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4)(1 / 3)

伯爵夫人感到有點意外,但轉念一想,兒子快到20歲了,交個女朋友也不足為奇,就忙向瑪格麗特伸出手來熱情地說:“噢,你好,瑪格麗特。”瑪格麗特也邊和她握手,邊向她問候。

伯爵夫人衣著雍(yōnɡ)容華貴,神態舉止中都隱隱透出一種高傲的氣質,她很好奇,兒子交這個女朋友是個什麼樣的女孩呢?於是在聊(liáo)天的同時,留神觀察瑪格麗特。

她看到瑪格麗特容貌端莊、身材勻稱,言談舉止都很穩重得體,不由得對她心生好感。她心裏想:這個姑娘從外表看來,條件都不錯,隻是不知家庭出身怎樣。如果出身也好的話,就配得上我兒子了。

於是,她找了一個適當的時機問瑪格麗特:“你的家鄉是什麼地方呀?”

瑪格麗特答道:“是北部的格蘭森市。”

“噢——是那個小城市,好像還沒有倫敦的十分之一大吧?”倫敦是伯爵一家的家鄉,也是英國的首都。伯爵夫人的話裏明顯地透露出對瑪格麗特家鄉的鄙視鄙視(bǐ):輕視;看不起。。

瑪格麗特聽了伯爵夫人的話,心裏很不高興。她想:住在大城市有什麼了不起,小城市的人不一定就沒有大城市的人有本事。

伯爵夫人又問她:“那你的父親是幹什麼工作的?”

瑪格麗特驕傲地說:“他以前經營雜貨店,現在是我們市的市長。”

伯爵夫人隻平平淡淡地說了聲:“噢,是嗎。”然後就轉向其他話題了。

瑪格麗特當然能感覺到伯爵夫人對她的態度,心裏非常氣憤。一向自信心很強的瑪格麗特,從來沒有遇到有人敢瞧不起她。而這一次的經曆令她痛切地感到了貧富的差距、等級的森嚴,也第一次感到了社會上存在的不公正。

這次談話冷淡地收場了。此後不久,由於伯爵夫人對兒子的勸阻,也由於瑪格麗特對伯爵夫人的不滿,這場戀愛沒能繼續下去。

這件事給瑪格麗特造成了不小的精神打擊。不僅是這場戀愛的結果令她失望,更使她受到觸動的是,她由此看到了社會不公正的一麵。

從來就不甘人後的瑪格麗特在心中暗暗發誓(shì):就是我這個城市雜貨店主的女兒,將來一定要超過你們那些貴族的子弟!叫你們誰都不敢再瞧不起我!

從牛津大學畢業以後,一個偶然的機會,瑪格麗特結識了富有的商人丹尼斯·撒切爾。兩年後二人結為連理。瑪格麗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終生伴侶(lǚ)。

撒切爾夫人在與丹尼斯結婚一年後,生下了一對孿(luán)生子女——兒子馬克和女兒卡羅爾。她像所有普通的母親一樣,非常愛她的孩子,對他們關懷備至。在她當上首相之前,孩子還在寄宿學校讀書的時候,她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每周都給孩子寫信,還出席孩子們的發獎儀式和學校的其他活動。她的外出旅行,都盡量安排在孩子們放假的時候,以便能帶上他們。

奇怪的是,像撒切爾夫人這樣的女強人,在對待子女方麵,卻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在兩個孩子中,她明顯地更寵(chǒnɡ)愛馬克,甚至有些溺(nì)愛。不知是不是由於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影響。兩個孩子長大後,性格有很大的差異。馬克受嬌寵(chǒnɡ)慣了,成了一個喜歡吃喝玩樂的花花公子,他做事放縱、無所顧忌(jì),經常惹出一些麻煩來,讓撒切爾夫人感到頭疼;而女兒卡羅爾卻非常懂事,自立的能力很強,她一點也不想借母親的光,凡事喜歡自己解決。

馬克有一項特別熱衷的愛好,就是賽車。賽車是一項危險性很大的運動,馬克曾在賽車中多次出事,卻一點也沒影響他對賽車的興趣。1982年發生了一次嚴重的事故,雖沒把馬克嚇倒,卻使他的母親——撒切爾夫人陷入了一場嚴重的精神危機。

1982年,在英阿馬島戰爭爆發的前幾天,撒切爾夫人正全神貫注全神貫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於英阿兩國的談判,處在是否發動戰爭的反複思考和猶豫之中,卻不料發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當時馬克正在國外參加一場汽車大賽,突然有消息說馬克和她的女伴在沙漠裏失蹤了。

這個消息對撒切爾夫人來說就像是晴天霹靂霹靂:雲和地麵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使她憂心如焚憂心如焚:憂愁得心裏像火燒火燎一樣。。撒切爾夫人作為一位女性政治家和領袖,一向是一個性情堅毅,在危機麵前沉著鎮定、方寸不亂的人,但這一次卻不同以往。因為作為母親,她和其他普通的女人沒什麼區別,對自己的孩子懷有深沉的、無私的母愛。兒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一旦他有什麼三長兩短,將是令撒切爾夫人最為痛苦的事情。因此,這件事給了她巨大的精神打擊。

報紙上充斥(chì)著有關馬克的報道。因為作為撒切爾夫人的兒子,馬克在國內知名度很高,有的報紙還分析,沙漠中的氣候惡劣,以前有許多人在這種情況下遇了難,因而馬克生還的機會很小。撒切爾夫人看了,心如刀絞(jiǎo),在私下裏,流了不少眼淚,有時一邊工作一邊哭。但是在公開的場合,她還是努力克製自己的情緒,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像往常一樣召開內閣會議,處理各種公務。可是有一次,在會議之後,一位記者問撒切爾夫人:搜尋馬克的工作進行得怎麼樣了?撒切爾夫人不禁悲從中來,在眾人麵前流下了眼淚。

