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沙漠地區,鴕鳥經過訓練可供人騎。它的羽毛可用來作裝飾品。此外,還有不少國家大量飼養鴕鳥,因為它的肉用價值很高。

你別看鴕鳥的個頭很大,但它其實生性很膽小。每當遇到危險時,鴕(tuó)鳥會把頭埋入沙中,以此認為是安全防禦。當然,鴕鳥逃生的本領也很強,當它遇到敵害時,也會邁開強有力的雙腿奔跑,時速可以達到60千米,絕對不比駿馬慢。

世界上什麼鳥最稀有?

朱鹮(huán)是一種非常美麗的鳥,是我國所特有的珍稀鳥類。即使是在整個世界上,它也可以算得上是最珍貴稀有的鳥了。以前,朱曾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目前在我國僅有幾十隻而已。

朱的體長大約為70厘米~80厘米,體重為15千克~2千克。從遠處看去,朱是白色的,其實它的翅膀和頭部是粉紅色的,額頂和頰部沒有羽毛,呈朱紅色。朱的後枕部有冠羽,顯得非常特別。

在生活習性上,朱經常棲息在水田、河灘、池塘和山溪附近,有時也會在高大的樹上休息。它主要以小魚、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水生昆蟲和蛙類等為食。在春天繁殖的季節裏,成對的朱會離開越冬時結成的群體,在高大的楊樹、鬆樹或栗樹上築巢。雌雄鳥輪流孵化,孵化期大約要經曆一個月。

誰是鳥類中的壽星?

比起人和其他的哺乳動物來,鳥類的壽命相對要短得多。不過,也有個別的鳥壽命比較長。那麼,你知道哪一種鳥是鳥類中的壽星嗎?

說到鳥類中的壽星,大概要數火烈鳥了。火烈鳥的壽命最高可達80歲,即使與人比起來也不遜色。火烈鳥喜歡生活在鹹水湖、沼澤地帶的邊緣,成群的火烈鳥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焰。火烈鳥跟鶴有些相似,嘴彎曲,頸部很長,羽毛呈白色微紅,趾間有蹼。主要捕食小魚和蛤(há)蜊(lí),也吃昆蟲和小草。

火烈鳥屬於大型鳥類,主要生活在地中海沿岸。她們體長大約1~15米,十分擅長遊泳。每年春天,火烈鳥都要定時脫換羽毛。初換新裝時,它的羽毛顏色更加豔麗動人,十分惹人喜愛。火烈鳥喜歡群居,經常成千上萬隻聚集覓食和嬉戲,過著紅紅火火的大家庭生活。

誰是鳥類中的“建築師”?

不少鳥都很善於築巢,因為築巢是它們生存必須具備的本領之一。在所有的鳥中,最善於築巢的就要算織布鳥了,它號稱是鳥類中的“建築師”。

為什麼要給織布鳥取這樣一個名字呢原來,織布鳥可以像熟練的織布女工一樣,用喙(huì)銜著植物纖維穿針引線,在樹上給自己編織出一個精美的巢。織布鳥織巢時,那熟練的技法令人讚歎。

在我國雲南的西雙版納,有一種黃胸織布鳥。它的體形小巧如麻雀,羽毛顏色十分美麗。每年3至8月間是織布鳥的婚配繁殖期。這時,鳥巢的主體結構由雄鳥完成。它把葉片撕成條狀纖維,排列著係在樹枝上,然後認真編織起來。雄鳥初步建造成功的巢形狀像一個瓶子,底部的邊上留有向下開的出入口。以後的工作全由雌鳥完成,它負責內“裝修”,鋪好“產床”,並用柵欄攔好巢口,防止卵掉出去和敵人入侵。

誰在鳥類中最能歌善舞?

澳大利亞有一種琴鳥,十分善於唱歌、跳舞,被稱為鳥類的“音樂舞蹈家”。

雄性的琴鳥披著一身漂亮的羽毛。尾巴上有16根長長的尾羽,其中最外側的兩根尾羽尖端向外彎曲。還有兩根的羽軸隻有較窄的內羽瓣,並且也向外彎曲。其餘的12根尾羽上麵有絲狀羽枝。當琴鳥把尾巴豎起來時,特別像西方古代的七弦豎琴,所以人們才把它叫做琴鳥。

不但如此,雄性琴鳥還“能歌善舞”。到了每年的五六月份,就到了琴鳥的繁殖季節。雄琴鳥為了討好雌鳥,就豎起並展開尾羽,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吸引雌琴鳥來“嫁”給它。雌琴鳥雖然長相不如雄琴鳥,但它的聲音很獨特,會模仿各種鳥的叫聲。就連汽車的喇叭聲、車輪的滾動聲,甚至是其他一些動物如馬、羊、狗的聲音,雌琴鳥也能模仿得維妙維肖。琴鳥不愧為鳥類中的歌舞家。

世界上什麼鳥最美麗?

極樂鳥生活在澳大利亞和伊裏安島及附近的阿魯群島,是一種極其美麗和神秘的鳥。在所有的鳥中,極樂鳥的羽毛顏色是最絢麗多彩的,因此,極樂鳥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觀賞鳥。它頭部為金綠色,彩色羽毛猶如織錦和綢(chóu)緞(duàn),尾部當中兩根長長的像金般的尾羽,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極樂鳥體態優美,羽色華麗,且能歌善舞。雄極樂鳥的背、翅、尾部羽毛是褐色,肚子上的羽毛是紫褐色,頭和脖子的羽毛是淡黃色,喉部又是藍綠色的;翅膀下麵伸出很多長長的金黃色的柔軟羽毛;尾部中央有一對卷曲而修長的尾羽。每當繁殖季節來臨,雄極樂鳥就會站在林間空地上進行表演。表演時,它們總是展開全身的羽毛,不停地做各種旋轉動作。雄極樂鳥炫耀自己的美麗和才能,不是為了別的,隻是為了贏得雌鳥的芳心。

極樂鳥在世界上大約有40多種,它們顏色相同的雄鳥和雌鳥相配對,並占有自己的地盤,共同生活,哺育後代。

誰是鳥類中的強盜?

賊(zéi)鷗(ōu)是一種海鳥,它自己很少捕食,總是經常搶奪其他海鳥捕獲的食物。因此,賊鷗的名聲很壞,被稱為鳥類中的強盜。

在海麵上,當其他鳥類捕到食物從海麵飛起來時,早已經在一邊守候很久的賊鷗就會撲過去追逐它們。賊鷗咬住叼著食物的海鳥的尾巴或者翅膀,有時還蠻橫地用身體撞它們,使它們在驚慌中掉落口裏的食物,然後乘機迅速地在空中把食物接住吞下去。被搶走食物的鳥雖然很生氣,但也沒有辦法。

那麼,賊鷗是憑借什麼來搶奪其他鳥類的食物呢賊鷗作為強盜,自然有它特殊的武器。它的武器就是強大健壯的翅膀和銳利帶鉤的嘴。健壯的翅膀可以保證它在空中搶奪食物時保持平衡;帶鉤的嘴能牢牢鉤住食物。它的嘴十分厲害,有時候連小海豹也遭到襲擊,常被撕扯得血肉模糊。

為什麼戴勝臭名昭著?

