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聽到你的消息,不知道你最近在忙些什麼?是不是有什麼新的發現呢?

前不久,法國人莫桑第斯提出了關於行星運動的一些新看法,你可能已經聽說了,我想知道你是怎樣評價他的新思想的。

我這些日子一直在思考著天體運動的規律問題,直覺告訴我:支撐行星運動的力與行星和太陽間的距離成反比。

但我至今尚不能用理論或實驗來證明它是真理。

對於以上的許多難題,你的看法如何呢?我期待著你的回信。

胡克

牛頓從胡克的信中感到了和解之意,所以他即刻回複了信件,對胡克信中的一些困惑作出了解答。同時,胡克的這封信也引發了牛頓早期關於引力的思索,他開始重新考慮14年前自己在引力研究中懸而未決的問題。

早些時候,牛頓在力學研究中獲得過一個顯著的成果,即關於質量的概念。這一次,經過反複的思索和計算,加上把質量的概念運用到引力之中,他終於發現了引力存在的真正原因:正是物體本身存在著質量,它們之間才會相互吸引。引力由於物體質量的存在而無處不在。

至此,牛頓把他在太陽係中的這一偉大發現推廣到了宇宙萬物之中,並給它命名為萬有引力。

由於質量概念的介入,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也應運而生:如果兩個物體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它們之間的距離為r,那麼,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的大小F=Gm1m2/r(其中G為引力常數)。

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後不久的一個午後,好友哈雷風風火火地來找牛頓,說是有急事要和他商量。原來,半年以前,在倫敦鬧市的一家咖啡館裏,胡克、哈雷和雷恩3個當時英國一流的科學家們,為了討論天體運動中的一些難題,爭得不可開交,最後,他們為此下了賭注:如果誰能在兩個月內拿出上述難題的解答方案,他將會得到雷恩價值40先令的書。

雷恩是一位知名學者,雖然出資不多,但畢竟是一份榮耀,3個學者回家後都紛紛忙碌起來。

可誰也沒有料到,兩個月內3個人中沒有一個提出合理的答案。半年過去了,仍不見任何眉目。這時哈雷想到了好友牛頓,為此,他專程來到劍橋。

的確,解決這個棘手的、讓人頭痛的問題,對牛頓來說,簡直易如反掌。他不但詳細、具體地解答了哈雷的所有疑問,還同意立即把萬有引力定律重新計算的手稿交給哈雷。

一向守諾的牛頓,撇下手頭的工作,著手查找、整理先前的研究成果。

不久,牛頓便將一篇思路清晰、富於邏輯的萬有引力計算手稿寄給了哈雷。在手稿中牛頓指出,萬有引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力。

收到手稿後不久,哈雷再度光顧劍橋,拜訪牛頓。這次他登門拜訪的目的是建議牛頓出一本關於萬有引力的專著。此時在這方麵已有成熟思路的牛頓卻因為過分謙虛和審慎一開始就回絕了他。有備而來的哈雷早知牛頓過分謹慎的作風,便不厭其煩地鼓勵他,用盡全力勸說他,最後牛頓終於被說服了,他接受了哈雷的建議。

《原理》著作的出版

1685年,牛頓開始撰寫他的力學巨著。

這部著作的寫作過程並不十分順利。牛頓曾一度因為它占用自己太多的時間,使他沒有時間做其他的研究,而試圖放棄;另外,經費的短缺也曾使他灰心喪氣,想罷手不寫。

多虧哈雷不懈的鼓勵和始終如一的支持,經過艱辛的寫作,1687年4月,牛頓的著作終於全部完成了。他將其命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簡稱《原理》)。

1687年7月5日,《原理》一書正式出版。該書是牛頓用當時科學界通用的書麵語拉丁文寫成的,全書分為3卷。

《原理》對前人自然科學成果做了係統的總結,並且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建立了新的宇宙秩序,同時,提出了新的力學概念。它的誕生使牛頓從近代物理學中脫穎而出,並且使天體力學得以創立。牛頓因而成為了繼往開來的偉大人物。

在牛頓生活的時代,人們普遍接受的是笛卡爾的自然哲學,因而,牛頓的一係列違背笛卡爾自然哲學的新理論,自然受到了學者們廣泛的懷疑。另外,《原理》也遭到了宗教界人士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牛頓褻瀆了萬能的上帝,認為《原理》具有明顯的反神創論傾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天文現象證實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第一個證明萬有引力定律正確性的是對地球形狀的證明。

