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多樣的動物
動物也有年輪嗎?
我們已經知道,植物有年輪。那麼,動物的身上有沒有年輪呢經科學家研究後發現,動物也是有年輪的。
我們知道,河蚌有兩片貝殼,外層黑褐(hè)色,上麵有許多同心圓狀的環紋,叫做生長線。在一般情況下,每經過一年,貝殼上就會留下一圈生長線,這就是蚌的年輪。數一數生長線的數目,大致就可以知道蚌的年齡了。黃花魚的年輪在藏於頭骨中的耳石上。耳石是一種石灰質的塊狀物,磨成薄片後可以見到一圈圈的同心環,那就是年輪。年輪不僅記載著魚的年齡,也是魚一生經曆的記錄。龜鱉有所不同,它們的年輪在背甲上。從龜鱉(bie)背甲各盾片上同一環數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
其實,人也有年輪。人的年輪在腦子裏。由此可見,很可能所有生物都有年輪,隻有各自在什麼部位,至今還沒有完全了解罷了。
動物到底會不會做夢?
人在睡覺的時候會做夢,那麼,動物會不會做夢呢其實,動物睡覺時也是會做夢的。
巴西和美國的3位科學家研究了三趾樹懶(lǎn)的腦電圖,發現這種動物很會做夢。它每天做夢的時間大約為2個多小時。它的夢是斷斷續續的,持續時間是8分鍾左右。在動物世界中,最擅長做夢的還不是三趾樹懶,因為鬆鼠、豪豬、袋鼠、老鼠和犰狳等動物,有的每天做夢的時間可長達5~6小時。
各種哺乳動物都會做夢。過去人們以為,大部分爬蟲不會做夢。現已發現相當多的爬蟲也會做夢。有的科學家甚至認為,有些恒溫的恐龍在睡眠時也會進入夢鄉。
鯨(jīnɡ)是海洋中的一種哺乳動物,它常常是浮在水麵上甜甜地進入夢鄉;即使大輪船從它身邊開過,也吵不醒它。有時海麵上狂風大作,巨浪滔天,鯨就幹脆不睡,等到風平浪靜時再痛痛快快地大睡起來。
哪些動物能預報天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人類對未來幾天的天氣變化也能及時、準確地預測了。不過,你知不知道,動物中也有一些“天氣預報專家”呢。
蜜蜂能“預報”晴雨。蜜蜂采蜜時,出巢早,歸巢遲,說明第二天是晴天;如果出巢遲,歸巢早,說明不久將有雨;如果連續下了幾天雨後,蜜蜂頂著雨去采蜜,說明天將轉晴了。
魚也是“預報”天氣變化的能手。平時,它在河裏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可是,逢到刮風下雨前,它總是有些焦躁不安,有時甚至躍出水麵。
水蛇對天氣變化也特別敏(mǐn)感。平時,水蛇總是躲在洞中,如果它鑽出洞來,橫盤在路上不動,或者朝一個方向慢慢地遊走,往往是下雨的征兆(zhào)。這是因為下雨前氣壓降低,空氣濕度增大,給水蛇生活帶來不利,所以它就鑽出洞來。
動物看東西跟人看到的一樣嗎?
我們依靠眼睛來觀察周圍的一切,感受大千世界的繽紛色彩。不知你想過沒有,動物的眼睛是否和我們人類所看到的事物是一樣的呢?
人們靠觀察動物的表現,以及解剖(pōu)動物的眼睛,從眼睛構造上來了解它們的視覺功能。
在昆蟲中,蜜蜂能分清不同形狀和顏色。有人做過試驗,在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盤子裏,有的放蜜,有的不放蜜,時間一長,即使那種形狀那種顏色的盤子裏不再放蜜,蜜蜂也一樣飛落到那種盤子裏來找蜜吃。蜜蜂找到不同形狀不同花色的蜜源植物,會飛回蜂巢,在巢中跳舞,用舞蹈形式告訴同伴哪裏有蜜源植物,可在哪裏采到花蜜和花粉。可見蜜蜂對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是能夠分辨出來的。
從眼睛構造來看,猴子、狒狒(fèi)、猩猩(xīng)、黑猩猩等高等的靈長類動物,眼睛構造複雜,具有角膜、虹膜、鞏膜、瞳(tónɡ)孔、晶狀體、視網膜等構造,非常接近人的眼睛。所以,高等動物看周圍的東西,很可能跟人看到的一模一樣。
為什麼動物有認路的本領?
世界上有許多動物認路,不管離開家有多遠,從來都不會迷失方向。它們是怎樣認路的呢?
說起來,每一種動物的認路方式是不一樣的。信鴿(ɡē)是認路的高手,如果把信鴿帶到千裏之外的地方去放飛,它能很快、很準確地飛回自己的窩裏。其原因主要是它靠地球的磁場來確定飛行方向的。蜜蜂每天要離開巢飛到遙遠的地方去采蜜,它靠空氣中的偏振光來定向認路,從而回到自己的巢(cháo)中,從不失誤。
生活在內河中的鰻(mán)魚,每年春天順流而下入海產卵,當卵(luǎn)發育成熟後,幼鰻又逆流而上回到內河來,它們是靠水流來認路的。
在非洲南部的一些島嶼上,有一種膽小的蛇,人們叫它“撒粉蛇”。它離開“家”後便沿途撒落一些身體表麵的白色粉末,這些粉末顏色明顯,氣味濃烈,撒粉蛇就是靠這種粉末回到自己的洞穴中的。
動物是怎樣治病的?
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很惡(è)劣(liè),難免會患病,或者是受傷,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動物們該怎麼辦呢?
你不必擔心,動物們自己就是醫生,它們會自己治病。
例如,熱帶森林裏的猴子得了瘧(nüè)疾(jí),就去啃又苦又澀的金雞納樹的樹皮來治療,因為這種樹皮裏有一種成分能治療瘧病;印度有一種長臂猿,受傷後就把香樹的葉嚼碎,捏成團兒,塞在傷口裏來治療創傷;很多動物還會利用洗溫泉澡來養生治病。美洲灰熊到了老年喜歡泡在含有硫(liú)磺(huáng)的溫泉裏,就像老人那樣利用溫泉治療老年關節炎。母獾常給得了皮膚病的小獾洗溫泉澡,直到把皮扶病洗好為止。
動物不但能給自己治病,它們的身上還蘊藏著藥材。如,犀牛角是解熱的珍貴藥材;玳瑁甲征能治療熱病發狂;著名的牛黃是牛的膽(dǎn)囊(náng)結石,是清熱、解毒的良藥等等,真是多得難以數清。
你知道動物唾液的作用嗎?
