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本作“輸”,即轉輸、輸注之意;“穴”即孔洞、空竅、凹陷、空隙之意。故“腧穴”表示經氣所居之處。腧穴既可以反映病症用於診斷,又可以接受刺激治療疾病。另外,腧穴理論是針灸、推拿及中醫外治療法的基礎。
穴位名稱的由來
腧穴,古稱“氣穴”“氣府”“孔穴”等,除“以痛為腧”的阿是穴外,均有名稱。古人對腧穴命名時所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可謂上察天文,下觀地理,中通人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歸納起來腧穴命名的依據及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自然類
◎以日月星辰來命名,如日月、太白等。
◎用山、陵、丘、墟來命名,如承山等。
◎用海、澤、池、泉等來命名,如少海等。
物象類
◎以動物名稱來命名,如魚際、伏兔等。
◎以植物名稱來命名,如攢竹、口禾等。
◎以建築物名稱來命名,如天井、內關等。
◎以生活用具之類來命名,如懸鍾等。
人體類
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三類。
十四經穴
凡歸屬於十二經脈、任脈、督脈的腧穴,都稱為十四經穴。這些腧穴分布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不僅具有主治本經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相關經脈及所屬髒腑的病證。
經外奇穴
凡未歸屬於十四經脈,具有固定名稱、位置和主治的腧穴,稱為經外奇穴,簡稱奇穴。這類腧穴的主治範圍比較單一,多數隻對某一病症有特殊療效。
阿是穴
凡既無具體名稱、固定部位也無固定主治,而是以病痛局部或反應點作為腧穴的穴位均稱為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臨床多用於痛證及某些髒腑病症。阿是穴無一定數目。
穴位與髒腑經絡密切相關
腧穴歸於經絡,經絡屬於髒腑,腧穴與髒腑脈氣相通。髒腑的生理狀況及病理變化可通過經絡反映在相應的腧穴上,在體表的腧穴處施以針刺或艾灸則能夠“引氣遠入”而治療髒腑、經絡的病症。由此可見,腧穴——髒腑——經絡三者之間內外相應,不可分割。
◎以人體解剖部位來命名,如腕骨等。
◎以人體生理功能來命名,如承泣、關元等。
◎以治療作用來命名,如歸來、交信等。
穴位的分類
人體的腧穴很多,大致可分為十四經如何找穴取穴
關於腧穴的定位,曆代醫家都非常重視。因為臨床取穴是否準確,與針灸、推拿等外治法的療效直接相關。同時,經過曆代醫家和大量臨床實踐都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主要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體態標誌法以及一些簡便的取穴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取穴法,古稱“骨度法”,是指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誌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並依其比例折算出分寸,作為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靈樞·骨度》規定的人體各部位的分寸為基礎,並結合曆代學者創用的折量分寸(將設定的兩骨節點之間的長度折量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為1寸,每10等份為1尺),作為定穴的依據。不論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標準測量。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參見下頁表。
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又叫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據被取穴者本人手指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臨床上分為以下三種:
中指同身寸法
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節橈側兩端紋頭(拇指、中指屈曲成環形)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這種“同身寸法”與骨度分寸相比偏長,隻適用於小腿部和下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