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失去荊州後,決意東征伐吳。孫權遣使求和,劉備不允,結果在夷陵被吳將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回。蜀國自此元氣大傷,劉備也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臨終前,在白帝城將嗣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望他能輔佐劉禪完成大業。
劉備取得益州後,未能撫慰東吳,將其戰略矛頭引向曹操,同時對荊州的防務重視不夠,留守兵力不足,先失三郡,後又輕率出兵攻曹,導致荊州失守,已是大錯。接著劉備又率軍伐吳,從根本上破壞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格局,更是錯上加錯。諸葛亮先沒有補荊州之失,後未能阻東征之舉,(史書上僅說他在伐吳失敗後曾歎息:“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其間自有許多客觀因素在內,或是違背他的本意初衷的。但無論如何,蜀漢希圖統一天下的大業就此夭折了。
劉備去世以後,其子劉禪繼位,改元建興。諸葛亮執掌軍國大事。時值蜀軍新敗,國弱兵疲,劉備身亡,人心恐慌。而且外有魏吳相伺,內有南中,(即今雲、貴、川交界處)叛亂,正所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麵臨危局,處置有方。他練士養民,不動幹戈。對內采取撫安勸降的政策,希圖和平解決南中叛亂;對外實行聯吳抗魏的方針。遣使修複吳蜀聯盟。蜀國的局勢得到了穩定,國力逐步有所回升。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諸葛亮決定南征平叛。他采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降服了蠻族首領孟獲,平定了南中地區,改善了民族關係。隨著吳蜀聯盟的恢複,內部統一的加強,經濟力量的發展,諸葛亮開始作北伐的準備。“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夏,魏帝曹丕死。秋,孫權親率大軍圍攻江夏,又遣諸葛瑾出兵襄陽。而魏新城太守孟達也有叛魏歸蜀之意。諸葛亮認為時機已到,向劉禪上“出師表”。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春,親率大軍進駐漢中,相機北伐。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不用將軍魏延奇兵出子午穀攻長安之策。命趙雲、鄧芝據其穀為疑軍,與魏軍曹真相拒。諸葛亮自率大軍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響應降蜀,關中震動。後因馬謖失利於街亭而退軍。當年冬天,諸葛亮得知東吳陸遜領兵大破魏軍曹休於石亭,魏軍東下,關中虛弱後,上表說魏軍“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遂即率軍出散關,圍陳倉,久攻不下,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蜀國諸臣認為蜀漢是正統,要與吳國“絕其盟好”。諸葛亮力排眾議分析得失指出:“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於是遣使至吳慶賀並訂立攻魏盟約。由此可見,聯吳抗魏是諸葛亮一貫的指導思想。從蜀國方麵看,荊州失去後,欲取中原,隻能吳、蜀聯盟,東西並舉。當時蜀有諸葛、吳有陸遜,皆具謀略。若能聯合攻魏,且以吳軍為主力,尚有成功的希望。但一來雙方雖是盟國,卻各有猜忌疑慮。二來,諸葛亮以北伐中原為己任,而陸遜以穩保江東為其責;所以吳蜀兩國空有“共交分天下”的盟約,可從未真正進行過有統一計劃的聯合作戰。即使形成夾攻之勢,吳軍也是稍有失利便收兵罷戰。因此諸葛亮隻能以吳國作為“犄角之援”而滿足。
