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校友,為什麼俞敏洪的校友就願意回來和他一起做新東方?俞敏洪在演講中說,他的校友給了他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去是衝著你過去為我們打了四年水。”他們說:“我們知道,你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所以讓我們一起回中國,共同幹新東方吧。”
蘋果也好,打水也罷,都是局部而非全體,但它折射出來的,卻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以及是否具有分享和服務他人的精神,是否願意付出。
《道德經》講:“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沒有予,又何來的取?付出與得到,幫助他人和被他人幫助、付出與收獲等諸如此類的關係,就像一本銀行存折,如果你從來沒有往裏麵存過錢,那將來又如何從裏麵取錢呢?而願意付出的人,未必要像俞敏洪那樣打四年水,還有許多其他方式給予對方幫助和支持。何況,如果你隻為達到某種目的勉強自己去打水,反而給人虛偽而不可信的感覺。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校友並不是成功的保障,他的作用更多的時候體現在牽線搭線、提供機會上,之後能否繼續走下去,卻受多種因素影響。
譬如創業,一個好的合作夥伴,是否具有共同的理念,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願景的設想是否一致,比校友情分更加重要。隨著公司的發展,在創業初期起到重要作用的校友,在後期可能因為組織架構的變化、利益分配等原因不再適合一起創業,選擇離開,如百度的創始人之一徐勇。
而在求職、項目合作、拉業務方麵,校友資源雖然能提供一定的幫助,或幫你拉到友情單,但如果你得到這個機會卻表現差勁,對方不是傻子,很有可能隻有一次合作而沒有下次,這樣的事情多發生幾次,你的不良信譽積累太多,就變成了不受歡迎的校友,很難得到校友的幫助。
因而,校友資源固然重要,但成功的根基,依然是自己!
文憑,少不了的敲門磚
文憑是什麼?你可以說它隻是一張紙;可以說它是那四年大學生活留給自己的紀念品,你以自己的母校為傲;還可以說它代表著你的出身,即使已工作若幹年,還會不斷有人問起你畢業於哪所院校;還隱藏著你的校友圈,或許在某個拐角上就遇上你的校友……
無論文化有多少含義,在求職時,文憑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充當敲門磚。
敲門磚的概念已是老生常談,但我要說的是,想進門,一塊敲門磚,是不可或缺的事物。而用得最多,最普遍,最好使,又最基礎的敲門磚,依然是文憑,它和職業發展初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通過搜索前程無憂網站上的數據,發現16萬個空缺職位中要求本科以上學曆的達93%。同時,職位越高,對學曆和資格證書的要求也越高。如跨國公司招募財務總監的條件:“CPA或ACCA證書,英語說寫流利,多年的同行業經驗,MBA優先錄用”。新一代的富豪中,不少人都擁有較高的學位。
幾年前,有的企業把文憑捧上天,連招聘營業員都恨不得是本科畢業,尤其熱衷於招個碩士博士回去當活招牌,告訴別人自己的公司有多現代化。如果說那時的惟文憑論是浮躁病,那為什麼幾年後,許多企業已回歸理性,連一度備受冷遇的大專生也重新贏得部分市場的今天,文憑,依然是個繞不過的檻?缺了它,連麵試的機會都稀少!
因為,剛從學校象牙塔走出來的你,還沒有太多的傲人成果、光輝業績,甚至沒有足夠的工作成果(注意,是成果而非經曆)來告訴別人你的能力;僅靠一頁薄薄的簡曆,企業亦無從判斷你的專業能力如何。此時,學曆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不可否認,初高中學曆中,也有一些人在多年努力後,能力不輸於大學生。但在職業初期,從概率上來說,大學生的總體素質,依然比初高中生和技校生稍高。
此處說的素質,不是人品、性格、教養這些和做人相關的素質,而是指學習力、創造力、適應力等和職業發展關係密切的素質。大學生,往往在工作上能更快上手。朋友的公司曾經招過兩個技校的畢業生做MTV,一個在試用期的第二天就自動離職,因為他完全無從下手,盡管同事已經給了他一些以前做的當借鑒,他依然覺得難度太大,索性離開。另一個雖然勉強做了出來,卻沒辦法用,正好他還沒有畢業,便當了兼職的實習生,半年後工作才正式展開——隻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