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貌不揚
【釋義】原意指人的相貌不突出,難看。現有時也用來形容外觀不佳。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皮日休獻書》。
皮日休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文學家,20多歲時就已經相當出名了。隻是他左眼角下塌,容貌不端正,比較難看。但他博學多才,詩歌和散文也很有特色。
公元866年,32歲的皮日休被推薦到京城長安去參加進士考試。他在城東南的永崇裏隻住了10天,文名就傳遍了長安城。由於他不願奉承權貴,得不到他們的引薦,結果沒有考中。
考試落第後,皮日休回到家鄉,把自己所寫的200多篇詩文編成十卷,定名為《皮子文教》。第二年,他再次進京應試。
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禮部侍郎鄭愚。他看了皮日休的文章,非常欣賞,在發榜之前,就派人把他叫到府裏來會麵。
鄭愚原來以為,皮日休的文章寫得這麼出色,相貌必定清秀端正。不料一見麵,發現他左眼位置不正,看上去不太舒服,於是用嘲笑的口氣問他:
“你很有才學,為什麼一隻眼睛長得不相稱?”
皮日休對鄭愚的問話非常不滿,立刻反唇相譏道:
“侍郎可千萬不能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而使自己兩隻眼睛都喪失眼力啊!”
鄭愚顯然被皮日休的話刺痛,因此做了小動作。發榜時,皮日休雖然中進士,卻是最後一名。
後來,皮日休在長安做了一個時期的小官。他看到朝政腐敗,天下即將大亂,便寫了許多揭露社會現實黑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