戴勝是一種相當美麗的鳥,全身披著棕褐色的羽毛,翅膀和尾羽是黑色的,並且帶有白色橫條,十分華麗多彩。特別是它頭上那項羽冠,像一把彩色羽扇,迎風搖曳,再加上飛行時輕盈多姿的體態,使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會讚賞不已?

可是,這樣一種看上去很美麗的鳥身上卻很臭,令人難以忍受。原來,戴勝的雌鳥尾脂腺能散發出一種臭味,在孵卵期間還能分泌出一種惡臭難聞的液體,這種臭味可能是防禦(yù)敵害的手段。

戴勝把巢築在樹洞、岩疑和牆壁洞縫裏,在築巢時它也像許多鳥一樣,用樹枝、葉子、草和羽毛等把巢裝飾起來。但是,一旦把幼鳥孵化出來,原來鋪墊整齊的巢就變得亂七八糟,巢內很快堆滿了糞便和吃剩的食物,巢內外變得惡臭難聞。戴勝也從不打掃衛生,所以,人們把外表美麗的戴勝稱作“臭姑鴣”。

為什麼有些鳥喜歡偷東西?

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一家賓館裏,曾經發生過一件離奇的偷竊(qiè)案件。一位日本女遊客將一枚高級藍寶石戒指放在窗台上,然後去浴室洗澡。當她洗完澡後,戒指卻不翼而飛了。於是,她立即報警,幾位警察偵查了一番,沒有發現任何被盜的痕跡。

一年以後,這位日本婦女帶著12歲的兒子又來到了這家賓館。兒子是個小淘氣鬼,他喜歡爬樹掏鳥窩。一天傍晚,兒子看到賓館院內的一棵大樹上有個喜鵲窩,他很快爬了上去。當他手伸進鳥巢時,什麼也沒逮著,卻摸到一個硬東西,他細一看,原來是一枚藍寶石戒指。等他把這枚戒指送到母親手裏時,時隔一年多的寶石戒指失竊之謎終於解開了。

據說,烏鴉也是鳥當中的慣偷,它常常飛進百姓的家,偷偷地銜(xián)走人們晾曬的手帕、手套、襪子等東西。

至於這些鳥什麼喜歡偷東西,人們至今還沒有找到答案。

哪種鳥的尾巴最長?

在全世界的鳥中,尾巴最長的就要算日本的長尾雞了。長尾雞是理想的觀賞動物,它尾巴上的羽毛每年能長1米左右,到了成年的時候,長尾雞的尾羽最長能達到7米以上,比孔雀的尾巴要長許多。當長尾雞站在高高的樹上,它長長的尾羽可以一直下垂到地麵,看起來特別漂亮。

長尾雞的顏色共分白、深褐以及褐色摻雜白色三處。長尾雞生性非常懶(lǎn)惰(duò),不喜歡活動,需要長年飼養在清潔衛生、有保暖設備的特製木質小型雞舍裏,雞舍通常掛在通風的高處。由於長尾雞的尾巴太長,它隻好把尾羽垂在雞舍的外麵。這種雞的飼料比較簡單,隻要有新鮮的菜葉和糙米就行了。

長尾雞在春秋兩季各產蛋十多個。它產的蛋要比普通的雞蛋小一半,且無精卵特別多,所以它的繁殖率極低。

相思鳥真的很重感情嗎?

在大自然中,有一種相思鳥,它體態嬌小玲瓏,動作活潑靈巧,嘴呈赤紅色,叫聲幽雅清新,所以很得人們的喜愛。

曾經有不少人發現,當一對相思鳥婚配之後,它們便終生相伴,形影不離。倘若其中一隻不幸死去,另一隻會因喪偶而拒絕飲食,不鳴不舞,最後憂鬱而亡。所以,人們就把相思鳥看作是誠摯的友誼和幸福愛情的象征。

如此說來,相思鳥真的是很重感情,對愛情忠貞不渝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後來,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相思鳥並不相思。為了揭開這個謎,有人故意給相思鳥交換配偶,結果,它們經過幾天的適應,互換配偶的相思鳥就另覓新歡了。它們很快就開始繁殖後代。還有的相思鳥在配偶死去之後,照常再娶再嫁,與新伴侶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相思鳥並不象傳說中那樣忠貞,人們的印象隻是一個錯覺罷了。

鴛鴦真的對愛情忠貞不渝嗎?

鴛(yuān)鴦(yāng)主要產於我國,基本上是候鳥,每年3月底、4月初北飛,到東北和內蒙古的一些地方進行繁殖,9月底、10月初又南下,到華東、華南一些地方越冬。

在我國,人們一直把形影不離的鴛鴦看作是忠貞愛情的象征。可是,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鴛鴦的盛名有些名不副實,它們平時不一定有固定的夫妻關係,隻是在配偶時期才有引人注目的親密接觸。在雌鴛鴦繁殖後期的產卵孵化工作中,雄鴛鴦並不過問,撫育幼雛的任務完全由雌鴛鴦擔任。而且,鴛鴦之間也時常發生勞燕雙飛的事情。

雄鴛鴦的羽毛很漂亮,堪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水禽。雄鴛鴦頭上有紅色和藍綠色的羽冠,麵部有白色眉紋,喉部金黃,頸部、胸部有紫藍色,兩側黑白交錯。此外,雄鴛鴦嘴鮮紅,腳鮮黃,特別是兩片橙黃色略有黑邊的翅膀帆羽,向上彎成扇形,堪稱一絕。相比之下,雌鴛鴦隻有一身深褐色羽毛,顯得就平常多了。

為什麼信天翁出現意味著壞天氣?

信天翁是一種大型海鳥,體長約1米,展開雙翅可達4米。信天翁飛翔能力特別強,速度也很快,一天可以連續飛行600公裏。它特別善於滑翔,尤其擅長借助風勢飛翔,可以在海麵上不扇動翅膀飛翔幾個小時。

一般情況下,信天翁都有自己的領地。而且,信天翁保衛地盤的意識特別強。當遭遇外敵入侵時,所有的信天翁都會在鳥王的呼喚和帶領下,奮力與敵人搏鬥。不管敵人多麼強大,它們都會寧死不屈,保衛家園。

對於在海上航行的人來說,信天翁可不受歡迎。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原來,風可以幫助滑翔,所以當海麵上大風將起時,也正是信天翁最高興最活躍的時候。但是,這種天氣對於捕魚出海的人來說是最糟糕的。所以,每當漁民一見到信天翁大量聚集到海麵,就知道天氣要變壞,必須立刻返航。

為什麼雨燕很少落到地麵上來?

