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

艱難歲月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1801年出生於瑞典的一個港口城市。他是一位稟賦聰明而且勤奮刻苦的人,在機械、建築、化學等多方麵都頗有建樹。由於偶然的機會,伊曼紐爾開始在實驗室裏研究炸藥。

諾貝爾的母親卡羅琳·安德裏特,出身於瑞典北部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她溫良賢淑,具有出眾的智慧和精力,同時,她講求實際、樂觀開朗、謙虛寬容,因此,她使人親近、令人信任,不僅是位好妻子好母親,而且也是大家的好朋友。

伊曼紐爾和卡羅琳有著公認的長達45年的美滿婚姻。正是他們——智慧的父親和慈愛的母親,給了小諾貝爾一生受益不盡的優良品質:聰明、勤奮、博愛。

1833年10月21日,阿爾弗雷德·柏恩哈·諾貝爾誕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但同時父親的工廠因莫明大火被燒毀。

喜得貴子解除了父親心中不少的煩惱,看到這個身體虛弱卻有著一雙聰慧大眼睛的嬰兒,父親伊曼紐爾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於是,他繼續辛勤地研究炸藥,直到有一天,出了一件改變伊曼紐爾一生的事情。

那天早晨,“轟!”一聲爆炸的巨響震得房屋搖晃,門窗格格作響。原來是伊曼紐爾在後院的實驗室裏在做小實驗。

鄰居們七嘴八舌地嚷起來,一致認為伊曼紐爾不能拿大家的性命與安全開玩笑,他們要求伊曼紐爾另覓別處去進行他的瘋狂實驗。

事情平息之後,伊曼紐爾覺得在瑞典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可到哪裏去安身和發展呢?他記得有一次,俄國商業代表團訪問瑞典時,他們的團長哈爾特曼博士曾鼓勵過他的研究,並打算支持他。於是,伊曼紐爾遠赴俄國闖天下去了。這一年,諾貝爾才3歲多。

父親遠赴俄國後,母親帶著3個孩子艱難地生活著。

諾貝爾從小體質虛弱,動不動就感冒、發熱,要不然就痙攣性發作,而且常常胃痛。許多人都說他活不長,但母親仍抱著堅定的信心去看護他,終於,諾貝爾慢慢地成長起來了。

父親走後,母親在3位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在家的附近開了一家小店,專門賣牛奶和蔬菜。由於她對人熱情、勤勉、樂觀,周圍的人都樂於幫助她,經常光顧她的小店,小店的生意一直不錯,但微薄的利潤也隻能維持一家4口人的基本生活。

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9歲的大哥羅伯特和7歲的二哥路維希,像安徒生童話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在寒冷的冬天,站在街頭巷尾賣起了火柴。

諾貝爾比起他的兩個哥哥,顯得更加瘦弱蒼白,而且十分文靜。所以他不能像哥哥們那樣,到街頭去賣火柴。

除了兩個哥哥,小諾貝爾幾乎沒有夥伴,他絕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裏讀書、寫作文,或是一個人到田野、丘陵、河邊去,在大自然中尋求屬於他的童年樂趣。

孤獨的環境培養了他獨自觀察自然的愛好,使他從中體驗到了無窮的樂趣。用諾貝爾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在少年時代研究了自然這個最好的教科書。”

不久,兩個哥哥都上學了,諾貝爾羨慕不已,家裏的經濟情況也隨之拮據起來,母親總是終日為生活忙個不停。懂事的諾貝爾總想為她分擔點什麼,但這時母親總是教育三兄弟安心去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不讓他們擔心錢的事情。

1841年的秋天,8歲的諾貝爾終於進了兩個哥哥所在的小學——雅克市小學。

在學校裏,他因為身體的原因,常常缺勤,但他聰明過人、勤奮認真,因而學業非但不落後,反而比其它同學更為優秀。他的作文經常得到表揚,他的老師還曾預言他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文學家。

與此同時,孩子們的父親也在進行艱苦的奮鬥。他初到俄國時身無分文,兩手空空,但他憑著熱情、技術能力,在1841年9月終於成功地發明了水雷。

不久,俄國政府發給了伊曼紐爾一筆獎金,資助他建立了自己的工廠,專門生產地雷、水雷和火藥。艱難的日子終於過去了。

時光飛逝,轉眼間諾貝爾已經9歲了。在學期末,他為他深愛的母親捧回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單。另外,兩位哥哥的成績也相當地不錯。

