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10月14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諾貝爾向瑞典有關部門申請了專利,於是,硝化甘油製品的第一項專利權,在諾貝爾的誕生地——斯德哥爾摩得到批準,專利期10年,專利號是“1261”。

手捧專利證書,諾貝爾感慨萬千,這是對他多年來辛苦投入的最好回報,這更是以後漫長的科學之路的一個新的裏程碑,這條路的過去有太多的辛酸,將來更會有數不盡的艱難。

專利證書的獲取,好比給諾貝爾打了一支強心針、吃了一種興奮劑,他立即與父親商量,決心抓住時機,乘勝追擊。

“爸爸,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創建一個諾貝爾硝化甘油公司好嗎?”

老諾貝爾現在對兒子也是充滿了信心,更何況這也正是他自己夢寐以求的。他馬上表示支持兒子:“你的想法很好,但到哪兒去弄一大筆資金呢?”

諾貝爾立即離開斯德哥爾摩前往法國,這次他不是去學習,而是四處拜訪巴黎的銀行家。他反複向那些投資者說明硝化甘油是什麼,耐心講明這個事業是一個能贏利的有偉大遠景的事業。但是這些兜裏裝滿金幣的家夥就是不願借錢給他。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幸運之神終於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法國皇帝拿破侖二世聽說有關諾貝爾發明強力火藥的消息後非常感興趣,為了維護法國當時的歐洲霸主地位,他需要優良的武器彈藥。於是他下達命令:“硝化甘油在軍事上將有廣泛的用途,銀行應該貸款給他,幫助他發展這項事業。”

這樣,諾貝爾獲得了10萬法郎的貸款。他愉快地回到斯德哥爾摩,立即與父親一起動手籌建工廠。

他們在斯德哥爾摩的郊區購買了一幢小小的房屋,添置了簡單的設備,雇用了一名化學師和兩名工人,開始生產極少量的硝化甘油炸藥。這家企業的誕生,標誌著諾貝爾一生中作為另一種重要角色——企業家的開始。正是從這裏起步,諾貝爾後來建立了他的遍布全世界的炸藥工業帝國,使他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工業巨頭。

在諾貝爾父子倆的悉心指導與安排下,最簡陋的硝化甘油的原料生產在忙碌地進行著。

就在這樣不緊不慢的工作中,硝化甘油的製成品一批批地生產出來了。

前來訂購硝化甘油的人也越來越多,諾貝爾工廠也在不斷擴大生產。

偏偏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令諾貝爾終生遺憾的事故。

對事業的執著

1864年的夏天,諾貝爾的弟弟埃米爾放暑假回到了斯德哥爾摩。這位在俄國出生並長大的小弟秉承了諾氏家族的優良品質,聰明勤奮、工作認真,他極受全家人的寵愛,並且全家人都以他為驕傲,因為他是諾貝爾兄弟中惟一一個讀到大學的人。

受諾貝爾的影響,埃米爾也酷愛化學,他曾發現,顆粒狀炸藥經硝化甘油滲透後會產生更強的爆炸力。這一點給諾貝爾在改良炸藥性能方麵有很大的啟發。埃米爾這次回來的目的,是設法簡化硝化甘油的製作過程,以便節約時間和費用,最終增加它的產量。

21歲的埃米爾正處在根本不知疲倦、不知什麼叫失敗的年齡。他每天都在工廠實驗室,抓緊從事簡化硝化甘油製作過程的工作,假期不長,他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取得巨大的進展。

9月3日,諾貝爾和他的父親為了簽訂一份重要的合同,要進城去。

臨行時,他們再三叮囑埃米爾:“埃米爾,你應該很清楚硝化甘油的特性,一定要多加小心!”

“你們放心去吧,這裏交給我好了。”這是埃米爾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就在當天中午,諾貝爾和他的父親正在洽談合同時,收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試驗車間爆炸,速歸!”

等他們趕回工廠的時候,整個工廠已經變成了一片火海,凶猛的火勢根本無法讓人靠近。

等到大火撲滅後,人們從殘留的灰燼中找出五具遺骸,其中一具便是諾貝爾最疼愛的小兄弟埃米爾——這個性情溫和、善解人意、頭腦聰明又辦事認真的青年,為研製強力炸藥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這個飛來橫禍令老諾貝爾悲傷萬分,以致於突然患了中風,在此後8年的有生之年中一直臥床不起;母親卡羅琳更是悲痛欲絕,終日以淚洗麵。

手足情深的諾貝爾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什麼事情不好做,什麼事業不能幹,為什麼偏要去擺弄危險的炸藥呢?”

