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介紹了肉羊的飼養方式、飼養規模、羊群結構、羊群引進、分群方法及各類羊的飼養技術、繁育技術和管理技術等。
(一)羊群組織
1.飼養方式
羊的飼養方式分為放牧、舍飼和半舍飼3種。3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養殖戶應根據當地的土地資源、飼草資源、硬件條件及環保要求等方麵,確定合適的飼養方式,減少不必要的投資。
(1)放牧方式
①放牧的優缺點:優點:能充分利用天然的植物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及增加羊的運動量,在我國的廣大牧區廣泛采用。
缺點:季節、氣候、地形地貌及水源等因素的變化,對放牧的效果影響較大,同時疾病傳播的控製難度加大。
②做好草場規劃:春季牧場應選擇在氣候較溫暖、雪融化較早、牧草最先萌發、離羊舍較近的平川、盆地或淺丘草場。
有計劃地按季節變換草場,是一種利用牧場的良好製度。
夏季牧場應選擇在氣候涼爽、蚊蠅少、牧草豐茂、有利於放牧抓膘的山區。
秋季是抓膘的最佳時期,氣候適宜,牧草結籽,營養價值高。秋季牧場的選擇和利用,可先由山崗到山腰,再到山底,最後到平灘地放牧。此外,秋季還可利用割草後的再生草地和農作物收割後的茬地放牧抓膘。
冬季牧場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較低的窪地或丘陵的向陽坡地。
③采用小區輪牧:小區輪牧是一種先進的放牧方式,是在劃定季節牧場的基礎上,根據牧草的生長、草地生產力、羊群對營養的需要和寄生蟲的侵襲動態等情況,將牧場劃分為若幹個小區,羊群按一定的順序在小區內進行輪回放牧數天。
小區輪牧能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場,提高草場飼養量,減少了遊走所消耗的熱能,增重較快,同時減少寄生蟲感染。
④放牧技術要點:放牧前應檢查羊群,發現病羊後留圈治療。
放牧人員應隨身帶一些必備的藥物,如十滴水或人丹可治中暑,並為羊群提供方便的蔭棚和飲水處。
放牧時避免羊群走冤枉路或狂奔。剛到放牧地時,放牧員應在羊群前麵來回行走,壓住羊群,使之散開,形成“一”字形,等羊群逐漸放慢行走速度吃草時,便可讓其散開自由吃草。
草場草多豐茂時,可縮短放牧時間,一般4~6小時,如果草少,則要適當延長放牧時間。
春季青草鮮嫩,適口性好,但幹物質含量低,羊吃得多易拉稀,吃得少餓得快。因此,在控製采食量的同時,要適量補喂幹草和精飼料。同時,放牧歸來應補充食鹽和礦物質元素。
早晨和下雨天不宜放牧,采割回來的鮮草要晾幹後再喂羊。
(2)舍飼方式
羊舍應寬敞通風,舍外要設運動場,每日將羊趕出定時運動。舍飼羊的飼料應按飼養標準,並結合本地區飼草和飼料資源進行合理配製,做到營養全麵,適口性好。應製定嚴格的獸醫衛生防疫製度,做好羊群的疫病防治工作,定期對羊舍、運動場進行消毒。
舍飼飼養與放牧飼養方式相比,雖然生產成本有所提高,但羊群的繁殖率、增重、羔羊的成活率以及商品羊出欄率都大大提高,而且舍飼飼養的羊群更易於管理和控製疾病傳播。
舍飼養羊可以采用相應的配套技術。比如:采用同期發情和人工授精技術,使產羔集中,便於管理;采用羔羊早期斷奶技術,縮短母羊的繁殖周期;采用羔羊快速育肥技術,縮短生產周期等。
(3)半舍飼方式
在放牧資源缺乏的地區或冬春枯草期,單純放牧飼養不能滿足羊的營養需要時,就要采用半牧半舍飼的飼養方式,舍飼補給一定的飼草和精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
半舍飼的放牧方法與全放牧飼養相似,可根據實際情況作相應調整。半舍飼的舍飼方法一般采用放牧前飼喂精料,放牧後飼喂草料。舍飼飼喂的原則一般是先弱後強,先幼後壯,分群飼喂。飼喂的精料和草料應放在相應的飼槽和草架上,防止搶食和浪費。
懷孕羊、哺乳羊和配種期種公羊,除放牧外更應加強舍飼飼養管理。
2.適宜的飼養規模
牧區全放牧生產方式的飼養規模應根據草場的承載力、經濟和技術等條件決定,以300~500隻為宜,條件較好的地方可擴大到1000~1500隻。
牧區半牧半舍飼方式以500~1000隻為宜。
飼料資源比較短缺的地區,家庭舍飼飼養以10~20隻為宜。
對土地麵積較大並種植牧草的農戶,飼養規模可增加到100~200隻。
集約化舍飼生產方式以500~1000隻為宜,對於條件允許和技術成熟的可增加到1000~3000隻,甚至更多。
3.羊群結構
一個理想而管理有序的羊場,應當具有穩定而合理的羊群結構,以取得最大利潤,這對長期從事養羊業的養羊戶極為重要。
(1)在不擴群的情況下理想的羊群年齡結構是,青年羊占20%,壯年羊占70%,老年羊占10%。成年母羊群中2~5歲的壯年羊占70%左右,母羊群每年需補充20%左右的1歲母羊。壯年羊群中每年需淘汰10%左右的羊,6歲以上的老齡母羊一般都應淘汰,個別健康的優秀母羊可以留在母羊群裏。
剛建成的羊場或正在擴建的羊場,青年母羊的比例可適當增加。
(2)以出售種羊為主要目的的種羊場或養羊戶根據每年種羊的需求情況選擇優良的育成公羊出售,其餘不做種用的小公羊應從小去勢,經育肥後當年出欄。成年母羊的總頭數應占羊場總存欄數的40%~50%。在育成母羊中,應把不做種用的羊挑出來單獨組群,育肥後出欄。
