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
【釋義】事:做;功:功效。原意為下一半功夫,收雙倍功效。指用力少,收效大,工作效率高。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總是與手下弟子一起暢談時事。
有一次,孟子與弟子公孫醜麵對麵談話,就當時天下統一問題各抒己見。孟子說:“談到如何統一天下,以前的周文王是個很好的榜樣。周文王能以方圓僅一百裏左右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建立了泱泱大國,實在值得讚頌啊!”
“不錯,”公孫醜說,“如今天下百姓都在受著暴政的折磨,像齊國這樣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如果能施行仁政,那對百姓來說真是一件善事呀!”
“嗯,”孟子點了點頭,“齊國國土眾多,庶民龐雜,如果能施行仁政,那麼隻用古人一半的措施,就能收到雙倍的功效。”
成語“事半功倍”就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