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製定憲法

1787年5月14日到9月18日,是舉世矚(zhǔ)目的美國費城製憲會議召開之際。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全新的政府,史無前例。

最後,會議決定設立總統職位。人們可以肯定地預感到,將來的總統一職,非華盛頓莫屬。因此,有一位代表說:“關於總統的權力,許多代表都是根據華盛頓的美德來形成看法。”

1787年9月17日,是製憲會議的最後一天。這一天,參加會議的有代表著12個州的42名代表。

華盛頓是第一個在“憲法草案”上簽名的人,沒有人知道他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這次誰都沒有從他的臉上猜測出什麼。接著是一個接一個地簽名,整個會場充滿著嚴肅的氣氛。

這時,富蘭克林對身邊的代表說了這樣一番富有感情色彩、意義深刻的話。他一直都在凝視著華盛頓座位背後那塊布景上畫著的太陽,幾乎是一字一頓地對身邊的代表說:

“我對這次會議的結果有時充滿希望,有時又憂心忡忡憂心忡忡:憂愁的心情。。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凝望著主席身後的太陽,分辨不出那輪紅日究竟是在升起,還是在落山。現在我終於高興地明白了,這是一輪噴薄東升的旭日,而不是一輪西下的夕陽。”

第二天,即1787年9月18日,華盛頓處理好善後事務,又像來時一樣,坐著馬車駛上了去弗農山莊的歸途。

他離家已經4個多月了。來時,弗農山莊萬物萌(ménɡ)發生長,而如今已經披上了秋裝,等待著收獲季節的來臨。

1788年9月13日,邦聯國會在接到9個州的批準通過憲法草案的批準書後,確定在1789年1月的第一個星期三,由美國人民按照憲法規定推舉總統選舉人,2月的第一個星期三選舉人推舉總統。

現在,一切準備好了,整個美國都在按憲法的規章製度運作起來。下一個令世人矚目、激動人心的事情就是:誰將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任總統?

“國父”風範

華盛頓的性格中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進能攻、退能守。幾乎是對待每一件事他都深思熟慮,盡量多地想到可能出現的後果,然後用隨遇而安的平常心情來麵對現實。越是年老,這種偉人所必須的優秀品質便越明顯地表現出來。

再度出山後,重又煥發了他的智慧與進取之心。憲法草案在全國生效後,他的山莊簡直成了“情報局”,各種要人顯赫(hè)不斷光顧,各種資料信息源源不斷地彙聚到這裏來。

他自己清楚地知道,新憲法的通過,將預示著這會將他引向美國政壇的輝煌頂峰。

1789年2月4日,選舉團根據人們的普遍願望,全票選舉華盛頓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根據憲法規定,總統將於1789年3月4日中午12點起正式上任,任期4年。

該去上任了,可他沒有現金當做盤纏上路。以後兩天的時間內,他這位當時美國屈指可數的大富翁、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東拚西湊,勉強借夠了前往當時的臨時首都紐約的路費——100鎊現金。

1789年4月16日,華盛頓安排好弗農山莊的一切事務,滿懷深情地巡(xún)視了親手締造的家園,然後帶上夫人馬撒,坐著自家的馬車上路了。

一路上,到處是歡迎的人群,到處可見歡迎的盛況。鮮花、掌聲、禮炮、民眾簇擁……歡呼聲響徹雲霄(xiāo)。

1789年4月30日,美國舉行曆史上第一次總統就職典禮。總統是喬治·奧古斯丁·華盛頓。時年57歲。

經過一番緊張的籌(chóu)備,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總統就職儀式於1789年4月30日在紐約隆重舉行。

華盛頓出任總統後,不得不一改往日那種植園主無拘無束、逍(xiāo)遙自在,愛吃喝、愛交際的“習慣”。因為總統是另外一種“形象”,代表著國家,往大一點說,總統在體現著國家的形象。總統的形象跟華盛頓的性格格格不入格格不入:有抵觸,不投合。。

夫人馬撒埋怨道:“這種日子悶死人了。定了那麼多規矩要我遵守。我不能幹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真讓人受不了!”

