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1 / 3)

法國的叛賣果真動搖了協約國成員的信心。意大利停止了在土耳其小亞細亞的武裝幹涉,因為意大利政府認為倫敦不會把原來答應的利益給意大利,他犯不著再為英國政策而在安納托利亞白白花錢。1921年秋,意大利把軍隊從土耳其安塔利亞地區撤出,並開始向土耳其投去願意改善關係的友好微笑。

基馬爾始終不忘,蘇、土關係是土耳其對外關係最可靠的柱石,這根柱石是土耳其敢於硬著腰板與歐洲列強打交道的後盾。繼1921年3月16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土友好親善條約》後,10月13日,基馬爾又著手開始與蘇俄南高加索地區的三個蘇維埃共和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簽訂了友好條約。接著,基馬爾以土耳其合法政府首腦的身份,邀請蘇俄著名將領伏龍芝率使團於1922年1月2日訪問安卡拉,同時土耳其從蘇俄得到了大批物資和巨額貸款。更重要的是,基馬爾憑借蘇俄一天天增強的世界大國地位,也提高了土耳其的國際地位。由於基馬爾成功地利用法國,破壞了協約國的統一,色佛爾條約成為一張畫餅,使英國陷入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的難堪境地。

10月11日,穆達尼亞停戰協議簽訂。根據協定,希軍和所有其他國家軍隊從東色雷斯撤軍,由土耳其軍隊接管,伊斯坦布爾和海峽暫時仍由協約國軍占領,但全部行政管理由基馬爾政權負責。至此,除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地區由少數外國軍隊暫時駐紮外,全土耳其已經由基馬爾政府所控製。已成傀儡的穆罕默德六世瓦希德丁,也裝模作樣地前往大清真寺慶祝土耳其取得軍事勝利。土耳其軍官們用後背朝著他表示“歡迎”,並大聲高呼:“穆斯塔法·基馬爾帕夏萬歲!”

10月29日,土耳其宣告成立共和國,大國民會議選舉基馬爾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基馬爾是一位成功的、使土耳其從山河破碎之中改變厄運,並使其很快強大起來的卓越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外交家,他不愧為土耳其的偉大民族英雄。在他生命最垂危的日子裏,他把選中的繼任者伊諾努叫到自己病榻前,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和歐洲列強鬥爭了這些年,唯有保持同蘇俄的友誼才是土耳其的外交基石。”

1938年11月10日,基馬爾逝世。富蘭克林·羅斯福

富蘭克林·羅斯福(1882~1945年)出生於美國的上流社會家庭,父親是百萬富翁。羅斯福幼年時曾多次跟隨父母遊曆歐洲國家,18歲入哈佛大學主修曆史和政治,1904年畢業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後任律師。1910年羅斯福初人政界,以民主黨候選人身份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1912年連任,1913年31歲時任海軍部次長,表現了卓越的行政管理才能。1920年羅斯福以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身份參加美國大選,雖然敗北,卻由此成為全國聞名的政界人物。1921年羅斯福在加拿大參加了一次撲滅森林火災的戰鬥,由於過度疲勞後又下水遊泳,染上了脊髓灰質炎,致使下肢癱瘓。1928年至1932年羅斯福任紐約州州長,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以政績優異提高了威望。1932年羅斯福以“新政”作為解決危機的出路,當選為美國總統。任期內進行許多改革,使美國資本主義走出危機。1936年、1940年和1944年羅斯福多次當選為總統,是美國曆史上惟一獲得四次連任的總統;第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羅斯福站在反法西斯勢力一邊,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臨終前他仍致力於創建聯合國。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在伏案工作時突然患腦溢血與世長辭,終年63歲。

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總統之一,他的治國方略和外交謀略很值得後人借鑒。

他一反傳統的治國謀略,視改革為“新政”的核心。羅斯福上任伊始便宣布,全國銀行一律“休假”,以利於財政部對美國金融體製進行整頓。在工業生產上,國家負責調節各企業主之間、雇主與工人之間的關係,國家投資舉辦“公共工程”和“勞動營”,以減少失業大軍。在農業上,國家以給農民適當補助的形式削減農業生產,消除農產品“過剩”現象。在社會福利領域,國家擔負起維護社會公正原則的責任,采取美國有史以來第一項措施,向窮人和失業工人提供幫助,為失業者創造就業機會。