和人一樣,很多動物也有唾(tuò)液。但各種動物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同,它們的唾液也就有許多不同的妙用。
蜘(zhī)蛛(zhū)的唾液是一種“腐(fǔ)生劑”。當蜘蛛張開網捕獲到獵物時,它很快爬過去。首先用靠近口部的一對螯(áo)刺入獵物的體內,隨即將唾液注射進去。當蜘蛛的唾液進入昆蟲的體內後,昆蟲就慢慢軟化,最後化成液體。這時,蜘蛛就可以飽餐一頓了。燕子的唾液是燕子造巢的“粘合劑”。有一種金絲雨燕,在岩洞和懸崖峭壁上營巢,營巢時分泌的唾液遇到空氣即迅速凝固粘結,築成半盅形的巢,這就是有名的燕窩。貓的唾液是一種“消毒劑”,它裏麵含有一種叫做“溶(róng)菌(jūn)酶(méi)”的物質,具有清潔傷口、殺滅細菌、防止感染化膿和促進愈合的作用。所以,當貓腿等部位受傷時,貓會用舌頭舔(tiǎn)傷口,為自己治傷。螢火蟲的唾液是一種高效的“麻醉劑”。當捉到獵物時,螢火蟲用頭頂上的一對顎連續對獵物注入有毒的唾液,會使獵物失去知覺。
世界上哪種動物最香?
我們都喜歡聞香味,有些動物就會散發香味。你知道世界上哪種動物最香嗎?
麝(shè),俗稱香獐子。它的體型很像鹿,但比鹿小,在鹿科動物中它是個體最小也是最原始的。麝的分布範圍很廣,北達西伯利亞中部,南到尼泊爾。我國也有很多種類的麝。各種麝雌雄都有膽囊,其他鹿科動物則沒有膽囊;麝雌(cí)雄都不長角,但雄性有長達7~9厘米的獠(liáo)牙,顯得與眾不同。
在雄麝的臍下,有一個奇妙的腺囊,從中可以分泌出一種具有濃烈香氣的液體。這種被人稱為麝香的液體,不但異常芳香,而且十分強烈持久,即使是幾千米以外,也能聞到。
平時,雌麝雄麝是分居的。但每年的初冬季節,是雄麝同雌麝交配的時期。這時候,雄麝分泌的麝香增多,發出的香味濃烈。雌麝聞到香味,很快就會找到雄麝約會成親。麝香是一種高級香料,也是一種名貴藥材,有抗菌消炎、鎮心安神和解毒的作用。
麝牛是怎樣對付敵人的?
麝(shé)牛是生活在北美洲的珍稀動物,它的模樣很像野牛,但是尾巴很短,耳朵較小、短腿、寬蹄(tí)子,渾身長滿厚絨毛。
北極地區生活環境十分嚴酷,還會經常遇到敵人的襲擊,所以它們都是結成群生活,幾十隻在一起,就能增加生存的力量。它們常常受到北極狼群的攻擊,麵對強敵,它們會立刻排列成圓陣,頭朝外,把角對著敵人,怒目迎戰。每當這時都是身強力壯的公牛站在前麵,而把母牛和孩子們安排在後麵。當拚殺開始時,都是公牛首領率先與敵人一搏,其他公牛隨後跟上。如果衝在前麵的公牛倒下了,後麵的公牛會相繼跟上,直到把敵人打敗。這種頑強的戰鬥精神真讓人感動?
狗睡覺時為什麼要把
鼻子藏起來?狗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動物,是人類忠實的好朋友。狗不僅能幫助人類看家守戶,而且還能協助打獵和破案。
很多養過狗的人都知道,狗在睡覺時,常常把鼻子藏在兩條前腿之前。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狗有強健有力的四肢,善於奔跑,但它最大的特點是具備嗅(xiù)覺(jué)特別靈敏的鼻子。狗鼻子比其他動物的鼻子複雜得多,除了正常的鼻腔有嗅覺作用外,鼻子尖端的外表麵,還有一層無毛的部位,那兒長著無數小小的突起,外麵還覆(fù)蓋(gài)著一層粘膜組織。在這層粘膜上,有許多特殊的細胞,專門掌管嗅覺。對狗來說,靈敏的嗅覺實在太重要了,如果嗅覺部位受到傷害,將會給狗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方便。正因為如此,狗特別懂得珍惜鼻子,連睡覺時也不忘記。它把鼻子藏起來,就是為了保護鼻子,防止睡著後受到意外的傷害。
獅子與老虎誰是獸中之王?
獅子和老虎都是十分凶猛(měng)的動物。獅子主要生活在非洲的沙漠、平原上;老虎則主要生活在亞洲的叢林中。在世界各地,獅子和老虎都有“百獸之王”的美譽。
於是,人們自然會想,獅子與老虎到底誰厲害在自然界,獅子與老虎天各一方,彼此相隔千山萬水,從來不會碰麵,因此無法一比高低。
不過,動物學家通過對獅子和老虎的生活習性進行觀察和分析後認為,如果兩隻年齡相同、大小相似的獅子和老虎一起廝殺起來的話,獅子不是老虎的對手,因為老虎在耐力和靈敏性方麵,稍稍勝過獅子一籌,在智力、捕食方法、避(bì)敵技巧方麵,獅子更不如老虎。據說在古羅馬時代,人們曾讓獅子和老虎在競技場中進行過格鬥,每次都是老虎戰勝獅子。獅子喜歡結群,常常是一個家族甚至幾個家族共同生活,而老虎從不合群,是個獨行俠。如果一群獅子對付一隻老虎,那麼老虎就必敗無疑了。
為什麼大象的鼻子那麼長?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大象這種動物。那時候,大象的身體可沒有如此龐大,比現在小多了,鼻子也沒有現在這麼長。
為什麼大象鼻子變長了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是大象適應生活環境的結果。大約在2000萬年前,地球上四季常青,溫暖如春,各種生物生長旺盛。由於食物豐富,營養良好,大象的身體也一代比一代長得大。大象的身體長得越來越大,結果頭離地麵的距離也越來越高,鼻子如果不能觸到地麵,那麼行動就不能做到靈活自如了。為了適應生活環境,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象的上唇(chún)慢慢地變長,鼻子也跟著長,久而久之,鼻子和上唇合二為一,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為什麼很難見到大象的屍體?
大象是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動物。在森林中,其他動物很難對大象構成威(wēi)脅(xié),可是,無論是大象最後自己因年老、疾病,或者被其他動物傷害,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幾乎見不到大象的屍體。
大象死後究竟哪裏去了?
原來,是其他的大象把死去的同伴埋(mái)葬(zàng)了。一天傍晚,英國生物學家哈維·克羅茲在一個沼澤地附近目睹了大象的葬禮。一頭垂危的老母象耷拉著腦袋,跌跌撞撞地向前掙紮著,終於摔倒在地。四周的大象圍在它身邊,發出沉悶的哀號聲。一頭小公象將象牙伸到老象身下,試圖把它抬起來。然而,它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讓老象重新站立起來。眾象站在老象的周圍,低著頭,不時用長鼻子撫摸老象的遺體。最後,它們用土和草木把死者掩埋了起來。大象不僅會掩埋死者,還常常把死象的象牙弄斷,然後在岩石或樹幹上摔打,將象牙摔碎。至於大象為什麼采取這一行動,人們至今仍不得其解。
為什麼蝙蝠總是倒掛著?
蝙(biān)蝠(fú)是一種夜晚出來活動的小動物,白天它們會在屋簷(yán)、岩隙縫或岩洞中倒掛著睡覺和休息。
有人一定會問,蝙蝠日複一日地這樣倒掛著,它們能夠受得了嗎這與蝙蝠的身體結構有關,即長期以來適應飛翔生活的結果。
那麼,蝙蝠為什麼這樣趴著或躺著休息呢蝙蝠前肢僅有1個爪,可輔助攀爬,不能用來著地。後肢短小,具有長而變的鉤爪,適於懸掛棲息。由於它用來飛行的翼膜十分寬大,後肢短小,當它落在地麵上時,隻能伏在地上,身子和翼膜都貼著地麵,無法站立或行走,也不易飛起來,隻能匍(pú)匐(fú)爬行,很不靈活。如果在高處掛著,遇有危急時,就可以隨時伸展翼膜起飛,非常靈活。此外掛在高處,也比較安全。
北極熊為什麼不怕冷?