雨燕屬於鳥綱的雨燕科,體長約16厘米,全身的羽毛幾乎是純黑褐色。全世界一共有80多種雨燕,我國有7種,最覺見的是北京雨燕。雨燕的長相與家燕不同,家燕共有8支飛羽、12支尾羽,而雨燕的飛羽和尾羽都是10支。

家燕能用雙腳在地上行走,而雨燕卻不善於在地上行走。雨燕的雙腳短小、軟弱無力,不善於在地上行走。雨燕的飛行速度很快,每當它掠過水麵或在地麵低飛捕食時,飛行時速可以達到110公裏。雨燕雙腳雖然軟弱,但是腳趾十分有力,能用腳趾鉤住崖壁休息,或者築巢、哺育幼鳥。

另外,雨燕還能預報天氣。每當雨燕低飛並且鳴叫的時候,就說明天要下雨了。這是因為下雨前的氣壓較低,那些會飛的昆蟲飛不上高空去,紛紛棲息在水麵和地麵草叢上,而雨燕是以這些飛蟲為食物的,所以它們也跟著飛蟲低飛下來。

雞為什麼能監測毒氣?

雞在人類生存的曆史中一直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給人們提供雞蛋,還可以為人類提供雞肉,是人們餐桌上少不了的食品。

可是,你知道嗎雞這種看起來很普通的家禽居然還有一種鮮為人知的本領呢。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雞對毒氣的敏感程度要比人和其他動物靈敏得多。在同一種環境中,當人對毒氣還毫無察覺時,雞卻已經中毒死亡。於是,科學家就想到了用雞來研究和測試化學毒氣。這樣一來,小小的一隻雞不但能輔助先進的測毒儀器及時準確地探明毒情,還能校正儀器可能產生的誤差。

雞還真的在實戰中發揮過作用呢?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在軍事基地裏就飼養了數百隻各類品種的雞,目的就是監測毒氣,預防士兵中毒。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雞並不比先進的科學儀器遜色呢。

啄木鳥為什麼被譽為

“森林醫生”?啄木鳥是有名的捕捉害蟲的能手。它每天都對大樹從根部到樹梢仔細敲打檢查一遍,敲完了這一棵又去敲打那一棵。每當聽到它敲打樹幹的聲音,其他的鳥就知道這位“森林醫生”又開始出診了。

當啄木鳥發現害蟲時,它總是毫不猶豫地把害蟲吃掉。如果發現了蟲洞,它就立即給大樹進行手術,將樹洞裏的害蟲揪出來。即使害蟲躲在樹皮底下,啄木鳥也有辦法,它能用又尖又長的嘴啄開樹皮,並用細長的,尖端有倒鉤的舌頭將藏起來的害蟲鉤出來吃掉。

啄木鳥的腳趾(zhǐ)不像一般的鳥類那樣三趾向前,一趾向後,而是兩趾向前,兩趾向後,便於它抓住樹幹。它的尾羽一共分成兩束,長得非常強韌,羽軸特別粗硬,富有彈性,對身體起到支撐的作用。這種特別的身體構造,使得啄木鳥很適合在豎直的樹幹上進行工作。正因為啄木鳥能及時消滅森林害蟲,所以人們把它譽為“森林醫生”。

為什麼說貓頭鷹是人類的朋友?

貓頭鷹是一種長相很奇特的鳥。由於它的樣子很怪,所以許多人曾經很討厭它,把它看作是不吉利的象征。其實,貓頭鷹是益鳥,它還是人類的好朋友呢。

大多數貓頭鷹喜歡在夜間活動,它們可以憑借敏銳的聽覺和視覺,在黑暗中捕獵。在黑暗中,貓頭鷹的視力比人的視力要高出三倍。它能聽到森林中發出的哪怕是極微弱的一點響聲,老鼠隻要一動就會被貓頭鷹發現。貓頭鷹的翅膀上長著一層帶緣纓狀邊緣的羽毛,這些羽毛吞沒了它在飛行中翅膀拍打發出的聲音,使得貓頭鷹能夠悄無聲息地飛向捕食的目標而不被發現。

一隻貓頭鷹一個夏季可以捕食1000多隻老鼠。而一隻老鼠至少要糟蹋掉幾斤糧食。這樣推算下來,一隻貓頭鷹一個夏季就為人類保護了1000千克糧食,相當於六個人一年的口糧,難怪人們稱它是“田園衛士”。所以,我們應該保護貓頭鷹。

為什麼企鵝從來不迷路?

每年,當南極的極晝來臨時,企鵝會帶著它們的兒女離開陸地,到幾百千米遠的海洋覓食。企鵝走路的速度很慢,而且企鵝每次離家和回家的途中要橫跨沒有任何地麵標誌的冰原,但它們從來不會迷路。難道企鵝有什麼特異功能嗎?

有兩位美國的動物學家做了一些實驗。它們把企鵝帶到離它們的故鄉幾百千米遠的陌生地方,把它們放到洞穴中,然後分別從三個觀測塔觀察企鵝的動靜。一開始,那些企鵝出洞後,很茫然地轉來轉去。但是它們很快就找到了方向,一致把頭轉向了北方。不過,當烏雲遮住太陽的時候,企鵝就會迷失方向。

通過不斷地實驗,科學家們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企鵝的體內存在一個“指南針”,它是根據太陽來定向的。但是太陽的位置和方向並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直在變動,企鵝又是怎樣做到永遠不迷失方向的呢直到現在,人們還沒找到答案。

企鵝是潛水高手嗎?