正在這個時期,父親伊曼紐爾來信了,信中說他外出5年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已經建立起了一個翻石沙車間和一座製造小型快速火器的工廠。因為業務相當景氣,他已經購置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並讓母親卡羅琳速帶3個孩子去聖彼得堡團聚。

於是,母親卡羅琳帶著第一次坐大帆船的13歲的羅伯特、11歲的路維希和9歲的諾貝爾,去見日夜思念的父親,可想而知,他們的喜悅是難以形容的。

家庭教育與歐美之旅

1842年11月,他們到達了聖彼得堡的新家。這是一座很漂亮的花園住宅。鐵欄杆大門裏邊,是一座較大的庭院,庭院中樹木成蔭,池塘裏遊著魚兒,要是在春夏季節準會有各式各樣的鮮花盛開。庭院深處,便是二層樓的莊園式住宅,十分壯觀。

初到俄國的諾貝爾兄弟因為不懂俄語,無法進入俄國的正規學校讀書。於是,家業興旺的父親先後聘請了好幾位家庭教師輔導他們三兄弟。在聰慧的三兄弟中,諾貝爾的學習熱情尤為突出,他能將伏爾泰的作品譯成別的語言,然後又譯回法語同原文進行比較,一方麵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另一方麵從大師的作品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後來經過多年的自學和練習,諾貝爾精通俄語、英語、法語、德語以及他自己的母語瑞典語這5種語言,熟練到可以任意互譯長篇的程度。除語言學以外,諾貝爾的主要興趣是文學和詩歌,另外,還有物理和化學。

父親盡心盡力地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孩子們,他經常帶他們參觀自己的炸藥工廠,這使諾貝爾從小就對炸藥和煙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有一次,伊曼紐爾詢問他們兄弟三人長大後想做什麼,羅伯特說要成為偉大的技師,路維希說他要成為一個大企業家,諾貝爾則搶著回答說,他將來要做個發明家。其實,伊曼紐爾早就看出來了,諾貝爾最喜歡到他的工廠去,還偷偷地拿回火藥來自己試著做小地雷,並經常翻看化學書本,跟自己當年一樣,迷上了炸藥。

1843年,諾貝爾的小弟弟埃米爾出生了。

1850年,在諾貝爾17歲的時候,父母開始談論起他的未來,老諾貝爾想培養諾貝爾成為發明方麵的技師。所以他打算讓諾貝爾去美國留學,學到最先進的技術後再回來。就這樣,諾貝爾離開了溫暖的家,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度,學習他熱愛的東西。

首先,他乘船回到了他的祖國——瑞典。在那兒,他主要是走親訪友,回味兒時的歡樂。離開瑞典,他去了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拜訪了社會名流和哥本哈根大學的學者。然後,他到了德國著名的港口城市漢堡,在這裏,他參觀了許多大型的工業企業,由此萌發了以後自己創辦企業的想法。接著,他去了向往已久的法國首都巴黎。在巴黎,他參觀了大學的研究所,觀看了各種實驗,並且結識了不少科學家,通過他們,勤奮好學的諾貝爾了解了發達國家大量的科技新成就。

告別巴黎,他來到英國,參加了這裏的世界博覽會。他對倫敦大學留連忘返。但由於時間短和交通不便,他沒有去著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短暫的旅遊使他精神煥發,身體也比在家時好多了。他這次外出的最終目的地是去美國,因此,他踏上了從倫敦到紐約的長達3200海裏的漫長航程。顛簸的船隻、孤獨的生活,使他倚著欄杆,浮想聯翩。

來到紐約,前來迎接他的,正是他父親的朋友艾立克遜。在回家的路上,艾立克遜向諾貝爾介紹美國五光十色的生活,並表示要帶他四處去走走,但諾貝爾對這些絲毫提不起興趣,隻是對叔叔的實驗室充滿好奇,他隻想盡快學習。

在艾立克遜的實驗室裏,諾貝爾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幫助艾立克遜從事熱氣研究工作,即用火和高溫產生膨脹空氣來代替蒸汽發動機引擎。

諾貝爾從這項研究中,學到了物體燃燒發熱使氣體膨脹、從而產生巨大推動力的原理。他學習勤奮,求知若渴。凡是經他耳聞目睹的重要原理和過程,都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大腦。

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諾貝爾的學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是孤身一人來到遙遠的國度,他的內心交織著複雜的情感。他想念年逾半百的父親、關心著他的母親,更掛念年幼的弟弟埃米爾,他又長高些了嗎?

