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一十一)(2 / 2)

三十年。

三十一年,秦蘇胡帥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於酸水。(原注:不知何年,附此。重出。)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鄭威侯與邯鄲圍襄陵。(《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當在顯王四十二年。)

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詩銘案:“紀年”二字原脫。]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史記·魏世家》集解:“今案《古文》:‘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後十七年卒。’”)

王與諸侯會於徐州。(《史記·六國表》魏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以相王。)

於越子無疆伐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遂釋齊而伐楚。”)

三十五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原注:不知何年,附此。《水經·伊水注》、《後漢書·黃瓊傳》注、《路史·後紀》十三引《紀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皆不雲何年。)

三十六年,楚圍齊於徐州,遂伐於越,殺無疆。(《史記·六國表》顯王三十六年,楚圍齊於徐州。《越王句踐世家》:“楚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吳故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徐廣曰:“周顯王之四十六年。”案《六國表》,“四十六年”乃“三十六年”之訛,此本《表》言之。)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龍賈及秦師戰於雕陰,我師敗逋。(《史記·魏世家》:“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

王會鄭威侯於巫沙。(《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成侯七年,王會鄭威侯於巫沙。”此較前四年。)

三十九年,秦取我汾陰、皮氏。(《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陰、皮氏。)

四十年。

四十一年,秦歸我焦、曲沃。(《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年,魏襄王八年,秦歸我焦、曲沃。)

四十二年,九鼎淪泗,沒於淵。(《史記·封禪書》:“或曰:宋太丘社亡,而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並天下。”案:此距秦並天下一百五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楚敗我襄陵。(《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六年,楚敗魏襄陵。)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八年,顯王崩。”)

○慎靚王

(《史記·周本紀》:“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

元年辛醜。(《史記·六國表》慎靚王元年。集解:“徐廣曰:辛醜。”)

秦取我曲沃、平周。(《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秦取曲沃、平周。此較後二年。)

二年,魏惠成王薨。(《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史記》集解謂:“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後十七年卒。”此從集解說。)

三年,今王元年。(《史記·六國表》慎靚王三年,魏哀王元年。)

四年。

五年。

六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不雲何年。《史記·趙世家》集解引末二句,作“魏襄王四年”,此從之。)

○隱王

(原注:《史記》作赧王,名延,蓋赧、隱聲相近。《史記·周本紀》:“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元年丁未。(《史記·六國表》周赧王元年。集解:“徐廣曰:丁未。”)

十月,鄭宣王來朝。梁。(《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威侯七年十月,鄭宣王朝梁。”係此誤。)

燕子之殺公子平,不克。齊師殺子之,醢其身。(《史記·燕召公世家》索隱引《紀年》:“子之殺公子平。”集解引:“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據《六國表》,事在此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