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瑪格麗特·撒切爾1925年10月13日降生在離倫敦100餘英裏的格蘭薩姆市。父親費雷德·羅伯茨是個出身貧困的雜貨鋪小店主。後來他靠不懈奮鬥,躋身於仕宦之列,擔任過議員、市長、法官等職。父親把自己堅強奮鬥的精神、能言善辯的天賦以及對法律和政治的酷愛都遺傳給了他的小女兒瑪格麗特。

父親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為了使女兒能受到良好教育,他把瑪格麗特送進當地最好的學校。5歲時,瑪格麗特被送去學鋼琴。父親還帶她去聽音樂、演講,隻要是有教育意義和文化性的活動,都讓她參加。

瑪格麗特從小聰明伶俐。在學校,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異,每年她的考試成績幾乎都是位居第一。

羅伯茨對兩個女兒要求嚴格,寄予厚望。他從來不能容忍女兒說“我不能”、“我認為我做不到”或“太困難”等話,他要求女兒:“如果事情困難,那就更有理由去做。”

中學畢業前夕,由於受一位化學教師的影響,瑪格麗特決定選讀化學係。那時,英國大學裏的化學係曆來是很少有女生敢於問津的。瑪格麗特的誌向,使她第一次顯示出與眾多女性的不同之處。經過一年的艱苦拚搏,她終於得到了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化學係的錄取通知書。

瑪格麗特10歲的時候就曾說過,“政治已熔化於我的血液之中”。因此,她一進入牛津大學,就同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是校內的活躍分子,參加了學校裏的保守黨俱樂部。驚人的毅力和勤勉的精神使她很快成為該俱樂部的主席。每到星期五晚上,這個協會必舉行娛樂活動,接待內閣大臣,請他們演講。瑪格麗特因此結識了眾多保守黨知名人士,她的組織能力和辯論才能也由此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大學畢業後,瑪格麗特曾在一家塑料公司當過化學師,後又到萊昂斯公司當過化學實驗員,但她的目光始終在政治舞台上,她參加了當地的保守黨協會,繼續參與政治活動。

1949年,年僅24歲的瑪格麗特作為保守黨達特福區候選人參加競選,雖最後被工黨所挫,但她的毅力和頑強精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之無愧的“鐵娘子”

1975年,撒切爾夫人當選為保守黨領袖。1979年,她在英國大選中勝出,出任首相。

剛剛上台的撒切爾夫人,麵對的是一個經濟爛攤子:英國國民經濟長期停滯,已欠外債220多億美元,經濟危機深深困擾著這個國家。

秉性倔強的撒切爾夫人決心要“恢複和振興英國”,要指引英國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上台伊始,她就開始對國內經濟政策進行一係列重大調整和改革。

撒切爾夫人首先實行貨幣主義政策抑製通貨膨脹。其次,大規模地實行國有企業私營化。同時,她又促使議會通過了幾項法案,限製工會權力,使工會人數銳減,勢力削弱,罷工次數明顯減少,社會得到了一定的穩定。她還改革了工資製度,力圖以此改善勞資關係。

撒切爾夫人為堅定地推行其政策,加強對內閣的控製,幾次改組內閣,1981年一年內就改組了兩次。對妨礙其政策的人,不論地位多高、資格多老,一律更換。她說:“不能讓內部爭論浪費時間。”

在外交事務上,撒切爾夫人更是以強硬著稱。1982年的英阿衝突,使這位女首相的“鐵娘子”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以武力收回了由英國統治了近150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這一事件,在英國朝野引起了極大震動。國內輿論稱這是英國的“奇恥大辱”。撒切爾夫人立即召開內閣緊急會議,決定采用“炮艦政策”,並於6月14日攻占了馬島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軍隊被迫投降。

英國在馬島衝突中大獲全勝,使撒切爾夫人的威望在英國大為提高。在不少英國人眼裏,她成了“英國”。

灑淚辭職,任職議會

撒切爾夫人的改革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使英國重振雄風,再次躋身於西方五強行列。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危機卷土重來,英國經濟又一次進入衰退階段,而“人頭稅”又在國內弄得怨聲載道。在舉世關注的歐洲一體化問題上,撒切爾夫人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在統一防務、統一貨幣等問題上與其他國家分歧極大,使英國在歐共體內十分孤立。保守黨為保持其執政黨的統治地位,經過激烈的黨內鬥爭,決定逼走撒切爾夫人。

1990年11月,為保守黨贏得三連任、執政十餘年的撒切爾夫人被迫灑淚辭職。離開唐寧街首相府後,撒切爾夫人並未離開政治舞台,她繼續在議會中任職,並在許多國內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堅毅、果敢、雷厲風行,這些詞似乎是很少用在女性身上的,但把它們放在撒切爾夫人身上則是再合適不過。她之所以成為英國政壇的“鐵娘子”,一個重量級的政治人物,與她堅強的性格、旺盛的精力、洞察世事的遠見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一種魄力,想使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的英國重振雄風是很困難的,但撒切爾夫人做到了。菲德爾·卡斯特羅

