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恢宏、霸氣的大帳裏,呼韓邪單於加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匈奴稱妻為閼氏),即匈奴王後。
從此,王昭君開始了她住穹廬(即氈製帳幕),披氈裘,食畜肉,飲乳酪的塞外遊牧生活。
聰明伶俐而又性格堅毅的王昭君,慢慢適應了匈奴族的生活方式。
善良勤勞的王昭君,把漢朝的文化介紹給匈奴人,匈奴人都很喜歡她,尊敬她。
呼韓邪單於在漢朝的支持下,結束了匈奴20餘年以來的分裂狀態,統一和安定了匈奴政治的混亂局麵,他的成就,與王昭君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呼韓邪單於在王昭君的影響下,開辟了我國北部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接受漢朝中央領導的先河,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匈奴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漢匈關係和平友好,關市暢通,開創了漢匈兩族團結合作的新局麵。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婚後一年多便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伊屠知牙師。呼韓邪死後,大閼氏所生的雕陶莫皋繼位,號複株累單於。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生母除外)”的習俗,王昭君會被她丈夫的兒子或者兄弟繼承為妻妾,使她不能脫離夫家的氏族共同體。
王昭君左右為難,便上書漢成帝要求歸漢。
漢成帝卻敕令她“從胡俗”。
接到成帝的敕令後,王昭君體會到漢朝的用意,盡管她思念故土,思念親人,還是打消了歸漢的念頭,忍受了“子蒸其母”(雖然不是親子)的委屈,再嫁給了複株累單於雕陶莫皋。
此後,王昭君又與複株累單於雕陶莫皋生了兩個女兒,長女名雲,後嫁給右骨都侯須卜當,稱須卜居次(即須卜公主);次女嫁給當於氏,故稱當於居次。
王昭君的兒子伊屠知牙師做了匈奴的右日逐王。
歲月無情,王昭君老死在異鄉匈奴,始終不能葉落歸根。至於她死於何年何地,史書上沒有記載,隻記述說她死後被埋葬在河套以北的陰山與黃河之間。
昭君出塞帶來了北方邊境兩族人民的安居樂業,後人為了紀念王昭君,在內蒙古地區修建了十幾個昭君墓。
傳說昭君墓附近都是無邊無際的黃沙,惟有她的墓頭上青草碧綠。
著名杜甫曾著詩憑吊:“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而在伊克盟北部的黃河岸上,也有昭君墓,據說是衣冠塚。
王昭君這個平凡的民女,在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她的出塞和番是一件具有曆史意義的大事。魯肅
魯肅(172~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出身大地主。家中富裕,卻好施與。漢末天下大亂,魯肅不治家事,卻學擊劍騎射,結交豪傑。並賣掉田產,大散財貨,賑濟窮人,深得鄉鄰的歡心。招聚一些年輕人,給他們衣食,往來山中射獵,偷偷組織隊伍,講武習兵。當時,周瑜駐軍居巢(今安徽巢縣),有一次率數百人路過魯肅家,要求他資助軍糧。魯肅家有兩個大倉庫,每個倉裏屯米三千斛。他指著其中一個大倉庫,全部送給周瑜。周瑜更深知他是個奇才,二人遂成為好友。周瑜後來向孫權推薦魯肅說:“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
