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經常給羅素誦念各種讀物,並且邊讀邊解釋。給他讀的大多數故事是選自英國作家瑪利亞·埃奇渥斯的小說。羅素在學會了速讀以後,也經常給祖母朗誦各種讀物。這使羅素獲得了廣泛而豐富的標準英國文學知識。羅素為她誦念的讀物包括莎士比亞、密爾頓、德萊頓,有時還念高柏的《任務》、湯姆遜的《懶惰漢的城堡》以及珍妮·奧斯丁等人的作品。祖母以羅素管教得很嚴。家庭教師一個又一個地不斷變換。因為他們很難維持祖母的高標準;有的則因為他們本身有些不夠“正統”。
為了教育羅素,祖母可以說是費盡了心血。祖母為羅素規定了許多清規戒律,不許他同別的孩子接觸,也不許看在她所規定的書之外的其他書籍。她命令他一年四季都必須一清早就洗冷水浴,接著是半小時鋼琴練習,8點鍾參加家庭禱告。羅素在《自傳》中說:“我記得有一次在午餐時,大家都換了碟子,每人都有一個桔子,隻有我除外。我是不準吃桔子的。他們有一種不可更改的信念,認為水果是對兒童無益的。我知道我不能要求給我一個,因為那是無禮的。可是我的麵前也放了個碟子,因此我鼓起勇氣說:‘一個沒有東西的空碟。’大夥兒聽了都笑了起來,但我還是沒有得到桔子。”對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提出這樣嚴謹的要求,再加上年幼喪母給他帶來的精神精神創傷,使羅素從小就形成孤僻的性格。羅素童年的大部份遊戲時間是消磨在花園裏的單獨地徘徊和冥想之中。他說:“我的存在最生動的部份便是孤獨。”每當他得到閑暇時間,他就一個人到叢林中玩,獨自地鑒賞大自然,年複一年,他看著那些白色的櫻草花在一個地方開著,朗鶲鳥的巢築在又一個地方,刺槐的花從糾結的常青藤中露出來。他知道在哪兒可以找到最早開的風信子,哪一些不像樹不久便會落葉。早晨他醒得很早,有時會看到金星升起來,當時,他把這顆明亮的行星誤認為樹林中掛著的燈籠。他在大多數早晨看到日出。在晴朗的日子裏,在早餐之前他總要一個人溜出屋子去散步一會兒。他孤單地注視著日落時際大地被照得通紅。他用神奇的目光注視著美麗的晚霞。他喜歡傾聽風聲,喜歡看閃電。他在《自傳》中寫道:“在我的童年時間,我有一種與日俱增的孤寂感,還有一種找不到可同別人談話的失望感覺。是大自然和書本與稍後的數學,將我從整個失望中挽救出來的。
這種特有的孤獨感和獨自沉思的習慣,使羅素越來越專心致誌於學習數學,並撐握了嚴謹的邏輯思維方法。他從童年時期,就善於在冷靜的沉思中,處理一個思想到另一個思想的邏輯發展,事前的周密思考使他文字寫下來後不再修改。他孤獨、熱誠、置身於人群之外,追求著數學的真理。正是懷著這樣對真理的渴望,羅素在18歲時進入英國最著名的大學——劍橋大學。
從數學到哲學
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劍橋為羅素展開了新天地,這裏的氣氛和家中相反,開放、自由、新鮮活潑,學生們學習用功,並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在哲學、政治、文學、宗教、曆史等廣泛領域進行探索。劍橋是人才薈萃之地,比如,羅素的指導教師就是懷特海,他的同學中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就有著名哲學家穆爾、麥克塔格特,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人。劍橋的優秀人物組織了一個不公開團體,名為“協會”,定期舉行整日的或徹夜的討論,話題包羅萬象。羅素在這個小團體中吸收智慧,磨煉談鋒,顯露才華,與他在舊日深宅大院中的羞澀、沉默,完全判若兩人。他在這樣的環境中,真是如魚得水!