早期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是橢圓球體,即赤道扁平,兩極隆起。而牛頓在《原理》一書中根據萬有引力的理論指出,地球是兩極略為扁平、赤道部分微微隆起的橢圓球體。

1735年和1736年,法國科學院先後組織了兩次遠征隊,前往赤道地區進行大地測量,測量的結果表明牛頓的觀點是正確無誤的。

在天文學中,萬有引力得以證實的著名例子是它預言了哈雷彗星的回歸。

牛頓在《原理》中指出,萬有引力定律適用於太陽係乃至宇宙中的一切天體。根據這一論斷,天文學家哈雷聯想到,彗星是太陽係中的一個天體,那麼,它的運動規律也必定符合萬有引力定律。

為了證明這一推論,哈雷做了大約20年的觀測,在對大量的古籍、文獻、天文觀測資料研究中他發現:曾有一顆彗星以75年左右為周期做了多次回歸。

1705年,哈雷公開發表聲明,預言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一定會有一顆彗星回歸。

果然,1758年聖誕節,這顆彗星如約而歸了。為了紀念已故的哈雷,人們將其命名為“哈雷彗星”。

《原理》不斷地被證實,它的正確性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認識,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升高。

在法國,《原理》深深影響了一場認識領域的革命——啟蒙運動。1726年,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來到英國,他學習了牛頓的力學原理。回國後,他立即出版了一部介紹英國科學文化的著作,書中給予牛頓的力學原理以極高的評價。後來,伏爾泰請好友夏特萊侯爵夫人將牛頓的《原理》譯成法文。

隨著啟蒙運動的逐步深入,牛頓的物理學思想在歐洲大陸廣泛地傳播開來。

牛頓完成了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走上了他一生科技成就的巔峰。然而此後他幾乎沒有再作出任何新的科技發現,牛頓從此將注意力轉向了政界,並在那裏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引起這一重大變化的,是發生在1687年4月的“奧爾本事件”。

17世紀的英國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動蕩社會。牛頓18歲的時候,英國複辟了君主製,由查理二世統治。1685年,查理二世死了,他的兄弟詹姆士二世繼而登上王位。詹姆士二世上台伊始,就極力主張恢複天主教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他野心勃勃,試圖將皇權和神權集於一身,使自己成為一個絕對權威的集權君主。

為此,他推行了一係列強製性的措施,將那些不信奉天主教的政府官員撤換掉,政府的文武官員幾乎全部由天主教徒組成。

早已厭倦了紛爭與動蕩的英國人,都極力排斥這場政治鬥爭。詹姆士卻一意孤行。這個頭腦固執、胸襟狹隘的獨裁者,把他的宏偉計劃推行到了校園中。首先遭受災難的是牛津大學,25位反對此事件的教授全部被革職。接著,他又對另一所最高學府——劍橋大學動手了。牛頓在不知不覺中卷入了這場政治鬥爭。

1687年2月,詹姆士命令劍橋大學將文學碩士學位授予主教神父奧爾本。這可為難了劍橋大學的領導,因為有文學碩士頭銜的教師是有表決權的,這對劍橋大學是致命的威脅,很可能從此天主教士會不斷地湧入劍橋。

經過反複周詳的考慮,為了維護劍橋的利益,學校副院長潘切爾禮貌地拒絕了國王的命令。劍橋的拒絕大大激怒了國王詹姆士,他立刻傳令潘切爾到高等法院受審。

劍橋大學評議會立即選出8名代表,陪同潘切爾前往皇家高等法院,牛頓也在其中。在法庭上,劍橋大學的代表被森嚴的氣氛嚇著了,都長久地保持沉默。潘切爾是個膽小的書呆子,法官的步步緊逼使他喪失了勇氣,顯得很怯懦。看來,劍橋的失敗已成定局。

就在傑弗裏斯大法官眼見勝券在握,洋洋得意之時,平時訥於言語的牛頓挺身而出。他簡潔機智的反駁切中要害,有力地回擊了詹姆士二世的無理要求,把大法官傑弗裏斯氣得臉色鐵青,呆若木雞。