魯肅是孫權領導集團中僅次於周瑜的重要謀臣,體貌魁梧雄壯,少有大誌,好為奇計。孫權和陸遜在一起評論魯肅時說,周公瑾把魯子敬推薦給我,與我交談天下大事,縱論建立帝王之業的戰略,真是一件快事。當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向我進攻時,唯獨魯肅力排眾議,提出聯劉抗曹戰略。魯肅的計謀策略,比昔日的張儀蘇秦更勝一籌。《三國誌》詳論魯肅的謀略建樹時,說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孫權與魯肅會見,二人談得很投機。孫權賓客退去,魯肅也告辭。而孫權卻單獨把魯肅叫回來,與之秘密商議建立帝業的大事,他說:“如今漢朝政權衰微,四方混戰,我繼承父兄餘業,很想像春秋戰國時齊桓公、晉文公那樣建立霸業,君既惠顧,該怎樣輔佐我呢?”魯肅回答說:“從前漢高祖劉邦本想擁立義帝,但沒有實現,原因是項羽反對。現在的曹操,就像從前的項羽。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能效法齊桓公晉文公成為霸主呢?依我之見,漢王朝是不可能複興了,而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打敗。為您謀劃,自己也無什麼可憂慮的,為什麼?因曹操在北方無暇南顧。我們則可以先消滅黃祖,再進攻荊州的劉表,將長江上下據為己有,然後稱帝王,圖天下,建立漢高祖那樣的帝業。”孫權很高興魯肅的戰略構想,更加看重魯肅。
魯肅這一聯劉抗曹的戰略構想,是建立在對當時各種政治力量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曹操擁兵百萬,實力雄厚,吳之實力確實不能與之爭強。隻有成鼎足之勢,才能發展自己的力量,免遭曹操吞並。而後,在天下變動時,乘機圖謀進取,問鼎中原,建帝王之業。因此,孫權對魯肅的謀略很讚同,派他去荊州。
魯肅到達夏口(今湖北漢口)時,果然曹操已領兵晝夜兼程進攻荊州,劉表次子劉琮已投降曹操。而劉備正惶惶然向南逃跑準備過江。魯肅直接到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境內)去會見劉備,說明孫權意圖(實際是魯肅的謀略),陳述江東仍有強大實力,勸說劉備與東吳合作,共同對抗曹操。劉備很高興這一戰略構想,隨同魯肅到了夏口,開始聯吳抗曹謀略的實施。
曹操占領襄陽後,日夜兼程,又占領南郡(今湖北省江陵),並有東進之意。孫權大驚,連忙和部屬商議對策。諸將都說應該歡迎曹操,實際上是要投降曹操,唯獨魯肅一言不發,孫權知道魯肅的意思,拉著他的手說:“卿欲何言?”魯肅說:“剛才眾人那些意見,都隻能誤您的大事,無法和這些人討論大業。我魯肅可以歸降曹操,而你卻不能。為什麼這樣說呢?我魯肅迎曹,他會讓我返回故裏,給我一個官職,按名分,起碼也不低於從事(參謀官),乘牛車,跟隨有吏卒(隨從),交結士大夫,步步高升,將來可以當上州長,郡長。而您迎曹,他怎麼安排你呢?希望你早下決心,不要采納他們的建議。”孫權歎息說:“諸將之建議,讓我非常失望。您的明智的分析,正和我的想法相同,這是上天讓你來幫助我呀。”由於魯肅的謀略,才最終有孫劉聯軍的赤壁大勝,確立了三國鼎立之勢。
赤壁之戰,實際上是曹、劉、孫爭奪戰略要地荊州的戰爭。赤壁之戰後,曹操被迫撤出江陵。公元210年,劉備為了立足以圖發展,親自到京口見孫權,請求都督荊州並借荊州南郡。在是否借荊州的問題上,魯肅的謀略更比他人高明。周瑜極力反對,他說:“劉備是個梟雄,而且有關羽、張飛等熊虎之將輔佐,必然不會長久甘為他人所用。應當將他軟禁起來,為他大築宮室,用美女玩好消磨他的意誌,把他同關羽、張飛分隔開來。然後挾製他,攻占他的地方,大事可成。如果現在再把土地借給他,使他們聚在一起,就好比蛟龍得雲雨,終究不會困於水池之中。”呂範等人也勸孫權扣留劉備。隻有魯肅主張把荊州借給劉備,說:“曹操力量強大,是一個勁敵。目前我們剛占領荊州,恩信未洽,民心不一。把荊州借給劉備,使他安撫民心,又給曹操多樹一個敵,使他在荊州為我們抵擋曹操,這是上策。”孫權采納了魯肅建議。曹操聽說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的消息時,正在執筆書寫文件,驚得半晌無言,手中的筆也掉在地上。可見,借荊州給劉備,既可分散曹操兵力,又可繼續聯合劉備抗拒曹操,在戰略上,對曹是極大的不利。