在所有的鳥中,企鵝是長得最不像鳥的,企鵝的身體很肥胖,走起路來十分滑稽(jī),簡直就象一個老年的紳士。

企鵝的生活方式和大多數鳥有著明顯的區別。企鵝既不能像飛禽那樣在天上飛,也不能像野獸那樣在地上奔跑,它們隻生活在南極周圍的海洋裏,食物自然也是海裏的魚和別的小動物。

不過,你別看企鵝的樣子似乎很笨拙,但它卻是鳥類中最出色的潛水員,它可以在水下一口氣呆上20分鍾,下潛到200米深的海裏。到了水裏,企鵝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覺,變得特別靈活,它的翅膀變成了槳,腳也變成了尾鰭,靠著流線型的身材,它在水裏來去自如。不過,企鵝畢竟不是魚,所以,和別的鳥一樣,企鵝也要呼吸空氣,隻能短時間呆在水裏。

所謂的鳴禽,也就是會叫的鳥。它們是鳥類世界中品種最豐富、成員最多的大家庭。在全世界的上萬種鳥中,大約有一半的鳥都會叫。

你知道鳥為什麼要鳴叫嗎原來,鳥的歌聲不但好聽,還有很多實際的用處呢。有的鳥用歌聲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歌聲所及之處,都是它的領地;有的鳥喜歡用歌聲來介紹自己,尋找生活的伴侶。從這方麵來說,鳥的歌聲和哺乳動物留下的氣味標誌有著相似的作用。不同的是,氣味能夠較長時間地保留下來,而鳴叫聲卻在最後一個音符停止時也停止了。為了清楚明確地傳遞信息,鳴禽們便經常不斷地重複唱歌。

一般的鳥都喜歡在清晨和傍晚鳴叫,這是什麼原因呢實際上,這是鳥巧妙利用風的緣故。因為在清晨和傍晚的時候風最小,鳥可以使自己的叫聲傳得很遠很遠。

鶴睡覺時為什麼總是單腳站立?

鶴(hè)類的長相一般都很漂亮,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可是,在自然界,鶴卻隻能算是個弱者。鶴有很多天敵,為了在自然界裏生存下去,它們必須對周圍的生活環境保持高度警惕,時刻提防敵人的襲擊。

那麼,鶴是怎樣睡覺的呢原來,它們是站立著睡覺的。正因為鶴要時刻防備敵人,所以,它們決不敢像一些猛獸那樣躺在地上呼呼睡大覺。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它們躺下睡覺,萬一碰到緊急情況,等到想爬起來逃跑,往往就來不及了。因此,鶴類不是不想躺下睡覺,而是周圍的環境迫使它們不能這樣做。

可是,站著睡覺畢竟很吃力。鶴隻好用一隻腳站著休息,過一會兒,用另一隻腳交換站著,讓自己舒服一下。如果睡覺的時候敵人突然來了,它們隻要放下一隻腳,伸展一下翅膀就能快速飛走,逃離危險。

海鷗為什麼要追逐輪船?

輪船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四周茫茫一片,隻是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海鷗(ōu),展開雙翅,時起時伏地緊緊跟著海輪飛翔。

你肯定會有些迷惑不解,海鷗為什麼要追隨著輪船飛翔呢?

其實,海鷗是十分聰明的,它追逐輪船是為了省力。大家都知道,空氣流動就會形成風。由於大氣中的氣溫差異,造成了空氣的移動。在大海上,空氣在移動過程中會遇到島嶼、輪船等障(zhàng)礙(ài)物,這時,移動的空氣就會上升,形成一股強大的氣流。這股氣流被稱為動力氣流。輪船航行時產生的上升氣流托住海鷗的身體,海鷗利用這股動力氣流,不用扇翅膀,就能緊緊跟隨海輪翱翔。

再說,海輪航行時,會在船尾激出陣陣浪花,把海洋裏的魚也翻打了上來。以魚類為食物的海鷗正好可以捕食。有如此好的美事,海鷗當然要緊緊追隨輪船了。

大雁飛行時為什麼要排成隊?

大雁是一種大型的鳥類。它們大多棲息在麥地、河川和湖沼地區,清晨與黃昏外出覓食。大雁是人們最熟悉的候鳥,天氣暖和的時候,它們在北方西伯利亞一帶繁殖,冬季則向南方溫暖的地帶遷徙。

在長途遷徙時,大雁常常排列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你知道大雁為什麼要排隊飛行嗎?

原來,大雁在飛行時,除了扇動翅膀外,主要是利用上升的氣流在空中滑行,以便節省體力。雁群一股由幾十隻到數百隻大雁組成,在雁群前麵領頭的都是經驗豐富的老雁,老雁具有先天性的定向感覺,不會使整個雁群飛離固定的遷徙路線,發生迷路現象。另外,帶頭的大雁在飛行時,翅尖上會產生一般微弱的上升氣流,後麵的雁為了利用這股氣流,就緊跟在前麵的雁的翅尖後麵飛。這樣就一隻跟一隻,排列成整劑的隊體了。

幾維鳥真的沒有翅膀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鳥類都是有翅膀的。可是,自然界中卻有一些鳥,它們從來不向往飛行,隻安於地麵的生活,結果翅膀逐漸退化,變成了沒有翅膀的鳥。生活在新西蘭的幾維鳥就是這類鳥的典型代表。新西蘭人非常喜愛奇特的幾維鳥,把它視為“國鳥”。在新西蘭的錢幣和郵票上,都有它的形象。

幾維鳥是鷸鳥類中最原始的鳥類,全身披著細軟的羽毛,由於沒有翅膀和尾巴,它看上去很像一個毛絨絨的大線團。不過,幾維鳥的雙腿卻粗短有力,很善於奔跑。它發起脾氣來還能將另一隻同類踢出老遠。

幾維鳥腦袋不大,嘴卻很長,像一把細長的劍。有意思的是,幾維鳥的嘴既是它的采食工具,又是它的拐杖,當它感到勞累時,便將長嘴向地下一戳,和兩條腿進行配合,成了一個三腳架,不僅把身體支得穩穩當當,還能站著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

鴿子的眼睛有什麼特別?

鴿子有著一雙神奇的眼睛,它能在人眼不及的距離上發現飛翔的鷹,而且能區分出是吃腐肉的鷹還是吃活物的鷹,這樣,它就可以決定是否需要逃跑。鴿子還能在幾秒鍾內從千萬隻鴿子中認出自己的伴侶。鴿子在長期離巢後,一旦返回故居,也能從許多看似相仿的鳥巢中一眼認出自己的家。

為什麼鴿子的眼睛如此厲害呢原來,鴿子的眼睛視網膜上有6種神經節細胞,它們能分別對圖形的某些特征產生特殊反應,並且隻對自上而下運動的物體產生反應,而對自下而上運動著的物體卻視而不見。

科學家根據鴿子眼睛的構造,製造了一種電子鴿眼。如果將這種電子鴿眼配備在警戒雷達上,安裝在機場和國境線附近,那麼它就隻會監視飛入機場和國境的目標,而對飛出去的目標卻熟視無睹。這對於提高國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雞蛋能和母雞進行交流嗎?