這種埋怨讓華盛頓哭笑不得。對他自己來說,麵臨著一個重新塑造自我的問題。眾多的來訪者中幾乎都是出於好奇、敬重、求官求職以及敘舊的人……川流不息地出入總統府。這使本來公務繁忙,身體欠佳的華盛頓應接不暇。

但是,華盛頓又不忍做得太不近人情,也不能跟外界隔絕,使他脫離於人民。這使他迅速地製定出折衷(zhōnɡ)的規定,把自己的正式接待日程分為三類:

一、每個星期二下午3點到4點,舉行招待會,會見來訪者,但僅限於男人。

二、每個星期四下午4點舉行一次正式宴會,招待來自政府各部門的有關人員和外國客人。

三、每個星期五下午開始,由第一夫人馬撒舉行茶會,接待來客,男女不限。

華盛頓主張在招待會上隨便自如,不實行嚴格的禮儀。

1792年,新的一屆美國總統選舉在即。在華盛頓的腦海裏,內閣的紛爭曆曆在目。甚至動用了兩家報紙相互攻擊。麵對左膀右臂的不和,華盛頓非常痛心。他厭倦(juàn)政壇勾心鬥角的無聊(liáo)萌(ménɡ)生了返歸故裏的想法。

這年春天,華盛頓分別向傑斐(fěi)遜、漢密爾頓、諾克斯和倫道夫吐露了自己不再打算競選連任總統,要回鄉下去呼吸清新的空氣,去過那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5月8日,華盛頓回到弗農山莊度假。但是,他的心裏仍然放不下國家、內閣、黨派紛爭。他希望大家從大局著想,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基礎上和睦(mù)相處。5月20日,華盛頓在給麥迪遜的信中強調了這一點:“我們中間惟一的爭論就隻應是,誰該走在最前麵,全力支持和鞏固這個國家,以便促進它的發展並最終完成這個偉大的、舉世矚(zhǔ)目的偉業。

“我們都是同一個國家的兒女,雖然在某些地區問題上,在某些小是小非問題上有分歧(qí),但是在最首要、最根本的有關國家大事上,我們的利益是一致的。”

接著,華盛頓又表明了他的隱退之意,並請麥迪遜幫助他起草“告別演說”。

5月23日,傑斐遜給華盛頓寫來了一封長信,稱:“隻要你留任,南北方就會保持統一。”

7月中旬,漢密爾頓兩次來信說,總統如果卸(xiè)職,將是“目前降臨於祖國的最大的不幸。”

同時,倫道夫的信也到了,他在信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目前的局勢:“倘(tǎnɡ)若爆發內戰,你定然無法安居家中。驅散即將釀(niànɡ)這場大災難的派係,比等到他們荷槍實彈以後再去鎮壓要容易得多。”

看到這些信件,華盛頓歎了一口氣。的確,大家是真誠的,都想著把國家治理好,可是為什麼又不團結一致呢?為什麼固執己見,毫不考慮對方的意見呢?

盡管弗農山莊景色宜人,安寧清靜,仍然不能撫平華盛頓煩亂的心情。

隱退未能帶來幸福。真正的幸福在於辛勤地“為人民的繁榮昌盛而工作”,應該“為人民服務”。

華盛頓的連任,眾望所歸。

11月8日,總統選舉人的選舉完成。

12月,華盛頓又被選舉團全票選為第二任美國總統。

就任總統8年,比戰爭時更需要他竭誠盡力。一個新生國家政體的確立,外交立場的選擇,內閣成員之間的協調,無不困擾著他,激發他施展出更多的智慧才能,也包括令人信服的美德。

華盛頓看到,年輕的美國,已經開始成熟。由他領導的憲法製定會議,1787年早已為它的存在和發展確立了途徑和方向。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離去。

他決定離去。他不願意讓權力如此長久地集中在一個人手中。他的理想中的民主社會,應該製約個人的權力,應該讓更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衰老,已使他漸漸感到體力不支。莊園的悠閑,是那麼誘人。他必須回到那裏去。那裏,才是他真正的歸宿。

1797年3月3日,這是華盛頓擔任公職的最後一天。在此之前,他已經在報上發表了引退演說,與國會兩院議員作了最後會麵。3月4日,他該作為前任出現在新總統亞當斯就職儀式上。

宴會上,各國使節和夫人,首都政界名流愉快地歡聚一堂,陪伴華盛頓度過最後一夜。

華盛頓含著微笑,佇立一旁。這是令人陶醉的時刻。想到就要告別榮耀但又喧鬧複雜的政壇,他感到難以抑製的喜悅。這種渴望由來已久,現在變成了現實。他頻頻舉杯,與人們交談。

他將坦然而去。

1799年12月12日上午10點左右,華盛頓冒著刺骨的寒風,騎馬到莊園的各處巡視,並且詼諧詼諧:說話有風趣,引人發笑。地以“總司令”的口氣說:“視察前哨陣地要風雨無阻!”