他依舊沉迷於數學,但“數學事件”的發生使他從十幾年的數學夢的溫馨中猛然驚醒。羅素在剛進劍橋時,一位名叫哈勒德·究欽的哲學教授,也是他幼時的鄰居,後來成為他叔父的連襟,給他開了一張哲學必讀的單子,因為羅素曾對他說,他對哲學有興趣。要強的羅素很快就把這個善意的建議付諸實際行動。但1892年,也就是他進入大學的第二年被一次流行性感冒傳染,結果有幾個月的時間,羅素根本沒有精力和興趣去做別的事。自然期末時數學成績糟透了,因為羅素數學成績一直很好,而且他又沒有把感冒的經曆告訴任何人,所以別人就認為弄糟他數學的是哲學——因為他讀哲學書的緣故。他的老師把他叫去,對他說:一個“數學考試及格的人”就是一個“數學考試及格的人”。這個幽默的批評告訴他,在數學考試達到優等之前,最好不要再讀哲學書。這個並不尖刻的幽默卻傷了羅素高傲的自尊,於是他把心情的失落和對當時不合理的考試製度的厭惡統統化為一種激情發泄在數學上,結果,他很快順利過數學優等考試,並在榮譽學位考試中獲頭獎。然而羅素突然發覺:數學是可惡的,於是他把所有數學書全賣了,發誓再也不讀數學書。
羅素的數學夢驚醒了,按理說,生命的曆程應該有所改變,然而令人驚奇的是,他並沒有放棄對理性的思考、對真理的執著,後來他又迷上了邏輯,他的前半生也幾乎都為在數學和邏輯之間建立聯係而努力。這裏便有一個疑問產生:羅素出身貴族家庭,祖父和父親都從政,祖母也曾讓他進入政治生碑活,並且有過使他做一個英國駐外某大使館外交官的安排,但-羅素雖幾經周折仍沒走政治道路而偏偏對數學和邏輯一往情深。由此可見,他對數學和邏輯的沉迷已遠遠超越了“興趣和愛好”這個層麵,那麼這究竟為什麼呢?
首先,羅素對現實有著諸多的不滿,但他要在精神領域裏得到慰藉,便選擇了追求“永恒的真理”這一途徑。而數學中的真理就是“永恒的真理”,求的惟一就是研究數學和邏輯。
羅素認為,研究數學可以擺脫俗事,研究數學可以雲遊於“永恒”之中,這是何等的悠閑!
其次,羅素生活的家庭環境是很早就要把宗教灌輸到小孩頭腦中去的。他的祖母,一位熱烈的新教徒,更是不遺餘力地要把羅素培養成為一個好教徒,自然而然,羅素很早就有了宗教意識和情感。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可能受進化論和赫胥黎的影響,後來他對宗教產生了懷疑,開始不相信基督和不死。但是,宗教情感一旦培養出來,它便會根深蒂固,這樣,宗教情感便沉澱在羅索思維的最底層。他雖然放棄了上帝,然而他還需要一種代替品,使他在其中能得到宗教的滿足。同時,幼年的環境使他對過早失去的母愛和父愛有一種原始的回憶和渴求。這兩種情感的結合,就是羅素所謂的追求“永恒真理”,借以替代宗教,借以呼喚真愛,借以超脫人生。而所謂“追求永恒真理”具體到羅素的生活裏,就是對數學和邏輯的研究,在這個研究裏,羅素自以為在追求“永恒真理”。
羅素在“數學事件”後曾說:“就這樣,在我的(在劍橋大學)第四個年頭裏,我以全身的喜悅心情跳進了那奇異古怪的哲學世界。”一般認為,羅素那高遠而深邃的哲學之路就是由此鋪開的。
不過,照羅素後來的觀點看,他研究哲學的第一步就走錯了方向。當時統治英國的哲學思潮是黑格爾主義,這是在19世紀中葉,由於英國傳統經驗主義的片麵性和狹隘性暴露殆盡以後,由斯特林、格林等人倡導的在英倫三島複興黑格爾哲學的一場運動。羅素轉向哲學的那年,英國哲學界的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那部代表作《現象與實在》的出版,而在劍橋大學內,麥克塔格特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新黑格爾派的代表。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再加上麥克塔格特的說服以及穆爾的影響,羅素成了一個新黑格爾主義者,並寫了一些用黑格爾的辯證法和矛盾觀研究問題的文章。的確,羅素當時對絕對與共相等觀念深信無疑,而且他認為數學就是柏拉圖“理念”思想的明證。
1894年12月,羅素從劍橋大學畢業後和一個比他大5歲的出身平民的美國姑娘愛麗絲結了婚。這樁婚事引起了他那貴族家庭的竭力反對,他們使用了各種手段來阻撓這種不“門當戶對”的結合,包括安排羅素到英國駐巴黎使館工作,以達到使年輕伴侶分離的目的,但是羅素衝破重重阻力,在沒有一個家人參加的情況下毅然舉行婚禮,並到德國和意大利度蜜月。
婚後的羅素沒有沉溺於愛情之中,他在柏林研究政治經濟學,並仔細閱讀了《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同時與德國工人運動領袖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等來往密切,同工人一起集會、講演。他把自己的研究、感想和這些講演彙編成書,名為《德國的社會主義》,這是羅素一生中無數著作中的第一部。羅素稱讚《共產黨宣言》是曆來最好的政治文獻,但他不同意其中的很多觀點。比如,他認為馬克思把一切社會關係看成是個人生產力量的盲目活動,是他絕對不能同意的。他還宣稱,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和資本集中的理論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