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寇準為官期間政績突出,有利於宋王朝政權的鞏固,故受到宋太宗的信賴,連連升遷。當時,恰逢太宗下詔,讓百官上書直言進諫,討論國家大事。有一次,眾卿都建議與遼國講和,而寇準卻大膽直言,反對講和,並據理陳詞,力排眾議。宋太宗見寇準膽識過人,才幹超群,因此對他尤為器重,拜寇準為樞密院直學士。還有一次,寇準上朝奏事,因說話不合太宗心意,太宗大怒而起,欲退朝回宮。此時寇難並未因太宗發怒而罷諫,相反,卻上前扯住太宗的衣角,讓太宗坐下來,繼續聽他直言陳述,直到太宗同意他的意見,當即決斷之後,才肯罷休。寇準這種為國計民生之大事,敢於在威怒之下的皇帝麵前,不怕丟官,挽衣強諫的精神,與前朝名相魏征不相上下。所以,當太宗息怒之後,仔細想來,寇準能如此忠勇直諫,實屬難得,對他頗為讚許。太宗對近臣說道:“朕得寇準,猶如唐太宗得魏征一樣。”

在兩次廢立太子的重大事件中,寇準充分顯示了他的足智多謀和善斷大事的品質。一次是廢楚王趙元佐太子。元佐是宋太宗的長子,由於營救太宗之弟趙廷美沒有成功,得了心病,行為變得粗暴殘忍。身邊的人稍有過失,他就用殘酷的刑罰處死。太宗多次訓誡他,始終未見好轉。重陽節那天,太宗設宴招待眾王,元佐因病剛愈沒有讓他參加。到了半夜,為了發泄憤懣,元佐竟把妻妾關閉起來,縱火焚燒宮室。太宗因此大怒,意欲廢掉元佐,另立太子。當時寇準在鄆州做通判,太宗召見他問道:“你試著為朕決斷一件事情,太子的所作所為太無王法了,日後必定有夏桀、商紂一樣的行為,朕想廢掉他,但東宮擁有兵甲,恐怕因此會鬧出大亂子。此事如何是好?請您替我籌劃一個萬全之策。”寇準說:“請陛下找個機會,命太子代您主持某項典禮,他左右人員必定隨行,然後陛下派人往東宮仔細搜查,果真有不法的事情,等太子回來拿給他看,把他廢除。到時候隻要一個太監的力量就夠了。”太宗接受了寇準的計策,趁太子外出,派人從他的宮中果然搜出了許多刑具,有剜眼睛的、抽筋條的、割舌頭的等等。在大量物證麵前,元佐隻好低頭認罪,於是就順理成章地被廢黜了,沒有發生任何風波。另一次是立襄王元侃。那是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的事。當時太宗已近暮年,為立太子事心煩意亂,坐臥不安,加上身患腳疾,疼痛難忍,真可謂心力交瘁,苦不堪言。此前,有馮拯等人上疏,請求早立太子,太宗盛怒之下,把他們都貶到嶺南去了。此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立太子的事。但太宗畢竟年事已高,立太子繼承皇位想回避也回避不了。此時的太宗,亟需一個情投意合的人與他為伴,向他一吐衷腸,以求得心理平衡,並共同謀劃另立太子之事。太宗想起了被他貶到青州的寇準,想起了他直言進諫、為國盡忠的種種好處,不免有所悔悟,懷念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下詔書召寇準回京。當太宗聞報寇準上殿進見時,便急忙宣入。待寇準參拜已畢,太宗先讓他看看自己的腳病,隨後賜坐,並問寇準:“愛卿為什麼來得這樣遲緩?”寇準回答:“臣不見您的詔書召還,是不敢擅回京師的。”太宗對寇準的回答並不介意,隻想盡快聽到寇準關於確立太子的意見,便馬上轉換話題。他問寇準道:“愛卿看我這些兒子當中,誰可以繼承皇位呢?”寇準此時雖然心中有個人選,但不知太宗心中傾向於哪一個,因此不便直接回答太宗的問題。於是他隻給太宗提出一個選立太子的原則。寇準回道:“陛下為天下人選擇君主,與婦人、宦官商量,是不行的;與近臣商量,也不行;隻要陛下您自己選擇能符合天下人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太宗聽罷,低頭思之良久,然後屏退左右,對寇準說:“你看襄王元侃可以嗎?”其實寇準心中所想的也是襄王元侃,於是連忙說道:“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認為可以,願您當即決定。”立太子的事,君臣二人就這樣決定了,太宗從此了卻了一樁心事。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宋太宗正式立襄王元侃為皇太子。當太子到宗廟參拜行禮回來,京城人民夾道觀看,歡呼雀躍,有人說:“真是個少年天子!”太宗得知後,心中甚是不悅,說道:“人心一下子都歸了太子,那將把我擺在什麼地位呢?”寇準怕太宗改變主意,便急中生智,立刻再拜並祝賀說:“太子眾望所歸,是陛下的決策英明,是國家百姓的洪福。”太宗聽寇準如此一說,覺得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地位仍屬於太子之上,便馬上高興起來。又入後宮,把此事說給皇後、嬪妃知曉,後宮的人又都出來慶賀。太宗乘興命人擺宴,與寇準共飲,待醉方休。

