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危險時,竹節蟲還有一個逃生絕招,當它又細又長的腿被敵害捉住時,它就毅然把腿舍棄。但是過不了多久,它會長出新的腿。不過,這種再生能力,隻有生長發育中的竹節蟲才有,完全長成的竹節蟲不能再生。
為什麼蝗蟲喜歡成群結隊?
蝗(huáng)蟲行動喜歡成群結隊,而且隊伍越來越壯大,有的時候甚至大到鋪天蓋地的程度。蝗蟲群所到之處,可謂是一片狼籍(jí),一大片莊稼,傾刻間就能被它們吃光,所以蝗蟲是人類農業的最大敵害之一。
為什麼蝗蟲總是成群結隊地行動呢?
首先,蝗蟲產卵時,對環境選擇非常嚴格,既要土地堅硬,又要有一定溫度,還要陽光能夠直射。所以,能被蝗蟲選中產卵的地盤不會太大,而所有的雌蝗蟲也就都來了,卵孵化整齊,一出生就是一大批,蝗蟲自然也就群居而生。
其次,蝗蟲生存需要較高體溫,它們必須群居並且相互緊緊依偎,以維持體內溫度。所以它們飛行和落下,都是成批成群的。
為什麼埋葬蟲要掩埋屍體?
埋(mái)葬(zàng)蟲是一種黑色的甲蟲,背上有橙色或紅色的斑點,體長2~4厘米。埋葬蟲的嗅覺特別靈敏,當附近的小動物死去後,它能用觸角很快聞到屍體的氣體,探明屍體的位置,然後在飛行中,用翅膀的震動聲為信號,招來大批同伴。當幾十隻埋葬蟲彙聚到小動物的屍體上以後,它們便會在動物的屍體上爬上好幾圈,好像在測量屍體的長短大小,考慮該挖多大的墓穴才能將它掩埋似的。接下來,所有的埋葬蟲就鑽到屍體下麵,齊心合力地挖起土來。土越挖越鬆,屍體就越隱越深。埋葬蟲就這樣把比自己大得多的動物屍體埋葬到土裏。
埋葬蟲克服重重障礙,把小動物屍體埋葬起來,是有它們的特殊目的的,這是在為未來出生的寶寶準備食物。埋葬蟲在埋下的動物屍體上產卵,孵化出來的幼蟲就可以美美吃著它們父母早為它們準備好的佳肴,快快地長大。
由於埋葬蟲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自然環境的作用,人們把它們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
為什麼天牛是樹木的天敵?
天牛是樹木的天敵,對樹木的危害十分嚴重。不管是在公園還是在果園裏,被天牛蛀蝕的樹幹,會出現彎曲交錯的溝紋,情況嚴重的甚至會整株樹木枯死。
小小的天牛為什麼如此厲害呢原來,天牛的大顎非常尖利發達,還沒長大,幼蟲就開始在樹皮下麵吃樹木的纖維,它們在樹皮中轉來轉去,啃成螺旋狀的溝紋。等幼蟲長大後,成年的天牛就開始向樹幹裏麵蛀蝕,把樹幹啃(kěn)出彎彎曲曲的隧道,然後鑽進去。
天牛從此住進樹幹的洞裏,邊吃邊排泄,有的小朋友會在樹幹上被天牛蛀的溝紋裏,看到一些細碎的東西,那就是天牛的糞便。天牛在樹洞裏一住就是一兩年,可把樹木害苦了。所以,為了保護寶貴的林木資源,我們都要定期噴灑藥劑,或者采取其他的防治措施,盡可能地消滅天牛。
為什麼衣魚要吃書?
衣魚並不是魚,而是最原始的小昆蟲,它的確是與眾不同。雖然衣魚已經從遠古到現在在地球上生活了26億年,但身體和外觀卻一直沒有變化。
衣魚的身體分為14節,約10毫米長。沒有翅膀,體形扁平,披一層銀灰色鱗(lín)片。衣魚被稱為“書蟲”,它很喜歡吃書,所以常能在書裏發現它。每當夜晚來臨,它便開始活動,吃書和紙張,有時也吃衣服。衣魚喜歡吃含有澱粉和膠質的東西,書籍在裝訂時要塗上漿湖或者膠,所以自然就成為它啃吃的對象了。衣魚能長期住在書裏而不須飲水,這是因為它體內組織中有氫(qīng)元素,吃下的食物與氫產生化學作用,就能產生水。
昆蟲寄居在別的生物身體上,吸取它們的營養而生活,這是昆蟲的寄生,一些昆蟲都有這種習性。比如跳蚤(zǎo)寄生在貓身上,吸吮血液;虱子寄生在雞身上,吸吮(shǔn)血液等等。衣魚長期寄居在書裏,也是一種寄生。
為什麼獨角仙總是愛打架?
獨角仙是一種長相特別的昆蟲,在南方的樹林裏,常見到它的蹤跡。白天獨角仙躲在樹幹上或泥土縫裏,晚上才出來活動,它們專吃樹木、其他昆蟲的幼蟲和植物的莖。
為了對付敵害,爭奪食物或者配偶,獨角仙常常大打出手,雄獨角仙爭鬥時,角較大的一方,把角插到對手的腹部下方撐起,把對方弄翻。或利用角和前額的突起物把對方挾住,有時甚至把對方的前肢弄破。在爭奪配偶時,雄性獨角仙之間往往展開激戰,獲勝者把對方趕走,迎娶“新娘”。獨角仙特別喜歡吸食甜樹汁,常常為了搶食樹汁而爭鬥,勝利者可以飽飲一頓,失敗者隻好灰溜溜地走開。
頭頂上像犀牛角一樣的角是獨角仙得心應手的武器。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獨角仙都長角,長角的隻是雄性獨角仙,雌性獨角仙不長角。雄性獨角仙長得個頭較大,再加上頭頂上的角有殺傷力,一般昆蟲都不敢惹它們。
蟬真的聽不到聲音嗎?
地球上任何一種動物的聽覺器官,接受的聲波都有一定的頻率範圍,而且不同種類的動物所能接受的聲波的頻率範圍也不盡相同。當然,昆蟲也不例外,每一種昆蟲能接受的聲波範圍也各有差別,超過或低於這個頻率的聲音,它們就聽不到了。
曾經有一位法國昆蟲學家對蟬的聽覺作過試驗。夏季,樹上的蟬“知了,知了”地唱個不停。這位昆蟲學家在蟬的周圍發出很大的聲響,如拍掌、叫喊,但都無法使蟬產生反應。後來,他動用土槍,在蟬的旁邊連連發射,可是蟬依然無動於衷。於是這位昆蟲學家就斷言:蟬是聾子。
其實,蟬並不是聾子,隻是它們接受的聲音頻率與人不同。現代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研究,得出了結論:蟬和其他昆蟲一樣,是有聽覺器官的。蟬的聽覺器官長在腹部第二節附近,由較肥厚的像絲樣的物體所組成,上麵布滿靈敏的感覺細胞。當聲波傳到聽覺器官時,感覺細胞把該信號傳到腦子裏,蟬就能聽到聲音了。
白蟻與氣溫升高有關係嗎?