馬克失蹤(zōnɡ)的那片沙漠在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境內,不僅英國派人尋找馬克,阿爾及利亞警方也幫助尋找,而且政府還派出了軍隊。

不過,在這種充滿焦慮和煎(jiān)熬(áo)的時刻,撒切爾先生表現出了男子漢特有的冷靜和沉著。雖然他心裏也一樣著急,但在撒切爾夫人麵前卻幾乎從不表現出來,這讓撒切爾夫人的心情安定了不少。

在馬克失蹤6天之後,終於傳來了令撒切爾一家驚喜的消息:馬克被找到了,而且平安無事。撒切爾夫人一得到消息,立刻恢複了正常狀態,她沒有沉浸在驚喜和慶幸的情緒之中,而是立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沒想到馬克回來後,卻對人們的關注感到迷惑(huò)不解,覺得是大驚小怪。他說:“真奇怪,怎麼有這麼多記者采訪我?”回到家裏,他繪聲繪色地向家人描述了他在沙漠中的曆險記。他哪裏知道身為首相的母親在他失蹤的這些天裏,吃不香、睡不著,經曆了多少煎熬(áo)。這6天真是撒切爾夫人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新聞界認為,撒切爾夫人在這件事情中表現出了“聖潔的母愛”。

在關心孩子的同時,撒切爾夫人也像大多數妻子一樣,對丈夫非常體貼、關心。在1974年撒切爾夫人任教育部長的時候,丹尼斯所在的公司總部從倫敦遷到離倫敦40公裏的地方。當時為了照顧在倫敦上班的撒切爾夫人,他們的家仍留在倫敦。這樣,每天丹尼斯上班都得走遠遠的路,每天早上六點就得吃早飯。撒切爾夫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還堅持每天早上起床為丈夫做早餐。而她每天到深夜一兩點鍾才上床睡覺,睡眠時間隻有四個多小時。

當然,作為政府的最高領導,撒切爾夫人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工作中的領導作風帶到家裏來。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撒切爾夫人生活中的一切都要以她的工作為核心,以她的工作為轉移。因而,在生活中,撒切爾夫人也像在工作中一樣“處於領導地位”。這樣,丹尼斯在生活中就不得不扮演一種男子漢所不願扮演的角色。不過,他知道,處於這個位置上,就必須以大局為重。對妻子生活上的支持也就是對她工作上的支持,而她的工作對整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更何況,撒切爾夫人的體貼也使他獲得了心理上的溫暖和平衡(hénɡ)。在任何事情上,他總是撒切爾夫人背後堅定的支持者。可以說,撒切爾夫人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與丹尼斯是分不開的。

撒切爾夫人特殊的工作性質、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她的家庭也必然是一個特殊的家庭。在沉重而繁忙的工作之外,家庭是她的“避風港”,是她休息的地方。因而在家裏,她從不願再談論工作上的事。有一次,在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家裏人在某個政治問題上和撒切爾夫人產生了分歧,就發生了爭論。撒切爾夫人氣憤地說:“我在議會裏和反對黨辯論,沒想到回到家來還要和家裏人辯論!”一家人頓時都沉默下來。家裏人一下子明白過來,撒切爾夫人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回到家中,她多麼希望得到家庭的溫暖與閑適啊。於是,家裏以後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家中不談政治。此外,家庭瑣事也很少煩找她。馬克說:“我們從來不去問她洗衣店的衣服取回來沒有這一類問題。”因為撒切爾夫人滿腦子裝的都是國家大事,誰都明白,不應該用別的事情去分她的心。即使不得已要麻煩她某件事,也要事先注意她的情況,見機行事。

政治鐵腕(wàn)與工作作風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有一類讓各國政府和領導人都感到頭疼的人,就是恐怖(bù)分子。恐怖分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采取扣押人質或暗殺等極端手段。因為他們行動大膽、不顧忌後果、令各國政府既痛恨又感到有些無可奈何。

撒切爾夫人任首相時,英國就發生了一起這樣的事件。

1980年4月30日,伊朗的一個反政府組織“殉(xùn)教者”派出幾名恐怖(bù)分子,襲擊了伊朗駐英國首都倫敦的大使館,扣押了20個人作人質,以脅迫伊朗政府答應他們的一些政治要求,人質中多數是伊朗使館的官員,也有一名英國警衛和兩名英國記者。伊朗政府並不想答應恐怖分子的要求,但為了人質的安全,又不敢斷然拒絕,雙方陷入了僵(jiānɡ)持的局麵。

因為事情發生在英國,英國政府覺得有責任妥(tuǒ)善地處理這件事。於是英國政府與恐怖分子展開了談判,希望能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這場事端,以便保證人質的安全。

撒切爾夫人在處理這場事端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沉著的大將風度。她沒有日夜守在緊急事態中心,而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像平時一樣處理公務,周末也照常去首相的鄉間別墅度假,隻是定時地與主管此事的內政部長保持聯係。

實際上,在內心裏,撒切爾夫人已經打定主意:不管人質獲救與否,對恐怖分子的態度隻有一種——堅決打擊,決不能讓他們離開英國半步。撒切爾夫人之所以對打擊恐怖分子有這麼大的決心,是因為當時整個國際上,恐怖分子的氣焰都非常囂張囂張(xiāo):惡勢力、邪氣上漲;放肆。。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剛剛發生了一場恐怖分子劫持人質的事件。如果恐怖分子的行動得逞(chěnɡ)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這不僅使恐怖組織的力量得以增強,危害整個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還會嚴重損害政府的威信。因而,在撒切爾夫人看來,同恐怖分子的這場鬥爭,是隻許勝不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