牛頓以少有的驚人勇氣和果敢為劍橋爭得了榮譽,捍衛了權利。正如在科學上,為追求真理而孜孜不倦一樣,牛頓在這次政治鬥爭中,同樣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精神。在這次的“奧爾本事件”中,牛頓出色的表現為他以後的從政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的兒子出世了。這意味著新教徒完全失去了希望。

由於推行殘酷的暴政,詹姆士早已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女婿——荷蘭執政官威廉用武力把他趕下台,自己登基即位,史稱“光榮革命”。經過鬥爭和協商,威廉在英國建立起了君主立憲製。

新國王威廉即位後,於1689年1月召開新的國會。牛頓在維護學術權威的“奧爾本事件”中表現突出,深為劍橋大學評議委員們所欽佩,於是他被推薦為國會議員。

由於牛頓在科學上的輝煌經曆,由於他在“奧爾本事件”的忠於信仰,他很快成了一位最受尊敬的議員。

但是,牛頓在連續兩年的議員生活中,並沒有快樂可言。本來,他是一個專心於科研的學者,而今,離開實驗室和書齋,讓他整天為接待客人而忙碌,還得時不時地應付大大小小的會議,實在太無聊了。他似乎對政治沒有多大的興趣,在擔任議員的兩年中,他幾乎一直都保持著沉默,似乎任何會議討論的事情都和他沒關係。雖然牛頓在議會中沒有發表過任何言論,但是他卻象征著自由與民主,那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在成為議員後,牛頓雖然有了顯赫的身份、地位,但他的生活卻仍很困窘。許多朋友都同情他,並為他四處奔走,希望能為他謀得更合適的職位,但這些努力都不見成效。

正為生活所累的牛頓,又遇上了另一件不幸的事,那便是母親的去世,牛頓的母親為了照顧染上熱病的弟弟,自己也不幸染上了熱病,不久便臥床不起了。牛頓自小沒有父親,辛苦勞作的母親是牛頓的依靠。他經常在實驗、工作之餘去鄉下看望母親。現在,得知母親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趕回老家。當天晚上,牛頓坐在母親的病床前,親自照顧他老人家。

想到母親一輩子忙碌、奔波,始終辛苦勞作,想到自己身為大學者卻不能為她老人家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牛頓不禁神傷,感到對不住母親。

母親漢娜的病情一天天惡化,在牛頓趕回來沒幾天,她便去世了。母親淒涼的死深深觸動了牛頓,他不願再把生命全消耗在厚厚的材料和草紙上。當議員的生活使他漸漸意識到現實生活的樂趣,他體會到了科學之外的另一種形式的快樂。

往日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像潮水一樣在一點點退去,牛頓把目光投向了現實的領域。他急切地希望走出校園,去尋求另一種生活方式。

但是,現實偏偏很殘酷,希望繼續任議員的牛頓沒能如願,他不得不離開議院。在沒有新差事之前,他也不得不仍舊從事科學研究。

任造幣局局長

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牛頓在50歲的時候,決定告別科學,尋求另一條發展之路。牛頓當時仍然很窮。他的前半生的確相當榮耀,但科學成就沒有帶給他多少財富。在當議員的時候,他耳聞目睹了倫敦那令人眼花繚亂的生活,牛頓感到自己是那麼寒酸,他很自卑。此後,他開始更多地考慮到自己的地位和經濟問題。

他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了朋友們。好心的朋友們積極地行動起來。找一個適合牛頓身份的職位還真不容易。熱心的朋友仍竭盡全力,為他四處打探,幾個月下來,仍沒有任何好消息。

牛頓為此很沮喪,終日悶悶不樂,而且經常無來由地發脾氣,弄得周圍的人莫名其妙。

直到1696年,機會來了,牛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由一位躲在書齋裏的學者搖身一變,成為了官場上的風雲人物。

蒙塔古是牛頓曾教過的學生,他畢業後選擇了從政,一路走得順風如意,17世紀90年代末,他對英國的政務有著重要的影響。他與牛頓的私人交情很深。

英國自從伊麗莎白女王時代采用金銀本位製以來,銀幣一直是用品質粗劣的合金製成的,所以,經常有人偽造錢幣,致使貨幣價值一落千丈,物價因而瘋狂上漲,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英國在國外的信用也喪失殆盡。