一提起全球氣溫升高的原因,不少人都能說上幾條。但你知道嗎白蟻居然也與此有關。美國國家氣象研究中心氣象化學家帕特裏克·齊默爾曼教授認為,除了人類活動而不斷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形成“溫室效應”,以及厄爾尼諾現象等因素外,昆蟲家族中的白蟻居然也與此有關。
這個觀點聽起來似乎令人不可思議,小小的白蟻怎麼會與氣溫升高扯在一起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白蟻的腹中大約生存著100多種細菌和原生動物,由於它們的存在,喜歡啃咬木頭的白蟻,把大量木質纖維素食物吞下肚後就能被消化。但是,這類微生物在消化分解纖維素的過程中,就必然會產生出甲烷氣體。甲烷有個特點,在較低的大氣層裏,經過反應後能夠形成二氧化碳,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會導致地球中的熱量不易散發,形成“溫室效應”現象。
螞蟻為什麼能認路?
螞蟻外出尋找食物一走就很遠,相當於到幾百千米以外去一樣。可是,螞蟻沒有眼睛,它又是怎樣準確無誤地回到自己的巢穴中去的呢?
科學家通過長期研究發現,螞蟻是依靠氣味來導航認路的。螞蟻沒有眼睛,它走路時,完全靠頭部的一對觸角來探路。螞蟻的觸角十分靈活,它具有兩種功能。一種是觸覺作用,螞蟻利用觸角,探明前麵物體的方位、形狀、高矮、大小以及硬度等情況,然後很快作出是否通行的判斷。另一種作用是嗅覺作用,原來,螞蟻邊走邊從肛門和腿部的腺體裏,分泌一種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在路上暫時留下氣味和痕跡,當螞蟻返回巢穴時,隻要聞著這條留有氣味的痕跡,就能準確無誤地回到家,這叫做“氣味導航”。
有人做了個試驗,如果在螞蟻的身上或走過的路線上灑上香水,螞蟻就再也回不了家了。即使回到家也會被其他螞蟻咬死。這是因為每一個蟻巢中都有它特殊的氣味,螞蟻就是靠這種氣味來區別自家人或外人的。
小小白蟻為危然害大?
白蟻是一類隱蔽、群棲的昆蟲,它們的個頭很小,但對人類的危害卻很大。
白蟻愛吃木材,以木材纖維素為主要營養源。所以木柱、木樁、枕木、坑木,甚至秋千架、樹木都成了白蟻的美味佳肴。由於白蟻的破壞,有些房屋、船隻等往往被蛀成像隧道一樣的無數洞孔,木材也變得腐朽脆弱,一觸即碎,所以時常發生倒塌,沉沒事故。
白蟻危害木材的速度驚人,損失重大。中等程度的白蟻群體,隻要10天時間,就可以把30立方厘米的木材吃光。在野外建築70平方米左右的木結構建築物,隻要經過一次大群白蟻築巢蛀蝕,2~3年間就需改建,否則,就有倒塌的危險。當白蟻的群體繁殖擴大以後,雌蟻、雄蟻的老巢可伸延出幾十米長的通道,能危及房屋建築、鐵路橋梁和倉庫物品。
由於白蟻的種類多、分布廣,對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房屋建築、鐵路橋梁的危害極大,所以我們必須消滅這種害蟲。
蚊子發出的“嗡嗡”聲是
怎麼回事?蚊子飛的時候能發出“嗡嗡(wēng)”聲,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蚊子的翅翼(yì)振動率很快,每秒鍾達到250~600次,能推動空氣來回很快地運動,產生細微的“嗡嗡”聲。
盛夏的夜晚,當人們休息時,蚊子的“嗡嗡”聲很煩人,攪得人不能安然入睡。但是,這聲音對蚊子本身來說卻是美妙的,是它們求偶的特殊信號。
在雄蚊子的頭上,長著一對觸角,上麵有剛毛,另外還有兩個球形的弦音感覺器。雌蚊子發出的“嗡嗡”聲的信號,能通過空氣被雄蚊子頭頂觸角上的剛毛接收到,並刺激弦音感覺器,雄蚊子就知道雌蚊子所在的位置,趕快過去向它“求婚”。依靠這種手段,蚊子才能不斷地進行繁殖。
為什麼隻有雌蚊子叮人?
蚊子,人們再熟悉不過了。夏天蚊子多時,人常被它們叮咬,輕則皮膚上起紅色小包,發癢;重則可能被蚊子傳播的病菌感染而患病。
你知道嗎並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叮人的,隻有雌蚊才吸人、畜的血。
雌蚊子的“嘴”是由六根口針組成的,看上去就像一束極細的管子。這六根口針分別是上唇、兩個上顎、兩個下顎、舌。下顎針的末端上有小齒。這六根口針位於下唇的縱形溝槽中,有軟有硬。由於蚊子下顎硬,所以用來刺穿皮膚,其他的口針隨之伸入傷口,一直伸到血管吸血。雌蚊子必須吸食人畜的血液,才能使卵成熟,成功繁殖後代。
雄蚊的口針比雌蚊的退化得多。它的下顎又短又細,不夠堅硬,無法刺穿人、畜的皮膚。所以雄蚊不吸人、畜的血。它一般吃植物的汁液、花蜜等食物,壽命也因此很短,隻有1周左右。
昆蟲有語言嗎?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有人會感到驚奇:象昆蟲這樣小小的動物,怎麼會有語言呢其實,從廣義上說,如果把同種昆蟲的不同個體之間,不同昆蟲種類之間甚至昆蟲與包括其它動物和植物在內的環境之間的“對話”(信息聯係)都看成“語言”的話,那麼昆蟲的“語言係統”還可算是豐富多彩而且相當有趣的呢?
我們知道,人類是用語言或手勢、眼神進行交談和表達思想、傳遞感情的。雖然昆蟲屬於較低等的動物,它們的“語言係統”遠遠不能與人類的語言係統媲美。但作為動物界中種類最多,個體數量最大的昆蟲,必定需要自己的“語言”,而且還具備了眼睛、“嘴巴”(口器)、“鼻子”(嗅覺器官)和“耳朵”(聽覺器官)等應用“語言”的條件,因此可以借助顏色、聲音、氣味和動作等進行“對話”,特別是在兩性間傳遞尋偶、覓食、防衛和避敵等信息。
昆蟲的“語言”多姿多彩,表達方式也五花八門。遺(yí)憾(hàn)的是,迄今人類對這種“語言”知之甚少,有的方麵隻是剛剛涉足,有的則尚未有人探索。盡管如此,我們可以相信,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提高和研究技術的進一步完善,人類必將越來越深人地揭開昆蟲“語言”之謎,並運用這些知識主動而有效控製昆蟲的行為。
屎殼螂為什麼要滾糞球?
一提起屎殼螂,許多小朋友都直咧嘴,因為它的名字實在是太難聽了。
因為屎殼螂的名聲不好,人們還總結出了不少和它有關的歇後語,比如:屎殼螂戴花——臭美等等。
其實,這種小昆蟲並不是一無是處。夏秋之季,人們經常可以看見屎殼螂在笨拙地滾動一個個糞球,越滾越大。屎殼螂為什麼要滾動臭烘烘的糞球呢原來,它是在為生兒育女做準備呢。屎(shǐ)殼(ké)螂(láng)把糞球推到僻靜處,用頭足把糞球下的土挖開,使糞球下陷,並把糞球四周的土翻鬆。這時候,雌屎殼螂便在糞球上產孵。產完卵後,屎殼螂再鬆土掩蓋糞球,直到與地麵齊平。等到屎殼螂的卵孵出幼蟲後,幼蟲便以糞球為食。
這就是屎殼螂辛勤滾動糞球的目的。看起來,屎殼螂還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呢。
魚都有什麼樣的語言?