睦鄰“後院”的治“家”方略。羅斯福采取的睦鄰政策,也是值得稱道的。為了保證美國的國家安全,首先須得保持美國“後院”即拉丁美洲的友好與穩定。他上任伊始,便對外交政策進行了戰略性調整,首先是采取鞏固“後院”的策略。

羅斯福堅決摒棄孤立主義,采取“自救先救鄰”的外交策略。20世紀30年代後期,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不僅威脅到歐亞兩洲,而且威脅到大洋彼岸美國的安全。但美國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仍然堅持美國不應介入歐洲事務。羅斯福敏銳地認識到希特勒稱霸世界的野心,迫切感到,美國必須援助歐洲方能“自救”,美國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必須援助英法等國家。羅斯福首先促進國會兩院修改了“中立法”,允許英法等國現金購買美國軍火。1940年夏羅斯福提出“租借法”,指明美國的敵人是法西斯勢力,美國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1941年羅斯福與邱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提議建立集體安全製度。珍珠港事件後羅斯福抓住時機,使美國徹底擺脫“孤立主義”,成為反法西斯聯盟的重要成員。羅斯福的外交謀略使美國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美國二戰後確立世界政治大國地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奠定了政治基礎。

羅斯福是美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二戰期間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為二戰的盡早結束做出自己的貢獻,也為聯合國的成立做了很多工作。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迷上了英國作家休斯頓·斯圖瓦特·張伯倫的著作《十九世紀的基礎》,他愈看愈感到振奮,對其中有的章節還寫了心得和劃上紅杠。“本來,這樣的傑作應當是由德國人來寫。而英國人則幫我們完成了一項符合民族發展規律的理論,我不無崇拜張伯倫先生的天才!”威廉二世興致勃勃地對海軍部長梯爾皮茨說。

《十九世紀的基礎》一書,從橫跨歐洲大陸的神聖羅馬帝國興起達九個世紀展開,以日耳曼民族為主導地位曾威震九個世紀為線索,展示了日爾曼民族在軍事、科技、經濟和文化上的成就和影響,從而得出一個十分荒謬的結論:日爾曼民族是人類中“優秀的人種”。德意誌帝國是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國家,能刺激威廉二世的顯然是“大日耳曼民族神聖”的狂妄沙文主義情緒。在帝國議會的講演中,威廉二世以無比的熱情說:“俾斯麥推行的歐洲大陸政策十分狹隘,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柏林應當是‘世界都市柏林’,德國貿易應當是‘德國世界貿易’,德國與世界的含義是一致的,因為世界各地都應體現德國政策……”

帝國議會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不光是瓦德西、梯爾皮茨、霍爾斯泰因等人狂熱捧場,以斯土姆為代表的一大批資產階級工業巨頭們更是欣喜若狂,他們垂涎欲滴地注視著海外市場。

在慶祝德意誌帝國成立25周年的集會上,柏林的德意誌帝國電台播發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賀詞:“德意誌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在地球遙遠的地方,到處都應當居住著我們的同胞。德國的商品,德國的知識,德國人的勤奮要漂洋過海……”

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的英國、法國、俄國,驚悸地聽著這稱霸世界的宣言,感覺到一個龐大的火藥桶就在身旁,隨時可能爆炸而禍及自身。

俾斯麥作為一代德國人的結束,到威廉二世時期的1914年,歐洲國家關係出現了原三個同盟國和興起的三個協約國的對抗格局。美國和日本雖然是世界第一、第三號強國,但無法橫越大西洋和逾越歐亞大陸插手歐洲事務。作為歐洲第一強國德意誌,直接麵臨的是世界頭號殖民大國英國的阻撓。要想擴張,德國的對手就在歐洲。“世界政策”的核心是稱霸世界,德國開始和英國首先爭雄。英國竭力想利用武力吞並南非,從布爾人手裏奪得奧蘭治和德蘭士瓦兩個共和國,因為這裏的鑽石和黃金對英國有極大的誘惑力。而德國也早就垂涎這個地區,威廉二世一麵鼓動德國向這一地區輸入商品,向德蘭士瓦進行經濟滲透,一麵用金錢和軍火支持布爾人對抗英國。