他原本就虛弱的身體經過長期勞作和過度悲傷,終於支持不住了。他從小就有的胃病又複發了,同時,還診斷出患了心髒病。

病床上的諾貝爾經過冷靜地思索,他感到自己一定不能被這些挫折擊倒,威力強大的炸藥是會造成一些事故,但另一方麵,它卻能更大地造福於人類,所以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內,都值得冒著生命危險去研究和開發利用它。

他決心從悲傷中勇敢地走出來,重新奮起。他的新奮鬥目標是:找出硝化甘油最安全的使用、存放和大規模製造的方法。如果成功,就是對弟弟最好的紀念。

於是,諾貝爾在製造硝化甘油炸藥的同時,也開始對它進行著改進。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旦決心做某件事,就一定要做到底,一定要做好。何況他的事業是有著廣闊發展前途的新事物,社會需要它,人民需要它。

現在的問題是,諾貝爾失去了他創業的根據地。警方嚴禁諾貝爾的工廠複業,更不準他在距斯德哥爾摩5公裏以內的地盤上發展這種危險的事業。諾貝爾隻好到鄉下去尋找用地,但農民們也不願把土地租給這個“與魔鬼為伍的人”,不讓他建立危險的火藥工廠。他隻好來到斯德哥爾摩市郊的柏拉倫湖,在湖上購置了一隻平底船,建立了他的“水上工廠”。但是,這個水上工廠不能在某個地方固定下來,因為其他船隻也因上次的爆炸事件變成了驚弓之鳥,他們不停地指責、反對諾貝爾,要他走遠點。為了避開這些令人難堪的麻煩,諾貝爾隻能讓船不斷地改換地方。

然而,正是這個獨一無二的移動式工廠,生產出了不少“諾貝爾專利油狀炸藥”,為諾貝爾籌得了一些資金。

為了抹去因上次爆炸事故給人們心裏蒙上的可怕的陰影,也為了增加工廠的訂單、增加收入,諾貝爾想到了正麵宣傳的重要性。

他發出一批請帖,邀請學者、技術人員、土木業者和軍人前來參觀他的示範表演。

諾貝爾在參觀者麵前分別用點燃的木棒和燒紅的鐵棒插入硝化甘油中,都沒有發生爆炸。隨後他對大家說要是用雷管來引發,它就會成為威力無比的爆炸物了。於是,他又用雷管引爆了硝化甘油,讓大家看得心服口服。

由於諾貝爾的大力宣傳,人們對硝化甘油的恐懼心理慢慢消失了,訂單也在不斷地增加。然而,這個不大的平底船遊蕩在湖上總不是長久之計。

後來,經諾貝爾的姑媽介紹,他結識了瑞典的一位富翁斯密特。斯密特先生生性豪爽,喜歡結交朋友,並且是一位很有遠見的高人。他聽完諾貝爾介紹完硝化甘油炸藥後,馬上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投資項目。

於是,1865年3月諾貝爾結束了“水上工廠”,與斯密特先生在瑞典開設了第一家公司,廠房設在人煙稀少的月特爾維根市荒郊。

新工廠的建立給諾貝爾的事業帶來了新的轉機。他馬不停蹄地工作著,除了擔任總經理職務外,他還兼做技師、宣傳員、推銷員、出納員等工作。

諾貝爾的座右銘是“勤勉”。他絲毫不知疲倦地去各地考察,親自在采石場或礦山做實地爆破示範,他以郵寄資料等方式宣傳其產品,介紹使用方法。

於是,在各國的大礦山裏以及挖掘隧道的施工現場,紛紛響起了他所研製的炸藥的爆炸聲,大大提高了效率,節省了許多人力、物力。

美國在鋪設穿越一座大山脈的鐵路工程中,因為使用了硝化甘油炸藥,節省了數千萬美元的開支。

世界各地的訂單如雪片一般,源源不斷地飛來。

諾貝爾越來越看清自己事業的作用與價值,這難道不是對人類的一種不容懷疑的貢獻麼?