過了一會兒,暴風雪來臨,直到下午3點鍾華盛頓回來的時候,暴風雪還沒有停。

“您的衣服濕了。”秘書利爾說。

“沒事。”華盛頓的頭上沾(zhān)滿雪花,脖子像是讓雪花打濕了,但是,他的大衣擋住了雨雪。

“這有幾封信,請您蓋上免費郵戳,準備發出。”利爾拿著幾封信,遞給華盛頓。華盛頓掃了一眼將要發出的信件,然後對利爾說:

“天氣太壞了,下午不必派仆人上郵局了。”

“那麼……”利爾舉了舉手中的信件。

“天好再去吧。我要吃飯去了。”說著,華盛頓連衣服都沒換就去吃飯了。

這一夜,跟往常一樣。

次日的早晨,窗外是大片大片的雪花漫天舞。華盛頓沒有起床,忽然感覺嗓子有些疼。他想,肯定是昨天的風雪之行使他著涼了。他沒有在意。誰都沒有在意。

但是不久華盛頓的病情繼續惡化,呼吸越來越困難,利爾扶著他讓他舒適一些。

不多久,克雷克大夫進來走到華盛頓身邊,華盛頓對醫生說:“大夫,我死得真難,但是,我不怕死……我快不行了。”迪克大夫和布朗大夫進來以後,大家把華盛頓扶了起來,希望他能舒服一些,華盛頓對醫生們說:“我感覺自己不行了,我感謝你們對我的照顧。你們最好不要再為我麻煩了,讓我安安靜靜地去吧。我活不多久了。”留在房內的克雷克大夫默默地回到壁爐邊坐了下來黯(àn)然神傷,華盛頓夫人一直坐在將軍的腳跟邊默默無言。

晚上十點鍾左右,華盛頓幾次想同利爾說話,但已說不出話來,最後從牙縫裏擠出一句話:“我快不行了,死後葬禮不要過份,3天後再下葬。”然後望著利爾似乎在問:“明白我的意思嗎?”利爾見華盛頓臉色不好,忙把克雷克醫生喚到床前,這時華盛頓的手已經無力地垂了下來。他平靜地離開了世界,“沒有一點兒掙紮,也沒有一聲歎息。”坐在床腳邊的華盛頓夫人,抬起頭悲愴悲愴:悲傷、傷心難過。地問:“他去了嗎?”利爾欲言無語,用手勢表示將軍仙逝而去。

3天以後,12月18日,波托馬克河的流水鳴咽著,弗農山莊寂靜肅穆,華盛頓的葬禮在這裏舉行。在禮炮的悲鳴聲中,由騎兵和步兵組成的護衛隊走在前麵,後麵是四名牧師,接著是兩名仆人牽著華盛頓生前使用的馬匹——馱著將軍的手槍、槍套,華盛頓的遺體由軍官們抬著緩緩向前,後麵跟著幾位家屬和好友,最後麵是送葬隊伍。

華盛頓逝世的消息傳遍全國,美國全體民眾沉浸在極度悲痛之中。為了紀念華盛頓,兩個世紀來美國有一百幾十個城鎮都以華盛頓命名。1885年在首都正式建成雄偉的華盛頓紀念塔。塔高555英尺,內壁嵌(qiàn)有190塊經過雕刻的石頭,其中有一塊是中國清政府贈送的石碑。

噩耗傳到歐洲,英國海峽艦隊降半旗哀悼華盛頓。曾經兵戎相見的大西洋兩岸都在哀悼(dào)華盛頓,英吉利海峽兩岸的兩個誓不兩立的國家也都因華盛頓逝世而悲哀;在名垂青史的許多英雄偉人之中,他應是毫無愧色地占有一席之地的。

林肯

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生於美國肯塔基州一個拓荒者家庭。林肯早年家境艱難,為了生活,他很早就跟著父親墾(kěn)荒打獵。然而,困苦的歲月並沒有磨蝕(shì)掉他自我完善的願望。他利用勞動間隙,盡一切可能向別人借書自學,所以他雖然隻進過一年學校,卻成為一名著名的律師。1847年,林肯當選為國會議員,從此登上美國政治舞台。1860年,林肯被共和黨推舉為總統候選人並擊敗對手,當選為總統。

林肯一生享年56歲,1865年再任總統期間遭刺客暗殺而殉(xùn)難。他是美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深受人民的愛戴。他的一生塑造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的形象,他使美國向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邁出了一大步。林肯的人性中有著偉大的並促使他成功的東西,那就是他善良的品質、正直且富有魅(mèi)力的性格,他的人格魅力強烈地吸引著他的民眾,甚至征服了他的政敵。他堪與美國第一位總統華盛頓相提並論,不管是在政績上,還是在人格上。

