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一十一)(1 / 2)

十五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於桂陽,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於桂陽,我師敗逋。”)

東周與鄭高都。(《水經·伊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東周與鄭高都、利。”)

鄭厘侯來朝中陽。(《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鄭厘侯來朝中陽。”)

宋景鼓、衛公孫倉會師,圍我襄陵。(《水經·淮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

十六年,王以韓師、諸侯師縣於襄陵。(《水經·淮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八年,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

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水經·淮水注》引《紀年》:“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與前事同年。)

邯鄲之師敗我師於桂陵。(原注:秦伐韓閼與,惠成王使趙靈破之。不知是何年。《史記·魏世家》索隱:“梁惠成王十八年,趙又敗魏桂陵。”)

十七年,燕伐趙,圍濁鹿。趙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水經·滱水注》引《紀年》:“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梁。”不雲何年。)

晉取玄武、濩澤。(原注:即雷澤,舜漁處。《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

十八年,齊築防以為長城。(《水經·汶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為長城。”)

十九年,王如衛,命公子南為侯。(《水經·汝水注》、《史記·周本紀》集解、《漢書·武帝紀》注引《紀年》:“子南勁朝於魏,後惠成王如衛,命子南為侯。”不雲何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水經·滱水注》引《紀年》:“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不雲何年。)

二十二年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戶郛。(《水經·丹水注》引《紀年》:“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戶郛。”不雲何年。)

楚伐徐州。(《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越子無顓薨,後十年,楚伐徐州。”)

二十三年,魏章帥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水經·汝水注》引《紀年》:“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不雲何年。)

孫何取□陽。(《水經·潁水注》引《紀年》:“孫何取□陽。”不雲何年。)

秦孝公會諸侯於逢澤。(《史記·六國表》顯王二十七年,秦孝公會諸侯於澤。集解:“徐廣曰:‘《紀年》作逢澤。’”《水經·渠水注》同。)

絳中地○,西絕於汾。(《水經·汾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絕於汾。”)

二十四年,魏敗韓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惠成王二十六年,敗韓馬陵。”)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穣庛帥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穣苴帥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

與齊田□戰於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二十八年,與齊田□戰於馬陵。”《孫子吳起列傳》索隱引作“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乃《紀年》本文,《魏世家》索隱作“二十八年”,則改從周正。)

二十七年五月,齊田□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水經·泗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齊田□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

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齊田□伐我東鄙。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鞅,我師敗績。”)

十月,邯鄲伐我北鄙。(見上。)

王攻衛鞅,我師敗逋。(見上。)

二十八年,城濟陽。(《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秦封衛鞅於鄔,改名曰尚。(《水經·濁漳水注》、《路史·國名紀》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衛鞅於鄔,改名曰商。”)

二十九年,邳遷於薛。(《水經·泗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史記》索隱引同,正義引作“三十年”。)

三月,為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