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是大學生活給予我們的另一筆隱性財富。校友圈,亦是我們走向社會時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圈。現在早已不是個人英雄的時代,個人的成功,脫離不了團隊的支持,更脫離不了他人給予的種種幫助,如他人介紹的某個機會,告知的某一條重要消息,幫你牽的線搭的橋,或在工作中對你的指點……都有可能讓你離成功更近一點,或在職場走得更順一些。
校友之間對彼此的幫助,通常比進入社會後同事之間的幫助更普遍、更大。因為同事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利益之爭,因為利益,要找到伯牙和子期那樣互為知己的感情很難。在一個公司呆上多少年的同事,往往從公司出來後,因缺乏深厚感情基礎,時間稍長,往往各奔東西,各自疏遠了。
而校友關係保持的時間相對長久,短則幾年,長則可達幾十年。由於對母校共同的認同,在同樣的大學氛圍浸泡過,校友之間也較為容易建立認同感,容易親近。而且大學時期,和以前的求學時期是截然不同的,迷茫、興奮、困惑、焦灼……種種正麵或負麵的情緒,比以前的求學階段都來得更為複雜和多變,經曆也更為豐富,共同走過的這段“動蕩”歲月,使得大學同學之間的感情,比小學、初中、高中同學間的感情都更加深厚。另一方麵,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曆,大家以後發展的道路、工作的圈子可能差別很大,甚至八竿子打不著。但大學,大家都是同一個起點,尤其是同專業的校友,將來很有可能在同一行業,或相互有關聯的行業工作。對彼此來說,同校、同專業、關聯行業的背景,不但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交流更加順暢,無形中也存在更多的商業機會。
更重要的是,大學期間,人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已經初步建立起來,性格也基本定型,大學四年的朝夕相處,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彼此,結交真正氣味相投、理念相近的朋友——這個朋友,很有可能就是你以後的創業夥伴,就像俞敏洪他們的故事。
不是每個人都會像俞敏洪他們那樣選擇創業,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校友仍然是個重要的資源。在我身邊的朋友中,也不時能看見或聽說校友的作用。如A君急需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一本畫冊,卻經費有限,最後找了大學時的好友,以低於市場價30%的價格完成了這筆業務;B君在進入一家公司時,發現他的頂頭上司是他的校友,由於這層關係,上司對他頗為關照,給予很多工作上的指點,幫助他順利度過職場新人的階段;廣告公司的C君去某公司拉廣告業務時,雖然競爭對手的水平和他差不多,但碰巧C君和那個公司的負責人是校友,於是順利成交……
許多高校也意識到了校友的力量。西方社會很早就十分注重校友資源,各個高校都有一個老同學關係網、校友會。校友會往往都有求職網絡,能夠幫助本校畢業生通過校友關係找到工作。比較知名的有牛津大學校友圈、耶魯大學的“骷髏會”。尤其是後者,這個成立於1832年的組織,原本是為了給移民美國的英裔精英分子的後代建立一個互助性質的關係網,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秘而不宣又神通廣大的社會關係網。一旦入會,在從商或從政的道路上,入會者都會得到該組織的支持和資助。
國內的高校近年也開始拓展校友資源,許多高校都成立了校友會,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在上海、深圳、廣州、北京等地都設有分校。不少麵向成人開辦的商學院如MBA、EMBA等培訓班,更把校友資源作為競爭手段之一。如由李嘉誠基金會創辦的長江商學院,就十分注重打造緊密的校友關係,時常組織校友間的互動,在活動中加深校友間的了解,由此引發校友間的合作,或借助校友網絡,給學員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平台。這些信息,進一步說明了校友的力量。
然而,盡管校友之間有守望相助的感情基礎,但不代表校友們有義務主動為你提供援助,或和你一起創業。俞敏洪在北大演講時,說了一個企業家和他講起的,在大學時候的故事。當時,他們班有一個家境比較富有的同學,每周都會帶六個蘋果到學校來,宿舍裏的同學以為是一人一個蘋果,結果他是自己每天吃一個。由蘋果事件,這個富有的同學給大家就留下了一個自私的印象。後來這個企業家成功了,這位富有的同學還沒有成功,就找到這位企業家,想加入他的團隊。但大家商量後,不同意他的加盟,原因是在大學時,他從來沒有體現過分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