於是,他決定啟程回家。

艾立克遜先生在惜別之際,對這位有遠大前途的青年說:“你的天資極好,隻要你有勇氣,再加上勤奮努力,一定會成為卓越的科學家。我企盼著你成功。諾貝爾,告訴我,你的理想是什麼?”

“我一直想當個科學家,用我的發明成果為人類造福。”

帶著兒時就有的遠大理想和已經掌握的知識,諾貝爾踏上了回家的路。

對於這一次的歐美之旅,諾貝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我在青春年少時,毅然離別家鄉,遠渡重洋,到異國旅行,漫漫大海並未使我留連,因為我胸中的海洋更加浩瀚激蕩!

父子工廠倒閉

在諾貝爾出外求學的兩年時間裏,父親的事業也有了實質性的飛躍發展,嶄新的廠房代替了以往的矮小和陳舊的窩棚,擴大了規模,提高了效率,生產了大量的武器、車輪、鋼管、機械零件、暖氣裝置等。

1852年7月,諾貝爾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親人身邊。與親人共敘離別之情後,第二天諾貝爾就到工廠上班了。他先從實習生做起,除學習各類機械車床的操作外,也學習機床的修理和故障的排除。這些都是會把人搞得滿身油汙的笨重粗活,可是,諾貝爾卻對工廠的這種現場實習興趣濃厚。

另外,他還跟著大哥羅伯特學習辦公室中的事務,例如將鋼鐵原料和各種機械的價格記下來,做成賬目或統計表,還研究公司各方麵的業務。

每到晚上,他仍不間斷地閱讀各種有關火藥和機械製造的參考書,並進行機械改良的設計和新產品的研製。

諾貝爾每日超負荷工作,往往太陽下山以後,他依然留在工廠實驗室裏從事各種研究。

由於父親發明的水雷用的是黑色火藥,而黑色火藥煙多、爆炸力弱、效果不好,隻能在子彈和火焰中使用,所以諾貝爾在這一時期,還幫助父親搞水雷的試驗,後來,終於使新型水雷的研製順利完成。

在1853年,伊曼紐爾被授予帝國金質獎章,表彰他在俄國工業中的“勤奮和技藝”。

在諾貝爾年輕的心裏,對“父子工廠”裏生產的大批的武器,一直就持懷疑、不解和反感的態度。諾貝爾認為,自己選擇科學研究的道路,是為了給人們帶來幸福,為促進世界的文明發展出力,但是,家族事業的發展似乎與他的願望正好是相背離的。有一次在與父親探討起這個問題時,父親頗富哲理的觀點幫助諾貝爾解決了困惑,並影響了諾貝爾很長一段時間。父親說:“武器可以製造和平!我們可以不造武器,但不能阻止別的國家擁有武器,所以一旦戰爭發生,我們就無還手之力。武器並不是造成戰爭的直接原因啊,我們製造的武器如果非常強大,強大到隻要一使用,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裏毀滅敵我雙方,這樣也許就不會再發生戰爭了。”

1853年,國際形勢嚴重惡化,俄國與英、法國之間的戰爭爆發了。俄國沙皇下令全國的製造廠,大力生產武器和現代化裝備。

盡管在這個很多方麵都落後的國家,招收技術工人和原料供應方麵都相當困難,可諾貝爾父子依然用他們的智慧生產了大量的鐵器製品、大炮和蒸汽機等。這個工廠建造的兵艦,甚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仍然在服役。

政府大批的訂單使老諾貝爾滿懷信心,他決定動用全部資金作為投資:擴建廠房、購機器、備原料、雇工人。他們重新修建了一座工廠,製造各種專門的機器和武器。

“父子工廠”試製的水雷引起了政府的興趣,他們要老諾貝爾製造大批水雷,並盡快用這些水雷在俄國的海域內設防。由於當時俄國的海軍不如英國,所以這種主要用於防禦的水雷就非常有用了。他們製造的水雷在戰爭中起了巨大的威懾作用。

不久,俄國政府交給了他們一項重要工程,諾貝爾一家對這項工程本沒有經驗,但他們依靠諾貝爾在美國學到的知識和出訪英國時帶回來的圖紙,終於交付了俄國政府從未製造過的機器。1年之內,他們製造了3台蒸汽發動機,還有5台螺旋槳推進器。而在生產這些之前,他們還得預先製造汽錘、鑽床等大型的工作母機以及準備鑄造、鍛爐等重要設備,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第二年,“父子工廠”的任務更重。政府當局準備建造一支更大的艦隊,所以,緊急訂單的內容相當豐富:100艘小型炮艇、14艘海岸炮艦、3艘海岸炮艦的發動機和座炮以及6艘巡洋艦的發動機。這還不包括其他許多的訂單。