生活在北極的白熊,又叫北極熊。北極熊從不畏懼嚴寒,即使氣溫降到零下80℃,還照樣生活著。它們為什麼不會凍死呢?
科學家對北極熊濃密的皮毛進行了研究,發現毛並不是白色的,而是無色透明的。這種毛好像一根根石英纖維,實際上是一個個空心管子,每一根毛都能把射入的太陽光散射開來,使毛呈現白色的外觀,成了北極熊極好的保護色。同時,這種毛還能把散射的輻射光傳遞到皮膚的表麵,在那裏被吸收並轉變成熱能,使北極熊在新陳代謝中所損耗的熱量得到補充。令人驚奇的是,北極熊這種天然的太陽能收集器效率很高,能把95%以上的太陽輻射能轉為熱能。
北極熊的皮毛實在是太神奇了。受它的啟示,科學家在平板太陽能收集器中填滿毛發樣的纖維,結果太陽能轉換為熱能的效率增加了50%。
為什麼豹子把食物般到樹上?
豹(bào)子是很凶猛的食肉動物,它主要在早晨、黃昏以及夜間活動,利用靈敏的視覺和聽覺來尋找獵物。
豹子很善於爬樹,它經常躲在樹上襲擊通過樹下的動物。豹子的主要食物是羚羊和其他小動物。豹子在捕捉到獵物後常拖到樹上食用,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豹子鬥不過老虎、獅子,如果在地麵吃食物,可能會遭到它們的搶奪,而樹上沒有比豹更強的動物,它就可以安心自在地品嚐食物,不用擔心獅子或是老虎來分享它的美餐。
吃飽後,豹子會把剩下的獵物放到樹枝上,將食物儲存起來,這樣就不怕鬣(liè)狗或其他野獸來偷吃了。豹子的前齶力量很大,跳躍能力也很好,這也是它能把比它體重還重的獵物拖到樹上去的原因。
犀牛的好朋友是誰?
在動物界,犀牛是有名的大塊頭之一。犀牛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頭頂上長著一隻獨角,這可是犀牛抵禦敵害的武器。據說一旦發起怒來,即使是三四隻獅子也敵不過一隻犀牛。
可是,也許你想不到,犀牛這麼個厲害的大家夥,卻有一個嬌小的“好朋友”,那就是我們所說的犀牛鳥。
犀(xī)牛鳥是一種像畫眉般大小的鳥,它常年生活在犀牛的背上。犀牛不但對犀牛鳥從來不發火,而且對犀牛鳥還非常歡迎。犀牛為什麼對犀牛鳥如此青睞呢原來,雖然犀牛有堅厚的皮膚,但在皮膚的皺褶之間,卻非常嫩薄,常被體外寄生蟲和吸血昆蟲侵襲和困擾。犀牛除了往身上塗泥,來防治害蟲之外,就隻能依靠犀牛鳥的幫助了。因為犀牛鳥停棲在犀牛背上,可以啄食犀牛體外的寄生蟲,作為它的精美食品。這樣,二者互利互惠,各取所需,結成了牢固的“友誼”。
麋鹿為什麼又叫四不像?
四不像學名叫麋(mí)鹿(lù),體長約2米。因為它的身體和尾巴有些像驢子,但尾巴沒有驢子的大;腳蹄(tí)有點像牛,沒有牛的壯;頭頸有點像駱駝,沒有駱駝的長;頭上的角有點像鹿,沒有鹿的眉杈。所以叫它“四不像”是最合適不過了。
四不像原產中國,極其稀少,是非常珍貴的動物。到了清朝時,清皇室把它們集中養在皇家獵苑裏。有一年,法國的神甫用金錢買通了皇家獵苑的太監,盜走了四不像的頭部和皮。神甫在巴黎展出了四不像的頭部和皮,轟動了各國動物學界。後來,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四不像被歐洲列強盜運到了歐洲。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竟把皇家獵苑裏的四不像全部殺光,導致四不像一度在我國絕種。1956年,英國倫敦動物學會贈送我國2對四不像,四不像才重新回到了故鄉。
北極狐為什麼四海為家?
你聽說過北極狐(hú)嗎北極狐也叫白狐,比普通的狐稍小,身長50~60厘米,尾長30厘米,體重3~8千克。稱北極狐為白狐,似乎不太合適,因為依照它們的毛色可以分為白色、藍色兩類。白色類的北極狐在冬季全身毛色一片銀白,而兩眼和鼻尖卻漆(qī)黑(hēi),黑白分明,十分顯眼;到了夏季,毛色變為淺灰褐色。藍色類北極狐,冬天毛色是藍灰色的,夏天毛色為淺灰色的。兩種北極狐的皮毛都非常美麗華貴,是高級的裝飾品。
北極狐經常棲(qī)息於北冰洋沿岸地區以及一些島上,多成群居住,穴居於岸邊避風向陽的小山坡下。北極狐經常要搬家,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旅鼠。旅鼠一旦缺乏食物,便開始遷移。當旅鼠遷移時,北極狐也相應地遷移,甚至追隨旅鼠遷徒幾百千米,因此北極狐被稱為四海為家的流浪漢。
究竟什麼動物最懶?
你聽說過樹懶嗎樹懶是一種非常珍奇的動物,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森林裏。樹懶有一點在動物界非常出名,那就是它非常懶,常年倒掛在樹上昏昏欲睡,動作極其緩慢,即使遭到攻擊,也不著急,甚至死了也倒掛在樹上。
樹懶分兩趾樹懶和三趾樹懶兩種。樹懶的四肢長有鋒利的鉤爪,所以能夠倒掛在樹上。除了倒掛在樹上外,樹懶的4腳幾乎沒有別的功能,如果不小心落到地上,它隻能利用前腳的爪鉤住地麵,使身體慢慢前進。樹懶還是遊泳能手,能在水中無聲地仰泳過河。
樹懶從來不離開樹,無論是吃東西、睡覺,甚至是繁殖,都是在樹上進行的。它的一生,幾乎有3/2以上的時間都是在睡夢中度過的。
樹懶的毛與其他哺乳動物相反,由腹部向背麵生長,當雨水落到它身上時,會沿著毛流向兩側。它的每根毛都有小溝,在溝內寄生著藻(zǎo)類,所以看上去身體是綠色,使它棲息在樹葉之間也不易被敵人發現。
你知道豪豬嗎?
