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哲學底中心思潮隻能溢出兩條路,一是反抗既成的組織與已立的學說,二是信仰機械的或定命的生活。走這兩條路底結果,是返古主義與柔順主義。因為目前的製度、思想等,都被看為致亂底根由,任你怎樣創立新法,隻會越弄越壞,倒不如回到太古的樸素生活好。又,無論你怎樣創製,也逃不了已定的命運,逃不了那最根本的法理或道。這思想底歸宿,對於前途定抱悲觀,對於自我定成為獨善主義甚至利己主義。在《老子》裏盡力地反對仁義孝慈,鼓吹反到古初的大道。倫常的觀念一點也沒有,所以善惡底界限也不必分明。第二十章“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便是善惡為無分別底口氣。在實際生活上,這是不成的,《老子》裏所說底道盡管玄妙,在實踐上免不了顯示底疏忽和矛盾底原故即在這上頭。不講道德,不談製度,便來說取天下,結果非到說出自欺欺人底話不可。
老子底玄學也很支離,並不深妙。所說一生二,乃至生萬物,並未說明為什麼這樣生法。道因何而有?欲因何而生?“玄之又玄”,是什麼意思?編纂者或作者都沒說明。我們到處可以看出書中回避深沉的思索和表示冥想及神秘的心態。佛家否定理智,卻常行超越理智底靜慮,把達到無念無想底境地來做思維底目的。道家不但沒有這個,反要依賴理智去過生活。這樣,無論文如何,談不到玄理,隻能在常識底範圍裏說一兩句聰明話,什麼“嬰兒”“赤子”“侯王”“芻狗”“雄雌”“玄之門”,等等,都搬出來了。這樣的思想隻能算是常識的思考,在思想程度上算不了什麼,因為它底根本精神隻在說明怎樣過日子。如果硬要加個哲學底徽號,至多隻能說是處世哲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