有些小朋友經常會感到疑(yí)惑(huò),鳥類在孵化過程中會不會和卵交流呢為此,科學家對雞蛋的孵化過程進行了研究。他們把靈敏度很高的話筒放在母雞孵蛋的窩裏,研究母雞和雞蛋的交流過程。

結果發現:在小雞破殼前兩三天,話筒開始接收到一些奇妙的聲音。開始時,聲音很輕,以後逐漸變響,最後在快要破殼時,這種聲音就變成我們熟悉的“嘰嘰嘰”的小雞叫聲了。

科學家用監聽儀、錄音機和電視攝像機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孵化過程中,雞蛋確實在同母雞進行交流。母雞聽到蛋中小雞的“嘰嘰”聲後,會發出“咕咕咕咕”的叫聲應答。母雞和小雞一應一答,幾小時後,小雞便紛紛破殼而出。

母雞和小雞的交流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原來,母雞對小雞的親切呼喚,可以使蛋殼裏的小雞感到很安全。對小雞的發育起著刺激和調節作用,可以讓寶寶們同時出世。

為什麼鰹鳥總是兄弟相殘?

鰹(jiān)鳥的家鄉是熱帶及溫帶海洋的島嶼,在我國西沙群島的東島也有它們活動的身影。鰹鳥通常像鴨子那麼大,成群在地海麵上飛翔捕食魚類。

到了交配季節,鰹鳥的雌鳥和雄鳥會在一起跳舞,經過很長時間才能交配產卵。雌性鰹鳥產蛋很少,一般每次生一個蛋,真可以說是計劃生育的模範了,這樣的鳥在鳥類世界中很少有。

其實,鰹鳥並不是每次隻生一個子女,當第一個子女長到8個月左右,它又生下第二個蛋,並孵化出幼鳥。原來它是有意地讓自己的子女年齡間隔開,這樣做是事出有因的,主要是為了避免小鰹鳥自相殘殺。如果鰹鳥同時生育幾個子女,幼鳥孵化出來以後不久,兄弟姐妹之間便開始彼此用尖利的嘴攻擊對方,直到一方受傷逃走,根本無法和平相處。麵對這樣的事實,鰹鳥的父母隻好采用讓它們相繼出世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為什麼鴯鶓愛子如命?

鴯(ér)鶓(miáo)是一種澳大利亞鳥,它的體形巨大,最大的有1米多高,是鳥類中的大個子。由於體重太大,很少飛行,鴯鶓和鴕鳥一樣,翅膀已經退化了。於是,鴯鶓長著長長的脖子,細長的腿,和鴕鳥一樣在澳大利亞的荒原上活動。

在鳥類中,鴯鶓以愛子如命而聞名。一旦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險,大鴯鶓會不顧一切地去和敵人搏鬥。一般情況下,雄性鴯鶓和雌性鴯鶓有明確的分工。雌性鴯鶓主要負責給孩子覓食,而保護子女的任務則由雄性鴯鶓承擔。

當幼鳥遇到危險時,雄鳥會立刻變得凶猛異常。它能用強壯的大腿蹬斷敵人的腿骨,用利爪抓破敵人的皮肉,即使是遇到猛獸,雄鴯鶓也毫不懼怕,所以,一般的入侵者遇到鴯鶓時,都會被它這種不怕死的氣勢所嚇住,隻好灰溜溜地走開。

燕窩為什麼特別名貴?

燕窩是高級名菜,呈白色半透明狀,是用金絲燕築的窩烹調成的。燕窩為什麼會受到人們的青睞呢因為燕窩不但是一種美味食品,還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補品。裏麵含有極其豐富的蛋白蛋和糖類,特別容易被人體吸收,對身體虛弱和大病初愈的人,有滋補強身的作用。

金絲燕是一種生活在泰國、菲律賓、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短嘴小燕。春天為了生殖後代,金絲燕開始造窩。它們的喉部有粘液腺,能分泌膠粘性的睡液,它把睡液粘在懸崖斷壁上,成為一個個燕窩。

一般情況下,燕窩有三種。金絲燕第一次做窩時,正值脫毛時,所以窩裏有毛,稱毛燕。如果第一個窩被人采摘,金絲燕就做第二次窩,叫官燕,這時的燕窩質量最好,古時候要把它向皇帝進貢。金絲燕第三次做窩的時候,由於睡液已經太少,連血都吐了出來,所以窩裏含有血色,這叫血燕。

柳鶯的巢為什麼特別難找?

有許多鳥很善於保護自己的巢,敵人很難發現,柳鶯就是這樣一種鳥。柳鶯渾身的羽毛很漂亮,它身披著綠色的外衣,在山林中間飛來飛去,姿態優美瀟灑,仿佛是一片片柳葉在飄舞。

不少人一直感到很奇怪,我們經常能在樹林中看見柳鶯,可卻從來沒有看見過它的巢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柳鶯這種玲瓏嬌小的鳥還很不簡單呢?柳鶯為了保護自己和後代,把巢隱蔽起來了。

柳鶯絕不隨便擇地造巢,它總是精心選擇合適的地點,然後把巢築在溪流旁邊十分安全的土崖下麵。柳鶯造好巢以後,還要找來一些樹皮、苔蘚之類的東西,蓋在上麵,蓋得很厚很厚,直到把巢全部掩蓋起來。把巢穴掩蓋好以後,柳鶯隻留下一個很小的洞作為自己和家人的出入口。其他的動物即使是從旁邊經過,也很難發現柳鶯的巢穴。

孔雀為什麼會開屏?

每當孔雀開屏時,它那光彩奪目的尾羽就如同一把漂亮的扇子,令人賞心悅目。所以,在動物園中,孔雀一直是最受小朋友喜愛的鳥類。

你一定會問,為什麼孔雀會開屏呢孔雀的開屏現象和它們的繁殖是密切關聯的。孔雀開屏最多的時節是春季三四月份。孔雀開屏時節,也是它們的繁殖季節。因為雄孔雀要在雌孔雀麵前展示自己的美麗,千方百計博得雌孔雀的“歡心”,所以這種行為是動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結果。

此外,當孔雀受到驚嚇等刺激時也會開屏。過去有人曾認為,有時孔雀會在穿著豔麗服裝的遊客麵前開屏,是在和遊客比美。其實不然,動物學家認為,遊客大紅大綠的醒目服裝或者是大聲說笑,都可以刺激孔雀,以致引起它們的足夠戒備。這時的孔雀開屏是一種示威、防禦的行為。

杜鵑為什麼不自己孵化後代?