魚是如何進行交流的呢它們有語言嗎?
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大部分魚類都有“觀察語言”。魚兒整天在水中遊來遊去,它們憑著姿態和表情相互了解。不僅如此,魚類還會相互通知何處有食物,哪裏有敵人。當然,不同品種的魚類,向敵人表示威脅的姿勢會不一樣。
魚類還有“音響語言”。借助於自己獨特的發音器官,魚會發出不同的震音、顫音、號叫聲和鳴聲等。我們聽不到這種聲音,是因為它不能從水中傳到空氣中來。如小黃魚發出的聲音像蛙鳴,河豚的叫聲卻像狗吠。
魚類有以嗅覺為基礎的“化學語言”。如果領頭魚從皮膚中排出一滴粘液,魚知道附近有凶惡的敵人。一些生活在深水的魚,則是通過脈衝來互相交往的。
為什麼魚的身體上有側線?
大多數魚的身體兩側都各有一條側線,側線對魚類生活的作用很大。側線對水振動的感覺十分靈敏,能幫助魚感覺到周圍的情況。當周圍有其他魚遊過來或者遇到障礙物的時候,魚身體周圍的水會產生振動,側線不但能感覺水流很微水的振動,而且也能感覺到周圍的聲音,因為聲音也會使水產生振動。
此外,海洋深處很黑暗,眼睛無法發揮作用,還有些魚的眼睛功能已經退化,魚隻能靠側線了解周圍的情況。有了側線的幫助,魚就可以在亂石叢中隨意遊動了。
側線之所以有這樣的功能,是與側線有完整的神經組織有關。在魚體外表的側線是些小孔,這些小孔接通皮下側線管,管壁上分布有許多感覺細胞,靠感覺細胞上的神經末梢,通過側線神經而直達腦部,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神經網,使魚腦能及時地感覺到水的波動,並作出迅速的反應。
魚身上的粘液有什麼用?
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有些鱗片已經退化,由皮膚直接與外界相接觸。在它們的皮膚上有一種粘液腺,粘液腺裏的細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粘液布滿魚的全身,形成了一個粘液層,使它們的皮膚十分光滑。
你知道魚身上的粘液有什麼用途嗎粘液的作用可大啦?它可以對魚的身體起到保護作用,防止細菌、黴菌、寄生蟲和其他微小生物的侵(qīn)蝕(shí),防止有害物質進入體內,以保證魚的正常生存。
粘液對某些魚來說,還是逃命的法寶。比如鯰魚的身體表麵就有一層粘液,使敵害很難捉到它。泥鰍(qiū)也是依靠粘液,才能夠在泥水中通行無阻。
粘液還可以幫助魚類繁殖。在生殖季節,有的雄魚用粘液粘住一些植物形成魚巢;有的雄魚將吹出的氣泡粘附在粘液上形成泡沫塊,為的是使雌魚易於產卵,並使卵子容易受精。
魚有耳朵和鼻子嗎?
不少小朋友會問,魚的腦袋上隻能看見眼睛和嘴,它們有鼻子和耳朵嗎?
其實,魚是有耳朵的,隻不過魚隻有內耳,隱藏在頭骨裏麵。魚的耳朵比人的耳朵要遲鈍得多,每秒鍾隻能感受到340—690次的聲波,而人耳卻每秒最多能感覺到20000次的聲波。在魚的耳腔內有一種石灰質的耳石,外麵的聲音能使內耳淋巴發生振蕩,這種振蕩刺激耳石和感覺細胞,再由耳石通過神經傳給腦,魚就感覺到外界聲音了。
那麼,魚也有鼻子嗎?
魚沒有突起的鼻子,但是它有鼻腔。魚的鼻腔與人和哺乳動物不同,不用於呼吸,也不與口腔相通。魚的鼻腔裏麵分布著嗅覺細胞,能嗅到水裏有氣味的東西。魚的算腔有兩個孔,中間被一道薄(bó)膜(mó)隔著,水從前麵的孔流進去,從後麵的孔流出來,就能嗅到氣味了。魚憑借著鼻子,就可以尋找水中的食物了。
什麼魚遊泳速度最快?
在所有的魚當中,遊泳速度最快就要算箭魚了,它是名副其實的遊泳冠軍。箭魚有一個長而硬的嘴,嘴的長度要占身長的一半以上,很像一把利劍。箭魚用它尖利的嘴,可以戳穿敵人的胸膛。憑借這獨特的武器,箭魚橫行在海麵上,即使是麵對巨大的鯨,它有時也會發動攻擊。
箭魚的遊泳速度十分驚人,如果它全速前進,大約每小時可遊110千米,這種速度遠遠超過了人類製造的任何船艦的航速。
為什麼箭魚能遊得如此快呢這和它優越的體形有很大關係。箭魚的體形呈流線型,細長而銳利的嘴極易劈水,水流經過頭部後,能順著體表順利地流走,很少有阻力。再加上它的鱗片表麵有黏液,就像潤滑油一樣,使魚體受到的阻力降低到最低程度。所以箭魚成為魚類中的遊泳冠軍。
魚類的洄遊是怎麼回事?
海洋裏生活著成千上萬種魚,它們的形狀各異,生活習性也不相同。當環境發生變化或魚本身產生生理變化時,有些魚類就成群結隊地遊到江河湖泊裏去作短暫的停留,然後又回到大海中去生活,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洄(huí)遊”。
每年冬天來臨時,海水的溫度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一部分海魚為了適應季節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生存下來,就必須轉移到合適的地方去生活。如每年春夏季節時,南方海水溫度增高,為了避開炎熱的夏季,一些魚兒便遊到北方海域中去度夏;當秋冬季節來臨,北方海域的海水溫度又較低,這些魚兒又洄遊到南方海域來越冬。
魚類的洄遊常常是有規律、有路線的。海魚洄遊的原因,主要與海水的溫度、鹽度和餌料有很大關係。如果能掌握魚類的洄遊規律,也就能及時把握漁汛,漁民們就能捕到更多、更大的魚來。
世界上最大的魚是什麼魚?
在魚類大家族中,鯊(shā)魚算是個頭較大的了。世界上大約有300多種鯊魚,最小的體長不到1米,最大的體長可達二十幾米。鯨鯊是世界上最大的魚,它一般長達十幾米,最長的達25米,體重相當於6頭大象的重量。
別以為鯨鯊擁有龐大的身軀,它便在海洋中稱王稱霸,凶殘無比。事實上,鯨鯊的性情十分溫和,從來不吃大動物,就連一般的小魚都不經常吃。鯨鯊的食物主要是生活在大海表層的小生物。這些浮遊生物有許多得使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除此之外,海洋中的小磷魚也是它主要的食物來源。
也許你會問:鯨鯊為什麼如此溫和善良呢原來,這並非出於鯨(jīng)鯊的本性。鯨鯊和其他的食肉鯊不同,它的大嘴裏沒有尖牙利齒,所有的食物都得經過乳突過濾才能進入口腔,這樣一來,鯨鯊就隻能吃些浮遊生物了。
南極的魚為什麼不怕冷?