在短短的1年時間內要做出這麼一大批武器,並按時交貨,在當時,也隻有諾貝爾家的工廠才能辦到。於是,他們又借了大量的債來擴充工廠,僅雇傭的員工就有一千多人。

在戰爭中,俄國與英、法兩國雙方都損失慘重,最後隻好談判,在1856年2月1日簽定了和平協議。於是,持續3年之久的戰爭終於結束了。新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決心改革,他認為導致俄國在戰爭中未能取勝的原因之一,是俄國的軍事裝備不如英國和法國。因此他決定放棄本國軍事工業,改為進口國外的先進武器裝備,並且下令取消以前同國內企業簽訂的全部合同。

這個消息突如其來,諾貝爾一家如雷轟頂。以後再也不會有訂單了,那麼,這麼多台機器設備的投資如何收回呢?更可恨的是,訂了合同的機器已經在生產,有的已製成半成品,有的甚至正準備交貨,現在一概取消,怎麼處理這批東西呢?

為了挽救工廠,精通外語的諾貝爾到歐洲各國籌措資金,但最終還是空手而歸。

禍不單行,偏偏在這個時候,工廠又發生了一場火災。

黯然神傷的老諾貝爾,不得不又一次麵臨破產的打擊。他留下3個兒子來料理工廠的債務問題,自己則和妻子及最小的兒子埃米爾回到了祖國瑞典。

專利與創業

老諾貝爾回到瑞典的幾年中,羅伯特和路維希在聖彼得堡致力於處理債務和繼續發展製造業,而諾貝爾則重新鑽進了試驗中。這一時期,諾貝爾取得了3項研究的專利權,即1857年的氣體計量儀,1859年的液體計量儀以及1859年的改進型氣壓或流體壓力計。

這些發明雖然都在聖彼得堡申請了專利,但所用原理都比較簡單,不算什麼重要的發明。諾貝爾的主要心思還在令他著迷的炸藥上,這次,他決定潛心研究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原是意大利都靈市一位化學家索布雷羅1846年發現的。不幸的是發明者索布雷羅在實驗時臉部被炸傷,實驗室也被炸毀了。沒有人知道硝化甘油在何種狀態下會引起什麼程度的爆炸力。由於恐懼,以後一直很少有人研究它。

諾貝爾留學歐美之時去過都靈,早就聽說了索布雷羅和硝化甘油的故事。但剛從歐美留學回來的時候,諾貝爾還必須在工廠裏幫父親忙著生產水雷和機器,根本就沒有時間專心去研究硝化甘油。

現在戰爭結束了,諾貝爾打算繼續研究這種有時隻是燃燒,有時卻會爆炸的怪東西。因為他發現這種東西不僅可用於製造炸藥,還可以用於醫學界,它是心髒病患者的有效醫療用品。

此後數月,諾貝爾仔細研究了索布雷羅早先公開的各種研究報告,頗有心得。的確,在別人成功的經驗上起步,這是最快的捷徑。

他開始設法控製這種烈性爆炸物。他要做的,首先是怎樣遠距離地點燃它,而又不至於傷人。這一點似乎並不難,隻需加上一根導火線便可解決。但試驗的結果是:這樣做隻能引燃一部分,而不能使全部硝化甘油爆炸。

齊寧博士曾用鐵錘敲擊板上的一滴硝化甘油,從而發生輕微爆炸,諾貝爾想到:“必須讓全部硝化甘油同時加熱或同時受到敲擊才會發生爆炸!”

這談何容易。要使少量硝化甘油做到這一條還不難,但在爆破岩石或水雷的情形下,要使大量的硝化甘油同時都受到敲擊或加熱,就有相當的難度了。

這下可把諾貝爾難住了,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寫信給在瑞典的老父,向他討教,一有新的進展,就要求父親來信告訴他。

父親很快來了回信:“我已想出使硝化甘油安全爆炸的方法了,你可試著把硝化甘油滲透到黑色的火藥裏邊去,這樣就可使爆炸成功且安全可靠。”老諾貝爾是研究黑色火藥的權威了,他自然想到把黑色火藥作為問題的突破口。

諾貝爾看了父親的來信,幾乎高興得跳了起來,把硝化甘油與黑色火藥混合後,容易點燃的黑色火藥爆炸後發熱,利用由此產生的高溫,就可均勻而全麵地把硝化甘油加熱。就是說,這其中產生了二級爆炸,先是黑色火藥爆炸,再是硝化甘油爆炸,太妙了!