這時,諾貝爾把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國際市場的需求上,為了減少這種油狀炸藥在跨國運輸和搬運等方麵存在的危險,他決定把工廠開到國外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諾貝爾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受到在德國的瑞典人威爾漢姆和溫克勒的邀請,於是,他前往德國漢堡,以開拓炸藥公司的歐洲乃至世界市場。

那一年,諾貝爾在漢堡注冊了漢堡曆史上第一家外國公司(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公司),廠址在離漢堡30公裏的克魯梅爾。這兒生產的硝化甘油炸藥不僅發售到廣闊的德國市場,而且還被銷售到海外市場。諾貝爾還在漢堡置辦了一個簡單的家和實驗室。

在那時候,人們對硝化甘油炸藥還不是太了解,在運輸、使用時非常粗心大意,於是,從世界各地紛紛傳來發生爆炸慘禍的消息。

聽著這些消息,諾貝爾心急如焚。他知道自己研製的炸藥是液態的,性質非常不穩定,運輸時也容易滲漏,因此,才容易發生事故。

當年弟弟慘死的畫麵又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他告訴自己:“一定要研製出更加安全適用的炸藥來!”

“達納炸藥”的誕生

自1863年發明硝化甘油炸藥後,所發生的諸多事故使諾貝爾意識到,必須加速對炸藥性質的根本改變,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硝化甘油的濃度。

於是,他把床搬到了實驗室,夜以繼日地開始了緊張的實驗工作。

他首先考慮到,如果有一種多孔的物質能吸收硝化甘油又不影響這種液體的爆炸力,那麼合成物質的操作和運輸就不會再有危險發生。

他找來各種各樣的多孔的物質,如木炭粉、木屑、紙漿、矽土、煤、石膏塊、粘土塊、水泥和磚灰等等進行試驗,但都不理想。

諾貝爾感到非常煩悶。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矽藻土。

於是,諾貝爾把硝化甘油炸藥和經過燒煉的矽藻土按3: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種固體的黃色塑膠炸藥,因其顏色呈黃色,故又稱黃色炸藥。

諾貝爾興奮地給這種新炸藥取名為“達納”炸藥。在希臘語裏,“達納”即“力量”的意思。這一年是1864年,諾貝爾年僅31歲。

1866年,在德國的克魯梅爾,諾貝爾舉行了一次“達納”炸藥安全性的公開實驗。他首先將它從高處拋下來,沒有問題。接著又將它置於鐵板上,用鐵錘砸,還是沒有問題。如果是以前的液態硝化甘油,這樣做早就會發生強烈爆炸了。可是,這種新炸藥的爆破力又如何呢?

諾貝爾把它做成棒狀,直接放入岩石內鑽好的炮眼裏,再用雷管引爆它,結果爆炸威力很大。

它的爆炸力比純的硝化甘油低1/4,但是仍然比普通的黑色火藥高4倍。它的最大優點在於:不會因為震動、撞擊、加溫而自發地引起令人震驚的安全事故。

隨後,諾貝爾又到幾座礦山上,進行了爆破示範實驗。

這些公開試驗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接著,他為這種新型的爆炸物申請了專利權,先後獲得了美國、英國和瑞典的專利。

“達納炸藥”很快進入了世界市場,從前由於時間和費用的限製,而不敢實施的某些極其重要的工程,現在能夠馬上開工了。當時人們評價說,黃色炸藥為蒸汽機開創的發展時代增添了另外一份耀眼的動力。

同時,曾經對硝化甘油懷有恐懼感的人,曾經指責、反對諾貝爾的人,都很快改變了看法。世界開始稱讚這位33歲的發明家,是他給了世界一項劃時代的發明,並認識到諾貝爾是“一位不向任何艱難困苦低頭的青年發明家”。

186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授予諾貝爾父子倆萊特斯蒂特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們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

其中對老諾貝爾的頌詞是:“表彰他在把硝化甘油作為一般性炸藥方麵的貢獻。”

對諾貝爾的頌詞是:“表彰他發明了達納炸藥這樣一種更為實用的炸藥。”

此時的老諾貝爾,雖然長期臥床,不能動彈,但是他在有生之年,榮幸地獲得了祖國授予他的最高獎賞,心裏感到由衷的高興。

在榮譽麵前,諾貝爾想到的首先是他的父親。

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父親,熱烈地祝賀您。我的達納炸藥微不足道。如果說我還有一些成就的話,那也是因為從小就受到您的指教,最後才取得這一發明的。”

諾貝爾不禁想起,自從在聖彼得堡的諾貝爾父子工廠破產後,回到闊別20多年的瑞典,自己同父親、還有當時活著的弟弟埃米爾,在一間狹小、昏暗的實驗室裏埋頭實驗,還有那次試驗車間的爆炸,使他失去了惟一的弟弟,老父從此臥床不起……那些讓人難以忘懷的情景,曆曆在目,諾貝爾不禁淚流滿麵。