在人類到達南極之前,人們一直以為那裏的海洋中一定不會有什麼生物,因為南極實在是太冷了。但是,事情並不像人們預想的那樣。1899年,一些探險家到南極考察,發現在南極海水中竟有100多種魚在遊來遊去,還有一些磷蝦在冰涼的水中也活得挺瀟灑,似乎根本就不怕冷。
南極的魚為什麼能夠抵(dǐ)禦(yù)嚴寒呢1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求這些魚為何能在冰冷的水中生活的答案,但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
為了弄清南極魚凍不死的原因,科學家便把這些魚帶回來解剖研究,終於弄清了它們抗凍的奧秘。原來,這些南極魚體內能自行製造合成脂類和酒精,並積蓄起來,這些物質就像人在汽車油箱中使用的防凍液一樣,能起防凍作用。此外,南極魚體內還有一種阻止水分子結冰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血液和細胞中不斷撞擊擠壓體內的水分子,使它無法結冰。
哪種魚不遊泳卻能長途旅行?
在所有的魚中,印頭魚是一種很奇怪的魚,它不願自己花力氣遊泳,又想周遊世界,於是,它就依附在大型海洋動物或船隻的身上,隨著它們走南闖北,成了魚類中十分著名的“搭車遊客”。
印頭魚為什麼總是這樣做呢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印頭魚懶,因為它的鰭很不發達,遊動起來十分吃力,所以,它的背上長了一個吸盤。正是靠著這個吸盤,印頭魚才能牢固地吸附在鯨、鯊魚、海龜等大型海洋動物的身上。也有的印頭魚很挑剔,隻寄住在一種大動物的身上。一種半米長的海岸印頭魚,就專門寄住在灰鯨的身上。
印頭魚靠吃大型海洋動物身邊的浮遊生物為生。有時,大型海洋動物獵獲了戰利品,一星半點的殘渣剩肉掉下來,也夠印頭魚享受一會兒了。當然,那些大型海洋動物對印頭魚的不勞而獲也很反感,經常遊得飛快,或者翻騰(téng)、跳躍,但都無法把印頭魚甩掉。
為什麼有的魚不怕燙?
1936年春天,美國航海家雷普乘船在北太平洋航行,在一個島上的小湖裏,他發現許多死魚漂浮著。當時又饑又累的他撿了幾條魚放在鍋裏煮,沒過多久,那些魚居然都死而複生,都變成了活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是一種生活在火山口附近湖泊的魚,由於火山的活動,使湖水變熱,水溫達到70℃左右。當這種習慣於生活在熱水中的魚到了冷水裏,就被“凍”得昏過去了,隻有回到熱水中,它們才會複活。
我國雲南也有一種魚,能在48℃的溫水中生存;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一條河,平均水溫55℃,也有一種熱水鯉魚在那裏生存。事實上,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魚的適應能力是逐漸形成的,無論溫度高低,隻要魚兒習慣了就能生存。如果突然改變原來的生活環境,魚兒不能適應,就會死亡。
世間上有會爬樹的魚嗎?
在我們的印象中,魚一般都生活在水中,一旦離開了就無法生存下去。可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你知道嗎世界上竟有一種會爬樹的彈塗魚。
彈塗魚生活在我國南部沿海及熱帶太平洋海岸,這種魚十分奇怪,它的兩隻眼睛凸出體外,而且分工不同,一隻眼睛專門負責尋找食物,另一隻眼睛用來監視敵情。
為什麼彈塗魚能爬樹呢原來,它的胸鰭很發達,而且胸部肌肉還具有伸縮功能。彈塗魚利用胸鰭的支撐,加上身體的彈跳力和尾鰭的推動力,就即可以在水中遊泳,又能到沙灘上爬行了。當岸邊有樹木時,彈塗魚能爬上樹幹,捕捉樹上的昆蟲或小動物。
彈塗魚離開了水照樣能生活下去。它每次出水前總是把鰓裏的氧氣儲得滿滿的,然後成群地上岸捕食。一旦氧氣消耗完了,還可以把尾巴插進泥土裏吸氧,同時還可以用皮膚或口腔粘膜來呼吸空氣,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醫生魚為什麼能治病?
在土耳其的溫泉裏,棲息著許多能治病的“醫生魚”。醫生魚實在是太神奇了,它們的絕活是擁有治療各種皮膚病、皮膚潰(kuì)瘍(yáng)的丹毒。
世界各地有不少人慕名而來,希望享受到醫生魚的神奇治療。當患有皮膚病的人進入溫泉時,成群的醫生魚就會團團圍過來,對準患處開始啄咬。小魚的啄咬加上溫熱的泉水不斷衝洗患處,就好像在做全身按摩,使患者感到十分舒服。醫生魚的治療十分有效。患者隻要在水裏連續泡上5天,經過醫生魚的不斷啄咬和摩擦撞擊,頑癬硬皮便會紛紛脫落。9天內,醫生魚就可以替人治愈奇癢難忍的皮膚病,而且再也不會複發。
醫生魚不但可以給人看病,而且還會給其他的魚治療。目前,已知有45種小魚、1種小蟹和6種小蝦都有替魚看病的本領。魚生病後,魚醫生會啄掉病魚的魚鱗、魚鰭、魚鰓上的微生物和寄生蟲,不久魚就會恢複健康。
為什麼說射水魚是神槍手?
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河流中,有一種色彩豔麗、專門捕食岸邊草木上小蟲的射水魚。射水魚有10~20厘米長,頭部兩側長著一雙凸出的大眼睛,眼白上長有一條條豎紋。
你可能會問:射水魚在水中,它怎麼能捕捉到樹上的昆蟲呢原來,射水魚是一個“神槍手”,可以發射“水彈”。射水魚在水麵遊動時,能覺察到空中的物體。它一旦發覺停在岸旁草木叢的小昆蟲,便會遊近目標,從水裏伸出小腦袋,讓嘴尖對準小蟲,然後從口唇上的小槽裏噴射出一束細水柱,將昆蟲擊落在水中。在1米多的距離內,它射出的“水彈”百發百中,能擊中任何小昆蟲,射水魚就是靠這種射擊水彈的方法來獵取食物的。
射水魚怎麼會有如此高超的射擊術呢原來,射水魚的上顎(è)下方有一道小槽,用舌頭舔住,就形成了“水槍管”,射水魚隻要把吸進的水從“槍管”裏猛地壓出去,就能形成一束有力的水柱,擊中目標。
飛魚為什麼能飛?
在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海麵上,當人們乘船航行的時候,有時會突然發現從海中衝出一大群銀白色的魚,它們幾百條聚集在一起,能在離開水麵幾米高的空中飛行幾十米,甚至上百米。
這種會飛的魚就是飛魚,你肯定會感到奇怪,飛魚為什麼能飛呢原來,飛魚有著一身結實的肌肉,它的腹鰭(qí)很長,而且緊貼在身體兩側,尾鰭的下葉比上葉長,這種鰭的結構使飛魚具備了飛行的條件。
飛魚起飛前,先擺動胸鰭,尾巴左右猛烈擺動,把遊泳速度提高到最快。然後借助胸鰭產生的上升力和尾鰭產生的前進力,就能跳出水麵起飛。當飛魚猛地一下躥出水麵的時候,它那對寬大的胸鰭就像鳥的翅膀一樣在身體兩側展開來,產生的浮力就把它送出了水麵。嚴格地說,飛魚並不會飛行,隻能算是滑翔。
黃鱔能改變性別嗎?