任何謀略,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一定的利益服務。魯肅在輔佐孫權的過程中,其基本的戰略是造成鼎足之勢,穩住陣腳,觀天下之變,待機發展。赤壁戰後,魯肅之所以力主借荊州給劉備,出發點仍然是為了造成大三角格局的總戰略,借劉備之力,分曹操之勢,使孫權立於不敗之地。這個戰略構想成為孫權終於在公元229年登上皇帝寶座的指導性長久性謀略。
魯肅於建安公元217年去世,享年46歲。《吳書》說:魯肅為人嚴謹,生活節儉;治軍有方,令行禁止,雖在軍中,手不釋卷;又善談論,思路開闊,有過人之明。東吳將領中,除周瑜之外,沒人超過他。他一直堅持三分天下的戰略謀劃,並促成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文成公主
中國曆史上,女人出塞使各族關係修好的事,並不少見。在唐代,公主遠嫁塞外,為兩族和睦作出貢獻的就有15人之多。而最為世人熟悉的莫過於漢藏兩族和親的典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位李氏遠親的女兒,也算是宗室女。她從小受到詩書傳家的熏陶,至豆蔻年華時,更出落得花容月貌,麗質天姿。加上聰明伶俐,博覽群書,通曉音律。被唐太宗封為文成公主。
公元7世紀,在遙遠的青藏高原上,剽悍的棄宗弄繼承了吐蕃王位,當了讚普(國王),當地人稱他為“鬆讚幹布”。
鬆讚幹布驍勇善戰,帶領著大軍掃平了青藏高原的不少部落,建立了強大的高原王國,定都在邏些城(今拉薩)。
在此之前,吐蕃從未與中土打過交道,鬆讚幹布自恃軍力強大,覬覦著大唐中土的地大物博。貞觀十四年,他率領著大軍,揮師東征。
此時的唐朝國富兵強,麵臨外敵入侵,唐太宗不慌不忙,派遣侯君集督率精銳之師前往迎戰,在邊陲鬆州一場激戰,將鬆讚幹布打得落花流水。
鬆讚幹布隻好俯首稱臣,對大唐的強盛讚羨不已。
為了密切與唐朝的關係,鬆讚幹布派遣使者來到大唐求婚。
唐太宗被鬆讚幹布誠意感動,又想到吐蕃乃西域強邦,與吐蕃保持著友好的睦鄰關係,方可確保大唐西南邊陲的安寧,於是決定把文成公主嫁與鬆讚幹布,下詔令讓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兼任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完婚。
文成公主雖聞知吐蕃各方麵還很落後,但知道此行任重而道遠,內心充滿了複雜的矛盾,也充滿了新奇的憧憬。
當時,吐蕃的生產力十分落後,許多地方還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唐太宗派官員了解到吐蕃的種植情況,在文成公主入吐蕃時,除了贈與極其豐厚的嫁妝外,還派了大批的能工巧匠、農技人員、樂師、文士等同行。那些人帶去了大批生產工具、絹帛綾羅、器皿飾物、醫療器械、樂器、蔬菜種子以及經史、詩文、工藝、醫藥、曆算等典籍。
自從派祿東讚前往長安求婚,鬆讚幹布翹首以盼,聽聞夙願得償,欣喜若狂,親自率領吐蕃部眾走了三日三夜,來到黃河源頭附近的河源,以極其隆重的儀式來迎接大唐的送婚隊伍。
貞觀十五年(641),大唐送親的車馬隊於正月從長安出發,取道青海,頂風冒雪,避過迷茫風沙,長途跋涉了一個多月,終於來到了黃河源頭附近的劄陵湖畔。
鬆讚幹布連忙下山,率領部屬上前親迎。
送親的大唐人馬與迎親的吐蕃隊伍在青藏高原上接成長龍,朝著邏些城進發,隊伍有近十裏長。
沿途,吐蕃人民將歡迎文成公主到來作為最為隆重與盛大的節日。
藏曆四月十五日,文成公主到達了邏些城。
種族不同,情心一片。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恩愛無比,相濡以沫。
鬆讚幹布自知吐蕃許多地方都比大唐中土落後,經常向文成公主請教,征求她的意見,以便及時改進。
鬆讚幹布常脫下皮裘,穿上文成公主替他縫製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向她學習漢語。
作為一位女性,文成公主知道自己在這幅員遼闊的國土中的角色,她沒有權欲與私欲,所以,從來都不要求鬆讚幹布給她什麼官職,對國家大政,她隻是根據唐宮的做法來提出自己的看法,供鬆讚幹布來參考,更不會強行幹涉。故此,鬆讚幹布與滿朝文武大臣對她都十分敬佩與誠服。
