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緩兵平遼東
三國時,司馬懿在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時,使用了“緩兵之計”,攻克襄平城(今遼寧遼陽地區),平定了遼東。公元238年,司馬懿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公孫淵憑借兵力優勢死守襄平。魏軍兵力少於公孫淵,但糧草較充足。當時又天降大雨,平地積水數尺深,不利於攻城。司馬懿分析了這些情況,認為魏軍不宜急於進攻,如企圖速戰速決,敵人可能憑借兵力優勢突圍。如果采取緩兵之計,拖延時間,公孫淵因缺糧問題日益嚴重,必然引起軍心大亂。於是,司馬懿決定在城外安營紮寨,相持待機。
在相持數天後,公孫淵的一部分兵士趁發大水之機出城打柴、放牧,司馬懿下令不準襲擊這些敵人,以此示弱,麻痹敵人。公孫淵聽到報告後,認為司馬懿兵少力單,又值天降大雨,魏軍無法攻城,便下令將士堅守城中觀望,期待魏軍有一天會撤退。就這樣,雙方在雨中相持月餘沒有交戰。
雨過天晴,魏軍大舉攻城。這時,城中糧盡,餓死者眾多。公孫淵率殘部突圍,在城外被魏軍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