後來諸葛亮又幾度率軍北伐,創製了木牛流馬轉運糧草,並“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間雖有取勝之役,但始終未能擊敗魏軍進入中原。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對於諸葛亮的北伐,後人評論不一,有“以攻為守”之說,有“疲師勞兵”之說,都有一定的道理。簡要的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準備比較充足,同時魏國曹丕剛死,人心慌亂,而且外有東吳相攻,內有孟達反叛,正是所謂“天下有變”之時,諸葛亮如能迅速進兵,與孫權、孟達相呼應,並采用魏延兵分兩路,直取長安的作戰計劃,形勢可能會有轉機。但蜀國後來的幾次北伐都不具備應有的條件,一是魏蜀實力強弱懸殊;二是蜀攻魏守,勞逸不同;三來魏國司馬懿老成持重,深諳兵法,所以諸葛亮已盡心而為,卻難以取勝。徒耗國力,無所成就,從戰略全局看,是得不償失的。明知無成功之望,仍要報“知遇之恩”,這正是諸葛亮的悲劇所在。《後出師表》是這個悲劇最清楚不過的自我解說。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生於公元483年,死於公元565年,拜占庭帝國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恢複了古羅馬帝國的疆域,編訂了《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國中最有作為的皇帝。
公元483年,查士丁尼一世出身於馬其頓的一個農家,他的叔父查士丁在君士坦丁堡擔任禁衛軍將領。查士丁尼一世在叔父的幫助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公元518年,查士丁一世被擁為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幫助年事已高的叔父處理朝政。查士丁無嗣,收查士丁尼一世為養子,並授予要職。公元525年,查士丁尼一世獲得愷撒稱號,公元527年4月,稱奧古斯都,與查士丁共執朝政。8月,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一世在元老院及軍隊的支持下,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開始獨掌朝政。
查士丁尼一世精力旺盛,組織能力強,人們稱他為“永不睡覺的帝王”。他的妻子提奧多拉是個美麗、聰明的女人,有著堅強的決斷和勇氣,在政治上給他以很大的幫助,曾經支持查士丁尼一世無情地鎮壓了尼卡起義,鞏固了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但是,查士丁尼一世的政治抱負和謀略更為深遠,他把自己當成愷撒的繼承人,一心想重振古羅馬帝國的雄風,收複失去的土地。因此,他在位期間四處發動戰爭,相繼消滅了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打敗了西哥特人的法蘭克人,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把地中海重新變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查士丁尼一世一生致力於自己的光複計劃,在連年的征服戰爭中顯示出他作為最高指揮者的才幹和謀略。他剛剛登上帝位時,拜占庭帝國東有宿敵波斯,北有野蠻的斯拉夫人,使得他不能集中力量征服西方。因此,查士丁尼一世要實現自己的計劃,必須先解決後顧之憂。他的辦法之一就是重金收買。這在當時社會是很行得通的。在拜占庭軍隊接連取得對波斯帝國的勝利後,他不惜花費大量的黃金賄賂波斯執政者,公元532年,終於以1.1萬磅黃金買來了東方的暫時和平,同時又用重金收買斯拉夫人的酋長,以求得北部邊疆的平靜。穩定了東方和北方邊境後,拜占庭帝國就可以全力征服西方了。這從軍事謀略學上說,叫做集中全力攻其一點。查士丁尼一世開始著手實行自己的計劃。
當時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許多新的民族國家。查士丁尼一世經過分析,選中了北非的汪達爾人作為自己的第一個目標。曾經朝氣蓬勃,多次打敗東羅馬軍隊的汪達爾人,到了此時,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銳氣。汪達爾王國的政權是各民族國家中最不牢固的,內外交困,防衛薄弱。但是這些在西羅馬帝國舊址上建立國家的民族,一直對東羅馬帝國抱有戒心,總是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東羅馬帝國。為了瓦解敵人的團結,迅速征服汪達爾人,查士丁尼一世巧妙地尋找了一個戰爭借口。