你聽說過世界上有的魚會改變性別嗎黃(huáng)鱔(shàn)就是這樣一種魚。乍一聽,你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雌黃鱔還真的能變成雄黃鱔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大黃鱔一般都沒有卵,而小黃鱔卻有卵,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多數魚類身體內部不是有卵巢就是有精巢,雄性和雌性從生至死都不會改變。而黃鱔卻不同,剛孵出的小黃鱔,所有的個體內都有卵巢,也就是全部都是雌的。當小黃鱔發育成熟,開始產卵以後,卵巢內開始慢慢地起變化,原來生長卵細胞的組織漸漸轉化為生長精子的精巢,雌黃鱔也就變為能排放精子的雄黃鱔了。
黃鱔的這種特性在科學上叫做“性逆轉”。雌黃鱔產過一次卵後,卵巢就轉化成精巢,由雌性變成雄性,永遠不產卵了。就整個種族而言,每年都有一批雌鱔進行產卵,而且每年都有又一批雌鱔繁殖出來,這樣就能保持其種族的延續。
士兵魚為什麼要發出聲音?
在海洋的深處,生活著一種長度1米左右的士兵魚過著群居的生活,而且,它們總是不安分,顯得活力十足。
大家都知道,在海洋深處,根本就沒有光線。那麼,士兵魚是怎樣認路,或者是互相聯係的呢原來,士兵魚的鰾上有振動肌肉,也可以把聲音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它們發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互相傳遞信息。在黑暗的深海裏,公魚和母魚靠著聲音就能找到自己滿意的伴侶。
當然,有時魚類發聲也不僅僅是為了尋找同伴,而是借此樹立自己的威信。鯰魚家族裏的成員和陸地上的某此哺乳動物有一種很相像的行為,它們善於用聲音來確立自己的領地。當然,魚群中還有一些不明原因的發音,如黏液魚像鳴禽一樣唱歌,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弄清其中的奧秘。
燈籠魚為什麼能發光?
在漆黑一片的海洋深處,偶爾有一些閃閃發光的魚遊過,給深不可測的海洋又增添了幾分神秘。這些發光魚的身體裏,都儲藏著生物電能,一旦接通,就可以會發出亮光,讓人感到十分驚奇。
大多數發光的魚都生活在漆黑的深海裏,然而,在海岸附近的淺水域,偶然也能見到發光的魚,例如燈籠魚。在燈籠魚眼睛的下麵,有一個雞蛋形的發光器官。白天的時候,雞蛋形器官是白色的;到了夜晚,它才會熠熠閃光。
燈籠魚身上有能夠控製燈光的開關。有一種印度尼西亞燈籠魚,要“開燈”的時候,就把發光器官向身體外側轉;想“關燈”了,就把發光器官轉向內側,蓋住光線。燈籠魚為什麼要發送光信號它是想和自己的同伴取得聯係呢,還是為了誘(yòu)惑(huò)獵物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沒有找到正確答案。
為什麼食人魚能吃人?
在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隻要一提起食人魚,人們頓時就會感到不寒而栗,因為這種食人魚實在是太可怕了。
食人魚也叫“牙魚”,是亞馬孫河裏的霸王。它雖然貌不驚人,但是極其凶殘。在河裏遊蕩的食人魚,隻要聞到血腥味,就會紛紛圍攏過來,不管落水的是人是畜,都會被它們吃個精光,隻剩下白花花的骨頭。所以,當地的居民都對食人魚敬而遠之,輕易不敢進入它們出沒的水域。
你一定會問:為什麼食人魚這麼厲害呢原來,食人魚有一副十分尖利的牙齒,它的牙齒是三角形的,當食人魚閉上嘴時,它的上下牙齒可交錯合攏,能撕掉動物的皮肉,甚至切斷骨頭。由於食人魚有這樣鋒利的武器,所以它才不怕任何龐然大物,成為亞馬孫河裏的殺手。
海馬為什麼直立著遊泳?
海馬是一種引人注目的動物,它的模樣十分特別,這種拇指大小的魚,卻有一個大大的馬腦袋似的頭,並且總是高高地揚起。有些人以為海馬不是魚,其實,海馬的確屬於魚類,隻是長相不同於其他魚類罷了。
你知道嗎海馬是整個魚類中惟一直能立著遊泳的,這也是一個世界之最。平時,海馬吃最小的甲殼動物和在水裏遊動的小動物。由於海馬的遊泳速度不快,又沒有什麼防禦能力,所以在殘酷的生存環境裏隻好盡量偽裝自己,以免受到敵害的襲擊。它常常用那蜷曲成螺(luó)形的細長尾巴,把自己纏繞在海藻或岩石上,它那古怪的皮膚,使它在敵人看來就像一堆海藻或一塊岩石。
不過,海馬也有自己的天敵,不管它如何偽裝自己,都逃不過龍蝦的手心。因為龍蝦在覓食時,不管是什麼,都會拿起來放進嘴裏嚐一嚐,海馬也就成了龍蝦的美餐了。
接吻魚真的是在接吻嗎?
在非洲、美洲及東南亞一帶的熱帶河流裏,生活著一種奇怪的接吻魚。這種魚的身體短而小,顏色也豐富多樣,有青灰色、粉紅色、米黃色等。
接吻魚有一種很奇特的生活習性,每當兩條魚遊到一起時,它們總喜歡嘴吸在一起,看上去就像在“接吻”似的。即使是兩條同性魚遇到一起,也照樣要接吻,因此,當地的人們才把這種魚叫做接吻魚。
接吻魚真的是在接吻嗎動物學家經過觀察和研究發現,接吻魚對水中的青苔(tái)有特別的嗜好,這是因為青苔對接吻魚的生長、發育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當接吻魚吃飽之後,便在水中尋找青苔。不過,接吻魚找到青苔後,習慣於把青苔銜在嘴邊慢慢品味。當另一條接吻魚遊過來時,看到對方嘴上有青苔,就總想分食一點。因此就上前吮吸對方嘴上的青苔,這樣看起來就像“接吻”一樣了。
鬥魚為什麼那麼好鬥?
在中南半島和我國南方的河流裏,生活著一種脾氣怪異的鬥魚。鬥魚全身形狀象梭子,皮膚是淺綠色,長長的尾鰭像彩色飄帶,背鰭鮮紅,就像披上戰袍一樣。
雄性鬥魚以生性善於打鬥而出名,時時擺出一副準備比武的架勢。當兩條雄鬥魚碰到一起時,雙方根本無法和睦相處,立刻展開一場廝殺。它們打仗時,各自鼓著鰓,張著嘴,豎起全身的鰭,氣勢洶洶地撕咬對方。隨著戰鬥越來越激烈,鬥魚身體的顏色也逐漸由淺變深,從淺綠色變成紅色,又從紅色變成青黑色。從鬥魚的身體顏色可以判斷出雙方的勝敗,如果哪一方的身體顏色越深,哪一方就越可能失敗。
不過,鬥魚雖然愛打架,但它們對後代卻十分慈愛。在孵化期間,雄鬥魚日夜守護在巢邊,並不時地吹泡泡修補魚巢。一旦發現有脫落的卵或孵出的魚仔,雄魚便會用口銜住,把小寶寶送回巢內,不讓它們受到任何傷害。
香魚為什麼生命短暫?
