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知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譯文】
所以,我軍偽裝示形要達到不顯露一點形跡的最佳狀態,以致於深藏在我軍內部的間諜也無法窺見底細,使得最精明的敵軍將領也會束會無策。我軍根據敵情,靈活地采取對敵措施取得了成功,即便是把勝利擺在眾人麵前,人們也看不出所以然來。人們隻知道我軍克敵製勝的作戰方法,卻不能知道我軍所以能取得勝利的奧妙。因為每一次作戰取勝所采用的戰法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適應不同的敵情靈活運用,變化無窮的。
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
用兵打仗的規律就像水流的規律一樣,水流的規律是避開高處流向低出;用兵的規律則是避開敵軍的堅實之處,攻擊其空虛之處。水因地勢的高低而決定其流向,用兵打仗則是要根據敵情來決定取勝的方法。所以說,用兵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式,水流也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采取措施奪取勝利,就是所謂的“神”。所以說,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哪一“行”永遠占優勢;四季迭相更替,沒有哪一個季節是永駐不動的。一年之中的白天,有的長,有的短;一月之內,月亮也會有盈有虧啊!
七軍爭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合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將帥們領受國君的命令,征集民眾,編成軍隊,一直到與敵軍對壘,這其中沒有比爭奪製勝條件更難的了。而爭奪製勝條件之所以困難,就在於要把遙遠的彎路變為近便的直路,要把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也就是說我軍出發要有意繞道迂回,並用小利誘使敵軍改變其進攻方向,從而做到我軍雖然是後出動,卻能比敵軍先期到達有利陣地。這才是真正懂得運用以迂為直的計謀。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罷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jué)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譯文】
所以說:爭奪製勝條件,既有利,也有危險。因為率領軍隊攜帶全部武器輜重去爭奪先機之利,往往會因拖累太重、行動遲緩而來不及;如果放下笨重裝備和輜重去爭奪先機之利,就會喪失掉大量的輜重裝備。因此,如果讓將士們卷起盔甲,輕裝急進,晝夜不停,1天走2天的路,那麼,這樣急行軍100裏去爭奪先機之利,如果萬一發生意外三軍的統帥就可能會被敵軍擒獲。因為這樣的急行軍,往往是體力強壯的先到,體力贏弱的落在後麵,而且一般隻會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夠到達目的地。如果用這種方法,急行50裏去爭奪先機之利,便會因隻有一半的人能按時到達目的地損折掉前軍統帥。如果用這種方法急行30裏去爭奪先機之利,也隻能有三分之二的人能按時到達目的地。依然難以取勝,更何況軍隊如果沒有隨軍輜重就要被殲滅;沒有糧食供應就要被殲滅;沒有儲備軍用物資器材作補充也會要被殲滅哩!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譯文】
所以說,不了解各諸侯國的謀略意圖,便不能輕易與他們結交;不了解山林、險阻、沼澤的地形,便不能輕易行軍;不通過當地的向導,便無法取得有利的地形。所以說,用兵打仗,須以詭詐取勝,以利益驅動,以敵情和地形的不同,靈活地變動戰術,或集中使用兵力或分散使用兵力。要做到軍隊的行動,快起來像疾風一樣的迅速快捷;慢起來像樹林一樣的輕搖擺動;進攻時像火一樣的猛烈;堅守時像山嶽一樣的安穩;難以揣測像陰雲蔽天;發動起來像雷霆震地。進入敵國後,要分兵奪取糧食,同時還要擴大占領區,分兵奪取敵方資源。總之,一切都要權衡利害而後相機行動。隻有率先懂得以迂為直方法的人才贏得勝利,這是爭奪製勝條件的一般法則。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民之耳目也。【譯文】
《軍政》裏麵說:“作戰時,用語言指揮,人們聽不清楚,所以要設置金鼓;以手勢動作指揮,人們看不清楚,所以要設置旌旗。”金鼓旗幟是用來統一將士們的耳目,進而統一將士們的行動的。將士們行動既然有了統一的指揮,那麼,勇敢的不能單獨前進,怯懦的也不敢單獨後退,這便是指揮千軍萬馬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多用火炬和鑼鼓;白天作戰,多用旗幟,都是為了適應將士們耳目視聽的需要。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譯文】
三軍將士,可以奪去它的銳氣,軍隊將領可以使他動搖意誌,喪失決心。這是因為,早晨士氣旺盛,中午士氣懈怠,到了晚上士氣便衰竭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總是避開敵人銳氣,等到他們士氣懈怠、衰竭的時候再發起攻擊,這是把握士氣的用兵方法。以我軍嚴整有序,對付敵軍的混亂無序,以我軍的沉著鎮靜對付敵軍的喧嘩不安,這是掌握心理的用兵方法。以我軍的靠近戰地等待敵軍遠道而來,以我軍的休整安逸等待敵軍的奔走疲勞,以我軍的糧餉充足等待敵軍的饑餓不堪,這是把握軍隊戰鬥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邀擊旗幟嚴整、隊列雄壯的敵軍,也不要去攻打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人。這是掌握機變的用兵方法。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quē),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