在這種情形下,國會提案:通過鑄造新銀幣來替代舊銀幣。

這樣,貨幣改造問題就成了英國當時的首要問題之一。蒙塔古為了表現自己的才幹,大膽任用牛頓擔負這個重要的任務。

牛頓在了解了鑄造銀幣的過程之後,便著手研究新的鑄造方法。他過去一度熱心於煉金術,也就是將各種金屬放在容器裏混合、加熱、提煉,試圖從中提煉出金子來。雖然煉金的結果沒有煉出真正的金子,但那段經曆卻給牛頓鑄幣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經驗。

即使這樣,對他來說,鑄幣新方法的研究仍是相當艱難的事,畢竟,在過去大約30年當中,他大多數時間一直在講堂和研究室度過。陌生的政府工作著實讓他有點不適應,但是,牛頓嚴謹、踏實的個性使他無論做什麼事,隻要接觸了,就一定要堅持到底,而且一定要做得出色。

沒多久,他便想出了一個新的鑄幣方法:他把舊銀幣放進大熔爐裏,等它熔化後再倒進預先鑄好的銀幣模子裏,這樣一來,銀幣的形狀、大小和重量就統一了。

新的銀幣由於鑄造方法複雜,所以極不易再被偽造,英國的經濟自此逐漸複蘇了。但是,反對黨卻不希望看到對他們不利的事情發生。於是,他們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想迫使牛頓離開造幣局。同時,他們還用金錢、美色來誘引牛頓,但可惜,牛頓對此都無動於衷。

經過了大約3年的時間,由於牛頓堅持不懈的努力、不辭辛勞的工作,貨幣改造工作終於勝利完成,這比國會原來預期的時間要提前許多,牛頓也因為功績卓越,由監督升為造幣局局長。

升任局長的牛頓,仍住在作為督辦時的老房子裏,那所房子位於倫敦的嘉明街。

官位更高了,應酬自然也更多了,生性不喜歡喧鬧的牛頓,不得不把善於交際的外甥女嘉德琳接來同住,順便可以幫助他應付一些場麵。

嘉德琳是牛頓同母異父的妹妹哈娜的女兒,她才17歲,卻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聰明伶俐、善於交際又討人喜歡的外甥女很得牛頓的寵愛。有了嘉德琳的照應,牛頓就可以放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雖然嘉德琳招待客人一律在家裏,但這卻絲毫不影響牛頓做他的事。當嘉德琳與客人們把酒暢談時,牛頓卻躲在書齋裏埋頭於他的研究。

牛頓在造幣局局長的位子一直坐到1725年。

牛頓是自造幣局成立以來最出色的、最有能力的局長,他總是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雖然人們為科學界從此失去一個重量級人物而歎息,但牛頓卻以實際行動駁斥了“數學家缺乏實際頭腦”的愚蠢說法。

升任造幣局局長後,牛頓已經沒有精力繼續從事在劍橋大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他決定不再幹下去了。可是,這個講座由誰來接替他主持下去呢?當年,牛頓的老師巴羅教授主動將位子讓給牛頓,可謂慧眼識到了英才,現在,牛頓也想退位了,他必須要找一個信得過又有真才幹的人。他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一個忠實的追隨者,此人名叫惠斯頓。

1701年12月10日,牛頓正式辭去盧卡斯教授一職,由惠斯頓接替。

雖然退出了劍橋大學,但牛頓並沒有退出整個學術界。他還有許多事要做。

1703年,牛頓的老對手,也是好友胡克去世,這促使牛頓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主席。

英國皇家學會可以稱得上是英國科學的心髒。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狀況下,牛頓深知,要幹好這個會長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根據在造幣局成功的經驗,他把精力重點放在管理上。

在學會裏,他仍舊保持著一慣的風格:謹慎、沉默。盡管他從不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是他卻總是帶著威嚴端坐在會議桌的中間,那樣子就像是家長坐在一群孩子中間。他倡導學會的精神是務實,多做少說。

在牛頓的英明領導下,整個學會生機勃勃,科學開展得相當興旺。牛頓在學會獲得了空前的威望,他穩穩坐牢了英國科學界的第一把交椅。

牛頓在坐上皇家學會會長的位子開始,就再沒有離開過,他年年續任,一直到他去世為止,大約長達25年之久,他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曆史上任期最長的會長,同時,他也是人們公認的最負責任、最優秀的會長。