1865年4月14日,林肯慘遭暗殺。但是他的魅力卻沒有消失,而是穿越了時空,指向永恒。

出身最貧寒的總統

1809年2月12日早晨,在肯特基州諾林河畔的一間圓木小屋裏,迎著一輪初升紅日,誕生了一個嬰兒。父親托姆·林肯和母親南希·漢克斯為孩子取名亞伯拉罕·林肯,並親昵(nì)地稱他阿伯。

從懂事時起,小阿伯就開始替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零活:送信傳話,提水掃地,拾柴生火。他還跟著父母去地裏鋤(chú)草,小手常常磨出小泡。農閑時,他跟姐姐薩拉到4英裏以外一個簡陋的學校裏去識字。在一個天主教徒那裏,他認識了26個英文字母和10個阿拉伯數字。他常常用木棒在塵土上、沙地裏、積雪上練習寫字,使他養成了愛練字的習慣,書法對他來說具有一種特殊的魅(mèi)力。他還總愛捧著母親那本破舊的《聖經》和一本教義,用心地閱讀,有時還從別處借些書來認真地讀。

1816年12月,小阿伯7歲那年,全家遭到一個種植園奴隸主的恫嚇恫嚇(dònɡ):威嚇;嚇唬。和迫害,在嚴寒的冬季,小阿伯隨父母經過艱辛的長途跋涉(shè),舉家遷徙到俄亥俄河以北18英裏的鴿子河畔,他們全家動手,草草地搭起了一座高棚,開始了“非常艱辛的日子”。為了生存,全家在這裏砍樹、除草、開辟荒地,吃的是從附近森林裏獵獲的野味,晚上用木柴和鬆明子照明,從春末到深秋,小阿伯和姐姐薩拉都光著腳,到森林裏去采摘野果充饑。

春天,老師離開了鴿子河,林肯輟(chuò)學了。後來,他又斷斷續續地上了另一所學校。他受的學校教育,加起來不超過一年。然而,他養成了一種非常寶貴的品質:“對知識的熱愛和強烈的求知欲。”

林肯是一個小書迷。他的繼母帶來了五本書:《聖經》、《伊索寓言》、《魯賓遜漂流記》、《天路曆程》、《水手辛巴德》,他愛不釋手,尤其喜愛前兩本書,把它們放在手邊,有空就讀。

林肯沒有錢買書,就去借書。有一次,他從鄰近的一個農民那裏借到一本《華盛頓傳》。這本書使林肯讀得入了迷,晚上一直讀到很晚。睡覺時,他就把這本書塞在牆的木頭縫裏,沒想到這天夜裏,來了一場暴風雨,把書給淋壞了,翻都翻不開。

幾天以後,林肯懷著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心神不安。的心情,來到書的主人家。

書的主人看著自己的書被淋成如此慘狀,心疼地說:

“怎麼會淋(lín)成這副模樣呢?這樣還怎麼讀呢?”

他拒絕收回這本淋過的書,要求林肯買一本新的還他。林肯哪裏有錢買書呢?隻好懇求說:

“實在太抱歉了。你知道我沒有錢。請允許我為你幹三天活,作為賠償吧!”

書的主人隻好同意。於是,林肯為他割了三天青草,作為對書的賠償。

林肯在農場度過了22個年頭,他伐木、蓋房、開荒耕地、割草、碼(mǎ)草垛(duò)、劈柵(zhà)欄木。宰豬,無所不幹,飽嚐了拓(tuò)荒者的艱辛。他渴望找到一種新奇的工作。

有一次,他和繼母兄弟以及一個堂兄弟一起采伐樹木,造了一艘80英尺長的平底船,載上鹹豬肉、玉米和生豬,順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這次下遊之行給林肯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對他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新奧爾良,林肯第一次目睹(dǔ)了奴隸製度的恐怖景象。他看到黑人奴隸帶著鐐(liào)銬在棉田裏幹活,稍有不慎,就遭到奴隸主皮鞭(biān)的抽打。這種慘無人道的情景,使富有正義感的林肯心裏非常難過。

一天早晨,他們三人走過一個黑奴拍賣場。奴隸販(fàn)子在向奴隸主拍賣黑人奴隸。他們看到兩個奴隸販子在拍賣一個奴隸家庭。這家人全都戴著手銬腳鐐,就連小孩也不例外。奴隸販子把黑人爸爸賣給了一個種植園主,把媽媽賣給了另一個種植園主,幾個孩子也分別賣給了不同的奴隸主,其中最小的孩子隻有幾歲。