(3)以出售肉羊為主要目的的商品羊場成年母羊數應占羊場總存欄數的60%~70%。每年需從育成母羊群中選出生產性能高的青年母羊來代替生產性能低或失去繁殖能力的老齡母羊,其數量約占成年母羊總數的20%。挑選剩下的育成母羊和當年生的羯羊經育肥後出欄。
在自然交配條件下,每30~40隻母羊需配備1隻種公羊。在人工授精條件下,種公羊數應達到成年母羊數的1%~2%。
4.羊群引進
羊群的順利引進,是養羊成敗的重中之重,必須把好引羊關。
(1)引羊時間
引羊最適合季節為春秋兩季,最忌在夏季引羊,天氣炎熱、多雨,不利於運輸。引羊距離較近,運輸時間不超過半天,可不考慮季節。引進農戶的羊,要盡量避開農忙時節,因為這時大部分農戶顧不上賣羊,羊群的選擇麵較窄。
(2)選羊技巧
選購前必須對品種的外貌特征和生產性能指標有一定的了解,查閱相關資料,增強鑒別品種優劣的能力。準備進行規模化生產的養羊戶最好找專家谘詢。
①種羊選購:應到具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羊場去購買,同時索取種畜禽合格證、動物檢疫合格證、係譜檔案、配種記錄和防疫記錄等相關資料,並與賣方簽訂購銷協議。挑選種羊時應注意:
一是,外貌特征是否符合選購品種的特征,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是否良好。
二是,種公羊要求強壯、好鬥,睾丸對稱,手摸富有彈性,手摸有痛感則多數是患有炎症;膘情中上等,不要過肥過瘦。
三是,種母羊要求麵貌清秀,乳頭大而均勻,膘情不宜過肥。
四是,羔羊要求活潑好動,體形勻稱,毛色光亮。
②育肥羊選購:育肥羊的選購要求是體軀長,肋骨開張良好,體形呈圓筒狀;頭短而粗,腿短,體形偏向肉用型;口叉長者采食量大,耐粗飼,易上膘。
有以下狀況的羊不能選購:
精神萎靡,被毛紊亂,毛色發黃,步態蹣跚,喜歡獨蹲牆角或臥地不起者多屬病羊。有轉圈運動行為,多為患腦包蟲的病羊。有的羊精神狀態尚好,但被毛雜亂,膘情極差,甚至“骨瘦如柴”,大部分是由於感染寄生蟲而造成的。年齡過大的淘汰羊,部分牙齒脫落。
(3)羊群運輸
羊群運輸過程中應有專人負責,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羊群運輸是一項細致而重要的工作,稍有疏忽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運裝羊隻的車輛應配備帶有多個隔欄的羊籠,以避免車輛上下坡或緊急刹車時的擠壓。對於大小差別較大的羊應分欄裝運。
抓羊和裝羊時不要用力過猛,以免羊隻受傷。
運輸前應備足草料,每隻羊按每天1.5~2千克青幹草、0.25千克精料的量備足,並備好飲水盆,在運輸途中選擇有清潔水源的地方加水。
裝羊前,應對運輸車輛進行全麵消毒,並開具好產地、運輸檢疫、消毒、動物免疫等證明及購貨發票,以備途中檢查。
在運輸中,不定時地仔細觀察有無羊隻被擠壓,一旦發現,要及時扶起被擠壓的羊,盡量避免對羊群的驚擾。
遠途運輸,春冬季引羊應備有防感冒藥品,夏秋季應備有防暑藥品,以及酒精、碘酊、藥棉及常用器械,同時要備有抗生素、腸道消炎藥品等。
夏季引羊,運輸應在晚上進行。
(4)應激處理
新購羊經過長途運輸,遷入新的場地,氣候環境、飼養方式及飼料結構等發生了改變,羊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一些病原微生物亦乘羊隻抵抗力下降而致病。如處理不及時,一般死亡率在20%左右,嚴重者可導致全群死亡。應激反應高峰期一般在進場後的1~2周出現,基本適應新環境進入穩定期需要2~3個月的時間。
新購進的羊進場後1~2周,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咳嗽、發熱、腹瀉等應激反應,如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常見應激反應的處理措施如下:
①感冒:用10毫升病毒靈溶解青黴素(按每千克體重4萬~1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
②眼結膜炎:用金黴素眼藥膏或用青黴素眼藥水點眼,每天2次,連用3天。如果已發展為角膜炎,則用1%溫鹽水洗眼睛,然後用青黴素粉散布眼球表麵,每天1次。
③驅蟲:
體表及胃腸道線蟲:用伊維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次每千克體重0.2毫克。
絛蟲及吸蟲:灌服丙硫咪唑,每次每千克體重5~15毫克。
球蟲:灌服莫能菌素,每日每千克體重15毫克,或灌服氨丙啉,每日每千克體重55毫克。
④健胃:灌服大黃蘇打片,每日每隻10~20片。
⑤腹瀉:預防時,飼料中添加大蒜素或大蒜頭(3%~5%)。治療時,口服補液鹽每千克體重50毫升,每日2次;輕度腹瀉,灌服磺胺嘧啶,每次每千克體重5~6克;嚴重腹瀉,肌肉注射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次每千克體重0.1~0.5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