豪(háo)豬(zhū)身上長有堅硬的棘(jí)刺(cì),像一支支利劍,所以它又被稱作“箭豬”。豪豬身上的棘刺長得不牢,當遇到凶猛的動物襲擊時,它就會把尾巴甩向敵人,這時它身上的刺很容易甩出去,所以有人認為,豪豬能射出身上的刺去攻擊敵人。其實,它隻不過是甩掉了幾根刺,並不是像射箭那樣把刺射出去。豪豬身上的刺確實很厲害,當遇到敵人或受驚時,臂部的長刺立即豎起來,並發出“沙沙”聲警告敵人,如果敵人敢於攻擊,它就會快速向後退,衝向敵人,就是凶猛的食肉動物也怕它的這一招,不敢對它輕舉妄動。
此外,豪豬還是一個專啃(kěn)樹皮、嫩枝的大壞蛋。它一個冬天就能咬死100多棵樹,給森林帶來很大危害。
豪豬還有一個嗜好,就是喜歡吃鹽。有時豪豬闖入野外工作人員的營地,啃食接觸過鹽的東西,就連接觸過汗的物品也不放過。
豬真的很愚蠢嗎?
在許多地方,豬一向被人們認為是呆頭呆腦,吃飽了就睡的愚(yú)蠢(chǔn)的動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在很多情況下,豬比人們一向認為很聰明的狗更聰明,凡是狗所能做的各種技巧,豬都可以做。在音樂的伴奏下,豬演員能表演舞蹈,還會表演花色打滾、玩翹翹板、過橋等節目,是一名出色的動物雜技演員。人們還發現,豬的感情很豐富。它會用不同的吼叫聲、咆(páo)哮(xiāo)聲、呼嘯聲和扇耳舞尾等動作,表達自己的感情。豬的嗅覺很靈敏,因而有人便讓它尋找丟失的東西,或在戰場上找出地雷。
在德國薩克森州,警察局專門訓練了一頭野豬,使它成為“警豬”。它不但能找到犯罪分子深埋在垃圾堆中的毒品和槍支,而且還能用鼻子把它們拱出來。由此可見,豬其實是很聰明的動物,隻是人們還不夠了解它罷了。
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
在自然界,各種各樣的動物為了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它們經過世世代代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逐漸練就了各種各樣的偽裝本領,讓自身的體表顏色跟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借此避免敵人的侵(qīn)襲(xí)和傷害。
變色龍又名避(bì)役(yì),是一種爬行動物,它在自我保護方麵可是個行家。變色龍平常喜歡靜悄悄地生活在樹枝上,它雖然其貌不揚,卻能在一晝夜間,變換出6~7種顏色。在變色龍的表皮上貯存著黃、綠、藍、紫、黑等各種色素細胞。一旦周圍的光線、溫度和濕度發生了變化,變色龍的體表顏色也就會隨之發生變化。
科學家依照變色龍的體表顏色,製成了一種既能自動改變顏色,又始終與周圍環境保持一致的軍裝。這種軍裝是由一種對光線變化很敏感的化學纖維織成的布料製成的。軍人穿上這種軍裝,隱(yǐn)蔽(bì)時就不需要其他偽裝了。
吸血蝙蝠是怎麼回事?
生活在美洲熱帶森林中的吸血蝙蝠,專門靠吸動物和人的血液為生。它們的牙齒與眾不同:前麵的門齒和犬齒特別發達,又長又尖,像刀一樣鋒利,並有銳利的“刀口”,可以用來割破動物和人的皮膚。吸血蝙蝠的舌頭在舌邊和舌腹有溝,可形成吸管,用來吮(shǔn)吸血液。這種蝙蝠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物質,能防止血液(yè)凝(níng)固。
吸血蝙(biān)蝠(fú)常常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吸血部位。遇到牛或馬,它主要咬背部和體側;如果是豬,它就咬腹部;如果是鳥類,那麼就咬腿部。有人曾看到過它吸血的情景:一隻吸血蝠突然飛向地麵,用翼鉤攀(pān)住一隻雄雞的腿,後肢著地,雞走它也走,邊走邊吸血。對於熟睡的人,吸血蝙蝠會選擇耳垂或鼻尖吸血,那些部位神經較少,而血管卻很豐富,不容易被察覺。吸血蝙蝠一次大約可吸血50克,相當於它自身體重的一半。即使吸血200克,相當於它自身體重的兩倍,它也照樣能起飛。吸血蝙蝠的平均壽命是12年,它一生吸的血液可多達100升。
旅鼠為什麼要“自殺”?
旅鼠是一種生活在北極附近,身長10厘米左右的小型齧齒動物。這種小動物貌不驚人,沒什麼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但它有一種非常奇怪的習性,常常成群結隊地集體投海葬身大海,這在動物界中極為罕見。
科學家一直在尋求旅鼠投海“自殺”的原因,他們發現,旅鼠有規律性地每隔3~4年,便要大規模地集群一次。這是因為經過這段時期之後,由於北歐地區的旅鼠大量繁殖,居住地過度擁擠,食物發生危機,使它們不得不外出尋找食物。有趣的是,旅鼠的遷移路線幾乎總是麵對大海,沿途之中如果遇到湖泊和小河,它們就泅遊而過,最後到達海邊還不肯止步,紛紛跳下海去。科學家在推測旅鼠這樣做的動機時認為,這也許是旅鼠把大海當成又一個湖泊、又一條小河,以為有能力遊過去,但結果卻是一場悲劇。不過,這也隻是推測,真正的原因尚不得而知。
眼鏡蛇發怒時為什麼脖子會變粗?
大家肯定聽說過眼鏡蛇(shé)吧,它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劇毒蛇,因為頸部有一對白邊黑心的眼鏡斑紋,故稱“眼鏡蛇”。眼鏡蛇的“脾氣”很暴躁,發怒時“臉”不紅,“脖子”卻變粗,所以有的地方稱之為“膨頸蛇”。
眼鏡蛇發怒時為何脖子會變粗呢原來,它的肋骨一端是活動的,而頸部助骨比其他部分的長,當它遇到侵擾時,其身體前半部豎起,頸部的肋骨就極力擴張,於是就將皮膚撐開,使脖子變粗。眼鏡蛇的脖子變粗,是向敵方發出警告。此外,眼鏡蛇聽到音樂時,由於受到聲音的刺激,也會昂首發怒,脖子膨(péng)脹(zhàng),昂起脖子搖晃著,像跳舞一般,其實並非跳舞,而是伺機咬侵擾者一口。如果你有機會親眼見到眼鏡蛇,可千萬要小心提防。
蛇的舌頭為什麼分叉?
人們早就注意到,蛇的舌頭與其他動物不同,是分叉的。蛇的舌頭為什麼要分叉呢?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科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舌頭分了叉,蛇就可以分兩次品嚐美味了。古埃及科學家的解釋是:蛇是在肮髒的地上爬行的,分叉的舌頭可以幫助它們掏清鼻孔中的髒東西。古印度人則斷定,這樣的舌頭是妙不可言的,可以像叉一樣擊中獵物,像管子一樣從洞中汲水,也許還能對獵物進行催眠。這些看法顯然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近年來,美國動物學家史溫克對此作了研究,他發現蛇的分叉的舌頭不僅是味覺器官,而且是一種奇特的定位儀。它能辨別方向,就像人的耳朵長在腦袋兩側,有利於分辨外界聲音來自何方一樣。蛇根據左右兩側舌頭接收到的獵物味信息,便能確定對方的位置,立即進行追擊。試驗表明,如果把蛇的兩個舌尖剪掉,蛇就會失去追蹤氣味的能力,甚至會迷失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兜(dōu)圈子。
螃蟹為什麼橫著走路?