公元531年,汪達爾國王希爾德裏克被他的侄子格裏梅爾推翻,並遇到囚禁。希爾德裏克曾經是查士丁尼一世的盟友,因此,查士丁尼一世寫信給格裏梅爾,要求立即釋放原國王,恢複他的統治。這個要求被格裏梅爾拒絕,查士丁尼一世便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征服北非的戰爭。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本想出兵援助汪達爾人,但是卻被查士丁尼一世的戰爭借口所迷惑,他們錯誤地認為拜占庭帝國派出軍隊隻是為了幫助希爾德裏克恢複王位,討伐格裏梅爾,並不是為了恢複西羅馬帝國在北非的領土而進行的征服戰爭,因此都中了查士丁尼的計謀,沒有出兵援救。東哥特王國的攝政王太後埃瑪拉森莎反而出於個人私怨(汪達爾人曾處死了她的姑母),還為拜占庭遠征軍提供西西裏島作為補給基地。
公元533年6月22日,拜占庭遠征軍共1.5萬人,在拜占庭名將貝利薩留的率領下出發。8月,遠征軍在北非登陸,貝利薩留遵照查士丁尼一世的指示,聲稱隻是討伐格裏梅爾一人,絕不是對汪達爾人民的征服,並利用當地部落與汪達爾貴族之間以及汪達爾貴族內部的各種矛盾,一舉攻占汪達爾首都新迦太基。格裏梅爾聞訊殺死了前國王希爾德裏克。翌年三月,拜占庭軍隊占領汪達爾,俘虜格裏梅爾,北非立即被並入拜占庭帝國的版圖。查士丁尼一世為貝利薩留舉行了隆重的凱旋儀式。
北非的征服使查士丁尼一世獲得一個良好的補給基地。征服北非的戰爭,最初看來是一場非常冒險的賭博,在實際進程中卻顯得十分簡單,這個輕易得來的勝利鼓舞著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35年,他提出要趁勢奪回意大利和西西裏島,不久,便借口他的盟友——東哥特王國攝政王太後埃瑪拉森莎,被她的外甥——新國王提阿達哈德囚禁並殺害,而向東哥特王國宣戰。
查士丁尼一世先派遣一支3000人的軍隊侵入達爾馬提亞,以吸引東哥特人的注意力。同時派出使臣,以提供“補助金”為誘餌,誘使法蘭克人從北麵侵擾東哥特王國。在聲東擊西的策略掩護下,查士丁尼一世命令貝利薩留率領一支1.2萬人的遠征軍向西西裏島前進。貝利薩留出發時,查士丁尼一世告訴他,到達西西裏島以後,要說明隻是“路過”,說這支軍隊是假道西西裏島開往迦太基去的。如果西西裏島不準備對他進行抵抗,那麼貝利薩留就應該立即占領該島,否則他應該不動聲色,重新上船揚帆而去。查士丁尼一世的計謀又成功了,西西裏島上的各個城市把貝利薩留當成了保護者和解放者,於是拜占庭遠征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西西裏島。與此同時,入侵達爾馬提亞的軍隊卻遭到慘敗,查士丁尼一世立即派出援軍,恢複北麵的進攻,繼續牽製東哥特人,使貝利薩留趁機從南麵渡海侵入意大利。公元536年5月,拜占庭軍隊攻占了那布勒斯。東哥特人為了抵抗侵略,選舉維梯基斯為國王。維梯基斯迅速結束了與法蘭克人的戰爭,並聯合法蘭克人和波斯人共同對付拜占庭帝國。但是在貝利薩留的打擊下,維梯基斯被迫投降,接著,意大利的許多城市望風而降。公元562年,拜占庭帝國確立了對意大利的統治。
在征服意大利的同時,查士丁尼一世又趁西哥特王國內亂之機,派出遠征軍占領了西班牙的東南部。這時,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已經包括北非、達爾馬提亞、意大利、西班牙南部、西西裏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再一次把地中海變為羅馬人的內湖。
在征服戰爭中,查士丁尼一世顯示了高超的謀略藝術,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並善於利用時機發動戰爭,精心選擇戰爭借口,因此頻頻得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查士丁尼一世在建立和鞏固政權方麵亦有很大的成就和很高的政治謀略思想。他繼承叔父查士丁的帝位後,在大力擴充軍隊,鎮壓尼卡起義的同時,以其非凡的毅力改革和加強官僚機構。為了加強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他專門設立一個委員會,係統地編纂羅馬帝國的法律。公元529年編成《查士丁尼法典》十卷,以後又編成《法學彙纂》,內容包括曆代法學家對法律的解釋;《法理概要》(一譯《法學總綱》),簡明闡述了法學原理;《新法典》(一譯《法令新編》),彙集了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34年以來頒布的法令。這些法律文獻統稱《羅馬民法彙編》(一譯《民法大全》)。它是歐洲曆史上第一部係統完備的法典,對以後歐洲各國的法律有重大影響。但就查士丁尼一世當時的意圖來說,無疑是為了加強其統治地位。在國內加強法治和對外極力擴張是他整個統禦謀略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查士丁尼一世不愧為繼愷撒之後,古羅馬又一位偉大的謀略家。房玄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