菲德爾·卡斯特羅·魯斯於1926年8月13日出生在古巴東部原奧連特省比蘭鎮的一個甘蔗種植園主家庭,少年時代的菲德爾·卡斯特羅,最初在家鄉比蘭鎮的一所公立鄉村小學就讀,爾後很快相繼轉學到省城聖地亞哥市和首都哈瓦那,在私立的天主教教會學校念完了小學和中學。

卡斯特羅在外讀書,一方麵受到了自由、平等、博愛和宗教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麵也受到了民主、正義、愛國等社會思潮的熏陶。他在闖蕩人生過程中目睹和感受到了當時城鄉廣泛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和不平等的社會現實,立誌研究和掌握法律知識為勞苦大眾鳴訴不平。1945年,他進入古巴最高學府哈瓦那大學選學法律,並於1950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他在大學生聯合會中先後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並努力宣傳和組織群眾,開展了內爭民主外反帝國主義幹涉的鬥爭。1947年和1948年間,他還參加了由拉美一些進步學生組織聯合發起的討伐多米尼加特魯希略家族獨裁統治的遠征隊和前往波哥大聲援抗議哥倫比亞自由黨著名左翼領袖蓋坦被害的人民起義。自1948年起,他開始積極參與和領導古巴人民黨的青年運動,進行抗暴政、反寡頭的政治鬥爭。

1953年7月26日,他率領一批革命青年利用聖地亞哥狂歡節之機攻打位於該市的蒙卡達兵營,他的弟弟勞爾也參加了這次武裝襲擊行動。行動失敗後,卡斯特羅兄弟雙雙被捕,菲德爾被判15年徒刑。作為律師,他在法庭上正義凜然,慷慨陳詞,發表了著名的自我辯護詞《曆史將宣判我無罪》,控訴獨裁政權的罪惡,並提出治國之道。

1955年5月將這批革命青年提前釋放。獲釋後,卡斯特羅發起正式成立“七·二六”運動,踏上流亡墨西哥組建革命武裝打回古巴的征途。

1956年12月2日,卡斯特羅召集的82名青年帶著戰鬥武器乘坐《格拉瑪號》遊艇從墨西哥返回古巴,並在東部馬埃斯特臘山區創建了起義軍和革命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以卡斯特羅為總司令的起義軍同巴蒂斯塔政府軍作戰,深受人民群眾的支持,起義軍隊伍迅速發展,戰果不斷擴大。經過兩年多的武裝鬥爭,起義軍終於在1959年1月1日攻克了哈瓦那,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趕走了巴蒂斯塔家族,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卡斯塔羅組建了革命政府,第一任總統由從美國回國的烏魯蒂亞擔任,自己則任由起義軍改名的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同年2月,卡斯特羅出任革命政府總理,並於7月撤換了烏魯蒂亞,由多爾蒂科斯接任,直至1976年取消總統。1976年,古巴召開首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國家憲法,選舉卡斯特羅為國務委員會主席並兼任部長會議主席。從那時起,卡斯特羅才把相當於總統和總理的兩個職務集於一身。

革命勝利初期,卡斯特羅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土地改革,同時沒收了包括美國業主在內的大莊園主和大資產階級的部分財產,因而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於1962年正式宣布對古巴實行全麵的經濟製裁。卡斯特羅帶領全古巴人民與美國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他不畏美國強權和威脅,領導古巴人民抵禦侵略和幹涉,走上了獨立道路並建立起美洲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風雲變幻的20世紀90年代,他力挽狂瀾,與美國的強權政治和經濟封鎖繼續頑強抗爭,並為堅持社會主義、捍衛國家獨立和主權以及推進改革開放、克服困難和爭取本國經濟的逐步好轉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亞西爾·阿拉法特

亞西爾·阿拉法特,1929年出生在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共同聖地耶路撒冷。“阿拉法特”本來是伊斯蘭聖地的一座山名,在伊斯蘭教義中,它是“神與吉祥”的象征。他的父親拉烏夫當時之所以給他取名阿拉法特,是希望真主能賜給兒子和平與幸福。但是,他父親因參加反對英國殖民主義和猶太人統治的鬥爭而遭到迫害,被迫離鄉背井,舉家遷往開羅。阿拉法特的母親紮海媧是一位勤勞賢慧的巴勒斯坦婦女,然而,艱難歲月摧殘了她的身體,就在阿拉法特4歲那年,他的母親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家庭的不幸給阿拉法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巨大創傷,但苦難的生活卻使他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