隨著達納炸藥的投放市場,如期所料大受歡迎,各國的訂單源源不斷地湧向了諾貝爾的工廠,諾貝爾的聲譽幾乎傳遍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他決心不斷發展,將炸藥推廣到全世界。

諾貝爾在德國和美國的工廠進一步擴大,英國的工廠也開張了。而諾貝爾在進軍法國市場的時候,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因為在法國,火藥的製造與販賣都是政府控製的行為,當硝化甘油問世後,便被列入國家專賣的行列。

但諾貝爾還是來到了巴黎。他認識了保羅·巴爾勃,當時巴爾勃正在開鋼鐵廠,早就聽說過諾貝爾的炸藥事業,並對他的超人智力和非凡的毅力佩服得五體投地。當他得知諾貝爾來到巴黎的消息後,立刻去拜訪他,並希望能與諾貝爾在法國合開一家甘油炸藥公司,諾貝爾欣然同意了。

但法國政府卻拒絕了他們在法國境內置辦炸藥工廠的請求,使合同變成了一張廢紙。

正好這一年,德國和法國之間爆發了戰爭。

開戰以後,德軍因使用甘油炸藥,一連攻破法軍許多重要陣地。法軍雖盡力死守,但火藥的威力比不上德軍,因此法軍屢次敗退,而德軍則節節進擊,攻入法國境內。

在這種“緊急時刻”,法國司令官也希望能采用硝化甘油這種高性能的炸藥,於是他們找到正在參戰的巴爾勃,立即允許了他與諾貝爾要在法國建立工廠的事。

當巴爾勃再次見到諾貝爾之後,對他說:“諾貝爾先生,這次在戰場上,我親身體驗到了甘油炸藥的實際威力,真是太可怕了!”

“你能平安回來就是上上大吉了。”

“甘油炸藥竟給人類帶來痛苦,帶來不幸!”諾貝爾感到深深的自責。

“不,您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炸藥本身無罪,是戰爭帶給人類苦難。如能適當使用,比如用於開礦及土木建築等,不是會給人類帶來無比的利益嗎?”

巴爾勃所說的一切,深深地印在了諾貝爾的心中。他一直從事炸藥的研製、生產和經銷,但卻一直仇視戰爭,關心和平。他認為火藥的正確運用,並不危害人類,至於到底把它用於戰爭還是和平,那都是權勢者的事情。可如何在發展炸藥的同時去努力避免戰爭呢?

諾貝爾對自己說:“我一定要發明、生產、推廣強烈的火藥或武器。因為,如果大家都知道它具有強烈的破壞力,就不會再有人想輕易發動戰爭了。”

一生都在“流浪”的諾貝爾對巴黎有著非常美好的印象,他的一生中,有18年是在文化之都巴黎度過的。諾貝爾曾有趣地評價巴黎說:“在巴黎,連狗都散發著文化氣息。”

1873年,法國的工廠建立以後,年近40的諾貝爾在法國定居了。他在巴黎的馬拉克夫大街買下了一個非常豪華的別墅,並在院子裏布置了一個投資巨大的實驗室。

他對自己的工作從未有過滿足的時候,因為他確信,科學的道路就像一條長長的鏈子,任何成就都隻是其中的一環。他開始設法改良他的炸藥產品,並特別把注意力集中在達納炸藥的改進上。

他早就想到:矽藻土隻是泥土而已,它的作用僅僅是吸收能爆炸的硝化甘油,它自己既不會燃燒也不會爆炸,也就是說,它雖然增加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卻降低了它的爆炸力,這無疑是一種損失。

怎樣找到一種既安全又不會降低爆炸力的物質來與硝化甘油混合呢?這成了諾貝爾思考的新問題。與此同時,美國有一個名叫美納爾的醫科學生,用棉花和硝酸做實驗,製成了一種藥劑,它的化學名字叫硝酸纖維素膠片。

正是這種棉膠,引發了諾貝爾開發新產品的靈感。

1875年的一天,在試驗過程中,諾貝爾的手指被破裂的試管劃傷了,他的助手順手為他貼了一塊棉膠。

不料,到了晚上,諾貝爾上床後,手指竟痛得使他不能入睡。

“咦,棉膠還是好好的,並未脫落嘛!難道傷口化膿了嗎?”