文成公主見到藏民都有“以赭塗麵”的習慣(為追求美感,藏民用刀紋臉後再用紅顏料在臉上著色),對鬆讚幹布道:“我今天見到你的族人赭麵的情景,目睹他們刺麵劇痛難忍的表情,覺得這種風俗太殘忍野蠻,又不衛生,容易感染得病,在大唐中土就沒有這種不好的習俗。”
鬆讚幹布解釋道:“這是我們族人的傳統。”
文成公主道:“吐蕃要開化,就要摒棄陋習,引進新的文明。以赭塗麵這殘忍風俗早該摒棄了。”
鬆讚幹布覺得文成公主所說有理,便馬上頒下大令,廢除赭麵。
跟隨著文成公主前來的大唐農技人員令吐蕃人眼界大開。他們將地劃成方方塊塊,建造了灌溉係統,再把帶來的種籽播下,高原的泥土十分肥沃,莊稼長勢喜人。隨後是施肥、除草、中耕……到了收獲季節,望著累累的果實,吐蕃人驚呆了,紛紛請求漢人教授他們新的耕種技術。。在進吐蕃之前,唐太宗已經給這些農技人員要傳授帶徒的任務。大唐的農技人員向藏民講解漢族耕作的24個節令,教藏民們使用新農具、規劃農田、改造水利。
先進的耕作技術,使吐蕃的糧食與其他作物產量大增。
大多數藏民告別了破舊的帳篷,搬進了新房屋。
文成公主在與尼泊爾公主談話時曾經講過:“世間諸工巧,妝飾與烹飪,耕稼紡織等,技藝亦相敵。”
隨著文成公主的到來,大唐的建築、服飾、烹飪、耕種、養蠶、造紙、釀酒等技術先後傳進了吐蕃。吐蕃逐漸擺脫了貧困。
文成公主剛到吐蕃時,吐蕃沒有文字。文化的滯後,阻礙了生產與經濟的發展。在文成公主的勸告下,鬆讚幹布下令大臣創造了藏文。
而那些隨文成公主進吐蕃的大唐文士,將鬆讚幹布與大臣們平日的講話都記錄下來,還幫助他們整理吐蕃曆年的有關文獻,協助他擬寫文書公告,使吐蕃的政治文化從原始性走向正規化,開創了新的局麵。
丈夫死後,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了30年,教吐蕃族婦女紡織、刺繡與其他手工藝,深受吐蕃人民敬重,將她親切地稱為“阿姐甲莎”,即漢語的“阿姐”。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她在吐蕃一共生活了40年。
藏族人民無不感到極大的悲痛,到處為她建廟設祠,以誌紀念。
後來,藏民還設立了兩個節日來紀念文成公主:一個是藏曆四月十五日,這是公主的進城日,名為“沙喝達瓦節”;另一個是藏曆十月十五日,公主的誕辰。
那些隨同著文成公主一起進藏的文士與能工巧匠由於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死後,紛紛被埋在文成公主墓地兩側作為陪葬。至今,文成公主和他們中的佼佼者,仍然被西藏人民視作神明來頂禮膜拜。
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的聯姻,顯示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係。
文成公主,成了漢藏兩族友好情誼的化身,在中國的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鄭和
鄭和(1371~1434年)是雲南昆陽(今雲南省晉寧縣昆陽鎮)人,回族。本姓馬,曾祖父叫拜顏,祖父、父親都叫哈隻。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鄭和的父親病故,拋下13歲的他和另外五個兄弟姐妹。
鄭和本人除信奉伊斯蘭教外,對佛教及民間崇奉的神,如東南沿海的海神天妃也並不排斥。據明初人的記載,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麵;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真是儀表堂堂,氣度非凡。
大概就在其父去世前不久,他入宮當了宦官。在宮中,皇帝後妃都叫他“三保奴”(或“三寶奴”),一般人都叫他三保。在靖難之役中,他跟隨燕王征戰有功,被提升為太監,賜姓鄭。