寇準主張執法公正,斷案如鑒,反對徇情枉法,以權謀私。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大旱無雨,又鬧蝗災,加上前一年火、蝗、旱三災並發,所以引起了太宗的注意。他召集近臣進殿,詢問他們處理朝政是否有不當之處,因而觸怒了上天,大臣們都說這是天意如此,我朝朝政並沒有什麼錯處。然而寇準卻回答說:“《尚書·洪範》說,天人之間,互相感應,如影隨形,如響隨聲;現在出現了大旱之災,證明我朝施用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聽後不悅,轉身退入宮中。過了一會,太宗又召見寇準,問他什麼事情處理不公平。寇準說:“請召中書省與樞密院二府大臣前來,我就說。”於是太宗下詔,召二府大臣進入內宮。寇準說道:“前不久,祖吉、王淮皆因違法受賄而被治罪。但祖吉貪贓少卻被殺了,而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雖然侵吞自己主管的國家財物多至千萬,反而隻受杖刑,又官複原職,難道這不是不公平嗎?”太宗問王沔,此事是否如寇準所說,王沔無可辯駁,隻好叩頭謝罪。太宗又狠狠地斥責了王沔。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宋真宗任寇準為宰相。同年九月,遼軍有小股遊騎侵犯宋邊境,作戰稍有不利,就急忙引軍退卻,似無大舉進兵與宋軍交戰之意。寇準接到此一軍情報告,料定此為遼國興兵南下大舉侵犯的前兆,故立刻上奏真宗說:“遼軍此舉是想麻痹我們。我們應當加緊訓練部隊,任命將帥,並且要選派精銳部隊占據軍事要地,以防遼軍大舉進犯。”在寇準的建議下,宋軍調兵遣將,嚴陣以待。

果然不出寇準所料,同年十一月,遼軍大舉南下。遼國蕭太後、聖宗耶律隆緒禦駕親征,大將蕭達攬率軍二十萬直進中原,軍情十分危急,宋廷驚慌失措。一個晚上竟有探馬飛報五封軍情機密文書送達相府,而身為朝廷重臣的寇準卻十分鎮定,他對緊急軍情文書連拆也不拆,照常飲酒,談笑如常。第二天,有人將此事奏報真宗,真宗大驚,責問寇準為何如此?寇準回答說:“陛下想了結此事,不出五天定見分曉。”真宗問寇準有何退兵良策。寇準提出要真宗禦駕親赴澶州(今河南濮陽)坐陣,這樣必能克敵製勝。他認為皇帝大駕親征,宋軍必定團結和睦,士氣高昂,軍威振奮,而敵人自然會聞風落荒而逃。否則,宋軍人心渙散,敵人乘勝而入,大宋天下難得太平。朝內群臣見寇準提出要真宗禦駕親征,感到事情重大,也怕隨駕前往,因此個個膽戰心驚,紛紛準備退朝,以免皇帝怪罪。寇準見群臣如此委縮退卻,心中甚是不悅,便嚴辭厲聲製止。真宗皇帝也感到十分為難,想要回到內宮,然後再議決此事。寇準一看真宗皇帝有不願親征之意,一旦回宮,這件事就難辦了。就對真宗說:“陛下一進去,群臣就再難見到您,那就要誤大事了。請您不要回宮。”真宗在寇準的強諫之下,萬般無奈,隻好同意討論是否親征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