他把粘住傷口的棉膠撕下,用水洗淨傷口,疼痛似乎減輕了一些,他再塗上新的棉膠,傷口已不像剛才那樣劇烈疼痛了。

諾貝爾回到床上,心裏還在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一定是有什麼東西透過棉膠,侵入了傷口,它才會那麼疼。”

“我在睡前做了些什麼?啊!對了,我摸過硝酸。這麼說,硝酸就有透過棉膠薄膜的能力了!”

“棉膠雖然是醫藥用品,但它的化學名叫硝酸纖維素,是屬於可爆炸性物質,硝酸能透過它,那麼硝化甘油能不能滲透到它中間呢?”

諾貝爾突然一躍而起,身著睡衣就跑進了實驗室,那時已是淩晨4點了。

“對!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纖維混合看看,這兩種都是爆炸物質,如果兩者能完全溶合,必定能產生威力更強大的炸藥!”諾貝爾作了如此假設後,立刻開始著手去做。

他取出棉膠液和硝化甘油,以各種不同的比例互相混合。試驗的結果,在某種比例下,他得到類似果凍一般軟硬的膠狀合成物。

新發明的這種炸藥爆炸時隻有少量煙霧,爆炸力卻大大加強。在運輸中任憑怎樣擠壓,隻要沒有雷管引爆,它就不會爆炸。

諾貝爾為其取名“膠質炸藥”,即“膠炸”。

膠炸藥的發明,同樣也凝結了諾貝爾無數個日日夜夜堅持不懈地努力。

在隨後大約兩年的時間裏,諾貝爾和他的助手不斷對這種炸藥進行試驗與改進,據說一共試驗了250多次。

棉膠弄痛了諾貝爾的手指,讓他產生了靈感,但這種靈感的火花,隻會在像諾貝爾這樣長期進行認真探索的人的腦中閃現。而要使這樣小小的火花不至於熄滅,進而迸發成大片的焰火,必須還要付出艱巨的勞動。

在1876年,諾貝爾想請一位精通幾門語言的女士來兼做他的秘書和管家,因此而結識了奧地利的女子貝爾塔,並與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貝爾塔和諾貝爾隻共同相處了較短的一段時間,但彼此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1876年底,貝爾塔因結婚而辭去了秘書的職務。婚後10年,貝爾塔和她的丈夫阿瑟一直寄居在高加索的一位朋友家裏。背井離鄉的艱辛以及對高加索戰爭的親曆,使貝爾塔清楚地體會到底層大眾的苦難,看到了饑荒、戰爭對人類的威脅。她後來成了一位作家,用她的筆墨向文明世界呼籲消滅戰爭。她的自傳體小說《放下武器》,喊出了千千萬萬個母親、妻子的心聲,並且代表她們向戰爭販子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貝爾塔成為一個徹底的和平主義者,她參加了一個以實現世界和平為宗旨的組織——國際和平促進聯盟,為和平事業一直鬥爭到1914年去世。

貝爾塔的和平主義思想對諾貝爾的影響非常巨大,可以說,她是最早喚起諾貝爾熱愛和平的人。

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他們之間的重要信件就有30多封左右,其中一半是在探討和平事業。

成為企業家

膠炸藥的發明,的確是炸藥發明史上的又一場革命,1878年一經發表,立刻在英、美、德等國取得了專利權。這種炸藥不怕砸也不怕摔,遇火也不燃燒,所以無論運輸或操作都非常安全。同時,它的爆炸力比達納炸藥更強,不但可以很容易地用於任何重大工程,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它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這個成功也將諾貝爾的事業推到了頂峰。

事實證明:諾貝爾不僅是一個埋頭搞實驗的發明家,還是一位傑出的企業家。

諾貝爾從小就立下大誌:“我一定要在火藥發明上,創下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經過他多年努力,甘油炸藥終於取得了成功,但他很快聲明:“甘油炸藥雖具有強大的威力,但對我而言,卻沒有多大益處,我隻是一個單純的發明家罷了!”

他開始把自己的發明與經濟問題聯係起來,因為他明白,他雖然取得專利,使甘油炸藥得以普及,但他成了那些唯利是圖的火藥商人的研究工具,正是那些火藥商在獲得暴利,而自己卻左右不了火藥的銷售。

之後,每當進行實驗時,諾貝爾都會想到:“我自己的發明,爭取由我自己來領導它走向正確的途徑,不應讓其他人來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