於是,他把硝化甘油裝在小玻璃管中,再放入鐵罐裏,並在玻璃管周圍緊緊地填塞黑色火藥,再拖出一根長長的導火線。點火後,一聲巨響震耳欲聾。諾貝爾成功了!

他還把大哥羅伯特和二哥路維希邀到河邊,請他們看自己的新發明——手雷。點火後,諾貝爾把它朝小河的方向扔了出去,隨著拋物線狀的煙霧到達河心,旋即在水麵上升起幾人高的一柱壯麗的水花。

但是,這樣的硝化甘油炸彈仍不太實用,於是諾貝爾又繼續尋求更方便實用的形態。經過多次試驗,他最終製成了一種“雷管”,它實際上是拴緊密封的黑色火藥管,把它放在硝化甘油中,不管硝化甘油的數量有多少,都能產生完全的爆炸。

研究仍在繼續,新的難題又困擾著諾貝爾,他希望能減少黑色火藥的使用,而使硝化甘油成為爆炸的主體。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諾貝爾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探索時期。

正當諾貝爾為改進他的“雷管”而努力的時候,老諾貝爾來信說,希望兒子能夠回到瑞典,陪他度過晚年時光。

於是,1862年諾貝爾收拾行裝,離開生活了21年的俄國聖彼得堡,回到了瑞典故鄉斯德哥爾摩市。

這時,他對硝化甘油的研究已經突破了父親的限製。他父親的想法,仍然是把原來廣泛應用的、低效的黑色火藥作為爆炸物的主體,而把硝化甘油僅僅看作為引爆的輔助因子。但諾貝爾發現,這樣做的效果十分不理想,硝化甘油滲入黑色火藥需要時間,會造成這種混合物的爆炸力時強時弱,性能極不穩定。

所以,諾貝爾決定把硝化甘油作為爆炸物的主體,把黑色火藥僅作為引爆的因子。並且,通過對製成的初級“雷管”的研究,他決心找出一種新的東西完全取代黑色火藥。

回到斯德哥爾摩,他就一頭撲在了實驗上。諾貝爾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否定了一種又一種材料。終於有一次,他發現一種材料與硝化甘油混合,放在罐子裏,點燃後扔在水中能產生爆炸。

因此,他想到既然能在水裏爆炸,在地麵上也一定沒有問題。於是,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然後,諾貝爾熟練地點燃了導火線,等它燃燒一會兒後,才把他的新“魔盒”扔了出去。然而,過了好大一會兒,它還是沒有爆炸。

是怎麼回事呢?哪裏出了問題嗎?諾貝爾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弄個明白。

他再次檢查他的設計,看不出有什麼疏漏之處。他又做了幾次試驗,仍然失敗。

同樣的材料配方,同樣的裝置,在水裏能爆炸,為什麼在地麵上卻像泄了氣的皮球,變成啞巴了呢?

他反複思考,終於得出結論,原因是火藥封得不嚴。在水裏因為隔著空氣,把這個缺陷給彌補了,但在地麵上,它連玻璃管都未能炸開,又怎能點燃硝化甘油呢?

找到問題的關鍵後,他立即著手改進。

他把少量的液態硝化甘油裝在一個密閉的金屬管裏,並在這個密閉的金屬管中加入了一個裝有這種新材料的小木管,再從小木管的蓋子上塞入一根導火線,然後用封漆把管子兩端都密封得不留一點空隙。

隻聽“轟”的一聲巨響,恰似天崩地裂,實驗室內外,濃煙滾滾,屋裏一片狼藉,櫃子、書架、桌台,全都“飛”上了天。

許多人聞聲趕來,驚慌地叫喊:“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完了!”

可是,不一會兒,諾貝爾從煙霧彌漫的瓦礫堆中爬了出來。他滿身灰塵,鮮血淋漓。大家都擔心他的傷勢,要他去住院。他卻用滿是血汙的手拍拍破碎的工作服,高興得熱淚盈眶,狂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失敗的記錄之後,他終於發現了這種新材料的助燃劑,它是屬於水銀化合物的雷酸汞,它能代替黑色火藥,隻要用極少量的雷酸汞裝入管中,就足以引發硝化甘油的爆炸。

諾貝爾終於製成了真正以硝化甘油為主的雷管。這在火藥史上是繼黑色火藥之後的又一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因為它的出現使硝化甘油能發揮極強的爆炸力。它被大量地應用於開礦、築路及武器製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