杜(dù)鵑(juān)的背呈灰色,腹部有許多細細的橫斑。杜鵑的體形雖然小一些,但它的樣子和猛禽類中的雀鷹極相似。所以,當它飛到森林裏時,有許多鳥兒往往誤以為是雀鷹來了,便紛紛驚叫著逃跑了。這時,雌杜鵑就乘機把蛋下在別的鳥窩裏。

這就是杜鵑獨特的繁殖方式,它們自己從來不孵卵,總是借助別的鳥來孵化後代。杜鵑一般喜歡把蛋下在鶯、畫眉等鳥的窩裏。這是因為,杜鵑能夠使自己下的蛋在蛋殼的顏色、花紋等各部特征上與它所強占的鳥巢中的蛋殼非常相似,完全可以以假亂真,蒙騙別的鳥幫它孵蛋。

此外,杜鵑的蛋一般孵化期比較短,小杜鵑隻要一出世,就把它的養父、養母的後代推出巢外。可憐的鶯或者畫眉還不知道自己的親骨肉已經被小杜鵑害死,仍然辛勤地飼養著這個心狠手毒的小強盜(dào)呢?

巨嘴鳥的嘴巴有多大?

在鳥類家族中,有一種巨嘴鳥,它的嘴巴在所有的鳥中是最大的。巨嘴鳥生活在亞巴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中。成年巨嘴鳥體長不過60厘米,而嘴長卻可達到24厘米,實在是太驚人了。

盡管巨嘴鳥的嘴巴很大,但重量卻很輕。因為它的嘴骨構造很特別,是一個薄殼,中間有許多極細的纖維,多孔的海綿狀組織充滿空氣,因此,巨嘴鳥的嘴巴不會給它帶來任何負擔。巨嘴鳥吃食的動作也十分有趣,它總是把已經到嘴的食物向空中拋去,然後張開大嘴,把食物吞進肚裏。

巨嘴鳥全身的顏色很漂亮。它的嘴上半部是黃色的,略帶濃綠,下半部是蔚藍色,再配上眼睛四周一圈天藍色的眉毛、橙黃色的胸脯(pú)、漆黑的背部,組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身體。看上去簡直就是一幅絢麗的圖畫。

為什麼鳥蛋的圖案多種多樣?

你仔細觀察過鳥蛋嗎不同的鳥產的蛋不僅大小不同,就是顏色和花紋也千奇百怪。為什麼鳥蛋會如此不同呢?

原來,顏色和花紋都是鳥蛋的保護色,與不同鳥的生活習性關係十分密切。例如,在黑暗處下蛋的啄木鳥、貓頭鷹,它們的蛋都是白色的。因為白色的蛋在白天便於隱蔽,不易被敵害發現;而白色的蛋在黑暗中便於尋找。鳥蛋的這些特點都是與鳥類抵製天敵和繁衍後代相適應的。

那麼,鳥蛋上豐富多彩的顏色和花紋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鳥在下蛋前5小時左右,硬殼蛋已經在輸卵管內形成。在蛋緩慢下行的過程中,輸卵管裏的色素細胞會不停地分泌出一滴滴各種顏色的色素,以不同的比例,一層一層地塗在蛋的外殼上。由於蛋殼外麵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所以,蛋殼的圖紋可以經久不褪色。

鸚鵡也能吃羊嗎?

鸚(yīng)鵡(wǔ)是常見的能模仿人說話的鳥,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裏,全世界一共大約有270多個種類,我國隻有7種。

澳大利亞算得上是鸚鵡的故鄉了,全世界大部分鸚鵡都分布在那裏。鸚鵡以樹木為棲息場所,各種活動都在樹上進行,吃東西也大都是就地取食。大多數鸚鵡喜歡吃植物果實,有的用銳利的嘴啄破果實堅硬的外殼,也有的用嘴鉗破果殼,吃裏麵的果仁還有一種食蜜鸚鵡,經常成群地把樹上的花搗得粉碎,吃花蜜。

有的鸚鵡也吃昆蟲的幼蟲,像金剛鸚鵡就經常用嘴扯開樹皮,吃隱藏在裏麵的天牛幼蟲。不過,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居然也有的鸚鵡能吃羊。新西蘭有一種吸羊鸚鵡,它們最先喜歡吸食寄生在羊身上的小蟲子,後來,它們竟然連羊肉也吃起來,經常襲擊羊群,咬破羊皮吃羊肉。

“恐龍”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曆史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至於我們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動物化石入藥,並把這些化石叫做“龍骨”。誰能肯定,這“龍骨”之名與恐龍化石的發現就沒有聯係嗎?

鸚鵡嘴龍

但是,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xī)蜴(yì)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到了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麵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麵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我們中國人則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馬門溪龍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家族中確實有許多令人恐怖的龐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愛的“小東西”。如果你到北京動物園西邊不遠的中國古動物館去看一看,從身長不足1米的鸚鵡嘴龍到身長達22米的馬門溪龍,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各種恐龍一定會使你對恐龍世界有一個更為全麵的了解。

現在我們還知道,恐龍根本就不是蜥蜴。它們雖然都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在門類繁雜的爬行動物大家族中,恐龍與蜥蜴的親緣關係相差得還相當遠呢!

誰最先發現了恐龍?

曼特爾夫婦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裏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餘,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采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岩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爾先生還是照常出門去給病人看病。夫人在家裏等著丈夫回來,心理總是惦記著他會不會著涼。後來,曼特爾夫人實在坐不住了,就帶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門向著他出診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條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兩旁新開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層層的岩石。她習慣性地邊走邊觀察兩邊新裸露出來的岩層,忽然,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引起了她的注意。“這是什麼東西呢?”她一麵自言自語,一麵走上前去仔細觀看。哇!原來是一些樣子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這些化石牙齒太大了,曼特爾夫人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大的牙齒。發現的興奮使得曼特爾夫人忘記了給丈夫送衣服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化石從岩層中取出來帶回了家裏。

晚些時候,曼特爾先生回到了家中。當夫人將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驚呆了。他見過許許多多遠古動物的化石牙齒,可是沒有一種能夠與這麼大、這麼奇特的牙齒相似。

在隨後不久,曼特爾先生又在發現化石的地點附近找到了許多這樣的牙齒化石以及相關的骨骼化石。為了弄清這些化石到底屬於什麼動物,曼特爾先生把這些化石帶給了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請這位當時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學者給予鑒定。

說實在的,居維葉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類化石,而他讀過的所有的由前輩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和論文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化石。不過,居維葉還是根據他掌握的相當豐富的動物學知識做了一個判斷,他認為牙齒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馬的,它們的年代都不會太古老。

曼特爾先生對居維葉的鑒定非常懷疑,他認為居維葉的結論太草率了。他決定繼續考證。從此,隻要一有機會,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館去對比標本、查閱資料。

兩年後的一天,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工作的博物學家,此人當時正在研究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現代蜥蜴——鬣(liè)蜥(xī)。於是,曼特爾先生就帶著那些化石來到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與博物學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齒相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爾先生就此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與鬣蜥同類、但是已經絕滅了的古代爬行動物,並把它命名為“鬣蜥的牙齒”。