螃(páng)蟹(xiè)是味道鮮美的餐桌佳品,小朋友們都喜歡吃。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活螃蟹,就會發現它是橫著走路的,這實在是很奇怪的事。那麼,螃蟹為什麼橫行呢這是由它奇特的身體構造決定的。螃蟹的頭部和胸部在外表上無法區分,因而就叫頭胸部。螃蟹的10隻腳長在身體兩側。第一對螯足,既是掘洞的工具,又是防禦和進攻的武器。其餘4對是用來步行的,叫做步足。每隻腳都由7節組成,關節隻能上下活動。
大多數蟹頭胸部的寬度大於長度,因而爬行時隻能一側步足彎曲,用指尖抓住地麵,另一側步足向外伸展,當指尖夠到遠處地麵時便開始收縮,而原先彎曲的一側步足馬上伸直了,把身體推向相反的一側,於是,螃蟹就不斷地橫向移動了。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步足的長度不同,螃蟹實際上是向側前方運動的。
為什麼白兔的眼睛是紅色的?
兔子是十分常見的動物,它們都十分惹人喜愛。兔子有各種各樣的毛色,比如灰色、天藍色、茶褐色、黑色、白色等等。如果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各種顏色的兔子,它們的眼睛的顏色與其毛色是一樣的,惟獨白兔是個例外,它的眼睛是紅色的。
為什麼白兔子和其他顏色的兔子不同呢科學研究發現,兔子的毛色是由它們表皮所含的色素決定的。色素的顏色不僅表現在毛色上,同時也表現在眼睛的某一結構中。眼睛的結構上部分是透明的,色素的顏色很容易被我們感覺到;雖然眼球當中有許多微細血管,但血液的顏色被色素掩蓋了,所以,一般兔子眼睛的顏色與毛色一致。
白兔子的表皮缺乏色素,它的毛也不含色素,因而是白色的;由於它的眼球表皮也不含色素,但是卻同樣有許多微細血管,因此,它透明的眼球當中的血液經過折射,我們就看到了紅紅的眼睛。
娃娃魚為什麼能捕捉到飛鳥?
娃娃魚是一種古老的兩棲動物,它的學名叫大鯢,是我國的珍稀動物。長得像鯰魚,生活在水中,叫聲酷似嬰兒的哭聲,所以又被稱為“娃娃魚”。實際上,娃娃魚跟魚類沒有任何關係。它是一種肉食性動物,比它小的種種動物都吃,如魚、蚯(qiū)蚓(yǐn)、青蛙、蝦、田螺(luó)及各種水生昆蟲。娃娃魚在水中遊時輕盈自如,敏(mǐn)捷(jié)靈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娃娃魚還有一手捕食空中飛鳥的獨特本領,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娃娃魚利用久旱不雨的天氣先在溪水中喝了一肚子水,接著爬到鳥類經常停棲的樹枝下,然後頭向上,張開大嘴,再將肚子裏的水嘔到口中,它可以一連堅持幾小時不動,好像一口小小的清泉。鳥兒飛來,見到“泉水”,便迫不及待地去飲用,聰明的娃娃魚將水慢慢地咽下,鳥兒隻好把頭伸進娃娃魚的嘴裏吸水,娃娃魚看準機會,一下子咬住鳥頭,於是就可以慢慢享受送上門來的佳肴了。
為什麼斑馬身上有條紋?
斑馬生活在非洲大草原,是馬類中長相最漂亮的,深受人們的喜愛。斑馬身上線條分明、細密光滑的斑紋非常漂亮,使人歎為觀止。
斑馬以青草和嫩樹枝葉為食,它善於奔跑,視覺好,聽覺敏(mǐn)銳(ruì),進食時常常警(jǐng)惕(tì)地豎起耳朵,防止突然的襲擊。斑馬喜歡群居生活,但它的自衛和抗敵能力較差,常常成為獅子等猛獸的攻擊目標。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也為了同類之間相互識別,斑馬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體表顏色。
黑白相間的條紋是一種適應環境的保護色。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斑馬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和月光照射下,反射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形輪廓的作用,放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這樣就可以減少被敵害發現的機會,從而保護自己的安全。
眼鏡蛇為什麼怕獴?
俗話說,一物降一物。差不多每一種動物都有天敵。提起眼鏡蛇,人們都知道它以劇毒出名,人或者其他的動物若被它咬上,會九死一生。但是獴這種像貓那麼大小的很不起眼的小動物,卻是眼鏡蛇的天敵,能輕易地製服可怕的眼鏡蛇。
獴有一種天性,就是與蛇相鬥。一隻自幼從沒見過蛇的獴,一旦見到蛇就會立刻猛撲過去。獴最喜歡吃毒蛇,而且蛇的毒性越大,它越是喜歡吃。眼鏡蛇的毒性十分大,自然是它經常捕捉的食物。獴鬥蛇的技術十分高,它身體較小,動作靈巧,而且在與眼鏡蛇爭鬥時,表現得十分勇猛。在與眼鏡蛇相鬥時,獴會把全身的毛都蓬鬆起來,看上去比原來大1倍,這一方麵增加了它對眼鏡蛇的威懾力,同時也避免了在爭鬥時被眼鏡蛇咬中身體,眼鏡蛇頂多能咬中它的一撮毛。況且獴的身體內有一種解毒物質,即使被蛇咬中,一般情況下也安然無恙。
鴨嘴獸為什麼是卵生的?
鴨嘴獸是哺乳動物,屬單孔目。單孔目動物的特征就是在消化管的末端,集中了生殖管和輸尿管。所以不管是糞便、尿液還是卵,都是從同一孔道排出的。
鴨嘴獸的長相非常奇特:它的嘴跟鴨子一樣,它的尾巴像魚,而它的腳卻長得跟青蛙一樣。真是怪模怪樣?鴨嘴獸除了生產期外,其餘時間都過著獨來獨往的生活。在生產前,雌鴨嘴獸會在它的窩穴中鋪上一層草,準備開始生小寶寶。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鴨嘴獸雖然是哺乳動物,卻不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直接產仔而是下蛋。鴨嘴獸一次可產卵1~3枚,蛋經過大約10天的孵化,寶寶就出生了。剛孵出的小鴨嘴獸長25厘米。雌鴨嘴獸沒有乳房,奶水是從腹部滲出來的。小鴨嘴獸要吃奶時,媽媽隻好肚皮朝上仰臥,小鴨嘴獸爬在媽媽肚子上舔食,這又是鴨嘴獸的一個與眾不同之處。
為什麼浣熊要清洗食物?
浣(huàn)熊和黑熊並不是近親,它的身材很小,體重隻有10千克左右。浣熊的毛色很怪,是由灰、黃、褐等顏色混雜而成的。浣熊的嘴巴細長,眼睛周圍有一圈黑毛,就像帶著一副太陽鏡,很惹人喜歡。
浣熊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對什麼東西都很感興趣,常常玩弄各種東西。浣熊經常在樹上活動,窩也搭在樹上。
浣熊是一種行為奇怪的小動物,在吃食物之前,總是把食物放在水中洗一洗再吃。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才把這種可愛的小動物稱做“浣熊”。那麼,為什麼浣熊在吃食物之前要把食物放在水中洗一洗呢目前還沒有確切答案,但根據目前的研究得知,浣熊的這種行為並不是為了清潔,也不是一種習慣。
鬆鼠最怕哪種動物?
