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介紹了肉羊的繁殖與選育技術,主要包括肉羊選種與選配,母羊的發情判斷,妊娠母羊的分娩接產技術等。
(一)選種方法
(1)個體選擇此法是按照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性能選種,如產羔數多的、體重大的、能四季發情的、容易配種和產羔的羊隻,可以選作種羊。
(2)係譜選擇此法是依據個體的父母、祖父母的表現成績來選種。
(3)同胞測定此法包括“全同胞測定”和“半同胞測定”,是按照其同胞(即兄弟姐妹)的表現成績選種,主要用於:
①某羊上一胎的同胞或半同胞表現好的。
②某些性狀如產肉性能等無法直接測量的。
(4)後裔測定此法按照其後代的表現成績選種,這是目前最直接可靠的選種方法。但缺點是時間太長,因為隻有其後代表現出成績時(如體重和產羔數等)才能使用。在實際運用時,可以通過此方法驗證早期選種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選種就是一個選優汰劣的過程。通過選擇,不斷提高優良基因型個體的數量,避免不良基因型個體後代在群體內存在,從而實現羊群質量的不斷改良。
(二)選配技術
選配就是根據母羊的特性,為其選擇適當的配種公羊,使後代能夠結合雙親所固有的優良性狀和特征,從而使羊群質量逐步提高。
1.選配的原則
第一,公羊綜合品質必須優於母羊。
第二,有某些缺點和不足的母羊,必須選擇在這方麵有突出優點的公羊配種。
第三,采用親緣選配時應避免盲目和過度。
2.選配的方法
(1)同質選配是指具有同樣優良性狀和特點的公母羊之間的交配,以便使相同特點能夠在後代身上得以鞏固和繼續提高。例如,體大的母羊選用體大的公羊配種,以便使後代得以繼承體大的特性。
(2)異質選配是指選擇在主要性狀上不同的公母羊進行交配,目的在於使公母羊所具備的不同的優良性狀在後代身上得以結合,或者是優點與缺點互補。例如,選擇體大、肉用結構好的公羊與體小、肉用結構差的母羊交配,使其後代體格增大,同時體形結構有所改善。
(3)親緣選配是指具有一定血緣關係的公母羊之間的交配。按交配雙方血統關係的遠近可分近交和遠交2種。凡交配雙方到共同祖先的代數的總和不超過6代者,稱為近交,反之則為遠交。近交的作用:一是固定優良性狀。近交可用於純合和固定優良性狀,增加純合個體的比例。二是暴露有害隱性基因。近交也能使有害基因純合的機會增加,因而可以及時發現有遺傳缺陷的個體,及早淘汰。
盲目和過分的近親繁殖會產生一係列不良後果,除生活力下降外,繁殖力、生長發育、生產性能都會降低,甚至導致品種退化。
(三)母羊發情判定
母羊的發情判定一般采用外部觀察法和試情法。準確判斷母羊發情狀態,是準確掌握配種時間、防止誤配或漏配、提高受胎率的關鍵環節。
1.外部觀察法
發情羊精神狀態和生理現象會有一些特殊的外部表現,其表現程度與品種、季節和飼養環境有關。
山羊發情時興奮不安,食欲減退,不停擺尾、鳴叫,因此有的地方老百姓將山羊的發情現象稱為“叫窩”。
外陰部及陰道充血、腫脹、鬆弛,並有黏液排出。綿羊的發情周期較短,外部表現有時不明顯。
外部觀察法受觀察者的經驗和發情羊的表現程度限製,其判定的準確度不如試情法。
2.試情法
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可以快速、準確地將發情母羊從羊群中鑒別出來。其原理是發情母羊會分泌一種特殊的氣味,公羊可以通過氣味識別出發情母羊。具體做法如下:
(1)試情公羊的準備
試情公羊必須體格健壯,性欲旺盛,無疾病,年齡以2~5周歲為好。為了防止試情公羊與母羊直接交配,用試情布(40厘米×30厘米的白布1塊,四角縫上布帶而成)兜在公羊的肚子下麵,並兜住陰莖前端,四角用帶子在背上係牢。試情公羊必須單圈飼養,除試情外,不要和母羊放在一起。
(2)試情方法
試情通常在早晨和傍晚進行。按1∶(40~50)的公母比例,將試情公羊放入母羊群,如果母羊擁擠在一起,則應適當驅趕母羊群,以使每隻母羊都有接觸公羊的機會。通常發情母羊會主動接近公羊,公羊也會主動尋找發情母羊,找到後即開始爬跨。如果母羊處於發情狀態,則會站立不動接受爬跨,這時可將發情母羊抓出,試情公羊便會去找下一隻發情羊,直到全部找出。這種方法效率高,準確率也高,且省時省力。
(四)分娩接產技術
1.預產期的推算
預產期的推算對於提前做好接羔的準備工作較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