後來,隨著發現的化石材料越來越多,人類對這些遠古動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知道所謂的“鬣蜥的牙齒”這種動物實際上是種類繁多的恐龍家族的一員;它確實與鬣蜥一樣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它與真正的鬣蜥的親緣關係比起與其它種的恐龍的關係還要遠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則,這種最早被科學地記錄下來的恐龍的種名的拉丁文字並沒有變,依然是“鬣蜥的牙齒”的意思。不過,它的中文名稱則被譯成為禽龍。

因此請記住:禽龍是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同時,別忘了曼特爾這個名字以及他那位熱愛大自然的妻子。

普洛特的故事

曼特爾夫人發現恐龍的故事確實很浪漫,曼特爾先生又能夠以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來探索恐龍的歸屬問題,確實是邁出了人類科學地研究恐龍、認識恐龍的第一步。

但是在曆史上,人類早就發現過恐龍的化石,隻不過是當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還不能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的晉朝時代,四川省五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英國裏丁大學的一位名叫哈士爾特德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部曆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最近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事實: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曆史書。在這本書裏,普洛特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采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很好的插圖,並指出這個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

雖然普洛特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係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早出145年。因此,哈士爾特德認為,普洛特應該是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恐龍蛋為什麼那麼小?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顯赫一時的霸主,最大的恐龍有40多米長,簡直是個寵然大物。恐龍是卵生動物,根據考古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管恐龍個子大小差別有多大,生的蛋卻大小都差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盡管恐龍有的個子很大,有的相對較小,但下蛋卻不大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如果蛋太大,蛋白和蛋黃的重量就必然大,蛋殼會很容易破碎,這樣就必然會影響卵的孵化率。其次,恐龍蛋殼厚2~7毫米,已是蛋類中最厚的蛋殼了,如果蛋再大,蛋殼就會更厚。小恐龍孵化後,就鑽不出蛋殼,更何況空氣也很難進去,沒有充足的氧氣供給小恐龍呼吸。此外,蛋小些的話,每次就可以相對多產些卵,小恐龍的成活率很低。多產卵可以保證後代不絕種。因此可以說,恐龍蛋比較小是恐龍適應生活環境,繁衍(yǎn)後代的一個自然選擇。

什麼恐龍最大?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麵都會使大地發生顫(chàn)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一名的含義。

震龍生活的時代是大約1億6千2百萬年到1億3千6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在動物分類學上,它屬於蜥臀目、蜥腳亞目、梁龍科。除了震龍之外,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身體巨大的蜥腳亞目(一般稱為蜥腳類)恐龍還包括梁龍科的梁龍(身長26米)、雷龍(身長21米,體重25噸)、超龍(身長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馬門溪龍(身長22米)以及腕龍科的腕龍(身長25米,體重30~50噸)等等。

這些巨大的恐龍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使得它們可以吃到高樹上的葉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別大的食量,但是這些恐龍卻全都長了一個相對來說很小的腦袋和不大的嘴,怎麼來滿足那麼大的食量呢?大概它們隻能不停地吃了。科學家推測,馬門溪龍一天要用23個小時的時間來進食!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頭馬門溪龍23個小時要吃下多少樹葉呀,還有成千上萬其它的馬門溪龍呢,還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腳類恐龍呢。看來,那時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環境非常地優越,才使得這麼多的龐然大物能夠悠閑地生活在地球上。

現在,我們在陸地上再也見不到如此龐大的動物,能夠與它們相比的大概隻有生活在海洋裏的藍鯨了。雌性藍鯨可以長到30多米,體重可以達到200噸重。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在哪裏?

不久以前,古生物學家在位於歐洲比利牛斯山脈南部的西班牙境內,於距今大約6千5百萬年至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海濱沉積物中發現了大量的恐龍骨骼(ɡé)化石碎片和恐龍蛋化石。由於化石太豐富了,以至於沒有人能夠預測到底有多少。馬德裏自治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約瑟-桑茲教授考察了這一地區一塊麵積達9平方公裏的古海岸的化石,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恐龍築巢地。這樣大規模的恐龍築巢地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知道的最大的。

桑茲教授對埋藏在砂岩中的那些未經觸動的骨骼化石碎片和蛋化石進行抽樣調查後發現,在一塊將近1萬立方米的砂岩中竟然埋藏有30萬個恐龍蛋。

在實驗室裏對這些恐龍蛋進行的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蛋殼中那些為胚胎提供氧氣的微細的氣孔與鳥類的不一樣,這肯定了其恐龍蛋的身份。

在野外,桑茲還發現了一些微小的很可能是幼年恐龍的骨骼碎片。同時,還發現了24個保存非常完整的蛋巢化石,每個蛋巢裏麵有1至7枚直徑大約為20厘米的圓形蛋,它們不規則地排列在蛋巢之中。這種排列方式的蛋巢與過去發現的其它恐龍蛋巢完全不同,比如科學家曾經在蒙古發現的恐龍蛋巢其中的蛋呈規則的螺(luó)旋(xuán)狀排列。

由於距離地表僅1米上下的恐龍蛋巢保存得都很良好,因此桑茲認為,來到這個群聚地的“新移民”肯定沒有踐踏以前來到這裏的恐龍留下的蛋巢,這才出現了這種顯得擁擠不堪的狀況——蛋巢在砂岩中彼此的相隔距離一般都不到1米。桑茲(zī)根據這些情況推測,當時恐龍肯定是特別喜歡這個地區,到了每年的繁殖季節都要來到這裏產蛋以繁殖後代。

令桑茲感到遺憾的是,他還不能鑒定出在這個地區產蛋的恐龍的屬種,因為他僅僅發現了一些非常殘破的骨骼化石,還不足以提供能夠鑒定出恐龍屬種的充分證據。

不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還是為科學家提供了許多其它的信息。例如,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的恐龍可能喜歡在海邊築巢的證據。恐龍喜歡在海邊築巢的習性很可能是因為海邊柔軟的泥沙能夠保護產下的蛋,防止其破碎。過去,科學家曾經從海洋沉積物中發現過幼年恐龍的骨骼,但是那很可能是被水衝進大海的恐龍個體形成的化石。而西班牙發現的這些海濱沉積物中保存的蛋巢化石是恐龍在海邊築巢行為的第一個確定無誤的證據。

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有多長?