鬆鼠生活在森林裏,平時棲息在樹上。它身體細長,長度約有20厘米。鬆鼠一般吃植物的種子、果實,也吃蘑菇、嫩枝以及昆蟲、鳥蛋,它行動活潑敏捷,十分惹人喜愛。
雖然鬆鼠體型很小,尾巴卻特別大,蓬鬆鬆、毛茸茸的,跟它的身子差不多一樣長。鬆鼠的生活範圍離不開樹,有時在樹上竄來竄去,從一根樹枝竄去,它的大尾巴可幫了大忙,尾巴能幫助它在騰空竄跳時掌握平衡,而不致於失足摔落下來。另外,當冬天到來時,鬆鼠把大尾巴圍在頭上,蜷縮在窩裏,尾巴就像一條大毛圍巾那樣保暖。
鬆鼠雖然很機敏,但卻最怕貂。貂眼力好,會爬樹,又是吃肉的動物,隻要被它盯上,鬆鼠就很難逃掉。有的鬆鼠也會施展些聰明,逃到又高又細的樹梢上去;貂怕掉下來當然就不敢再向上追了,但是它會在鬆鼠回洞的路上藏起來,最後鬆鼠還是難逃貂的追捕。
為什麼駱駝能忍饑耐渴?
駱駝被人們譽為“沙漠之舟”,在寸草不生、滴水皆無的沙漠裏,駱駝連續10多天,甚至20多天不吃不喝,仍能馱著貨物,和主人昂首闊步前進。
為什麼駱駝能在幹旱的沙漠中生存呢這是因為,駱駝的嗅覺靈敏,順風時竟能嗅出40~60千米的水源和草地。吃的方麵,駱駝那韌如橡膠的嘴唇,連尖得能刺穿皮鞋的荊棘也吃,而且嚼食本領高強,完全不用伸出舌頭,因此不會損失寶貴的水分。
駱駝最令人驚異的特點是它隻需要極少水分。平時駱駝很少喝水,但喝1次水平均可以走100千米,因為它放開量喝起水來一氣能喝100千克。駱駝不論得到多少水,都能盡量利用,其原因不止一種,而有10多種,排尿量是原因之一。大多數動物如果小便不多,不能排出尿素廢料,便會中毒,駱駝卻可經肝髒把大多數尿素再循(xún)環(huán),製出新的蛋白質,因此食物和水可以慢點補充。另外,駝峰是一個奇妙的脂肪貯存庫,找不到東西吃時,駱駝便靠這些脂肪維持生命。
為什麼箭毒蛙被稱為“毒王”?
在南美洲的亞馬遜(xùn)雨林中,生活著一種箭毒蛙。這種蛙身隻有幾厘米大小,全身會發出霓(ní)虹(hóng)燈光般的絢(xuàn)麗色彩。不過,你千萬別被它迷人的色彩所迷惑,因為這層漂亮的皮膚能夠分泌出毒性極強的物質。箭(jiàn)毒(dú)蛙(wā)的毒性非常強,毒性相當於嗎啡的200倍。隻要5百萬分之一克毒液,就可以毒死一隻老鼠;10萬分之一克毒液,則可以毒死一個人。森林裏的毒蜘蛛毒性就很強,但和箭毒蛙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了。
箭毒蛙的劇毒物質能夠破壞人的神經係統的正常活動,使神經中樞發出的指令不能正常到達組織器官,最終導致心髒停止跳動。不過,箭毒蛙的毒液隻能通過人的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皮膚劃破,毒液至多隻能引起皮疹,而不會致人死命。聰明的印第安人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在捕捉箭毒蛙時,總是用樹葉把手包卷起來以避免中毒。印第安人還會充分利用箭毒蛙的毒液做成毒針、毒箭等,用於狩獵,變害為利。
蟾蜍身上為什麼長疙瘩?
蟾(chán)蜍(chú)是青蛙的近親,不過,由於它身上長滿了疙瘩,所以有許多小朋友都覺得它很惡心,把它稱為癩蛤蟆。蟾蜍的長相雖然不好看,但它卻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動物。它動作遲緩,性情溫和。白天,蟾蜍躲在草叢或者是洞穴裏;到了晚上,才出來捕食。蟾蜍的嘴巴又寬又大,舌頭像青蛙一樣靈活,凡是在它捕食範圍內的害蟲,幾乎都逃不掉。
那麼,蟾蜍的身上為什麼長滿了疙瘩呢這是它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它趴在地上,與泥土的顏色沒什麼區別,可以避免敵害的發現。蟾蜍身上的疙瘩能分泌粘液,保持皮膚的濕潤,同時還能分泌乳白色的漿液。蟾蜍分泌的漿液有毒,是它的防身武器,連黃鼠狼也怕它三分。不過,這種漿液卻可以入藥,人們從其中提煉出的“蟾(chán)酥(sū)”,具有止血、陣痛、強心、解毒等療效。
為什麼青蛙有功也有過?
青蛙是人們常見的小動物。它常棲息於稻田、池塘以及河流沿岸的草叢中,因為是兩棲動物,既能生活在陸上,也能生活在水中,所以有時青蛙也潛伏在水裏。
青蛙的食量很大,種類也很多。它的食物來源包括昆蟲、田螺、蝸牛、小魚、小蝦、魚卵等等,但主要還是吃昆蟲。由於青蛙多生活在農田附近,因此常常捕食害蟲,被人們譽為“田園衛士”。從這一點上說,青蛙能消滅農業害蟲,對農業是有益的。
但是,青蛙在捕食昆蟲時根本不可能具備區別與選擇的能力。它在捕食昆蟲的同時,也往往捕食農田益蟲。加上它還吃魚、蝦、魚卵等,對漁業有時也會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說青蛙有益也有害。不過,站在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良好自然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的立場上,青蛙仍是值得保護的動物。
一條蚯蚓切斷後為什麼
會變成兩條蚯蚓?蚯(qiū)蚓(yǐn)是很常見的小動物,它在泥土中鑽來鑽去,疏鬆土壤(rǎng),是人類的好朋友。
從分類上說,蚯蚓是一種低等的環節動物,它有頭有尾,還有口腔、胃、腸和肛門,整個身體就像一根兩頭尖的螺紋管。蚯蚓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本領,如果身體被切成2段,它們不僅不會死去,過幾天,反而變成兩條完整的蚯蚓。這是因為,蚯蚓切成2段後,切口上的肌肉馬上會一邊收縮,一邊形成新的細胞團將傷口閉合;同時,體內一部分未分化的細胞快速趕來“增援”,與新的細胞團一起形成再生芽。與此同時,身體裏的內髒器官、神經係統以及血管等組織細胞,通過大量的分裂繁(fán)殖(zhí),迅速地向再生芽裏生長。過不了多久,缺少頭的一段長出了新的頭,缺少尾巴的一段長出新的尾巴來,一條蚯蚓就變成了2條完整的蚯蚓。
一條蚯蚓切斷後變成2條完整的蚯蚓,這叫“再生”。動物越低等,再生能力越強。
為什麼類人猿不可能變成人?