香魚是中國、日本、朝鮮沿海特有的魚類。在我國的一些沿海地區把這種魚稱為“年魚”,為什麼要把香魚稱為年魚呢這是因為香魚的壽命一般隻有一年的緣故。
香魚的出生地在內陸的河川。香魚出生後,它們很快就遊向大海生活。第二年春夏之季,它們又從河口溯流而上。秋天的時候,香魚會到那些水流湍急的溪水裏繁殖生育。雌魚在完成生兒育女的任務以後,大多數都死掉了,隻有很少的香魚能僥幸活下來,再活一年。所以說,香魚的實足年齡大多數隻有一年。
幼年的香魚在海洋生活,由於牙齒沒長成,它們隻能吃浮遊生物。等香魚從海洋洄遊到內陸的河流以後,牙齒就長成了梳子形,不再吃浮遊生物了。這時候,香魚用梳形牙齒刮食水底石頭表麵的矽(ɡuī)藻(zǎo)和藍藻等水藻。在幼年和成年時期吃不同的食物,香魚的這個習慣在魚類中也算是少見的了。
比目魚為什麼能變色?
不少魚類為了適應生存環境,也像陸地上的變色龍等動物一樣具有保護色,比目魚就是這樣一種動物。比目魚平時生活在海底,它經常把身體的一半以上埋進沙子裏,露出眼睛觀察周圍,當獵物出現時就猛然躍出來,向獵物撲去。
為了適應這種偷襲的捕食方法,以及防禦敵人攻擊,比目魚還要隨著周圍環境而改變身體顏色。比目魚的身體總是處於側扁的狀態,朝上一側的顏色比較深,朝下一側是白色。當它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朝上一麵的顏色會變得與周圍沙石顏色差不多;過一段時間以後,朝下一麵的顏色也會由白色變為深色,與環境差不多。
為什麼比目魚能改變身體的顏色呢原來,它能利用眼睛感受外界環境的顏色,而受到刺激,同時性腺也受到刺激,這些刺激通過神經係統,改變皮膚細胞所含色素微粒的排列,從而改變了皮膚的顏色。
八目鰻是怎樣吸血的?
八目鰻(mán)長得與海鰻十分相似,身體圓長而且靈巧。它的長相與海鰻的很大不同是,在它的頭部後麵兩側各生有7個鰓(sāi)孔,這7個鰓孔與眼睛排列在一起,就像8對眼睛,所以人們叫它八目鰻。
八目鰻的嘴在身體的前端,嘴的周圍形成一個吸盤,裏麵長滿了銳利的牙齒。八目鰻的捕食方式很特別。它的舌頭像銼刀一樣,可以經常用吸盤吸在大魚身上刮肉吃,並且吸食大魚身體裏的血液,往往把大魚的血液吸得一滴也不留。它常常突然襲擊比它大幾倍的魚,把吸盤吸在大魚身上後就大肆吸飲。
那麼,為什麼八目鰻可以長時間吸食獵物的血液,而獵物的血液卻不凝固呢原來,八目鰻的血液裏有一種抗血凝的八目鰻素,可以阻止獵物的血液凝固,這樣,八目鰻就可以一直放心大膽地吸血,直到獵物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為什麼四眼魚的眼睛
可以水陸兩用?在美洲熱帶的一些河流和海域裏,生活著一種十分奇怪而有趣的四眼魚。四眼魚生著一雙像青蛙那樣的水泡大眼,但在每一隻眼球中生長著一上一下兩個瞳(tóng)孔,由於四眼魚的兩個眼睛中有四個瞳孔,所以人們就叫它“四眼魚”。
四眼魚的眼力特別好。當四眼魚在水中漫遊時,眼睛上部分的兩隻瞳孔露出水麵,能把空中、陸上的景色一覽無遺;眼睛下部分的兩隻瞳孔則沉入水中,能把水中的一切盡收眼底。四眼魚眼睛的這種特殊結構為它捕捉獵物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它時而會突然騰空而起,撲捉飛行的昆蟲;時而則一頭紮入河底,撲食弱小的生物。相對而言,四眼魚在空中時視力要比在水中的視力更強一些,即使是月色朦朧時也能明察秋毫。
四眼魚因為具備雙重視覺,所以很少遭受敵害。如果遇到陸上或水中的敵人向它襲來時,它就會馬上察覺並以最快的速度潛入水底。
象吻魚為什麼可以監測水質?
在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亞的河流中,有一種體長10厘米左右的魚,它的樣子很奇特,因它的口腔下唇形狀和象鼻十分相像,因此人們把它稱為象吻魚。
象吻魚適宜生長在渾濁不清的河水裏,它的兩眼已經退化,視力很差,但它尾部周圍的肌肉能夠發射出一係列的連續電脈衝,用來收集周圍的環境信息。
在一般的情況下,象吻魚每分鍾所產生的電脈衝為300次~500次,可是一旦河水遭到汙染,它的電脈衝就會猛增到每分鍾1000次以上,而且河水被汙染的程度越高,電脈衝的頻率也就越高。
正因為象吻魚有這種特性,而且它發出的電脈衝信號極易追蹤,英國科學家首先想到了利用象吻魚發出的電脈衝信號來監測水質。於是,人們根據象吻魚發出的脈衝信號的頻率大小,就可以監測水的質量,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鯊魚為什麼會怕豹鰨魚?
凶殘的鯊魚是海中霸王,一般的魚都很怕它。不過,鯊魚也並不是無所畏懼,例如豹鰨魚就能輕易地製服它。
豹(bào)鰨(tǎ)是比目魚中的一種,為什麼如此小的魚卻能製服鯊魚呢原來,它能分泌一種乳白色的液體毒素,作為它的防身武器。這種毒素的毒性很大,即使把一滴毒液稀釋5000倍,也可以毒死海星等小動物。
在海洋裏,當鯊魚遊近豹鰨魚,正準備張開大嘴巴把它吞掉時,豹鰨魚就會迅速分泌出乳白色的毒液,鯊魚的兩頜就象被施了定身法,立刻被毒液麻痹,血盆大口竟一時不能合攏起來。鯊魚見吃不掉獵物,就隻好灰溜溜地遊走了。
不過,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豹鰨魚分泌的毒液對人卻沒有危害,所以我們能放心地使用這種鮮美的海味。
金魚的祖先是鯽魚嗎?
