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但他對如何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憂心忡忡,特別是“二李”起兵謀反之後,唯恐再有如“二李”效法“陳橋兵變”之舉,於是,便召趙普問道:“我想使國家長治久安,你有什麼可行的妙策沒有?”趙普當即提出了“削奪其權,製其錢糧,收其精兵”的對策。

趙匡胤認為趙普所言極是,不失為良策,遂於建隆二年(公元960年)三月,首先罷免了慕容延釗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調離京師,到外地任節度使。並且,從此以後,此職不再授人。

趙普認為,宋太祖此舉固然必要,但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因為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雖是擁護太祖為帝的舊屬,建宋有功的大臣,但他們身居要職,擁兵自重,久後難免不生反叛之心。所以,趙普又以曆史上武臣謀反的教訓提醒宋太祖對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也不可不防,並建議應當盡快解決擁兵自重的將領問題。

宋太祖認為趙普的建議不無道理,但苦於無故削奪功臣兵權,恐眾將不服。於是,趙普又為太祖獻策,提出了一個既能削奪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又便於啟齒的借口。趙普說:“臣也不憂此輩叛亂,然而,細觀數人,皆非統禦之才,恐不能製服部屬,萬一軍伍作孽,彼等亦不由自主。”

太祖趙匡胤認為,這倒是個令眾人無可非議的理由。於是,一天晚朝之後,趙匡胤召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飲酒敘舊情,酒過三巡,略帶醉意之後,太祖對眾將領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範變亂,不及做臣下的高枕無憂,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太祖說:“假如你們的部下為求富貴而起事怎麼辦呢?一旦強迫你黃袍加身,盡管你不願意這樣做,難道還能由你自己作主嗎?”太祖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多置田宅,為子孫後代建立永久之基業,然後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這個皇帝與你們結為親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難道不是更好嗎?”

眾將聽罷,方知太祖的用心。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都上表請求辭職,交出兵權,到外地當節度使去了。

就這樣,宋太祖趙匡胤根據趙普的計策,順利地收回了兵權,了卻了心中的一件大事。因趙普獻策有功,晉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為了協助宋太祖徹底解決武臣專權弊端,改變從中央到地方因權力過於集中而各自為政的局麵,趙普又提出尚文黜武、分權互製的主張。

趙普提出的這套方針,在宋朝初年起到了加強中央君主集權製,及其軍、政、財、文權力分立,防止方鎮跋扈與地方各省為政的重要作用。改變了五代十國時期武臣專權,政變頻繁的局麵,宋朝成為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國家。但這套方針隻是從防兵之變,防方鎮之跋扈,防官員之損害君權為出發點,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國力、軍力,故使宋徒有軍隊一百二十萬,官員二萬餘名,庫存之錢財成堆,但一直對外屈服於遼、夏、金民族政權,對內不能消除官亂與民變,而處於深重的統治危機之中。

宋太祖在趙普的協助下,基本完成政治體製之後,於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罷免了後周的一些舊臣。因趙普政治謀略超人,再加上獻策有功,被遷升為門下侍郎、宰相、集賢殿大學士。從此,趙普獨居相位,掌管北宋朝政。趙普居相位之後,更加盡心盡力。宋太祖視之如左右手,事無大小,都要征求趙普的意見,然後再決斷。有一天,太祖問趙普,用何計謀才能攻下太原,消滅北漢,趙普回答說:“太原抵擋著西、北兩方麵的敵人,如果先攻下太原,就得由我們獨擋西、北二麵之敵,不如暫且留下太原不打,等到消滅了其他各國以後再說,到那時,太原如同彈丸黑子之地,還能逃脫滅亡的命運嗎?”這就是趙普的“先南後北”的襄讚決策。宋太祖聽後,笑著說:“我的意思正是如此,剛才不過是試你而已。”

趙普初登宰相之位後,雖為朝廷竭心盡力,深受太祖恩寵,但因有斂財受賄,私運木材擴展府第,又有官員冒充趙普名義經商等問題,趙普子承宗竟然違反宰輔大臣間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樞密使李崇矩之女為妻,這有架空皇權的危險。太祖聽說後,對趙普極為不滿,其後,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又趁機揭發趙普的短處,太祖大怒,於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罷去趙普宰相之職,貶為河陽三城節度使。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太祖駕崩,其弟趙光(匡)義即位,即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任參知政事盧多遜為宰相。

公元976年,趙普自河陽調回京師,任太子太保,曾多次遭到宰相盧多遜的讒言詆毀,不被朝廷重用。然而趙普很會利用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矛盾,來為自己進身創造有利條件,以求東山再起。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的母親昭憲杜太後臨終前,召趙普入內承受遺命。太後對以後幾代君主是這樣安排的:

太祖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弟光義,光義再傳位於弟廷美,廷美傳位於侄德昭(太祖子)。

趙普作為一個諳於政權變故的大政治家,深知杜太後關於以後幾代君主的安排完全是從趙宋王朝的安危著想,防止後周幼主即位,異姓興王那樣的事件發生,認為太後的這個安排,很有道理。但是,杜太後的這個遺旨,直接關係到皇室諸人的權力和命運。而自己又是太後遺命的唯一直接見證人,如果處理得好,會對自己有利;反之,輕則丟官,重則喪命,因此,他對太後的遺旨,采取根據形勢靈活處理的態度。

早在輔佐太祖時期,趙普見太祖趙匡胤忠孝,不能違背母訓,將來趙光義即位確定無疑,於是便有意與光義交厚。

現在太宗趙光義有欲違母之意。打算自己百年之後,君位傳子不傳弟,但有母後遺旨成命在先,弟廷美對皇位也極為關注。所以,要實現皇位傳子之目的,必須費一番周折,需要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鼎力相助。

趙普知道太宗此時心中所想,認為自己再度登上相位之機已到,便向太宗進言,說當年太後遺旨,為他親手所寫,並備述太後遺旨原文。當太宗問及廷美事時,趙普當即表示:“臣願備位樞機,以察奸變。”又借機述說自己多年受宰相盧多遜壓製之苦,太宗見趙普情詞懇切,又係前朝老臣,與己交厚,可以協助自己皇位傳子的政治目的,便於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複授趙普司徒兼侍中,封為梁國公,重登首輔之位。寇準

宋朝名相寇準,字平仲,華州下圭阝(今陝西渭南)人。生於公元961年,卒於公元1023年。其祖父寇延良,頗有才學,因遭唐末戰亂,終生布衣。其父寇相,善書畫,能詩文,後晉開運年間中進士第。寇準輔佐宋太宗、宋真宗兩朝,以剛毅清正之風垂範後世,以拯時救世之才報效國家,是一位洞察密機、善斷大事的良相。

寇準由於受書香門第的熏陶,自幼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十九歲時就赴京應試,一舉中第,開始了他幾十年的政治生涯。

寇準性格正直、誠實。當時宋太祖殿試取人,常常到殿前平台上看著應試者提問,對年紀輕的人,常常不屑一顧。因此,有人讓寇準增報年齡,他回答說:“我正準備踏上仕途,怎麼能欺騙皇上呢?”他在任知縣期間,對屬下衙役要求嚴格,不準他們橫行鄉裏,搜刮民財,魚肉百姓,嚴格按照朝廷的明文規定征收賦稅和徭役。為了防止屬下不法之徒巧立名目,額外增收,以飽私囊,他令人把縣中應當納稅、服役者的姓名、住址等項,寫在紙上,張貼在城門中,公布於眾。老百姓見寇準執法公正,為政清廉,體察民情,愛民如子,都深受感動。凡是應該繳納賦稅者,無不如數按時送交,從不拖延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