除了人類外,類人猿是動物王國中最高等的動物。這個大家族包括長臂(bì)猿(yuán)、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它們在外形上與人類最相似,在親緣關係上與人類最接近,兩者的祖先都是古猿。
也許,有的小朋友會問,現代類人猿有沒有可能進化成人類呢我們都知道,人類的進化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從出現直立行走,到手與腳的分工,再到語言和文字的出現,綜合促進了大腦的發展,才逐漸產生了現代人。
根據科學家測定,現代人的腦量要比古猿的腦量增加2~3倍。今天的類人猿仍然生活在森林中,過著小家庭的生活,與同類之間幾乎沒什麼交往。它們沒有社會生活,因此就不可能積累較多的生活經驗,也無法互相之間進行交流,更無法產生語言和文字。正是因為這種生活方式的差異,現代的類人猿想要變為人類是不可能的。
所有的蜘蛛都織網嗎?
蜘(zhī)蛛(zhū)能消滅各種害蟲,是人類的朋友。網是蜘蛛狩獵的工具。蒼蠅、蚊子等小昆蟲從網旁飛過,往往會自投羅網,成為蜘蛛的大餐。不同的蜘蛛編織網的地點也不同,比如,在屋簷下織網的蜘蛛,有的叫大腹圓網蛛,有的叫球腹蛛。另一些蜘蛛喜歡在草叢中織網,如橫紋金蛛等,它們以草為家。
也許你沒想到,並不是所有的蜘蛛都結網,也有許多蜘蛛是不織網的。如在牆上爬來爬去捕捉蒼蠅的蠅虎,在草叢中活動的狼蛛等就不織網,它們過的是遊獵式生活。雖然不像織網蜘蛛那樣織網狩獵,但這種蜘蛛的活動和狩獵卻離不開蛛絲。它們的腹部拖著一根安全絲,隻要將絲的一頭固定,就能上下爬行,既方便又安全。有一種蜘蛛叫唾沫蛛,當它發現獵物後,口中還會噴出黏性的液體,突然將獵物粘住。可見,雖然不結網,但它們捕起食來卻一點也不差。
蜘蛛網為什麼粘不住蜘蛛?
有一則謎語:“將軍多威風,獨坐大網中,布下八卦陣,捕捉飛來蟲。”聰明的小朋友會脫口而出,謎底是蜘蛛。沒錯,蜘蛛有一個很特別的本領,它用不著像其他的昆蟲一樣四處覓食,而是織好了網以後,就可以坐等美味自己上門了。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蜘蛛網能粘住其他昆蟲,但卻從來不粘蜘蛛自己,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原來,蜘蛛織網時,先做一個由放射線組成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上鋪設很稀疏的圓形網線,這些絲都不粘。蜘蛛最後鋪設的圓形網線才是粘絲,蜘蛛通常從外圈往中央織網,這種絲不但粘,而且鋪得也密,每當靠近原先鋪設的圓形網線時,蜘蛛都會把那些不粘的絲吃掉。一直織到中央後,再從網中央到藏身處拉一根細絲。如果昆蟲被粘在了網上,這根絲會振動,蜘蛛就會踩著不粘的放射線去吃獵物。如果蜘蛛不當心踩著了粘絲,也不要緊,因為它爪上分泌有油,還是不會被粘在網上。看起來,蜘蛛的這種“踩鋼絲”的水平還真高?
哪一種昆蟲的壽命最長?
動物界的範圍所指很廣,在動物中,也不乏長壽者。但若專指動物中的昆蟲,長壽者就很少了,許多昆蟲的壽命非常短暫,有的甚至連一天也活不到。
在所有的昆蟲中,蟬可算是它們當中的壽星了,你大概很難想到吧。
有一種蟬最長可活17年,雖然比起許多動物來都差得遠,但這在昆蟲中卻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蟬生活在美國,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習慣,差不多全部生命都在地下度過。一旦它從土裏鑽出來,大約隻能活一個月。
為什麼它要在地下度過漫長的17年呢原來,它生長發育的過程十分漫長,需要17年才能完成。雌蟬把卵產在樹枝上幼蟲從卵中孵出後,掉到地上,鑽進土裏攀附在樹根上吸食營養。沉睡17年之後,完成發育過程的蟬才鑽出地麵,爬上樹梢,隻不過,它享受美好大自然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昆蟲冬天躲到什麼地方?
到了冬天,氣溫大大下降,而且有的地方還經常刮風、下雪,身體弱的昆蟲怎麼能夠抵擋得了呢所以,一到了寒冷的冬天,昆蟲們就不見了蹤影。
除了一部分一年生的昆蟲冬天要死掉以外,大部分的昆蟲冬天都到哪裏去了呢其實,昆蟲也有自己的辦法,既然冬天不能出來活動,它們就得想辦法冬眠,這是昆蟲求生存的本能。
昆蟲冬眠的形式各不相同。少數昆蟲,如螻(lóu)蛄(ɡū)的成蟲秋末冬初在地洞裏冬眠;有的昆蟲如螟(mínɡ)蟲、蜉(fú)蝣(yóu)等等,用幼蟲的形態找地方過冬;地老虎等則是用蛹的形態過冬;蟋蟀等昆蟲把卵埋起來或藏到一個地方,也能度過寒冬。
各類昆蟲不論采取哪一種形式過冬,都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先要在體內儲存下足夠的營養,排掉體內的水分,還要選擇保溫並隱蔽的地方。這樣,它們才能安全地度過漫長的寒冬。
哪些昆蟲是飛行健將?
你別看昆蟲個子小,長相也不起眼,但有些昆蟲真的要飛起來,本領可實在不簡單,可以稱得上是飛行“健將”,比起那些能長途飛行的鳥來,並不遜色多少。
要說蜻蜓長得很普通吧,看上去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是它卻能以每小時150千米的速度進行長途飛行。有的蜻蜓甚至一次能飛行1000多千米。蝗蟲在遷徙的時候,如果是順風飛行,能飛幾千米,阿爾及利亞的蝗蟲群可以飛行3500公裏到達美國。蝴蝶也擅長飛行,每小時飛行18~40千米,在遷徙時能長途跋涉幾個月。
這些昆蟲之所以能飛這麼遠,是因為它們都有自己拿手的飛行技術。蝴蝶在飛行時,會利用上升氣流進行滑翔。這就節省了“力氣”。蝗蟲更獨特。它頭上的觸角能根據風向變化發出信號,使神經係統調節的扇動,保持固定飛行方向。蜻蜓的翅膀前邊上端有一塊角質加厚的翅痣,它可以減少翅膀顫動,以利於平穩地飛行。
為什麼說蟑螂是活化石?
你知道蟑(zhāng)螂(láng)有多長的曆史嗎蟑螂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3億5000萬年?蟑螂剛出現時,正是地球古生代的石炭(tàn)紀,當時連恐龍都沒有出現。
我們是怎樣了解到蟑螂的“家底”呢原來,科學家根據發掘(jué)出土的古代化石發現了這一事實。由於昆蟲的軀體比較小和軟弱,能被完整地保留在地層中比較困難。但是,有少數古代昆蟲還是保留了下來,最早被發現的昆蟲化石,是距今3億5000萬年前的無翅彈尾蟲,後來又發現了最早的有翅類昆蟲化石。蟑螂化石也是被發現的化石之一,把那時的蟑螂和現代蟑螂相比較,它們十分相似。
古代生物的遺體化石,是我們了解古代生物及其演化的直接證據。可見,蟑螂確實是極為古老的動物,對於研究昆蟲的進化有重要意義,所以被稱為活化石。
為什麼雌螳螂要殺夫?
