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的白人之謎

1652年4月7日楊凡、裏貝克率領90人的隊伍踏上了南非好角特普灣附近的土地,並升起了荷蘭東印度的旗幟,成為了南非探險的第一批人。他們為了供給從荷蘭本國到印度之間往來的船舶以食糧、飲水、燃料,而想在此設立居留地。他們耕作田地,雖然農作物豐收,但是對於肉類則不易獲得。荷蘭人不得不因此而打獵,或用其他的商品交換牛隻。正因為這個關係,他們必須到內陸或是繼續沿海岸線前進。

土著荷天特特族視牛為第一種貴重的財寶,他們從不把牛視為可食用的動物。所以他們不太願意與人交換,更何況荷蘭人並沒有值得和他們交換肥母牛和強壯公牛的商隻。因此,荷蘭人隻得從本國運送牛隻到那兒,讓那兒的農民(波亞人)畜養繁殖。

1861年,荷天特特族的旁支(住在開普西北方亦即橘河的南方)南姆庫哈族土著,攜帶了好幾塊據說是在大河附近的山中挖出的銅礦來到荷蘭人的居留地。南姆庫哈族說那條河的對麵有另一種部族——高大、黑眼的人們——住在那兒。這兩個問題引起了荷蘭人的極大關注。他們想知道這種“不同的部族”是否就是姆娃市姆塔巴人?這種民族非常有名,甚至已傳到了開普。而那條河被認為是姆娃南姆塔巴王國南方的國界——維基蒂·南姆拉河。

在兩三年中,有3支探險隊為了進行調查工作,而朝著西北方出發。但在尚未到達南姆庫哈之前,就因食糧無法供給而半路折回,所以這次的調查完全失敗。1685年8月,總督西蒙·凡特魯·希特魯親自率領了57名白人和數十位荷天特特族,及布希族的傭人;此外又帶了數匹可供人騎的馬、驢、七輛牛車和一群牛出發。他們同時也帶了一艘小船,準備在進人姆娃南姆塔巴王國前渡河時使用。

行人在向導的帶領下行進到一個有流石的峽穀中,牛車翻覆了。接著他們又進人沼澤,牛車的車輪又陷到沼泥中。最後在南姆庫哈族的地方,凡特魯·希特魯和當地的首長們簽了一份“永久的互相保持健全的和平狀態生活”的條約。約1周後,遠征隊在現在的斯普林勃克發現了“銅山”,開始在探礦和試挖。因為這座“銅山”所生產的銅礦質地非常好,所以他們便在此地做了簡單的熔礦爐,遠征隊終於帶著金屬的標本平安歸來。

他們對在“銅山”開掘到優質銅礦而欣喜若狂,同時也對路途的遙遠艱難望而卻步。而且在尋找維基蒂·南姆拉河(即現在的橘河)時,照理說再往北走80公裏即可尋獲,但結果令人驚訝,他們並沒有找到它。

荷蘭人和荷天特特族的友誼很快出現裂痕繼而出現了瓦解,最後產生了對抗。因為到居留地來的歐洲人數增加,更多的內陸上地被荷蘭人和破亞人不斷的侵入,而他們在荷蘭特特領地裏不是用交易的方法來獲得牛隻,而是掠奪。遊牧民族的荷天特特族,井沒有為戰爭而組織部隊,無論在何種情況之下,他們那些細身的射矛是絕對抵不住波亞人的槍支。所以他們被迫退到北方和西方,甚至有很多人被抓去當奴隸;更有很多人以家庭奴隸之名義而被征調。

開普殖民地的不斷擴大進而刺激荷蘭人以印度洋為目標,朝著東方擴張。1736年,由海魯瑪魯士·修普奈魯所率領的一隊荷蘭獵象隊,越過了大魚河和大基河,進了大基地域(也就是在大基河的彼岸)。在那裏,有兩個班特族的小國科薩和了普。那裏的居民,性質和荷天特特人完全不同,荷蘭人當時把班特稱為“卡費魯”。但是修普奈備所率領的獵象隊卻受了這些“卡費魯”的襲擊,這種小衝突成為引發後來戰亂的“導火線”。1752年,一支奉命探險大魚河對岸的正式遠征隊來到這裏。他們越過大魚河後,立即受到班特戰士們的阻止,使得他們不得不回頭。雖然有班特族的攻擊及阻止,但這次遠征在8個月的期間內,仍繼續前去探險,為東部的開普等地,帶回此地最初的詳細地圖測量報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