金魚的體態輕盈,色彩豔麗,遊起來款緩妙縵,給人以極大的美的享受,是著名的觀賞魚類。我國是金魚的故鄉,它的祖先是鯽(jì)魚。把鯽魚逐步培養馴化成金魚,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最初,鯽魚本是銀灰色的,由於它的皮膚色素發生了變化,才出現了黃顏色的鯽魚。到了宋代,開始出現金黃色鯽魚。於是,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用池子飼養鯽魚。
鯽魚由於被養在盆池裏,生活平靜,餌料豐富,再加上人們經過1000多年的擇優汰劣的選擇和變異,逐漸演變成了金魚。金魚與祖先的麵目和習性已經完全不同了,首先是身體變短、變粗,腹部尤其大;其次,有的金魚的眼球大大地凸出並且變大;另外,金魚的鰭變化也特別大,大多數金魚的背鰭、胸鰭和尾鰭與鯽魚已經很少有相同之處,特別是又寬又大的多尾鰭,遊動起來十分輕盈優美,使人陶醉。
為什麼梭子魚要在海
岸上孵化後代?魚類為了繁殖後代,總是要產卵的。可是,美味可口的魚卵經常麵臨著被水裏的食肉動物吃掉的危險。於是,有些魚就想出了不同的保護魚卵的辦法。
分布在新西蘭、南美洲和澳大利亞河流裏的智利梭子魚,雖然身體隻有20厘米長,卻有保護自己魚卵的絕招。它們利用漲潮把自己的卵帶到岸上濃密的草叢裏,等到潮退了,岸上幹燥了,魚卵被太陽曬得十分溫暖。大約經過兩個星期的時間,又漲潮的時候,海潮衝上岸把魚卵帶回到海裏。魚卵這時已經發育成熟,會在海水的衝擊下裂開,小小的梭子魚就出生了,開始在廣闊的海洋裏遊泳。
令人驚訝的是,梭子魚卵並不是偶然被潮水衝上岸的,梭子魚能夠準確地掌握潮水的漲落和月亮潮汐的周期。當它們性成熟的時候,也正是潮水漲得最高的時候,這時,魚卵才能正好被衝到海岸邊。可見,梭子魚是很聰明的動物。
中華鱘為什麼被譽為“活化石”?
中華鱘(xún)是生活在長江和珠江等水域裏的稀有魚類,在目前世界上仍然存活的27種鱘魚中,中華鱘是最古老的,據今已經有1億多年的曆史。由於地球環境的變化,無數古老的生物都先後滅絕了,然而,中華鱘卻神奇地生存下來,所以,它被譽為魚類中的活化石。
中華鱘的嘴前麵有4條須,可以像控測器那樣探尋食物。中華鱘有洄遊的習性,每年的11月份都要從淺海區進入長江,逆流而止,回到它們的出生地四川宜賓和金沙江下遊的江段裏繁殖。小中華鱘出世後不久,就順流而下,到長江口附近的海域生活。
中華鱘為什麼千裏迢迢回到長江上遊去繁殖呢這是因為它產卵時,對水流、水溫、水底環境等條件都要求十分嚴格,而這些條件隻有在長江上遊才具備,所以它們會不辭辛苦地回遊產卵。中華鱘一次可產200多萬粒卵。盡管中華鱘的卵味道十分美,可以製魚子醬,但國家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已經明令禁止食用中華鱘。
向導魚為什麼受到鯊魚的青睞?
鯊魚是許多魚類的天敵,一旦遇到了其他魚類,鯊魚就會張開血盆大口,把獵物吞進肚子,或者是撕爛,習性十分殘忍。
可是,有一種向導魚卻不但不怕鯊魚,相反,還能和鯊魚形影不離,和平相處。你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嗎?
向導魚隻有30多厘米長,長著青色的脊背,白色的肚子,在身體的兩側還有寬寬的黑色條紋。向導魚雖然貌不出眾,但卻能給鯊魚提供幫助,向鯊魚傳遞哪裏有魚群的信息,把鯊魚引向魚多的地方,讓鯊魚飽餐一頓。與此同時,向導魚還可以從鯊魚的牙縫裏吃到一些食物的殘渣。
就這樣,向導魚和鯊魚之間就建立了彼此互助的關係。向導魚為鯊魚充當向導;而鯊魚則為向導魚提供保護。
什麼魚是產卵大王?
在所有的魚當中,你知道哪一種魚產卵最多嗎根據目前的了解,生活在海洋的翻車魚是產卵最多的魚,一條魚能產卵3億多粒,是名副其實的產卵大王。
如果翻車魚所產的卵都變成魚並存活下來,那麼廣闊的海洋就會成為翻車魚的世界了。遺憾的是,每條翻車魚所產的卵能平安地長大成魚的隻有10條左右,其餘的都成為沙丁魚等其他魚類的美餐。
翻車魚的身體形狀十分奇怪,像是被截去一半,尾巴是寬寬的鋸齒形。翻車魚小時和長大以後樣子相差很大。幼魚剛孵化出來時,在海底生活,這時它沒有成魚的模樣,身上長出長刺,眼睛和嘴沒完全長成。稍長大以後才開始漂泊生活。翻車魚的頭很大,它們一般生活在離海麵較近的水下,有時浮到水麵做日光浴,它行動遲緩笨拙,隻能獵食一些水母等小的海洋動物。
海魚的肉為什麼不鹹?
在海洋中,生活著數不清的魚類,其中有許多種是人們喜歡吃的美味,海水既鹹又苦,含有大量的鹽分,據測定,海水中含鹽量大約為35%。可能有的小朋友要問了:海水中含鹽這樣多,海洋裏的魚時刻要喝海水,鹽分要向魚體內滲透,可是,為什麼海魚的肉卻一點也不鹹呢?
原來,生活在海水中的魚,可以分為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兩大類。硬骨魚類的鰓內有一類功能特殊的細胞,叫泌鹽細胞,泌鹽細胞能分泌出鹽分,它們能夠吸收血液裏的鹽分,經過濃縮將鹽隨粘液一起排出魚體外。由於這些泌鹽細胞高效率的工作,使海魚體內始終保持著低鹽分。
海水軟骨魚類保持體內低鹽分則有另一套本領。它們的血液中含有高濃度尿素,使血液濃度比海水濃度高,這樣就可以減少鹽分的滲入,因此,海魚的肉就始終不會變鹹了。
淡水中也有鯊魚嗎?
全世界的鯊魚絕大多數都生活在海洋中,可是,也有少數的鯊魚生活在淡水中。目前,已經查明有3種鯊魚是生長在淡水中的。
淡水鯊魚分布較廣,在非洲的讚比亞和岡比亞的一些河流中,在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湖裏,在南美的亞馬孫河中,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西部的江河湖泊中,在伊拉克的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以及印度的恒河中,都有淡水鯊魚的活動蹤跡。在恒河裏,淡水鯊魚的數量還真不少呢?
淡水鯊魚的性情和海洋鯊魚的性情類似,相當凶猛,也經常傷人,它們的突然襲擊常常使人來不及逃避而身亡。
淡水中為什麼也會有鯊魚呢科學家一直在進行研究,希望揭開其中的奧秘,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答案。
泥鰍的呼吸係統有什麼特別?
