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永順,汪援華投誠
汪援華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但這場悲意,我在後來才品味出來。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和隨軍顧問陳今新、蔣新夫及隨軍作家蔣牧良一樣,隻感受到了勝利的甜蜜和喜悅。
汪援華投誠的詳細情況,是我陪同蔣牧良先生到141師了解收集的。
1949年10月,我軍139師勝利解放大庸。由石門經九溪、桑植推進至大庸以北的141師來不及休整,繼續浩浩蕩蕩地開向永順。
永順縣城正駐守著9月初才扯了***旗幟的湘西匪軍——暫編第一軍的暫四師、暫編第三軍的暫五師。
大庸城被解放軍攻破,敵122軍張紹勳、謝淑周、黃鼎新等一齊被生擒的消息立即傳到永順敵軍暫四師、暫五師的耳朵裏。
接著,我軍141師直赴永順的消息也迅速傳到永順。暫四師和暫五師決定保存兵力,棄城逃跑。
棄城前夜,敵暫五師原師長汪援華剛升任暫編第一軍副軍長,師長由肖仰之代理。暫五師原本擁兵九千餘人,但出城逃跑時潰不成軍,汪援華和肖仰之僅率親信300人逃至樟木橋。
10月19日,永順縣解放。
我141師決定以“拉”的方式爭取汪援華。
我軍知道,汪援華不屬於“死硬派”。汪援華與一般土匪不同,他沒有完全喪失正義感,他沒有完全拋棄血性。他曾經參加過北伐戰爭,也曾在淞滬會戰中與日寇進行過血戰[淞滬會戰時,汪援華任國民革命軍第73軍15師45旅89團2營營長。]。軍首長認為,如果對汪援華進行政策宣傳,他是可以爭取過來的。
從解放軍勝利渡過長江起,汪援華就一直在痛苦地思考何去何從的問題。他任***常德警備司令時就動過起義的念頭。解放軍節節南下,打到洞庭湖畔時,他跟桑植縣原縣長、綏靖公署少將高參馮泉密謀起義,並派人與解放軍接頭。但他派去的人尚未返回,解放軍已包圍常德,汪援華跟著宋希濂的副司令、常德指揮所主任周磐退至沅陵,因而錯過了率部起義的機會。
永順解放的次日,受141師師長葉健民、政委劉旭指示,永順縣原參議長向乃根及參議員唐純青等人組織成立了“永順臨時治安委員會”,由唐純青任主任。
22日,永順縣民主人士譚子琪帶著141師副師長餘啟龍及唐純青等人的親筆信,找到汪援華和肖仰之。
譚子琪向汪援華講明了新中國已經成立、***已經垮台的形勢,勸汪援華抓住機會投誠。汪援華深感解放軍是給他麵子,也是給他生的機會,一旦開戰,他憑300殘兵敗卒,能跟威猛如虎的解放軍對抗嗎?他一家老小還能有活路嗎?
次日即23日,永順臨時治安委員會主任唐純青親自趕到樟木橋,轉達141師師長葉健民、政委劉旭對他的邀請。
唐純青說,解放軍歡迎他入城商議,並允許他帶隨從和槍。
汪援華相信解放軍和共產黨言行一致,於是與部下稍作溝通,便率代師長肖仰之、一旅旅長曹培斌、一團團長魯邦典、二團團長汪楚雄、三團團長覃培伍及幾名衛兵跟隨唐純青進了城。
141師師長葉健民、政委劉旭、副師長餘啟龍等熱情地接待了汪援華一行。汪援華一行當即表示願意投誠,並當場簽名畫押,宣布投誠。
次日,汪援華以暫編第一軍副軍長的名義發出《告暫四師、暫五師及永順縣地方部隊官兵書》,勸告暫四師、暫五師餘部及永順縣人民自衛軍放下武器,向解放軍投誠。他忠告道:“大勢所趨,如洪水之猛下,逆潮以冰,鮮不滅頂?時機稍縱即逝,為福為禍,多於一念之間。一念之善,則為天堂,則為革命鬥士。一念之差,則為地獄,則為民族敗類,則為人民罪人。”
接著,141師派唐純青到鬆柏場,向敵暫四師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