鄭和下“西洋”,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業績,至今仍然家喻戶曉,所謂“西洋”,是古人的地理概念,元朝時已有這樣的叫法了。大體上以婆羅洲為界,婆羅洲以東的,稱東洋,以西的,稱西洋。鄭和航海所經之地,大部分在婆羅洲以西,所以一般稱“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永樂三年(1405年)七月到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他建造了不少大船,有的長44丈,寬18丈。這次首航,鄭和率領將士27800餘人,大海船208艘,船上有航海圖、羅盤針。並帶了大量金銀錢鈔。這支航行隊伍航船的體積之大、設備之先進,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鄭和與副使太監王景弘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出發,泛海至福建,繼由福建五虎門揚帆,首先抵達古戰(越南南部),後曆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暹羅(泰國)、滿剌加(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蘇門答臘(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南巫裏(印度西岸的Mabar)、古裏(印度西岸的科澤科德)、錫蘭(斯裏蘭卡)等國。他沿途宣讀永樂皇帝的詔書,賞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力威懾。他還活捉了剽掠海上、橫行無忌、原籍廣東的海盜陳祖義,後被斬於京中市上,從此海道安寧。朱棣對這次遠航非常滿意,因為各國使者也隨船來朝拜。朱棣一一賞賜,並對鄭和等予以表彰。
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至永樂七年(1409年)七八月間,鄭和二下“西洋”,航行所至之地有占城、爪哇、南巫裏、古裏、柯枝(印度柯欽)、錫蘭等國。永樂七年(1409年)十月至永樂九年(1411年)七月,鄭和三下“西洋”。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月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八月,鄭和四下“西洋”。這次超過印度以西,到達波斯灣,先後抵達溜山(馬爾代夫)、忽魯謨斯(波斯灣口Ormuz)等地。鄭和的五下“西洋”,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八月。先後到達阿丹(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亞丁)、麻林(肯尼亞馬林迪)、木骨都束(索馬裏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馬裏布臘瓦)、刺撒(亞丁和佐法爾之間)。這次航行到達了遙遠的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一帶。鄭和返航時,滿剌加、忽魯謨斯、古裏等19國的朝貢使者偕行,增強了明朝與這些國家的聯係。鄭和還帶回了不少珍禽異獸,如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駝雞等。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天,鄭和再下“西洋”,次年九月歸來。
鄭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開始於宣德六年(1431年)一月,到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歸來。相距第六次航行已經十年。這十年間,朝中政局發生很大變化。朱棣死後,鄭和失去了靠山,隻能在南京守備任內度過寂寞的歲月。仁宗朱高熾的去世,宣宗朱瞻基登位,執掌乾坤數年,卻不見海外諸國來朝貢。他認為這未免是國威不張,有失麵子,這才想起先朝老太監鄭和。於是命令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