在英國自詡為世界第一大海軍強國的問題上,德國也決不等閑視之。德國梯爾皮茨早就嚴峻地指出:“沒有強大的海軍,德國的世界作用就如同沒有殼的軟體動物。”於是,德國在1898年就通過了為期20年的龐大的海軍計劃,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倍,目的是與英國在大海上爭一雌雄。到1914年,德國已擁有各種戰艦232艘……

麵對這種威逼,英國迅速尋找盟友抗德。1920年,英國與日本結盟,接著又向法國靠攏。法國是德國的“世仇”,法國一心想收複普、法戰爭中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同時在摩洛哥同德國彼此爭奪。1903年英王愛德華七世訪問法國,1904年4月8日兩國訂立《英法協定》,宣告兩國為抗德聯合起來了。德國勾結奧匈帝國,不但在巴爾幹地區和黑海海峽一帶修鐵路,而且挑起戰爭,掠奪該地區國家,這一切嚴重損害俄國利益。一旦黑海海峽落入德國、奧匈帝國之手,俄國南下的大門就將被全部封鎖,同時,俄國在財政上一直依賴英國和法國。1907年8月31日,英、俄兩國締結《英俄協定》,調整彼此利益後聯手反德,法、俄兩國早在1892年就簽有《軍事協定草案》,內容規定無論何方遭到德國攻擊,另一方即全國動員進攻德國……無形中,以英、法、俄為代表的三國協約形成軍事集團,共同抗衡原有的德、奧匈、意大利三國同盟軍事集團。

威廉二世向外擴張的手一直伸到東亞的中國:1897年他派兵占領青島,強行“租借”膠州灣,為期99年,1900年6月20日,德國安排一個“駐華公使在北京被殺”的陰謀,為德國直接派軍隊入侵中國製造借口。

為了使自己設計的“世界政策”得到國內支持,威廉二世十分重視毒化德國人民的工作。為此,威廉二世在國內大造戰爭擴張輿論,他帶頭號召成立“泛德意誌同盟”。“泛德意誌同盟”廣泛地吸收知名作家、學者、工業資本家和全國地方有影響的議員參加。為了使“泛德意誌同盟”富有活力,威廉二世親自到該會發表演說,指使大壟斷資本家斯丁納斯和克虜伯之流直接參加該組織,並為該組織提供了大量經費。正是由於威廉二世為代表的統治集團的大力支持,德國形形色色的民間組織,以濃鬱的政治色彩紛紛成立:殖民協會、海軍協會、陸軍協會、德意誌青年協會以及由農場主成立的農場主聯盟,由工業資本家成立的工業家聯盟、漢撒同盟,中產階層聯合會等等,這些民間政治組織為追隨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服務。威廉二世公開宣揚:“世界隻有依靠德意誌才能得救”,“我們是地球上的鹽”,……

以“泛德意誌同盟”為首的組織立即在全國各地大造戰爭輿論:“如果德國不去統治世界,那將從地球上消失,兩者必居其一”,“我們必須擴張,對於我們來說獲取新的領土是迫切需要,因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利益要求我們作出這種選擇!”

1904年,柏林的一家報刊登載了一篇題為《泛德意誌德國》的文章,該文章以最露骨和最無羞恥的論調說:“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德意誌帝國,一個置於德國霸權之下的日耳曼民族的世界帝國!”

一些德國顯貴要人也利用各種場合宣揚“世界是屬於德國的合理性”,“日耳曼民族領導世界的總體進步是德國政府的責任”。就連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將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還振振有詞地說:“戰爭會開發和顯露人類最優秀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