你如果把一些泥鰍(qiū)養在小水桶裏,隔不了多久,你就會發覺泥鰍在小水桶裏上下翻滾,同時桶內會出現許多氣泡。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泥鰍除了同其他魚類一樣用鰓呼吸以外,還能用腸子呼吸。當水中缺氧時,泥鰍若仍用鰓呼吸,就滿足不了生命的需要。這時,泥鰍就暫時把腸子作為呼吸器官,用來代替鰓進行呼吸。
泥鰍的腸子又直又短,把食道和肛門連通在一起,形成一條直管,而且薄而透明,上麵布滿了毛細血管。這樣的腸子既有消化食物的功能,又起到了代替鰓進行呼吸的作用。
當水中含氧不足的時候,泥鰍就時不時地將頭冒出水麵,用嘴深深地吸進一口空氣,然後迅速鑽到水底。空氣被吞到肚裏進入腸子以後,腸壁上的血管就吸取了其中的氧氣,剩下的氣體和從血液中放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則由肛門排入到水裏。這時,水麵上就會冒出許多氣泡。
鳥到底會不會笑?
在動物界,鳥類的聲音無疑是最動聽的。隻要是鳥兒聚集的地方,就會有悅耳的鳴叫聲。既然鳥會叫,那麼,鳥會不會象人一樣笑呢?
在澳大利亞,就有一種神奇的會笑的鳥,它的叫聲很像人的笑聲,因而人們把它叫做笑鳥。笑鳥的體型比海鷗大一些,但比海鷗要漂亮得多。紅色的嘴巴,金黃色的爪子,全身覆蓋著雪白、玉藍、銀灰等顏色的羽毛。笑鳥的鳴叫很有特點,它的聲音從輕微逐漸變成洪亮,聲音持續的時間長達半分多鍾。每當一隻鳥叫起來,其他鳥也跟著應和。於是,一呼百應,連綿不絕,四周圍笑聲不斷,非常有趣。
無獨有偶。在南美洲巴西的熱帶叢林裏,生活著一種叫鈴鳥的小鳥。每當夏天酷熱,樹林裏一片沉寂時,小巧玲瓏、羽毛美麗的鈴鳥就會歡快地笑起來。它的笑聲清脆而嘹亮,跟鈴聲十分相像。人們甚至在二三千米以外的地方,也能聽到這種悅耳的笑聲。
為什麼鳥類沒有牙齒
大家都知道,鳥類每天的活動強度很大,經常要進行飛行,所以它們的新陳代謝快,每天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為了滿足飛行生活的需要,鳥類必須不斷地努力尋找食物,盡快地進食和消化。
為了適應飛翔生活,鳥類便產生了新的取食方式。這種取食方式的特點是:鳥類沒有牙齒,用圓錐形的嘴來啄食,將整粒或整塊食物快速吞下,然後將食物貯藏在發達的嗉囊中。食物在嗦囊中經軟化後逐步由砂囊(náng)磨碎,再由消化係統的其他部分陸續加以消化、吸收。這種方式不需要牙齒和與此有關的係統,大大減輕了體重,這也是鳥類在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
經研究發現,鳥類不用牙齒後,導致與取食有關的骨骼退化,從而大大減輕了頭骨的總重量,因此十分適合鳥類飛行的需要。
鳥類是靠什麼認路的?
鳥每天都要飛較遠的距離。隨著季節的變化,候鳥在一年中還要進行兩次長途遷徙。可是,鳥類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卻能飛過漫長的旅途,準確地到達目的地。那麼,你知道鳥類是怎麼認路的嗎原來,鳥類是靠太陽、星星和地球的磁場認路的。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證實了不少鳥是靠太陽的光線來確定自己的飛行路線的。每當太陽的位置發生變化,鳥的遷徙方向也會跟著調整。比如上午和下午,同一種鳥的飛行方向就不同。
然而,多數鳥類是在夜間遷徙飛行的。那麼,在夕陽西下、夜幕降臨的時候,候鳥又是按照什麼來定向的呢實驗表明,鳥類在夜空飛行時是靠天上的星星指明方向的。
此外,還有一些鳥是借助地球磁場認路的。大家知道,地球是一個碩大無比的大磁體,鴿子就能根據地球磁場確定飛行的方向。
為什麼鳥睡覺時經常眨眼?
睡覺的時候,鳥類也和人一樣,是閉著眼睛的。不過,和人類不同的是,它們在睡覺時,每隔一會兒就要睜一下眼睛。
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鳥類學家經過研究認為,鳥類的這種特殊的睡眠方式是一種似睡似醒的狀態,它能使鳥類在休息時始終保持警惕,免遭飛來橫禍。根據科研人員的統計,在寧靜平安的環境中,野鴨平均每分鍾眨眼10次左右。一旦附近有貓出現,即便是距離比較遠,野鴨的眨眼次數也會增加到每分鍾20次。貓走得越近,野鴨的眨眼次數就越多,最多可達每分鍾35次。如果這時貓步步進逼,野鴨就會睜開眼睛,進入清醒狀態,密切注視貓的一舉一動。
當然,鳥類睡覺時會盡量減少眨眼次數,增加閉上眼睛的時間。不過,鳥類雖然在睡覺時不斷地眨眼,睡眠效果卻仍然跟熟睡時差不多。
哪些鳥會學人說話?
在動物中,能學人說話的隻有幾種鳥類,其中最著名的有鸚鵡、鷯(liáo)哥和八哥等。
鸚鵡等鳥能巧妙地模仿人說話,而且維妙維肖。它們不但能跟著人學一些簡單的話,甚至還能學一些簡單的樂曲。它們記憶力很好,由於條件反射的原因,還能根據情景的原因,還能根據情景講一些話,如“你好?”“謝謝?”等。
為什麼鳥可以學人說話呢原來,這些鳥之所以能學人說話,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舌頭比較富有肉質,舌尖圓滑,柔軟而靈活,善於模仿聲音。如果再人為地加以訓練,它們就能發出簡單的語音。另外,它們的發音器官也較獨特,發出的聲音像人的聲音。比如,八哥的發音器官能夠使發音器官中的半月膜回旋振動,發出的聲調能複雜多變。
不過,這些鳥雖然能學人說話,但隻是人們有意識地調教的結果,它們自己並不知道那些話是什麼意。
為什麼有些鳥不會飛?
一般的鳥都是可以展翅翱翔的,可是,卻有些鳥隻會跑不會飛。它們是鴕鳥、食火雞、企鵝等。
既然它們也是鳥,可為什麼卻不會飛呢?
不會飛的鳥的翅膀大都退化了。鳥類長翅膀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當它們遇到敵人時,可以展翅逃走。可是,企鵝、鴕鳥等不會飛的鳥,多數生長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中,因此沒有必要靠飛翔來躲避敵人。翅膀長時間不用,就會退化,身體卻越長越大。長期的奔跑把腿部肌肉鍛煉得很發達,奔跑速度也就十分快。
其次,這些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它們都太胖了,這也是它們不會飛的一個重要原因。鳥類在空中飛行,受到的地心引力比在地麵時大得多。它們的體重那麼大,要多大的翅膀才能帶動它們的身體呢?所以,這也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選擇。
世界上什麼鳥最大?
要談到現代鳥類中哪一種鳥的身材最高大,那無疑要算鴕鳥了。鴕鳥生活在非洲的沙漠荒原,身高可達3米左右,它的脖子很長,頭卻很小,嘴扁平,翅膀短小,不能飛,腿長而有力。
鴕鳥的羽毛顏色並不漂亮,雌鳥一般為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它們以草、種子、野果、昆蟲和軟體動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