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第二章

權變與人命

冊立新皇後的頭一個新年,高宗把年號改為“顯慶”。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初六,太子李忠被廢,封為梁王,任梁州(今陝西南鄭)刺史。

年僅三四歲的李弘,被立為新的皇太子。

一個月之後,武後的父親武士,被追贈為正一品的司徒(三公之一),賜爵周國公。武後的母親楊氏,成為周國夫人。

武後的姐姐,則被封為韓國夫人。

不多久,武後的第三個兒子李顯已經出生了。李顯是高宗的第七皇子,也就是後來的中宗。第二年,顯慶二年(公元657年)閏(rùn)正月,高宗攜(xié)武後離開長安,到洛陽去了。

武後始終沒有忘記她的政敵。現在,她住在洛陽,開始精神百倍地對付那些反對她的人。同時,還用心地培植著自己的親信。

許敬宗不用說了,他總是殷(yīn)勤地為武後效力。除了他,還有一個人是很可以利用的,那就是李義府。

現在,由武後主使甚至出麵的事情,似乎不會很多。武後一向聰明絕頂,她知道自己還不能過分顯露鋒芒,不能對朝中大事過於指手劃腳。她是母儀天下的皇後,應該十分注意自己的分寸。

盡管長孫無忌已經孤掌難鳴,但是,要想扳倒這棵大樹,到底也還沒那麼容易。這一點,武後心裏十分清楚。她花了許多心思,絞盡腦汁絞盡腦汁:費盡思慮;費盡心思。,也想不出什麼有效的辦法。於是,不得不親自向許敬宗麵授機宜,讓他尋找機會,陷(xiàn)害長孫無忌。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夏天,發生了一樁朋黨案。

私結朋黨,是朝政大忌。被告發的人,一個是太子洗馬(東宮掌管圖書的官員)韋季方,另一個是監察禦史(禦史台察院屬官)李巢(cháo)。

許敬宗受命調查此案。

他借此機會,精心編織一套謊言,把長孫無忌牽連到這樁案子裏。

他向皇上誣(wū)告說,長孫無忌對朝政不滿,擔心皇上會整治到他的頭上,所以陰謀結黨,陷害皇上身邊親近的大臣,以使權力重新歸於自己手中,伺(sì)機謀反。

高宗起初根本不相信許敬宗的話,認為這是小人的離間計。後來,許敬宗一再堅持說,經過反複核(hé)對人犯口供,謀反的情節是非常清楚的。

許敬宗這樣一說,高宗相信了。但他還是不忍心殺掉自己的舅父,於是,許敬宗繼續引用曆史上的典故,說服皇上痛下決心。

四月,高宗皇帝下詔:剝奪長孫無忌的太尉頭銜,收回他的封地,貶為揚州都督(閑職,不到任),並且限製他隻能住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那是以前廢太子承乾被流放的地方。

為了體現對母舅的親情,高宗特別準予給他一品供給的待遇:每天有細白米二升,油五升……每月給羊二十頭,豬肉六十斤……

長孫無忌被貶離長安,雖然敗得很慘,但在黔州的生活,有酒有肉,畢竟還算不壞。

這當然不是最後的結局。案情在繼續擴大,被牽連的人越來越多。後來,徐敬宗又設計陷害長孫無忌逼他上吊自殺了。至此,武後在同元老派的較量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後來,高宗的老毛病加重了。他常常感到頭暈目眩,總之,他由於頭重腳輕,眼睛不能看東西之類的症(zhènɡ)狀,不便於處理政務,百官呈上的奏折,大部分都交給武後,請她代為批閱。

武後好像天生來就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她腦筋清楚,思維敏捷敏捷(jié):(動作等)迅速而靈敏。;做起事情來,有條有理,有板有眼。把那奏章批的,竟比高宗皇帝本人批的還好。

與高宗的羸(léi)弱之軀相比,武後的身體顯得非常健壯,精力十分充沛(pèi)。她喜歡圈點那些奏折,樂於按照自己的意誌指派別人。

從這時候起,武後手中所掌握的權力,就和高宗皇帝一般大了。

就在武後熱衷(zhōnɡ)於參與國家政事,忙著推出一項又一項改革舉措的時候,她的第四個兒子旭(xù)輪(李旦)出生了。他是高宗的第八皇子,也就是後來的睿(ruì)宗。

顯然,一個孕婦,整天像個工作狂似的忙於政事,武後很難再像從前一樣令高宗皇帝滿意。漸漸地,高宗和武後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顯露出來。他們在感情上,開始顯得有些疏遠了。

武後對高宗的態度,早已不像先前那麼恭(ɡōnɡ)順了。她執拗執拗:固執任勝,不聽從別人的意見。任性,甚至有點專橫跋扈,動不動就頂撞高宗。不論高宗做什麼,她都要事事過問,處處限製。高宗雖然一再忍讓,但心裏著實氣惱,開始盤算擺脫她的辦法。