林肯看到孩子們哇哇地哭著從媽媽身邊被拉走,心如刀絞心如刀絞:形容內心極其痛苦。。

“這兩個家夥太殘忍了!”他對兄弟們說,“心肝都讓錢給熏黑了。”

“是呀,多可憐的孩子!我要是有錢,一定把他們全買下來,好讓他們全家團聚。”他的一個兄弟說。

“奴隸販子太壞了,他們把人當牲畜。我就是窮死,也不會去販賣奴隸;就是一個人幹農場的全部活計,也不去販賣黑人奴隸。”另一個兄弟說。林肯點點頭。

這個身高近兩米、體重180磅,外表粗獷(ɡuǎnɡ)強硬、內心充滿仁慈的男子漢,從這天起就決心要為消滅這個醜惡的製度而奮鬥。

後來朋友培利說服林肯開了一家“培利、林肯商店”,但營業情形卻不怎麼好。

林肯把店讓給屈倫德弟兄經營,屈倫德接手以後,做了一個短時期的生意,就在一天晚上席卷而逃了,連逃到什麼地方都不知道!更不幸的是培利不久就去世了!結果,林肯獨自背負了一筆1200元的債務。

當時,在美國新開墾(kěn)的土地,有一個習慣,就是當店鋪宣告破產的時候,所欠的債務,是可以不償還的。可是,“誠實的林肯”卻不肯作賴(lài)債的打算。

這筆巨債,對於身無分文的林肯來說,無異於一道難關。事實也如此,他還清這筆債務,前後花了15年的時間。

一夜之間,弄得貧無立錐(zhuī)之地的林肯,在走投無路時,隻好暫時棲(xī)身在好友安斯屈倫家。

不久,格拉罕姆老師幫助林肯找到了一個測量技師的工作。為了要擔任這個職務,林肯每天晚上用功到兩點以後,孜孜不倦孜孜不倦:非常勤奮,不知疲倦。地研究測量學。普通人學習測量學,一般都要花上半年的時間,可是他卻隻用了6個星期,就成為一個夠格的測量技師。

後來,林肯在村裏人們的擁戴之下,擔任了郵政局長的工作。說是郵政局長,其實有點言過其實,因為那是連一個局址也沒有的郵局,而且也沒有郵差,實際上隻有林肯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這郵政局長的工作雖然很輕鬆,但是收入很微薄。不過,林肯卻是很愉快地幹著。因為這工作的第一個好處,是紐約的報紙比誰都先看到。當時,美國新開墾的地區,新聞雜誌一送到,郵政局長得先看一遍,等到出去分送的時候,就把報刊內容的大要,講給大家聽——這在當時是一種習慣。

林肯總共上了不到一年的學,但是他對政治卻由衷地感興趣。他願意向任何人發表關於政治問題的演說。

1831年8月1日,林肯第一次參加了投票。他選舉輝格黨亨利·克萊一派的候選人為國會議員,反對現任國會議員的傑克遜派候選人約瑟(sè)夫·鄧肯。這天,他在投票處的周圍逗留了很長時間,同人們愉快的交談,講政事、交朋友,結識了很多人。

1832年3月9日,林肯發表了一篇文章,宣布他跨入政界,競選伊利諾(nuò)斯州議員。這是直到當時為止,他所寫的文章中最大膽又最重要的一篇。文章由《散加芒報》印成傳單。文章中當然有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對其參加競選活動的羞怯(qiè)強調,然而,他卻對自己的觀點和政綱充滿信心,並準備同任何競選者進行辯論。他積極主張興辦教育、出版、宗教和道德教化事業,但他畢竟很年輕,與老辣的政客們相比,他的演講顯然有些稚嫩,但他的誠實、真切、坦率也征服了不少人的心。這也是林肯踏上政壇所邁出的第一步。

1834年的春天,州議會議員選舉的日子又到了。

這一次是林肯第二次參選州議員,第一次時因為參加對印第安人的戰爭,準備時間太短,沒能成功。

6月裏的州議員選舉,林肯以多數票當選。

林肯生活的年代,正是美國曆史上發生動蕩變革的時候。1783年北美獨立戰爭勝利後,13州人民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北方資產階級與南方奴隸主共同組成聯邦政府。當時南方還保留著落後的奴隸製種植園經濟,奴隸主要把新擴展的土地統統變為種植園,大量種植棉花和其他工業原料,並把這些產品賣給英國,換回所需的工業品,這就大大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美國領土向西部擴張,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奴隸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