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己身邊有很多的同事,也不乏學曆不高,卻能力出眾,收入不菲的人。然而,文憑究竟有沒有用,要和自己的同時代人比,而不是和三四十歲,已和你隔了一個年代的人比。要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職場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他們比你早入場十多年,十多年前,大學生還是人中龍鳳,高中才是普遍學曆,初中也不算丟人,那個時候,初高中生能進場,不代表現在能。而且十多年的光陰和努力付出,對有心人來說,已足以讓他的能力上升數個台階,甚至成長為職場白骨精。而這十多年來積累的人脈和做出的成果,早已令他不用像初出茅廬的你那樣,去人潮洶湧的人才市場和上百人一起爭取一份工作。
即使號稱打工皇後,不是科班出身,以自考文憑進入IBM大門的強人吳士宏,加入IBM也是在1985年——那時大學生還不像現在這樣普及。吳士宏能夠進場,除了她本人的努力,不能不說和這個時代背景也有一定的關係。因而十多年前高中文憑能進大中型企業,不代表現在也行。
隻有入場後,才談得上其他。在現在的就業環境和經濟環境下,在大部分企業將文憑作為評定的參考依據之一的時代背景下,可以套用一句俗語:“有文憑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文憑,是萬萬不能的”,文憑,雖然隻是敲門磚,隻是進場的資格證之一,卻不可或缺。
但求職中,文憑也不是越高越好,更不是所有的文憑、資格證書都應該去考,證書多多益善。不妨把取得文憑或某種資格證書看作一項投資,既然是投資,就會有金錢、時間、機會三重成本。想讓這項投資不至於虧本,需要和自己的職業規劃相結合,並估算未來的產出。同時,用於敲門的磚,還得和所敲的門匹配,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而不至於投資失敗。
什麼是匹配度?打個比方,你懷揣著大學本科學位證甚至博士、碩士證等高學位、英語四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還有什麼普通話等級證、平麵設計師證、人力資源管理證等一堆東西,卻去應聘一個接線生、服務員、營業員這樣的低端職位,就算你肯屈尊,恐怕對方也怕“廟小裝不了大神”,不敢用你。退一步說,就算你肯屈尊,他也肯大著膽子用你,但這是在搶奪較低學曆人群的飯碗,這樣的事太多,有可能引發社會失衡。當然,如果你進了一家大公司,當營業員隻是在基層鍛煉,又另當別論。反過來,你隻有高中學曆,卻想去精英雲集,知識性經濟的投行應聘,或應聘中高端職位,成功的希望也相當渺茫,白費功夫。
另一方麵,如果你熱愛某項技藝,想當個一流的大廚、一流的發型師、一流的化妝師,等等,大學文憑就遠不及一張職業資格證管用——你可以沒有大學文憑,但在一所業內有相當影響力,被大家認可的職業學校的學習經曆、結業證,或有一個業內知名人物當你的師傅,比大學文憑更能提高你在業內的身價。
但你想成為公司白領,大學文憑可以說是入門級的敲門磚。若想再往金字塔的頂端走,隻有一個大學文憑分量未免單薄了一些。待工作到一定年限,積累足夠的工作經驗之後,再次返回校園當學生,充充電,考一個含金量高,又和職業規劃配套的資格證書,往往能助你一臂之力。
要不要考證,考什麼證,需要和職業規劃結合,它應該為讓你的職業生涯更上一層樓而服務,而不是為了考證而考證。如果你今天考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明天又考注冊會計師證,後天再考律師資格證,在考證的路上疲於奔命,到頭來卻哪份職業都未從事或隻從事了其中一樣,那隻能說,你在燒錢,進行了若幹項沒有產出的失敗的投資——失去工作經驗這個依托的職業資格證,是蒼白而沒有生命力的。
文憑隻是一個學習的結果而非過程,是手段而非目的,你在取得文憑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遠比文憑本身重要。文憑也好,職業資格證書也罷,都隻能幫你敲開機遇之門,進場之後的“修行”,卻需要付出更大的心思和努力,取得文憑之後,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這條路怎麼走,讓從同一起點出發的人,數年境遇各不相同,甚至有雲泥之別……
要記住,在職場,永遠是以結果論英雄,而不是以文憑定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