上官儀,是貞觀以來著名的學士和詩人,時任宰相。上官儀聽皇上說到武後的不是,以為已經打定了主意想要廢後,而自己又不便直截了當地說出口。於是,沒顧上多想,就說:

“皇後專橫,天下人都不親附於她,請陛(bì)下即做廢後決斷。”

高宗馬上附和說,他也正有此意。說著,當場就讓上官儀草擬了一份廢後詔書。

這時,早有武後的耳目聽到風聲,飛跑到武後跟前通風報信。

武後聞訊,大驚失色,立刻拔腳就走,直奔禦書房而來。

武後聲淚俱下地訴起委屈來,哭得淚人兒一般。

廢後的事,高宗本來也隻是動了動念頭,現在給武後這麼一說,不僅軟下了心腸,而且覺得有點對不住似的羞愧。年底,上官儀被武後派人關進了牢獄,不久,便死在獄中。

高宗同武後的關係不僅和好如初,而且,比以往似乎更顯得親密和諧。高宗甚至帶著武後一同臨朝,讓她坐在禦座後麵的簾子裏。無論大小事務,都要讓武後參與意見。

公元672年十月,高宗詔命太子監國。到第二年秋天,高宗不幸染上了虐(nüè)疾。於是,命太子弘(hónɡ)實習朝政,接受各部門官員奏事。

太子弘天性仁教,富有同情心。

武後對太子弘無疑有諸多不滿,但太子弘是武後的長子,是她同高宗感情最熾烈時所生的孩子。所以,武後對這個弘兒,一向比對其他皇子更偏疼一些。

可是,太子弘做了一件讓武後不能饒恕他的事情。

他在宮裏偶然發現了兩位被幽禁的公主——他的異母姐姐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

太子弘被自己所見到的情景驚呆了。負責看守兩公主的人告訴他說,她們就是以前蕭淑妃的女兒,已經在這裏關了十六年了。

太子弘第一次見到這兩位不幸的公主——沒有人關心她們,更不要說操心她們的婚事;沒有人記得她們,可能連武後本人,也差不多快要把她們遺忘了。

太子弘看到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的情形,心裏十分難過。他立即上奏高宗,請父皇作主,為這兩位待嫁的三十多歲的公主擇婿完婚。高宗滿口答應下來,讓情緒激動的太子弘先回東宮去。

高宗自然是把這件事情交給武後去處理。武後也滿口答應下來,並且附和著說,那兩公主其實早該嫁人了。就在當天,兩位公主的親事即被確定下來,武後把她們許配給了這一天值班的兩名衛士。

太子弘對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的同情,幾乎被看成是對母後的公然背叛。武後由此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她的兒子與她不是站在同一立場上的;他這麼脆弱,又好心腸,實在不配做君臨天下的帝王!武後對太子弘的失望,無意中又刺激了她本人的權力欲。她決心與兒子作對,處處都要擋他的路。

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突然間死了。

有記載說,太子弘是被武後毒死的。但這話說得含含糊糊,極不肯定。

很快,太子的空位由六皇子李賢補上了。

據說太子賢與太子弘不同,他的身體非常健康,擅(shàn)長騎馬、射箭,喜歡狩(shòu)獵和打球;而且,兄弟四個人裏,頂數太子賢天分最高,小小年紀就讀《尚書》、《禮記》、《論語》。

新太子顯然受到了父皇的格外器重。李賢入主東宮後不久,高宗即命他監國。而太子賢果然沒有辜(ɡū)負父皇的厚愛,在朝廷輿(yú)論中,博得了一致的嘉(jiā)許。

可是,太子賢和武後的關係,始終是個大問題;他們的相處,越來越顯得不自然。母親常常想出各種借口,製造機會讓太子同她親近,而太子卻總是避瘟(wēn)似的躲著不肯見她。

一而再、再而三,武後不高興了。她猜得出太子的心事,也明白他們母子的情分是到頭了,所以不打算再做任何徒勞的努力。

從冊立太子之日算起,不出四年,李賢的厄運就來了。永隆元年八月,太子賢被廢為庶人,幽禁起來。第二天,李賢的弟弟英王哲,被立為皇太子。

李賢被關押了兩年多。被帶離住所,秘密關押在另外的地方,他被要求在那裏“自殺”。

聖母與女皇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洛陽宮貞觀殿崩逝。享年五十六歲。侍中裴炎受遺詔輔政。太子這個時候也在東都,但他沒有馬上即位登基。

根據遺詔,武後有權處理和決定全國大事。於是,裴炎提出,在新皇尚未登基以前,以太子的身份,不應該宣布敕令敕(chì)令:皇帝的詔令。;如果有急需處理的事情,希望宣武後令到中書、門下省,由各部門執行。看得出來,這個顧命大臣是一心要為武後效力的。