獲得貴族頭銜

1696年6月,瑞士著名數學家伯努利,在報上刊登了兩個問題,公開向全世界的數學家挑戰,限定在6個月內答複。

很快,在規定期限內,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對兩個問題中的一個做出了正確的回答,對於第二個問題他卻尚沒有任何思路,同時,也沒有別的學者給伯努利任何的答複。於是,伯努利決定,把第二問題繼續登在報上,並延長答複期限為一年。

在這則消息連續在報上刊登了半年後的一天,牛頓去好友哈雷家拜訪。閑談之餘,哈雷向牛頓問起這件事,原來牛頓因為造幣局的事忙得頭昏眼花,根本就不知道。後來牛頓回到家中,便演算起來。淩晨四點鍾,這個困擾了眾多學者一年之久的難題竟然輕而易舉地被牛頓解答了。

第二天一大早,牛頓立即差人將署有別名的答案,寄給了伯努利。當伯努利看到牛頓精確清楚的解析答案後,他不假思索地喊道:“天啊!從他的爪子裏我認出了這頭獅子,他是牛頓呐!”

此時的牛頓的確雄風不減,在從政之餘,他仍沒有放棄科研。1699年,牛頓擬定了科學的曆法方法,根據它可以準確推算出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日期。1700年,他又發明了六分儀,它是航海和測量土地必備的工具。1701年,“牛頓冷凍法則”誕生,它為以後的物理學和冶金學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1705年4月16日,女王親臨劍橋。在女王陛下龐大的隊伍中有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現在他已是政界中的風雲人物。回到闊別4年之久的母校,牛頓感慨萬千,心潮激蕩。往日的情形曆曆在目,那時無足輕重的牛頓卻已成為今天科學界、政界的頭麵人物。

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女王授予牛頓爵士爵位。

在英國這樣重視頭銜和社會地位的國度,享有爵位是無尚的榮譽,而把貴族爵位封給一位自然科學家在英國曆史上還是破天荒頭一遭。

牛頓對此自然樂不可支。授爵儀式結束後,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宴會上,牛頓一掃平日的陰鬱,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牛頓的名聲、威望自此更加如日中天。在已盡人生黃昏的時節,他走到了巔峰,獲得了大多數人夢寐已求的成就、榮譽和地位。

青年時期的牛頓並沒有十分濃厚的宗教意識,他整天忙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對他而言,科學是真正的上帝。到了50歲,牛頓走到了他人生之路的盡頭,除了從政外,他那智慧的腦袋裏在想些什麼呢?皈依上帝,走向神學。

作為歐洲子民,宗教的種子從牛頓小時候就已深深埋進了他的頭腦、心靈,他別無選擇地信仰上帝,但他又不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教徒。

科學的靈光指引著他,使他追隨著科學走過漫長的探索之路,但科學又有它自身沒法說清楚的難題。在科學與神學中搖擺的牛頓,既想借助神學為科學掃清道路,又想借科學為神學開路。事實上,他的想法顯得天真、可笑。科學和神學這兩個體係就像油與水沒法相融。

1704年,時值牛頓任皇家學會會長的第二年,他的另一部巨著——《光學》出版了。

《光學》的出版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光學》是牛頓對早期研究成果的總結。在任造幣局局長和皇家學會會長工作之餘,他就把自己關進書房,苦心鑽研,終於將自己一直以來對光學的研究集結成書。

但是,《光學》的出版本應該更早些。但由於在光學問題上,牛頓與老對手胡克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該書與讀者見麵的時間就推遲了,直到胡克去世之後,牛頓才下定決心讓這本書問世。

當然,我們在前麵的故事裏得知,《光學》的手稿還曾一度被焚燒。之所以它能夠再次成書,完全得歸於牛頓驚人的耐力和毅力。

《光學》的全名是《光學或光的反射、折射、彎曲與顏色的論述》,它探討了“迄今為止光學中談論過的一切”。

牛頓提出的眾多的光學問題,閃爍著他耀眼的智慧之光,那是他的新發現、新思想和新的探索,它為整個光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光學》對於後來的科學研究者影響之大超乎人們的想象,而且,它的科學影響不隻局限於光學領域,其他領域的研究也不同程度受到它的啟發和引導。因而,《光學》一書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隨著胡克的去世,牛頓與胡克長達數十年的紛爭終告一段落。但是,牛頓卻沒有因此而過上平靜的生活,他又被卷入了另一場很不愉快的糾紛之中。

這個糾紛便是數學史上著名的關於微積分優先發明權的爭執。爭執發生在牛頓與萊布尼茲之間。萊布尼茲是德國一流的數學家,由於他涉獵的領域廣泛,因而被譽為“17世紀的亞裏士多德”。

這場糾紛規模空前,持續了幾十年之久,直到1716年萊布尼茲去世才算結束。

那麼,到底是誰更早地發明了微積分呢?

