先進攻敵人比較弱的據點。先打弱的,後打強的,強的也就變弱了,部隊沒有連續作戰經驗,體力差,解決的辦法是改善夥食,以及在戰鬥實踐中加強鍛煉。
陳賡善於抓重點、抓關鍵問題。關鍵的問題他都是親自抓,親自處理。他精通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這一次陳賡針對越軍幹部的思想顧慮,通俗、具體、透徹地闡明了邊界戰役的指導原則,許多聽報告的同誌都說,陳賡給他們上了一堂精辟而生動的軍事辯證法課,很解決問題。
9月中旬,部隊政治動員和後勤準備工作基本完成。16日拂曉,越南人民軍向東溪附近幾個外圍據點發起進攻,邊界戰役從此開始。當天黃昏,越南人民軍以兩個團加兩個步兵營和3個炮兵營的兵力,聯合進攻東溪。午夜,前線指揮部來電話說,我軍已攻進市區,戰鬥即將結束。後來又說主要陣地未得手,天亮前已撤出戰鬥。
17日上午,陳賡親自去越南人民軍總部,幫助尋找16日晚部隊攻不進去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各級指揮都不敢靠前,通訊聯絡又組織得不好。爾後要求他們重新調整部署,準備再戰。
17日黃昏,越軍第二次向東溪發動攻擊,並根據陳賡的建議把進攻重點放在北麵和南麵,18日晨3時,突襲敵軍大營,最後全部殲滅東溪守敵。
東溪首戰告捷,意義重大,極大鼓舞了越南軍民的土氣。麥克阿瑟
在二戰中,獲得過美國五星上將軍銜的隻有3個人: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在他們之中,馬歇爾沒有實戰指揮經曆,艾森豪威爾直接指揮的戰役也不太多,惟有麥克阿瑟可說是久經沙場。
麥克阿瑟出身將門,父親老麥克阿瑟是1898年美西戰爭中的名將,曾任駐菲律賓軍事總督。一戰前後好幾任美國陸軍參謀長都是他的門生,這讓小麥克阿瑟在仕途上得益不少。麥克阿瑟本人少年早慧,在西點軍校的4年裏有3年名列第一,畢業的時候還是學員隊長。據說西點軍校校史上畢業時既是第一名,又是學員隊長的,隻有3人而已,一個是麥克阿瑟,還有一位沒有在軍界闖出名堂,再一位就是南北戰爭時的南方軍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李也是被美國人視為軍事天才的人。大多數名將早年在軍校的成績都不怎麼樣,少年早慧的也不多,這也使麥克阿瑟成為了一個異數。
軍校畢業後,麥克阿瑟被派往菲律賓服役。但不久,便被調回華盛頓,先後在羅斯福手下和作戰部任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率“彩虹”師赴法參戰,因作戰勇敢、屢建戰功而不斷升遷,一戰結束時他已是一名準將。戰後麥克阿瑟回西點軍校擔任校長,成為西點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校長。1930-1935年,麥克阿瑟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屆滿後被派往菲律賓任陸軍元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他率軍與澳大利亞準備戰略性反攻,擔任太平洋西南地區總指揮。後來率軍攻入日本,接受日本投降,被任命為盟國最高統帥,全權統轄和改造日本。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麥克阿瑟又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組織了大膽的仁川登陸計劃。後因與杜魯門總統在侵朝戰爭問題上意見分歧,於1951年被解職,後來他任過蘭德公司的董事長,1964年病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麥克阿瑟擔任太平洋西南地區總司令。他對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概念是,應該使用由艦隊支援的空、地打擊力量出其不意地對幾個主要目標實施大規模攻擊。麥克阿瑟的戰略是,應該把靈活與節約兵力結合起來,在他的部隊不脫離己方的空中掩護之下,沿著前進的軸心線,向幾個重要目標外圍作跳躍進攻。