七天以後,太子按遺詔在柩(jiù)前即位。尊武後為皇太後,政事全部交由皇太後決定。

可是,新即位的中宗皇帝,在他的皇位上坐了還不到兩個月,就被廢掉了。

幽禁了廢帝之後,緊接著,在第二天,睿宗李旦登基。

睿宗李旦的性格,在兄弟四人當中,似乎更像他們的父親,和最初的晉王治一樣,溫和敦厚,與世無爭。讓他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其實純粹(cuì)是一個擺設。

睿宗李旦的即位,實際上,是太後臨朝親政的開始。從這個時候起,一直到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曆史上稱為“則天朝”。

“則天”二字,是中宗(後恢複原名李顯)複位以後為母親上尊號時,才出現的。因為這個尊號,“武則天”的稱謂,幾乎代替了武照(後改為曌)的本名,在曆史上流傳下來。

從此,太後常常到正殿,坐在深紫色的帳子後麵,視朝聽政。這就是所謂“則天朝”的開始。九月,更改年號、官街和官職稱謂。

除此而外,在整頓軍風、谘詢製度、求賢措施、邊疆服役製度、州縣建置、搖賦減免、社會福利、刑事赦免,乃至宗教尊崇偶像和釋放宮女等等若幹方麵,都推行了全新的改革方案。在改革朝政的同時,武氏家族的榮顯,也是太後格外關注的事情。

她不喜歡她的兩個異母哥哥,那兩人也早都死了,可是他們的孩子,卻得到了姑母的許多好處。

眼看睿宗已經是二十七八歲的人了,雖然他堅持讓太後臨朝稱製,但這種局麵再繼續維持下去,麵子上對誰其實都不好看。況且,臨朝稱製說到底,終究不過是替李氏當家,經常還要受那班朝臣們的指戳(chuō)甚至挾製。她為什麼不能把江山改姓,坐自己的天下呢?

這想法在武則天心裏早已盤桓盤桓(huán):回環旋繞。多時了。終於有一天,太後加尊號為“聖母神皇了”。六月,為新的尊號特製了三方“神皇”印章——似乎有意略去了“聖母”二字。

公元690年10月16日,這一天,正是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六十歲的武則天,緩步登上則天門樓,宣布大赦(shè)天下,改國號“唐”為“周”,改年號“載初”為“天授”。

從這一天開始,武則天不再是李唐皇家的皇後或太後,而是正式登基的大周女皇。

三天後,群臣向這位大周女皇上尊號為“聖神皇帝”。原來的睿宗李旦,被降為皇嗣(sì),賜姓武氏;皇太子成器,被降為皇孫。

武則天做了大周的女皇,她的兒子李旦,已由她賜姓武氏,並被宣布為未來皇位的繼承人。

實際上,這樣的安排說起來也是很勉強的。因為,雖是賜姓武,到底還是姓李不姓武,一旦把大周的皇位傳給皇嗣,就等於把江山還給了李唐。

公元698年三月,武則天在多人勸說下,派人接廬陵王回洛陽。九月,在皇嗣李旦的一再請求之下,武則天同意他讓位給廬陵王。隨後,立廬陵王為皇太子,並恢複舊名李顯。

第二年,武則天已經過了七十二歲。人到老年,心態會比較平和一些,然而性情卻很難改變。武則天常常想起她的少女時代,特別是她在太宗身邊做才人時的一些往事。

公元701年冬天,武則天從洛陽回到長安。這一次,她破例在長安住了兩年,而且把年號也改為“長安”。公元705年,武則天仍以女皇的名義,命皇太子監國。又過了一天,她宣布傳位給太子。正月二十五日,中宗李顯複位。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病逝。

根據她臨終時的意願,在她死後,取消帝號,隻稱則天大聖皇後;赫免她的死敵——王氏、蕭氏二族。

第二年五月,武則天被葬入高宗皇帝的陵墓——乾(qián)陵。華盛頓

喬治·華盛頓(1732~1799),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利堅合眾國奠基人之一。他出身於種植園主家庭,青年時代,醉心於軍事藝術和開拓(tuò)西部的事業。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他當選為大陸軍總司令,在敵強我弱,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領導美國人民打敗了英國殖民軍,贏得了獨立。後來,他主持製定了聯邦憲法,當選為首任美國總統,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貢獻。美國人民尊敬地稱他為“國父”。

平凡少年的不凡氣質

1657年春,一位英國教士的兒子、25歲的約翰·華盛頓作為“倫敦海馬”號雙桅船船主的助手,飄洋過海來到費吉尼亞。約翰有幸結識了當時弗吉尼亞的富家納撒尼爾·波普一家。後來,約翰就同安妮·波普小姐喜結伉儷,約翰看來是一個極能幹的人,到了1668年他已變成一個擁有5000英畝土地的種植園主了,約翰還以上校的身分投身於平息印第安人“侵擾”的活動,後又參與鎮壓培根起義的事件。

約翰·華盛頓死後留下三個兒子,其中勞倫斯·華盛頓就是喬治·華盛頓的祖父。勞倫斯的兒子奧古斯丁·華盛頓是喬治·華盛頓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