實際上,牛頓和萊布尼茲都是微積分的獨立發明者。

兩個人的不同之處在於:牛頓更側重於創立一套完整的微積分體係和基本方法;而萊布尼茲則熱衷於微積分運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廣。我們現在采用的微積分符號就是萊布尼茲發明的。

牛頓和萊布尼茲都是倍受人們尊敬的偉大人物。兩個人之間的這場紛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發現相同的科學真理。

牛頓之死

人總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就像蠟燭燃盡了,熄滅了。

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沒有人比牛頓更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畢竟年歲不饒人!

1722年,牛頓已經80歲了,在這年裏,他的行動越來越不方便,身體狀況也比以前差得多。在朋友的勸說下,他請來了頗有名望的醫生。原來牛頓患了當時還沒有什麼有效治療方法的膀胱結石,隻能暫時嚐試用食物療法來減輕痛苦。不過牛頓並沒有坐以待斃,他積極地配合家人,每日嚴格遵照外甥女為他安排的食譜進餐。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的精心調養有了成效。1724年8月,有兩粒豆大的結石被排了出來。

但好景不長,1725年初,他又染上了肺病及風濕病,牛頓隻好再次接受醫生和朋友的勸告,移居到肯辛頓休養。

這裏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最適合靜心休養。牛頓在這樣恬靜悠閑的生活裏,每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

在肯辛頓修養了一陣子後,牛頓的身體漸漸複原了,於是,他又回到了倫敦。

但沒幾天,難忍的病痛再次襲來,牛頓不得又再次返回肯辛頓。

返回肯辛頓後,他的病情開始惡化。當醫生來看他時,他的病情已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

3月15日,疼痛出乎意料地減輕了許多,牛頓感覺稍稍舒服了點。18日早晨,他竟然能坐在床上看報紙了,還和醫生聊了很久,精神狀態相當好。

但是,就在當天晚上,他變得神誌不清了,他虛弱的身體安靜地躺在那兒,一動不動。

1727年3月20日淩晨一點一刻,伊薩克·牛頓在睡夢中安然死去,享年85歲。

在生命的彌留之際,牛頓留下了那段不朽的警語:

“我隻不過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童,時不時發現更光滑的一塊卵石,或者更美麗的貝殼,我為此興奮不已。但是,展現在我麵前的卻是浩瀚的真理之海,我的發現是多麼地微不足道啊!”

牛頓的葬禮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舉行。成千上萬的普通市民、皇宮貴族為他哭泣,他們湧上了街頭、湧向教堂。

時逢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英國考察,他親眼目睹了這感人的一幕。在他的日記中記載著:

“我看到英國人悼念牛頓就像悼念一位造福於民的國王。”

“我看到英國的大人物們都爭著抬牛頓的靈柩。”

伏爾泰也禁不住虔誠地從牛頓的桂冠上摘下一片葉子,作為永久珍藏的紀念。

牛頓的遺體被葬在西敏寺,那裏是英國埋葬有豐功偉績的英雄的地方。

4年後,一座雄偉的巴羅克式的紀念碑在此處高高聳起。紀念碑上一組浮雕,展現了牛頓不平凡的成就:

“一個拿著三棱鏡,一個握著反射式望遠鏡,第三個則正在用秤來稱太陽和九大行星。”

“第四個在火爐旁忙著煉金,還有兩個在裝新鑄的銀幣。”

最後一幅畫是:

“牛頓的胳膊放在他的幾部著作上,有兩個青年站在他麵前,手上托著太陽係圖譜和收斂級數的卷軸。”

牛頓的偉大成就有目共睹,他為人類開辟了新的天地。可以說牛頓奉獻給人類的,是從真理的海洋中撈取的一粒珍珠,他的發現為我們今天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