從廣義上講,他謀求用突破敵人內部防線的方法來割裂並摧毀所謂的“大東亞——南海日本帝國”。正是由於缺乏同日本正麵作戰的設施,他建議對日本的堅強據點不做正麵攻擊。對每一次戰鬥,他所謀求的是獲得時機迂回到敵人後方,打擊其側翼,切斷敵人的補給線。麥克阿瑟的整個作戰理論是拋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種消耗人力的正麵攻擊,回到拿破侖時代的機動作戰。麥克阿瑟采用這一戰略,借助海空軍力量,運載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越過不重要的島嶼,向深遠縱深的主要目標實施“蛙跳”攻擊,從澳大利亞經菲律賓一直打到日本國土,創造了無數個大步跨躍島嶼的勝利戰例。麥克阿瑟的這一戰略是美軍在太平洋地區取得勝利的關鍵原因之一,避強擊弱的規避戰術使美軍重創日軍,而自己的損失卻不大。
朝鮮戰爭爆發後,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聯合國侵朝軍總司令,負責援救朝鮮李承晚政權事宜。南朝鮮的美韓殘軍希望迅速得到麥克阿瑟的增援,麥克阿瑟則考慮得更遠,他計劃率領軍隊在漢城附近的港口城市仁川登陸,以攔腰切斷北朝鮮軍隊的供給線,給北朝鮮軍隊以致命打擊。美軍中陸軍和海軍的作戰軍官及參謀人員都反對這一計劃,當地的駐軍司令也表示反對。但是麥克阿瑟憑借其超常思維拒絕了將領們的反對意見,並且將進攻日選擇在英法七年戰爭時期魁北克戰役191周年紀念日,即1950年9月13日這一天。他聲稱,當年英軍將領沃爾夫認為,既然陸、海將軍們都認定他的計劃不可行,那麼蒙卡姆(法軍將領)也一定認為他不會那麼幹。現在,既然美軍軍官都認為仁川登陸不可行,毫無疑問,北朝鮮人也一定會那麼想。為了達成登陸的突然性,麥克阿瑟指揮航母分別對南朝鮮東海岸的三陟和平壤外港鎮南浦及清川江口的達陽島進行佯攻,在群山方向實施佯動登陸,同時利用報刊、廣播散布假情報,造成在東海岸登陸的假象。他自己則率10艘軍艦駛進仁川港,稍費力氣便登了陸,然後長驅直入,撲向漢城,粉碎了北朝鮮軍隊對釜山的包圍,迫使其重兵撤回三八線以北。麥克阿瑟又贏得了美軍史上一次罕見的勝利。
麥克阿瑟的軍事才華集中體現在一個“奇”字,出奇製勝是他成功戰例的特點。太平洋戰爭中,“跳島作戰”是他的拿手好戲,這反映了他在戰略概念上的冒險和創新。“跳島作戰”能充分發揮己方的海空機動優勢,既減少傷亡,又讓大批日軍無用武之地,加速戰爭勝利的進程,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朝鮮戰爭中的仁川登陸,則是麥克阿瑟在戰役層次上指揮藝術的巔峰之作。
除了軍事指揮藝術,麥克阿瑟還是出色的教育家和軍人政治家。他在20年代是西點軍校曆史上最年輕的校長。他擔任校長時正是西點軍校經曆大變革的時代,他給軍校帶來的活力和進行的教育改革到現在還有深遠影響。日本投降以後,麥克阿瑟作為盟國占領軍最高司令,實際是日本的太上皇。他對日本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改造,從政治製度到經濟製度,從選舉權到新憲法。雖然此人反共而且改造的是中國的世仇日本,單就他的工作而言,必須承認他是個出色的政治家。
麥克阿瑟的弱點也和他的天才一樣明顯。他打過不少本可以避免的敗仗,像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他的空軍被日軍奇襲毀在地麵上,像朝鮮戰爭第一和第二次戰役。麥克阿瑟過於自信,自信到狂妄的地步,所以往往輕視對手,所有這些敗戰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輕敵。反過來,他開始重視對手時,往往又有天外飛仙似的妙手出現。他的出身、教育、經曆決定了他的優越感和自信,他對榮譽有中世紀騎士式的渴望。麥克阿瑟是美軍將領中獲得勳章最多的一人,也不吝惜給手下的人以榮譽。在他的回憶錄中每次作戰之後都有長長的注解“我按以下的順序嘉獎我的部下”,這在所有將領的回憶錄中絕無僅有。以上這些都造成了他的個性弱點,進而影響他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