螳(táng)螂(láng)雖不起眼,但卻是很古老的動物,曾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身軀龐大的恐龍在地球上消失了,而小小的螳螂生命卻一直延續到現在,這說明,螳螂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
螳螂成蟲的體形是雌大雄小,秋季是螳螂繁殖的季節,當螳螂交尾完畢後,雌螳螂扭過頭來,用自己強大的前足將雄螳螂的頭牢牢鉗住,然後張開口,將自己的“丈夫”一口一口吃掉。
雌螳螂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原來,在自然環境中,雌螳螂生理上所需要的蛋白質,如果隻依靠它捕捉的小蟲是遠遠不夠的。雌螳螂為了產出飽滿的卵,培育出健壯的後代,至少要吃掉四五隻雄螳螂,才能滿足它所需要的養分。盡管雌螳螂身體非常強壯,但是產完卵以後,它也會精疲力竭而死。因此說,不管雌螳螂,還是雄螳螂,都要為下一代而獻出生命。
為什麼蜜蜂蜇過人後會死?
大家都知道,蜜蜂的尾端有一根針,這根針連著身體裏的毒腺(xiàn),所以它是“毒針”。毒針是蜜蜂在自然界進行自衛的武器,遇到敵人侵害時,蜜蜂會把毒針刺入敵人身體,然後放出毒液,給敵人以迎頭痛擊。
有時你無意打死一隻蜜蜂,會有一群蜜蜂飛來蜇你,這是蜜蜂在報複你。還有時你並沒有惹它,但是卻被它蜇了,那是因為誤會,錯以為你要傷害它,所以蜇了你。
不過,蜜蜂是不會輕易地用毒針蜇人的,因為一旦蜇了人,它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會很快死去。為什麼蜜蜂蜇了人就活不成了呢原因很簡單:蜜蜂的毒針尖端有幾個倒刺,紮進皮膚以後,就拔不出來了。而毒針是和內髒相連的,這樣當蜜蜂蜇了人飛走時,就會把毒針和一部分內髒留下來,蜜蜂失去了重要的內髒器官,因此過不了多久就會死去。
蜻蜓為什麼要“點水”?
我們每個人差不多都見過蜻(qīng)蜓(tíng)。蜻蜓的樣子特別像一架飛機,再加上蜻蜓是益蟲,所以,蜻蜓特別受到小朋友的喜歡。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夏天,如果你去池塘邊玩,往往會發現幾隻蜻蜓在池塘上空飛來飛去,並不時地將尾巴在水麵上輕輕地點一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蜻蜓點水”。
蜻蜓為什麼要經常點水呢其實,蜻蜓這樣做是有目的的,這是它們特有的產卵方式。蜻蜓和其他昆蟲不一樣,幼年一般是在水中生活的。蜻蜓將卵產在水中後,卵就孵化變成稚蟲,俗稱水蠆(chài);水蠆雖有三對步足,卻沒長翅膀,根本不像它的蜻蜓媽媽;水蠆的下髻很長,能屈能伸;頂端的一對鉗子,是專門捕捉孑孓(jié jué)的銳利武器。水蠆在水中生活一年,蛻皮約10多次,才從水麵下的水草上爬出水麵。再蛻最後一次皮之後,最終變成真正的蜻蜓。
蛾子和蝴蝶有什麼區別?
蛾子和蝴蝶長得很像,有不少人分辨不出來。不過,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仔細比較,還是會發覺差別很大。
首先,從頭部的觸角來看,蝴蝶頭前麵的一對觸角根細頭粗,像打壘球的棒子;蛾子的觸角根粗頭細,像馬鞭子。
其次,我們再比較二者的身體。蝴蝶身體瘦長,翅膀闊大,飛起來翩翩起舞,停飛時兩對翅膀立在背上,前一對在內,後一對在外,有時上下扇動。蛾子的身體比蝴蝶粗短,翅膀狹長,飛速明顯快,東撞西撞,靜止時後翅被前翅覆蓋,半斜形平鋪身體兩邊,像屋脊一樣。
第三,從生活習性上講,蝴蝶一般都是白天活動,它們舞動漂亮的翅膀,在花叢中漫舞;而蛾子則大多晚上出來活動,它們喜歡光亮,經常在有光的地方活動。
蠶為什麼最愛吃桑葉?
我們都喜歡漂亮的絲綢(chóu)製品,你知道嗎五顏六色的絲綢都是由蠶吐出的絲成的。蠶平時最喜歡的食物是桑葉,這也是蠶一生的主要食物。
為什麼蠶喜歡吃桑葉呢鮮桑葉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分外,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蛋、糖類、脂肪、礦物質、纖維素和有機酸。蛋白質、糖類、脂肪和礦物質,是被蠶用來製造蠶絲的主要原料。
蠶是靠它的嗅覺和味覺器官來辨別桑葉氣味的。如果破壞了這些嗅覺和味覺器官,它就無法辨別桑葉的氣味,於是,它就不再挑剔,而能隨便吃其他植物的葉子了。
一條蠶,從孵(fū)出來到吐絲結繭,要吃掉003千克的桑葉。到現在為止,已經知道蠶能吃的食物很多,除桑葉外,還有柘葉、榆葉、無花果葉、蒿柳葉、蒲公英葉、萵苣葉、生菜葉等。但不管怎樣,蠶最愛吃的是桑葉。
為什麼螢火蟲會發光?
夏天,在田野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盞盞的“小燈籠”飛來飛去,它們就是螢(yíng)火蟲。螢火蟲身體扁平細長,大多數雄性有翅,雌性無翅。螢火蟲是很有趣的昆蟲。它像一盞小燈籠,能發出閃閃的螢光,因此,許多小朋友都很喜歡它。有趣的是,熒光雖亮,但並不灼手。原來螢火蟲在發光時幾乎不產生熱,發出來的是“冷光”。
那麼,你知道為什麼螢火蟲能發光嗎螢火蟲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它的腹部末端有一個發光器。發光器上覆蓋著一層透明的角質表皮,表皮下排列著幾千個內含熒光素和熒光素酶的發光細胞。當體內氧氣充足時,熒光素在熒光素酶的激發下,就同經過氣管吸入的氧氣起化合反應,合成氧化熒光素,釋放能量並轉化為熒光。螢火蟲發出的熒光之所以一明一暗,正是它的開關氣門控製氧氣進入發光器的結果。了解了螢火蟲有趣的發光原理,你會感覺到,螢火蟲雖小,卻也很不簡單哩?
竹節蟲有哪些自我保護措施?
竹節蟲身體長得細長,一般的長度在10~30毫米左右。由於竹節蟲的整個身體形狀就如同一根枯竹枝,所以我們就叫它竹節蟲。竹節是綠色或黃褐色,所以當它趴在竹枝上時,往往被誤認為枯枝,冷眼一看很難看清它到底躲在了哪裏。
竹節蟲身體的顏色還會根據環境的顏色變化而變化,所以從顏色上敵人更難以發現它。有一種竹節蟲的形狀和顏色都酷似綠色的闊葉,平時它們就棲息在闊葉植物之上,白天不出去活動,靜伏著不動,到夜裏才尋找食物。竹節蟲的絕妙保護色,使它很好地保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