20世紀90年代,一個由美國丹佛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專家馬丁-洛克萊教授率領的古生物考察隊在位於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上的一片泥灘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所發現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化石。其中,有5串足跡都比過去在葡萄牙發現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長恐龍足跡還要長,其長度分別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這些足跡是由20多條巨齒龍留下的。巨齒龍是一種與霸王龍相似的食肉恐龍,但是它們生活在距今1億5千5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那個時候霸王龍還沒有出現呢。

新發現的足跡與過去在北美洲和歐洲發現的巨齒龍的足跡非常相似,說明在侏羅紀晚期的時候巨齒龍的分布範圍很廣。

每個足印的大小與霸王龍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長。足印還顯示其足後跟比較長。足跡顯示的跨步長度表明,這些巨齒龍的身體隻比一般身長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龍略微小一點。像所有的肉食恐龍一樣,巨齒龍的足跡顯示它的一隻腳的足印並不落在另一隻腳的前麵,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間有90多厘米寬的間距。科學家據此推測,巨齒龍很可能像鴨子那樣搖搖擺擺地走路。

世界最大的食肉恐龍是誰?

如果有人問你,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是什麼,也許你會毫不猶豫地說:“霸王龍!”

應該說,如果說你的答案錯了,那還真有些冤枉你,因為霸王龍確實在許多有關恐龍的書籍中都是被描述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的。

但是現在我們要告訴你,霸王龍在過去確實扮演過最大食肉恐龍角色,不過現在,它的“冠軍”地位已經讓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在其境內的內烏肯省發現了一種食肉恐龍,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帶有牙齒的下頜骨。由於它的大腿骨就長達14米,牙齒有成年人的小臂那麼長,因此科學家研究後認為,這種生活在距今1億1千萬年前的恐龍有125米長,體重估計達8噸,比那個叫做“蘇”的霸王龍之王還要長10厘米。科學家推測,這種恐龍以粗壯的後腿支撐身體並兩足行走,前臂短小,隻用於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齒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獵物。

這麼大的食肉恐龍一次得吃下多大的獵物才能滿足它的胃口啊?說來也巧,在同一地區,古生物學家還發現了一種巨大的素食恐龍。這種素食恐龍長達30多米,體重估計有將近100噸。很可能,這種巨大的素食恐龍正是那種巨大的肉食恐龍的主要捕食對象。

中國最早裝架的恐龍化石

骨架現在什麼地方? 中國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於1939年出土於雲南省祿豐縣沙灣東山坡,我國古脊(jí)椎動物學的開拓(tuò)者和奠基人楊鍾健院士將之定名為許氏祿豐龍。許氏祿豐龍不僅是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而且是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條恐龍,其間的故事酸甜苦辣、饒有趣味。

許氏祿豐龍

1937年,蘆溝橋事變的爆發標誌了中國人民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的科學家也從此開始了長達8年的顛沛流離中仍為國奮鬥的生涯。楊鍾健就是這樣離開北平(現在的北京)來到西南大後方的。1938年7月,他擔任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的主任,很快就開展了對雲南地區的地質和古生物化石的調查工作。當年冬天,地質學家卞美年和王存義就在野外調查中在昆明西北方的祿豐盆地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

一年後,楊鍾健與卞美年等人再次赴祿豐考察,又發現了新的產化石地點。他們隨即開展了一個多月的發掘工作,獲得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和豐富的野外地質資料。所發現的化石動物群被稱為祿豐蜥(xī)龍動物群,其中包括屬虛骨龍類的蘆溝龍、屬肉食龍類的中國龍、屬古腳類的兀龍、雲南龍、巨型祿豐龍、許氏祿豐龍以及屬似哺乳爬行類的卞氏獸等珍貴化石。其中,材料最為完整的就是許氏祿豐龍。

是氣候變化導致了恐龍滅絕嗎?

小朋友們對於恐龍是怎麼滅絕的,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在科學界,有人提出了氣候、環境變化導致恐龍滅絕的假設。因為在白堊紀的末期,地球的外表產生過一次巨大的變化。那時候,由於地殼的運動,大片大片的平坦土地,漸漸向上隆起,形成了很多很多的大山脈。從整個地球來看,陸地的麵積擴大了,很多地方海水退去,上升為陸地,甚至變成了山脈。這一切,也使地球上的氣候產生了大變化,原來溫暖潮濕的熱帶氣候,開始受到寒冷的侵襲,原始的熱帶森林大片消失,使恐龍因食物貧乏而滅絕。

不過,科學工作者通過地質學研究發現,地殼的運動和氣候的變化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而是經曆了很漫長的時間。也就是說,陸地上升,每年隻有幾毫米或幾厘米。這樣就可以推測,由它引起的氣候變化也是很緩慢的,所以,現代的許多科學家認為,因為地殼運動而引起全球性的恐龍突然滅絕,好像不太可能。恐龍的滅絕一定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動物的“吉尼斯”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們為了生存的需要,各自練就了一身奇特的本領,同時也創下了不少有趣的動物“吉尼斯”紀錄。

“大力士”

大象可謂是“大力士”中的傑出典範,單就它的長鼻子就有4萬條肌束,大約是人體的70倍,而且它們十分能幹:從扯倒一棵樹到撿起一枚別針都可以。它不僅力量大,而且十分靈巧。

螞蟻常見的螞蟻雖小,但它卻能推動50倍於自重的物體。

蜜蜂勤勞的小蜜蜂也是一位“大力士”,如果把一隻強健的蜜蜂拴在一個微型四輪車上,它可以拖運300倍於自重的東西。

“耐力”紀錄保持者——駱駝別看駱駝的行動緩慢,但它能負重500多公斤,頂著炎炎烈日,在滾燙的沙漠裏一天能走48公裏,真是令人欽佩。

最高的動物——長頸鹿是現今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它的頭頸和腿都非常長,站起來能達到6米高,就像一座高高的瞭望台。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哺乳動物隻有7塊頸骨,並不比我們人類或任何其他哺乳動物多。當然了,它們的頸骨要比我們人類的長得多。長頸鹿站得高,看得遠,容易發現敵情,便於及時拔起長腿快速逃離險境。長頸鹿膽子非常小,對別的動物很友善。

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體長5.8厘米,翼展隻有2.84厘米。他們喜歡飛來飛去尋找花蜜。它們的翅膀每秒鍾拍動50-80次。這樣快的速度使蜂鳥振翅時隻看得見模糊的一片,它的翅膀振動時還會發出“嗡嗡”的聲音。

短跑冠軍——獵豹又名印度豹,體形較小,身上有斑點,在雙眼下麵有黑點,稱為淚痕,它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陸地哺乳動物。獵豹奔跑速度快,性情凶猛,是最危險的食肉動物,一度是南亞和非洲大陸的主宰,可是幾十年來,這種動物卻慢慢走向了滅亡。

最聰明的動物——黑猩猩可不是童話傳說中的狐狸。黑猩猩的大腦雖然隻有400毫升(大猩猩有500毫升),但是,它的腦功能的使用卻特別顯著。